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介导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病,临床上常存在多系统受累表现,血清中存在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SLE的患病率因人群而异,全球平均患病率为(12-39)/10万,北欧大约为40/10万,黑种人患病率为100/10万。我国患病率为(30.13-70.41)/10万,以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女性。在全世界的种族中,汉族人SLE发病率位居第二。通过早期诊断及综合性治疗,本病的预后已较前明显改善[1]。静脉血找红斑狼疮细胞(LE)作为我科的传统手工项目,用于协助SLE诊断或观察疗效,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
案例经过
17岁女性,因“确诊SLE1年余,四肢浮肿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127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1/111mmHg。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对答切题,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2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肾区无压痛、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后检查结果如下:
尿10项+沉渣:尿蛋白4+,尿沉渣白细胞264个/ul,尿沉渣红细胞115个/ul。
图1 尿常规
尿肾功:尿微量白蛋白16192.17mg/L,尿肌酐20459umol/L,尿β2-微球蛋白1.50mg/L,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6.99。
图2 尿肾功
24小时尿蛋白定量:5961.0mg/24h。
图3 24小时尿蛋白
自身抗体12项(ENA):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组蛋白抗体阳性(+),抗核小体抗体阳性(+)。
图4 自身抗体12项(ENA)
自身抗体2项:抗核抗体46.08U/mL,抗双链DNA抗体定量601.90IU/mL。
图5 自身抗体2项(定量)
ANCA二项:抗中性粒胞浆抗体pANCA阳性(+)。
图6 ANCA2项
免疫5项+肝功12项+肌酐(CR)+尿酸(血):总蛋白51.4g/L,白蛋白25.1g/L。
图7 肝肾功能检测
静脉血红斑狼疮细胞多见:
图8 红斑狼疮细胞
静脉血找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原理:SLE患者血液内存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它作用于细胞抗原决定簇,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匀体蛋白在补体作用下,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这种现象在体外形成,故须在抽取静脉血后给予一定的条件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一定时间,促使其形成。
本实验室静脉血找红斑狼疮细胞改良血块法如下:
1.抽取患者血液2~3mL,注于干燥洁净试管内,室温待凝。
2.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3.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
4.置37℃温箱内温育2小时。
5.吸出血清,将余血转入自制的塑料小试管中(图9塑料小试管制备方法:取一支塑料小吸管,用打火机点火将吸管烧堵封住,不能有渗漏,再将上端吸头剪去,制成一支塑料小试管)。再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
6.从离心后形成的血液斜面吸取白细胞层制成血涂片2-3张。
7.用瑞氏染色,镜检。
图9 塑料小试管的制备
LE细胞的形态特征[1]:
前期:LE因子在体外与破损白细胞接触,数分钟后白细胞的核即开始肿胀,溶解成前红斑狼疮细胞。而后胞浆崩溃,颗粒不清,胞膜消失,核成淡红色烟雾状均匀体,游离于血浆中。
花簇期(LE细胞形成)均匀体完整地被中性粒细胞等细胞所吞噬,从而形成一个典型LE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内吞噬了一个肿胀、染淡红色烟雾状的均匀体,而细胞本身的核却被挤在一边。染深紫红色,仅在均匀体周围可见少许胞浆。有时也可见均匀体着色不很均匀,但仍有疏松肿胀感,与被挤在一边的普通细胞核有明显的差别。均匀体偶分二叶,但边缘光滑清楚。直径多在10~30μm之间。也可见一个细胞吞噬两个均匀体,可两个细胞共吞一个均匀体的现象。
临床意义:必须找到典型的LE细胞才能报告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活动期容易找到LE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硬皮病、活动性肝炎等,偶而可发现LE细胞。[2]未找到LE细胞并不能否定SLE的诊断,应进一步作其它有关免疫学检查。
注意事项:
1.已释出血清的标本会影响阳性率,因此血液刚凝时立即处理。
3.推片时可见血膜上有白色小粒(有点象骨髓小粒),多为白细胞层收集有效(见图10)。阅片时注意血膜尾部及两侧。
5.药物治疗后,阳性率会降低。
图10血膜上可见白色小粒
案例分析
患者1年前已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症状反复发作。患者本次SLEDAI-2K评分为16分(血尿4分,蛋白尿4分,白细胞尿4分,低补体血症2分,抗ds-DNA抗体阳性2分,提示高度活动),患者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天后,继续予甲泼尼龙维持治疗,并予羟氯喹+环孢素免疫调节、护胃、补钙、补充白蛋白、利尿消肿、抗凝、降尿蛋白、补充维生素B12、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分别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和予贝利尤单抗生物靶向治疗;患者症状缓解,一般情况可,病情好转,办理带药出院。
总 结
Hargraves(1948年)首先在骨髓中发现LE细胞,Haserick(1949年)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年)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从发现LE细胞至今70多年来,随着免疫学技术在实验室的应用,已开展检测患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等特异性强的项目。但静脉血找红斑狼疮细胞仍存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只要掌握操作方法,提高阳性率,结合ANA和抗双链DNA等结果,可提高SLE诊断率,也适用患者活动期的观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钟南山等,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815.
[2]李影林,卢淑文,刘雅琴等.临床医学检验手册[M].第1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00-101.
END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