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遗传学名词解释第一章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变异:子代与亲代不相同的现象。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与规律的科学。第二章染色体:完整的包裹在蛋白质基质中的DNA分子。真核生物细胞处于分裂期, DNA逐渐螺旋化卷曲,呈现有固定形态的棒状小体。染色质:细胞未分裂时,呈现出伸展和高度分散状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的纤细 网状物。着丝粒:一种盘状结构,2条染色单体连接的部位。主缢痕: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 位(无色间隔点),所以又称为主缢痕。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 称为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随体:次缢痕的
2、末端的圆形或略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核仁组织中心: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相联系。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因此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NOR)。同源染色体:大小及形态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性染色体:许多物种中,存在的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其它染色体。染色体组型或核型: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 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的图形。染色体带:当染色体被酶或其它化学药品处理后,经过染色显示出的深浅不同的 带纹。带型:不同的染色体具有的不同形态带的组成。染色体显带
3、:染色体带显示的过程。由于实验中处理方法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 的带型模式,如Q带、G带、N带、R带和C带等。显带的机制:一般认为所显示的带为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分布的区域。异染色质:在细胞间期 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深的区段。常染色质: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浅的区段。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子 代DNA分子中都保留了亲代DNA双链中的一条,这种方式称为 半保留复制。无丝分裂:指通过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的 过程。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具有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 中出现纺锤体。减数分裂:是指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
4、程中,在配子形成之前细胞核进行的连 续两次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细胞周期:是指个体细胞的生命周期,也称细胞分裂周期。它是指一个细胞经生 长、分裂而增殖成两个细胞所经历的全过程。间期:细胞连续两次分裂之间的一段时间,称为间期。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在纵的方向上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I的偶线期中,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 合结构。它对于维持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稳定性,以及同源染色体的 局部交换,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三章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单位性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 来的性状称为
5、单位性状。如:豌豆的花色、 种子的形状、株高等。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用于进行遗传规 律分析。显性性状:将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性状分离:F2群体中两个亲本性状都得到表现,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得 到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功 能单位。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合,基因型是生物的内在遗传 组成;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它是基因型在外界环 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一些表现型可以直接观察。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
6、所处的位置。等位基因:高等真核生物及经典遗传学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 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原核生物及分子遗传学是指一个基因由突变 而产生的多种形式之一。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 应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不能表 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纯合基因型和纯合体:纯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纯 合体是指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杂合基因型和杂合体:杂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不相同的等位基因; 杂合体是指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测交:指把被测验的个体与纯合隐性亲
7、本杂交。完全显性: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 的性状。不完全显性: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共显性:指杂合子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镶嵌显性:指杂合子在不同部位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而决定新性状发育的现象。互作基因:产生相互作用的不同对基因。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 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 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
8、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 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 : 6 : 1 的比例 。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 : 1的比 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上位作用: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的现象。显性上位:一对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基因中显性基因的影响的现象。 隐性上位:一对基因的表现受到领一对基因中隐性基因的影响的现象。抑制作用:一对显性基因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起抑制作 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成为抑制作用。多因一效:多对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
9、多性状发育的现象。第四章连锁: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对性状,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 锁。相引:一亲本的两对基因均为显性,另一亲本的两对基因均为隐性,这样的组合 方式称为相引。相斥:二个亲本都分别带有一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这样的组合方式称为 相斥。重组率: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完全连锁: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 不完全连锁:是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并不总是连系在一起遗传 的现象,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
10、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遗传标记:可以反映遗传多态性的生物特征。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是指基因型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这种 差异是由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碱基的插入、缺失、 重排或点突变所引起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外DNA扩增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建立在PCR基础之上的一种可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分子技术。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是一系列不同长度的重复序列,不同的等位基因含 有不同数目的重复单位。第五章作图函数:真实的遗传图距与重组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连锁图或遗传图:能反映连锁
11、群上各基因之间连锁关系的图谱。分子图:主要是利用分子标记来构建的遗传图。分子作图:遗传作图的过程。基因标签:给基因找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过程。转化:细菌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不同基因型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 因型和表现型发生变化的现象。接合:是通过供体细菌细胞与受体细菌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单向遗传信 息转移的过程。F因子:供体菌细胞中含有一种致育因子,称为F因子。其在细菌的接合中起重 要作用。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主染色体 上,这样的细菌叫Hfr菌株。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基因组:又称染色体组,指一个物
12、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与连锁群数目一致, 物种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基因家族: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成簇的基因家族:一个基因家族成员在特殊的染色体区域上成簇存在,中间常以 中等重复序列间隔。散布的基因家族:同一基因家族的成员在整个染色体上广泛分布,甚至存在于不 同的染色体上。结构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基因组的功能。物理作图:就是要把基因组分解成为许多较小的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 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由DNA片段重叠群组成的物理图。物理图谱:以特定DNA序列为界标直线排列在基因组DNA分子上,图上界标 之间的距离以物理
13、长度,即核苷酸对(bp)的数目来表示。重叠群:彼此可以通过末端的重叠序列相互连接成连续的DNA长片段的一组克 隆。DNA指纹:确定DNA样品所具有的特定DNA片 段组成。可读框(ORF):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含有可读框,由一系列指令氨基酸的 密码子组成。可读框有一个起点,又称起始密码子,一般为ATG, 还有一个终点,又称终止密码子,分别为TAA,TAG和TGA, 三者含义相同。直系基因:又称种间同源基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源基因,它们来自物种分 隔之前的同一祖先。平行基因:又称种内同源基因,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同源基因,它们常常是多基因 家族的成员,其共同的祖先基因可能存在于物种形成之后,也可
14、能出 现于物种形成之前。生物信息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 索和分析。具体说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与表达 有关的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中每个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的总体,即一个基因组 的全部蛋白产物及其表达情况。蛋白质组学:是从蛋白质水平来研究基因组的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组的蛋白质类 型、数量、空间结构变异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是指一种以F质粒为基础建构而成的细菌染色体克隆 载体。酵母人工染色体(YAC):是利用酿酒酵母的染色体的复制元件构建的载体,其 工作环境也是在酿酒酵母中。染色体步移:选择已知位
15、置的克隆作为探针,寻找基因组文库中与其部分重叠的 克隆。通过多次重复这一步骤,就可以找出一个彼此重叠的、连续 不断的克隆片段重叠群。鸟枪法:将目的DNA随机地处理成大小不同的片段,再将这些片段的序列连接 起来的测序方法。卫星DNA:是一段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它由串联重复单位组成,长度可达数 十万碱基对。小卫星。: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R),由1565bp的基本单位串联而 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群体中是高度变异的。微卫星。网:重复单位序列最短,只有26bp,串联成簇,长度50100bp, 又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其中富含A-T碱 基对。转座子:是原核生物
16、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可移动位置的遗传因 子。第六章基因表达:基因组中特定基因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转录后加工、翻 译和翻译后加工而产生其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产物,或通过转录 和转录后加工直接产生其RNA产物(如tRNA、rRNA等)而发挥特 定生物功能的复杂生物过程。基因表达调控:在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各种元件来实现对基因的启动和 关闭、活性的增加或减弱等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它可以发生在 基因表达的任何阶段。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 特定核苷酸序列。分子病: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
17、 病。顺反子: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 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 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基因序列:基因组中决定蛋白质(或RNA产物)的DNA序列。非基因序列:基因组中除基因以外的所有DNA序列。非编码序列: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基因的内含子序列和间插序列。编码序列:编码蛋白质或RNA的DNA序列。信号肽序列:在分泌性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中,在起始密码子之后,有一段编码 富含疏水氨基酸多肽的序列,称为信号肽序列。侧翼序列:位于每个结构基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
18、的一段不被转录 和翻译的非编码区。5非翻译区(5 -UTR):从转录起始位点至起始密码子的这一段非翻译序列。3非翻译区(3 -UTR):从终止密码子至转录终止子的这一段非翻译序列。调控序列:对基因的有效表达起着调控作用的特殊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 沉默子、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加帽和加尾信号等。启动子:能被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所识别并同RNA聚合酶特异性 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从而准确而有效地起始基因转录所需的一段 核苷酸序列。增强子:一种基因调控序列,它可使启动子发动转录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显著 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效率。沉默子:一种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调控序列,它通
19、过与有关蛋白质结合,对转录起 阻抑作用,根据需要而关闭某些基因的转录,而且可以远距离作用于启 动子。终止子:在转录过程中提供转录终止信号的序列。加尾信号:真核基因在poly A加入位点上游1530碱基区域内存在的一段高 度保守的DNA序列。多顺反子:指一条mRNA编码多个蛋白,其基因表达调控则以操纵子形式进行。操纵子:几个结构基因由一个RNA聚合酶在一个启动子上开始转录成为一个多 顺反子mRNA分子,然后翻译成几种蛋白质,这样的结构称为一个操 纵子。结构基因:负责编码产生某种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分子的基因。调节基因:负责编码阻遏物,调节结构基因的转录活性的基因。操纵基因:有同阻遏物结合的位点,
20、决定三个结构基因的转录活性。基因家族: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似于原核生物操纵 子的结构 。基因簇:也称为超基因,一个基因家族的基因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集中排列在 同一条染色体的某一区域。基因超家族: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异产生的,分属于不同基 因家族的,结构大致相同但功能却不尽相似的一大批基因。假基因:在基因家族中,某些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但在结构和DNA序 列上与相应的活性基因具有相似性的基因。用符号W来表示,如W P表 示与6基因相似的假基因。转录: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双链 中一条链为模板,以4种核苷三磷酸
21、(NTP,包括ATP、GTP、CTP和 UTP)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出与DNA模板链互补而与 编码链序列一致(除T-U以外)的RNA的过程。RNA剪接:将前体mRNA的内含子除掉而将外显子连接在一起的过程。翻译:指在核糖体内,由多种蛋白和因子的参与下,以tRNA所携带的活化氨基 酸为底物,将mRNA分子中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中氨基酸序 列信息的复杂生物过程。遗传密码:决定多肽氨基酸序列的DNA碱基序列的信息就称为遗传密码。密码子:mRNA上每3个连续的核苷酸翻译成蛋白质多肽链上的1个氨基酸, 这3个连续的核苷酸就三联体密码或密码子。基因表达调控:在细胞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22、,机体通过各种元件对基因产物的 量及产出的时间和表达的空间进行调节的过程。顺反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录效 率。反式作用因子:来自不同的染色体(DNA分子)上的DNA序列编码的调节因子。RNA编辑:是指mRNA在转录后经过插入、缺失或核苷酸的替换等修饰过程, 改变了 DNA模板来源的遗传信息,从而翻译出氨基酸序列不同的 多种蛋白质的现象。核糖体结合位点:存在于基因翻译起始位点周围的一组特殊的序列,它控制着 mRNA的翻译过程,其中主要为 ATG(mRNA中为AUG) 起点密码子及其前后的若干碱基。重
23、叠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编码链:把与RNA序列相同的那条DNA单链称为编码链,有义链或正(+)链。 模板链:把另一条与RNA序列互补的那条DNA单链称为模板链、反义链或负 (-)链。转录单位或转录子:由启动子到终止子的序列。摆动假说:密码子与反密码子进行反向互补配对时,其中密码子3端的第3个 碱基和反密码子5端的第1个碱基的配对是不严格的,有摆动性。 由于反密码子的摆动性,对应于61个有义密码子的反密码子明显少 于61个,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只有约30种带有反密码子的 tRNA。变位剪接:高等真核生物中来自同一个基因的mRNA前体分子中一般不止一个 内含子,某个内含
24、子5剪接供点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与另外一个内含 子的3,剪接受点进行剪接,从而同时删除这两个内含子及其中间的 全部外显子或内含子,这就是变位剪接。反式剪接:反式剪接是以两个不同来源的RNA前体分子为底物,经过剪接,在 成熟的mRNA 5非翻译区拼接上一小段称为剪接前导序列(SL)或 小外显子的RNA片段。SD序列:转录因子、可动基因、转座元件:可以在染色体组内移动的特定DNA片段或基 因。核内小核糖核蛋白颗粒:简并:两种或多种核苷酸三联体决定同一种氨基酸。DNA结合蛋白:跳跃基因:可在染色体上移动的或能随时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的基因。开放阅读框(ORF):是结构基因的正常核苷酸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
25、止密码 子的阅读框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其间不存在使翻译中断 的终止密码子。帽子结构:指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后修饰形成的成熟mRNA在5端的一个特殊结 构,即m7GPPPN结构,又称为甲基鸟苷帽子。第七章质量性状:表现间断的或质的变异,可以明确分组,可用文字描述。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的或量的变异,无法明确分组,用数字描述。微效基因:将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微效基因或多基因。主效基因:将控制质量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主效基因或寡基因。加性效应或置换效应:基因座位内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通过等位基因的置换而 表现出来。显性效应:基因座位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由于A与a的杂合造成的。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
26、占表型方差的比例。狭义遗传率: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杂种优势:指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繁殖力等方面比双亲优越的 现象。这些表现杂种优势的性状基本上都是数量性状。中亲优势:杂种表现优于中亲值。超亲优势:杂种表现优于高值亲本。竞争优势:被鉴定品种比对照品种优越的程度。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是由于杂种中来自双亲的所有显性基因之间的互补作用造成 的。超显性假说:杂种中来自双亲的不同等位基因间会发生互作,引起某些生理刺激, 从而产生杂种优势。近交衰退:在F1代的近交(包括自交、兄妹交等)后代中,杂种优势大幅度减 弱的现象。超亲遗传:在分离世代(包括F2及以后各世代)中出现性状值超出亲本范围(
27、即 大于高值亲本或小于低值亲本)的基因型的现象。第八章染色体突变:染色体受一些理化因子和未知的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发生形态、 结构和数目等方面的改变。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染色体的某些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数目、位置 和顺序的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的数目变异:染色体的数目发生不正常改变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包含整套 染色体的增减和单条或多条染色体的增减。重建:在原来的位置按原来的方向通过修复而重聚。非重建性愈合:断裂的染色体同其它染色体或其它染色体断裂端接合,并经重建 改变原来的结构。不愈合:不含着丝粒的游离染色体片段丢失,留下游离的染色体断裂端(含着丝 粒)。缺失:是指染色体出现断裂并丢失部
30、: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 染色体;由每一种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所组成。以x表示。整倍体:含完整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整倍体变异:指细胞中按一个染色体组的基数成倍地增加或减少的染色体数目变 异类型。一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记为x。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记为n ,它具有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2n) 的一半。多倍体:具有两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 倍的。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个体杂 交,其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得来的。同源异源多倍
31、体: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数再加倍后的个体。双倍体:具有合子染色体数(2n )的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含不完整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非整倍体变异:指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目(2n)的基础上发生了个别染色体增减 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细胞或生物。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的细胞或生物,也称多体。双体:2n的正常个体。单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丢失一条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用2n-1表示。缺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丢失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又称零体。用2n-2 表示。一般来源于单体(2n-1 )的自交。三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中多一条同源染色体的现象。用2n+1表示。两对同 源染色
32、体各多一条为双三体,即2n+1+1。四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中某一同源染色体又增加了一对染色体的个体。用 2n+2表示。绝大多数四体(2n+2)是从三体的子代群体内找到的。嵌合体:指含有两种以上染色体数目或类型细胞的个体,如2n/2n-1,XX/XY, XO/XYY等。将含有雌雄两种细胞类型的称为雌雄嵌合体或两性嵌合 体。染色体断裂一愈合学说:假显性或拟显性:杂合子的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等位基因缺失,导致另一条同源染色 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得以表达的现象。第九章突变:是生物体正常DNA序列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遗传 的变异。突变体或突变型:发生突变的细胞或个体。野生型:没有发生
33、突变的正常细胞或个体。性细胞突变:突变发生在性细胞中,突变基因就可能通过配子传递给下一代,并 且这种突变在后代的体细胞和性细胞中都存在,也称种系突变。体细胞突变:如果突变仅发生在体细胞中,那么突变不能传递给后代,这样的突 变称体细胞突变。形态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观形态结构,如形态、大小、色泽等肉眼可见的 突变,也叫可见突变。生化突变:由于诱变因素导致生物代谢功能的变异。致死突变:是指导致生物体生活力下降乃至死亡的突变。条件致死突变:是指某突变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而在其他条件下却能 存活。突变重演性:是指相同的基因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 地点重复地发生和出现。突
34、变的可逆性:是指突变可以从正常的野生型突变成突变型,也可从突变型再突 变回复为原来的野生型。基因突变的多向性:是指一个基因可突变成它的不同的复等位基因,如基因A 可以突变为a1,a2,a3中性突变:控制一些次要性状基因,即使发生突变,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 活动,因而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活力和繁殖力,为自然选择保留下 来并逐渐成为物种的特征。如水稻芒的有无等。突变的平行性: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而往往发生相似的 基因突变的现象。碱基替换: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所代替的现象。分转换 和颠换两种。同义突变:指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序列中发生单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但其后果
35、并 没有改变最后产生的蛋白质的结构。错义突变:即碱基替换使DNA序列发生改变,mRNA上相应的密码子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发生改变,有可能影响、改变或丢失原来 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或获得新功能。无义突变:指碱基替代后,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点突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 使多肽合成提前终止,产生了缺失原有羧基端片段的缩短了的肽链。显性突变:原来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的过程。隐性突变:原来的显性基因变为隐性基因的过程。自发突变:是指不存在人类干扰的自然发生的突变。其突变频率很低。增变基因:当发生突变时,能导致整个基因组的突变率明显上升的基因。诱发突变:人为用物理射线、化学诱变剂处理所诱发产生的突变
36、。化学诱变:通过化学诱变剂引起的基因突变。光修复:经过解聚作用使突变恢复正常的过程。复制型转座:指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 在原来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非复制型转座:指转座因子转座时作为一个物理的整体直接从一个位点移到另一 个位点,并留在插入位置上,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插入 序列、复合转座子Tn10及Tn5和Ac、Ds的转座等。保留型转座:转座因子从供体位点上切离、插入到靶位点上,在一系列的反应中 供体上转座子两侧的DNA双链都被保留着。该机制类似于久噬菌体 的整合作用。移码突变:插入或缺失的碱基数为3n1或2,造成移码突变。整码突变:插入或缺
37、失碱基数为3n,造成整码突变。第十章遗传工程:就是人类用近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在离体条件下进行遗传操作, 按照既定目标,有计划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甚至建造新物种的一门学 科。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和在此基础上的克隆技 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遗传工程:指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的基因工程。同种染色体代换系:指植物体本来具有的染色体中,有某条或某对染色体缺失, 而代之以其他染色体,包括缺体一四体植物和单体一三体 植物。相同染色体代换系:指染色体组相同的其他植物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代替了植物中 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减数分裂 时成nil。异种染色体代
38、换系:指染色体组不同的其它植物的染色体代替了植物中本来具有 的染色体,包括单体异代换系和二体异代换系。细胞融合:又称体细胞杂交,指将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去壁细胞)相融合并使 之分化再生,形成新物种或新品种的技术。基因工程: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对 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的目的。载体: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工具称为载体,常用的载体包括质粒载体和病毒栽体。重组DNA分子:外源DNA与载体DNA相连接而形成的DNA分子。转化:以细菌质粒DNA作载体,将外源DNA导入宿主的过程。转染:噬菌体或病毒DNA为载体,将外源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克隆:表示复制
39、一个生物个体,如用一只动物或一株植物,复制出一群个体,其 中的每一个体都具有与母本相同的基因(遗传因子)。基因克隆:指在分子(DNA)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相同的基因及其表达 产物。细胞克隆:是在细胞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相同的细胞;个体克隆: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产生一个或多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个体,如克隆羊 等组织克隆:通过细胞培养定向诱导分化发育成为特定组织的技术,如克隆皮肤、 心脏器官等。细胞全能性:任何细胞都有可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种特性称为细胞的 全能性。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遗 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第十一章
40、核外遗传学:研究的是细胞核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及遗传信息传 递的知识体系。核外遗传:由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 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性遗传)。核外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统称。母体效应:也称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 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型与母体基因型相同的现象。母系遗传:第十二章生物的生殖过程:是指从雌、雄性器官发生起,直至产生新一代的全部历程。生殖遗传学:阐述和研究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 科。世代交替:有性生殖生物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 世代,二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传粉:成熟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进行授粉受精,这些植物通常是雌雄同花 或同株。异花授粉:不同株的花朵间进行授粉受精,这些植物通常是雌雄异株。受精:雌配子与雄配子融合为1个合子。双受精:1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为合子,发育成胚,同时另1个精核与2个极 核结合形成三倍体胚乳的过程。种子:胚+胚乳+母体组织。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 现父本某些性状的现象。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