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型组学及其在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性

表型组学及其在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性

植物表型资讯

作者:

PhenoTrait

组学革命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组学革命”造就了表型组学学科的发展,然而,这一新的学科并没有就其实际需要在实践和概念中达成共识。有趣的是,缺乏共识并没有阻碍表型组学的发展,因为科学界似乎对其技术发展和应用比对其基础理论框架的发展更感兴趣。然而,一门科学学科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面,对其理论框架的深刻理解才是先决条件。由于不同的研究术语和定义不同,在表型组学中不同实验设计之间建立相关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分析了表型组学的现有理论框架,对学科中的几个概念以标准化命名和定义。为此,我们首先研究了表型组学中关键概念的历史和词源。随后,根据这些概念对现有研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虽然目前的工作主要是为了指导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人员,但我们也比较了概念在基因组学、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学各个学科中的使用。

表型组学的历史和词源

什么是表型组学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来定义它,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一门学科,或其他事物的同义词,如生理机能。有人可能会问,在近20年后,我们怎么可能仍然没有就一个定义达成共识。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们用来理解“组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多年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组学革命的早期。这是因为,在组学革命的形成时期,只有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存在。随着新组学扩展到其他研究对象,组学概念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得到了应用。

特定组学的名称由研究对象的前缀与后缀-omic结合来定义。例如,从基因组(genome),我们有genomics;从蛋白质组(proteome),我们有proteomics。有趣的是,甚至在罗德里克1986年创造基因组学这个术语之前,戴维斯早在1949年就使用了形容词“表型”。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基因组学最初并没有计划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名称,而只是作为一项科学研究的标题。

由此产生的表型组学的词源定义是研究表型的一门学科。反过来,表型可以定义为所有表型,基因型或基因组可以表达的外部因素(环境)与其发展规划相互作用的结果。表型必须被理解为特定基因型在特定时刻所表达的一系列可测量的性状,因为表型根据生物体的发育阶段作为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函数而变化。表型特征可以是物理(颜色,体积或形状),化学(代谢物,酶或内部pH值),或生物(发育,生理或行为)。从我们的回顾来看,表型组学的词源定义很少被使用,但我们认为表型组学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组学的学科。

在基因组中一些定义似乎明确承认对大型复杂数据集的研究。然而,相对于研究小组的分析能力而言,大型数据集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些报道认为组学需要测量生物模型中的所有元素。但是,测量一个完整的表型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际上有无限数量的表型整合了单个基因型的总表型。因此,表型测量的完备性不能被认为是表型组学的基本性质。有趣的是,大多数研究都将表型组学视为表型基因组学的等效物,但并不包括表型组的定义。

是什么造就了表型组学?

1949年,Davis提出了表型的概念,即“细胞外的非自生殖部分的总和,无论是细胞质还是细胞核。” 表型组是表型的物质基础。“如今,我们将这些‘外基因’因素称为‘表观遗传因素’,并理解它们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诱导特定的表型。”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表型也是由发育计划造成的。需重要指出的是,在本综述中,我们区分了环境变量和环境条件。表型组是环境变量的一个函数,而表型是一组环境条件的函数。

一些表型组的定义只关注那些源于环境因素影响的表型,而不是基因表达。如果我们接受这一标准,那么所有涉及由发育计划引起的表型研究都不属于表型组学。由于已经发表了一些关于发育计划的表型研究(例如通过表型组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监测叶片衰老),使用环境作为唯一已知成分的定义有些不切实际。

表型组学的综合定义

根据表型组学的词源和特征,为表型组学引入一个正式的定义是合适的。如果表型组学被认为是组学,它必须有一个组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表型组。因此,表型组学的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定义是“研究表型的生物学学科”。这个定义包含了基本的要求,即一个类别(属,生物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等)和一个研究对象(差异),使这个组学不同于同一类别(生物组学)中的任何其他元素。这种基于经典逻辑的定义的主要优点是,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是合乎逻辑的,并涵盖了大多数自我认定为表型组学的作品。

因此,一个更相关的问题是什么是表型组。它可以定义为特定基因型或基因组(G)与表观遗传因素相关的一组表型,这些表型依赖于时间(t)和环境(E),也就是t × E。所以,表型组学需要一组表型以及这组表型的结构与导致其表达的因素的关系(G × t × E)。

是什么使表型组学不同于其他生物科学?

因为一些生态生理学或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考虑了矩阵G × t × E,人们很容易认为表型组学只是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同义词。然而,生态生理学和表观遗传学本身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例如,生态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和生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现象及其结构。因此,我们认为表型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表型及其结构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表型组学是如何运作的,我们需要描述表型组概念的一些核心属性。首先,表型是源于G × t × E的元素,是这些维度的产物,并被定位在这个多维空间中。因为环境是多维的(每个环境条件是一个维度,例如,PH,温度或湿度)。表型组是一个超体积,因为它有四个以上的维度。因此,我们期望表型研究是多维的,尽管多维度并不是定义表型组学的标准。

表型研究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大数据集。然而,大数据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相同条件下研究的大型数据集可能来自数十种基因型;在其他情况下,它们可能起源于几种环境条件下的数百种基因型。因此,是否存在表型数据集的简单概念?由于表型数据来源于一组G × t × E,一组理想的表型数据集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成分。还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在表型研究中是否被明确承认,时间的组成部分始终是任何实验设计的一部分。

我们是否需要高通量表型来推进表型组学?

科学家通过分配表型获得表型组学知识,但大规模的表型分析不足以获得表型数据。表型很早就作为动词出现了,并不是表型组学的专有概念,因为它也被用于其他生物学学科,如遗传学和植物生理学。在我们看来,表型研究的特点是,数据集由一组明确的基因型或基因组在明确的环境条件下的表型组成。默认情况下,这些数据集是多维的:4D或更高。如果一项研究不包含构成表型的基本维度,它就不能被认为是表型研究。

例如,第一个实验(图2A)比较了两种基因型(基因组维度)及其光合作用行为(表型维度)随时间的变化(时间维度),但是它缺少环境维度(单点),因为只研究了一种生长条件,因此,研究只是三维的。有人可能会把这个实验理解为一个四维结构,因为有一个环境设置,在这个环境设置中,表型维度被解决了。然而,由于本实验不包括补充环境条件(即替代温度),因此在分析中不考虑环境维度。第二种类型的实验(图2B)比较了暴露于不同环境条件(热维度)的四种基因型(基因组维度)和四种表型性状(都是表型维度的一部分)在不同时间(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最后,第三个实验(图2C)考虑了四种基因型(基因组维度)、两个环境维度和四种表型特征(表型维度)。最后两个实验将生成现象数据集,因为它们具有基本维度,并且至少包含四个维度。

在图3中,我们给出了表型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随着表型研究的维度扩大(例如,包括更多的环境条件),复杂性增加,但表型的分辨率也随之增加。

表型组学研究的都是可管理的现象

因为绝对的表型实际上是无限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限制他们的实验研究来接近它。然后,通过关注有意义的表型特征和派生为可管理和有意义的数据集或可管理的表型的环境条件子集,对表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我们需要表型组学的基因组数据吗?

如果表型组学研究了由G × t × E作为其目标,那么假设基因型信息是表型组学的基础是合乎逻辑的。然而,已经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功能表型组学”来描述表型组学的一个亚型,该亚型可以在没有“同时研究潜在遗传学”的情况下运作,主要关注植物的功能;换句话说,E × t。我们发现这是矛盾的,因为在表型研究中,没有基因组维度就不存在表型。

大规模表型和表型研究的力量

与表型组学的一个共同关联是大规模表型。事实上,一些作者已经将表型组学的概念与高通量表型相匹配。然而,正如我们在前几节中所解释的那样,表型组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巧或技术。然而,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高分辨率地解析一个表型组,那么高通量表型是必要的。与表型组学相关的是筛选和生成可靠数据的概念。只要技术上可行(可管理的表型),通过广泛的筛选(长时间或区域的大覆盖范围)进行密集采样(精细细节,即化学剖面)将产生可靠的表型数据集。

对植物和藻类生理学进行表型组学的具体定义意味着什么?

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表型组学对植物育种的好处,因为表型组学可以与其他全能性指标结合使用。还有人认为,植物表型组学的最终目标是缩小基因组学和农业科学之间的差距,且表型组学也有可能回答植物生理学的基本问题。后一种观点提出表型组学的定义将更加有用,因为它扩大了对表型组学的理解,超越了其应用效益。可用的例子是不同环境中突变的表达变化,研究植物和病原体的复杂相互作用,甚至是对作物基因型的生态生理学研究。在不久的将来,表型组学将同样回答生态生理学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这种复杂问题的答案往往由于遗传变异性而被掩盖。另一个例子是利用表型组学来研究微藻类生理学。虽然植物的光化学对环境的反应更稳定,而藻类的生理是非常多的,取决于生长周期、光照条件、温度等。所有这些都会引起光化学的快速变化,因此,表型也会发生快速变化。这使得光生理学无法预测,因为微藻的表型是可塑的。例如,对光系统II的光损伤机制的研究,光胁迫期间活性氧的重要性,非光化学淬灭的相关性等。非光化学淬灭作为一种光保护机制的相关性,或状态转换的相关性,每个研究使用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条件下生长,都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些差异可以通过使用表型组学在一系列相关条件下测量不同的微藻菌株解决。

总结

在对文献进行批判性回顾的基础上,我们主张将表型组学定义为研究名为表型及其结构的超体积的生物学学科。表型组由一个特定的基因型或基因组由于环境和发育计划而可能表达的所有表型组成。我们的观点基于实践、语言、哲学和数学方面的考虑。我们意识到,其中一些术语和想法可能不会被广泛接受,但他们的建议将使我们的领域意识到有必要就目前的术语进行辩论,并解开概念上的争议。

表1 表型组学和表型组定义的例子,按时间顺序排列

Zavafer A, Bates H, Mancilla C, et al. Phenomics: conceptualization and importance for plant physiology[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23.

THE END
0.红球藻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淡水中的单细胞微藻,细胞小但能大量累积虾青素缺氮及高光条件下叶绿素合成受阻或被破坏,含量下降,根据题意推测虾青素属于光合色素中的 类胡萝卜素。(5)红球藻是地球上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生物之一,是陆生植物效率的10~50倍,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下列的哪几项? BCD。A.红球藻数量多B.叶绿体数量多C.细胞小,相对表面积大D.吸收光能力强 【考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jvzquC41yy}/l‚jqq0ipo8xjkvo0cl623983/>672/:83>2;77k.fn;e45<37B77
1.藻类与生物制造团队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学理念,综合利用材料化学、基因工程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构建特色光驱固碳底盘系统,高效生产高值化学品,助推微藻在能源、环境、化妆品、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3、湖北珍稀特产葛仙米保育与利用 葛仙米(学名:拟球状念珠藻,属蓝藻门),湖北珍稀特产,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特色低等藻类植物,2021年3月被jvzquC41dku/jksw0gjv0ls142861:6271i36@7c3:;84@4rcik/j}r
2.桂团队与广东工业大学陈姗姗ISME:一种死藻和活菌共驱动的生物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光照环境中死亡微藻细胞能够作为微生物光敏剂,驱动电活性微生物发生厌氧生物还原反应,该机制的发现为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细菌相互作用和某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光电协同互作可以促进环境中电活性菌的富集和生长,这在自然界中具有生态学意义。 jvzquC41jlyxfq}0hclv0niw0et05j4631i24:66c5:37B81rcmf0qyo
3.太湖苕溪流域氮磷的生物学阈值评估苕溪 悬浮叶绿素a 底栖叶绿素a 总氮 总磷 阈值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NKZa7235712:<0jvs
4.小球藻培养方法!14篇(全文)利用叶绿素a的荧光特性,藻类形状对计数精度的影响大大降低,根据藻类荧光激发光波长,选择对应的滤光片,可以很容易将目标藻类与杂质区分开来,且利用荧光图像对藻类进行计数,对具有不同荧光激发光的藻类区分作用明显。本文将小球藻作为实验样本,利用小球藻叶绿素a的荧光激发特性,采集小球藻荧光图像,通过分析图像色度值特征,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fww}w2t=0jvsm
5.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研究现状与展望在早期海洋学研究中, 重点关注以硅藻为优势类群的藻华现象, 如中纬度海域冬-春交汇之际出现的“春华(spring bloom)”, 或者在上升流海域出现的硅藻藻华等。研究中常常采用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简约化处理的方法, 将叶绿素a作为指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指标。而在有害藻华研究中, 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甲藻等有毒有害的jvzq<84sfjt0roqwttbn7hp1jznn8m{{j€0497216532;52637/j}r
6.叶绿素aanalyticalstandardSigma叶绿素a analytical standard; CAS Number: 479-61-8; EC Number: 207-536-6 at Sigma-AldrichjvzquC41yy}/urloccretrhj0et0EW4|j1vsqmzev1yjcu4;83:6
7.培养基|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例如,在食品和饲料行业,我们希望通过优化培养基,提高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而在生物能源领域,则需要诱导小球藻积累更多的油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 与实验室小规模培养相比,大规模培养对小球藻培养基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特殊的要求。大规模培养通常在开放池或大型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培养环境更为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jvzquC41yy}/nnffkpmugl3ep1zbi8rgfk{n1ojgf
8.专题01走近细胞(期中真题汇编,北京专用)高一生物上学期冷箭竹林⑦一片冷箭竹林所有的生物A.⑤⑥③②①④⑦ B.③②①④⑤⑦⑥C.③②①④⑥⑦⑤ D.⑤②①④③⑦⑥7.(23-24高一上·北京房山区房山中学·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细胞是一个与外界完全独立的单位C.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单位D.所有的细胞都jvzquC41yy}/|}m0eun1|thv1;53A55484ivvq
9.长江口滨海湿地水鸟对底栖微藻群落的营养级联效应(5)基于ASV代表序列信息和多度信息, 进行后续的物种分类学分析、物种组成分析和群落多样性分析等。 分别使用Shapiro-Wilk和Bartlett检验分析叶绿素a含量(底栖微藻生物量)、水鸟足迹多度、蟹类多度、螺类多度等数据的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如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 则使用以季节和实验处理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jvzquC41yy}/rufpv/kdquti{0ipo8JP1nkygvj1ujuxC{ykenkC{Ujzgok/fxDctvodnnNF?3619?:
10.|资环学院李洁明课题组揭示全球微/纳米塑料对淡水微藻的毒理(a) 54篇文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出的森林图; (b) 发表偏倚评估 之后通过亚组分析方法,利用涉及生长和生理的9个结局指标(生长、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总量、胞外蛋白质含量、胞外多糖含量、SOD活性、MDA含量、细胞内外毒素含量),进一步评估MNPs尺寸、浓度和类型对淡水微藻的毒理效应规律及内在机制,以及不同微藻分jvzquC41pg}t0lfw0gjv0ls1mzk1:kd6c::d=7eh6>3:j=44fk42:>9cc8427mvo
11.微藻去除重金属镉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但是低浓度Cd促进叶绿素合成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Cheng等[22]研究了不同浓度Cd对绿藻Chlorella vulgaris的胁迫影响,发现随着Cd含量的增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减少,在Cd含量为7 mg/L时藻的生长受到抑制,此时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93.37%、74.32%和71.88%。Nowicka等[21]研究发现jvzq<84lqwxocux0ko4be7hp1jznn8|uyzzcew4423=0:8yd39693B=20jzn
12.重金属对刚毛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及毒性机理的探讨刚毛藻 重金属 叶绿素a 毒性机理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32>.495733:17=3jvo
13.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然而,当环境中氮素耗尽时,细胞中通常吸收蓝光的叶绿素a会减少,导致更多蓝光进入NobZIP77所在的细胞核。这样,暴露在蓝光下的NobZIP77会从其目标DNA调控序列上解离,因此NoDGAT2B等TAG合成酶的转录表达被“解锁”,从而触发TAG的生产。 基于上述发现,该团队发明了名为BLIO的蓝光特异性诱导高产油技术。运用青岛星赛公司jvzq<84yyy4rkkjdv0ibu7hp1pkxu8p{l|532;7251z32;72556`8=5;969/j}rn
14.不同饵料藻对池蝶蚌生长与内壳色的影响.pdf绿值a、黄蓝值b和饱和度C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雨生红球藻组显示出较高 的内壳亮度(60.54±1.905)和饱和度(4.524±2.103),进一步通过拉曼光谱分析 确定,雨生红球藻组内壳珍珠层中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4.66±2.11)显著高于对 照组(1.51±0.99),验证了特定微藻饵料对促进池蝶蚌生长及改善内壳色彩的积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71622A4:34722@5582682:<0ujzn
15.微藻特性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本文对微藻的营养特性和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微藻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提供参考。 Abstract Microalgae is abundant in species and rich in a variety of nutrients, possessing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on. In livestock production, microalgae can jvzquC41yy}/eqnpclgo0lto1ET0393346791LOCP46367;66
16.叶绿素检测检测机构丨中析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叶绿素a浓度:反映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 叶绿素b含量:评估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关键参数 总叶绿素浓度:衡量样品整体光合色素水平的综合指标 脱镁叶绿素比例:指示叶绿素降解程度及样品新鲜度 类胡萝卜素比值:分析植物抗逆性与光合系统平衡性 荧光动力学参数:表征光能转化效率的核心数据 jvzquC41yy}/{sxdc0ipo8oezo5iish158880qyon
17.叶绿素a,Chlorophylla,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1998~ 2 0 0 0年对太湖梅梁湾的实测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的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NH4+ N和总氮 (TN)、总磷 (TP)含量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最低 ,总含量与叶绿素a呈正相关 ,随着叶绿素a含量上升 ,N、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K的含量与N、P相似 。 3.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efficiencies ofjvzq<84fkezbnu3eqo5jpmz1227029558;;49;90jvs
18.纳米材料在石质文物生物病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方面,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有机酸和螯合剂,干湿循环中的机械应力改变及无机盐沉淀等不同机制造成石质本体的风化腐蚀;另一方面,细胞外多糖(EPS)、有机叶绿素a和b(绿色)或类胡萝卜素(橙色)等染色剂的存在使得石材表面形成多色的生物质膜,对石质文物的颜色产生影响[26]。大量研究证明TiO2的光催化氧化(PCO,the jvzq<84ucpbo~xgwo4dqv4c15532;7126881A:70jznn
19.ofTheTotal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论文:优化微藻相对于其他二价阳离子,Mg2+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叶绿素合成,而叶绿素合成则会影响微藻的密度和活力,进而影响膜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处理和膜污染行为。因此,本文研究了Mg2+的添加对藻菌MBR运行性能及膜污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Mg的叶绿素-a/MLSS为33.95±1.44 mg/g,超过了R0中的30.04±0.88 mg/g(p<jvzquC41fnnk0ƒopw0kew7hp14636855295d8B77c6<1:;:1rcmf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