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喜恭喜恭喜你呀……”的全方位无死角音乐循环中,各大超市的年货披红挂彩,隆重登场。要论对年节食品吉利谐音的讲究,中国的粤港澳地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数千年来的重商之风让粤语文化圈十分讲究吉祥的“意头”,所以在这一文化辐射圈内的年菜里,最常见的就是和“发财”有关的菜式: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发菜蚝豉”谐音“发财好市”,有时还要在里面加上口条(猪舌头)一同焖煮,但舌和“蚀”发音相近,叫起来恐有不吉利的“蚀本”之忧,所以改称“猪脷”,这道菜就成了“发财好市大利”。
发菜猪手 | Wikimedia Commons
那“发菜香菇”难道谐音“发财想哭”吗?当然不是了,这道菜就得取其形似,别名“发财金钱”。总之,这种酷似头发丝的黑色“菜”长期以来占据了粤地年夜饭的“C位”。
长得像海藻,却来自大西北
由于发菜外形和口感都和海藻有些相似,又在中国的粤港澳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备受欢迎,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它是一种热带水生植物,其实它来自降水稀少的半干旱地区。尽管发菜被列入禁止出口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但严格来说,它也不能算植物。
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正式名为“发状念珠藻”,隶属于蓝藻门、蓝藻纲、段殖体目、念珠藻科、念珠藻属,是一种陆生蓝藻,和同为念珠藻属的地皮菜(N. commune)、葛仙米(N. sphaeroides)是近亲。它虽然能够以光合作用实现自养,但却是一种没有成型细胞核的原核生物。
发菜的近亲地皮菜,又名地木耳 | Wikimedia Commons
每一根“头发”——发菜原植体都是一个“胶质复合群体”,许多细胞单列成串构成念珠状的一条条藻丝体,被厚薄不均匀的胶质鞘包裹,形成30~50厘米长、直径不超过0.25厘米的细长黑褐色藻体。藻丝体并不是“拧成一股绳”,而是大致平行地纵向排列在胶鞘内部,同一根发菜中的众多藻丝体也并不是同时生长发育的,而是多个发育阶段同步并存。构成藻丝体的主要是具备光合作用功能的营养细胞,还有具备固氮能力的异形胞。
念珠藻属呈珠串状排列的细胞图示 | Stephen Skinner et al. / Telopea (2002)
总体来看,发菜原植体的外观的确非常类似人的头发,干燥时显得卷曲开叉,浸润足够的水分后比较顺滑。在有些原植体的一头还有“打结”情况,也就是相对于其他位置稍微膨大,俗称为“发菜根”,可能是细胞分裂形成新藻体时的初始结构。还有的发菜有“结籽”现象,其实是表面的胶质包裹住了其他植物的种子。
尽管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均有发菜分布,但真正把它拿来吃的只有中国,并且食用历史也没有想象中长。在我国,发菜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新疆等西部省份的荒漠草原地带,贴地生长或者相互纠结成蓬乱的一团团,也被叫成“地毛”。
地皮菜(标为NC)和发菜(标为NF)的内部细胞结构 | Marina Aboal et al. /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16)
发菜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虽然在它的原产地,人们普遍认为发菜像蘑菇一样,夏天雨后长得快,但其实只是因为吸水体积膨胀了而已。野外观察研究表明,在人工浇水和保证光照的情况下,发菜单根原植体平均一个月仅增长1.5厘米,野生发菜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至今发菜仍然无法实现大面积人工种植。
吃发菜的代价有多大
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首次提到了发菜,李渔不仅擅长写各种不可描述的桥段,对美食也很有研究,记录了自己在陕西见到的“头发菜”,以为是婢女梳头时掉下的一卷乱发,差点扔掉,听了当地人解释才知道这东西居然能吃:“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随后发菜逐步走上外地的餐桌,晚清贵族出身的唐鲁孙以懂吃会吃著称,根据他的描述,清末时发菜已经是素什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北京有家素菜馆“香积园”的名菜之一就是“冬菇扒发菜”,别名“佛法蒲团”,也算很形象了。
内蒙古大青山,北麓的四子王旗曾经是发菜主产地之一 | pixabay
对野生发菜的大规模采挖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趋向“斩草除根”。发菜不能用机械采收,只能用耙子将地面上的草和发菜一并连根扒出,再将发菜和草分离。根据当地人的回忆,在发菜数量多的时候,只需要徒手捡取就能将发菜和杂草分离开来,80年代之后就不得不采用“漂洗”的方式,通过水洗让发菜漂出,得到的发菜质量也差得多。
如果采集100克发菜,付出的代价是将16个足球场大小的地面上的草刨净,这种粗暴采挖不仅让发菜几乎在野外罕见踪影,也为生态环境和植被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破坏。根据2000年的统计,采集发菜导致内蒙古0.6亿亩草原被完全破坏成为荒漠,1.6亿亩草原处于沙化过程中,共占内蒙古大草原总面积的18%。据说发菜消耗量最高的一些地区曾经呼吁用生菜(生财)代替发菜,但收效甚微。
银川的荒漠上,缓慢生长恢复的发菜 | Xiang Gao et al. / Environments (2016)
另外,吃发菜对个人健康也有一定的风险。有人相信吃了发菜会“以形补形”,让头发更为茂密,但如果真拿来当面条吃,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发菜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会合成甲氨基-L-丙氨酸(BMAA),这是一种神经毒素,吃多了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1年8月,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发布第53号令,将发菜保护级别调整为国家一级,自此发菜不再被允许采集、收购、加工、销售和出口。随着西部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2020年7月林草、农业农村两部门共同形成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征求意见稿)》里,发菜的保护级别已经悄然“降级”为二级。
头发分叉的“头发菜”
既然发菜已经被禁止采集和加工了,现在餐桌上的发菜制品又是哪里来的?甚至火锅里还有“发菜鲮鱼丸”,令人感觉吃下一口就成了法外狂徒。
用海藻代替发菜制成的“假发”制作食品 | Wikimedia Common
其实,排除将玉米须、淀粉制品、马尾毛染黑后冒充发菜的假冒产品,现在市面上的发菜里,很大一部分是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它在《植物名实图考》里也被记为“头发菜”,或是日语里称之为“水云”、“海蕴”的索藻科植物冈村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通常被叫做褐藻。
冈村枝管藻 | Wikimedia Commons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海藻替代品对健康无害。和发菜相比,海藻类植物最大的特点是每一枝上伸展出的枝蔓更多,显得“头发”过于毛躁,整体也比真发菜粗几倍。商家一般会瞒天过海地称之为“海发菜”。
餐桌上的残杀
小头鼠海豚
大白鲨
海马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