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 420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 2031 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种草 , 截至目前,1570 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860 万亩流沙现已基本达到固定半固定,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沙化土地固定率达到 91.8%,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 60%,森林覆盖率达到 34.8%。茫茫沙海现已建成了片片绿洲,全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减轻、扩展趋势逆转三大变化 ,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 400 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西北风沙东扩南侵的最后防线
陕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99%集中在陕北榆林,榆林也是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进的重要防线。20世纪中期,榆林仅存天然林60万亩,沙区植被盖度 1.8%。长城沿线200多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消失,榆林城形同沙海“孤岛”,曾被迫3次南迁。相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流沙吞没农田牧场 120万亩,沙区仅有的165万亩农田亦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13亿吨,约占黄河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向沙漠进军
陕西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各级领导开会必讲、下乡必问,自上而下实行领导负责制。印发了《全面治理荒沙实施意见》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方案》。各涉沙市县(区)坚持“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齐心协力防风治沙,百折不挠植树造林,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经常抓、几套班子合力抓、相关部门通力抓的良性工作机制,为强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同时将防沙治沙资金列入地方财政专项预算,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跟进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采取“中省资金扶持、市县财政保障、引导企业参与、发动群众推进、林权改革带动”等措施,广泛筹集资金,防沙治沙投入累计超过百亿元。近几年,榆林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近60多亿元,全面开展沙化土地治理,确保了沙区生态建设的有序稳步推进。
敢为人先的大胆探索
创新机制。遵循“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允许继承、允许转让、长期不变”的原则,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体制机制,制定了承包、拍卖治理荒沙企业和个人优先享受技术指导服务、优先发放治沙贴息贷款等十多项优惠政策。采取“政府引导、资源整合,企业运作、示范建设”的方式,不断探索完善防沙治沙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参与式决策、招标制施工、报账制支付、合同制管理等治沙运行机制。“十三五”期间,榆林沙区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各类企业,累计筹集防沙治沙资金10亿多元,完成治沙造林绿化面积近40万亩。创新的体制、优化的机制,为全省沙化土地治理注入了活力。
发动群众。大力支持民营林业发展,对涉沙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民营造林,凡是达到规划设计要求、验收合格的全部纳入年度计划,按照国家投资标准给予资金补助。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营造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绿化美化的浓厚氛围。响应国家治沙造林号召,组建成立于1974 年的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沙固沙林带35条,治理荒漠14200亩,使过去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茫茫沙漠变成郁郁葱葱的“塞上江南”。
企业参与。出台了《推进能源企业绿化工程实施意见》《资源开采企业造林绿化试行办法》等文件,明确界定了企业的权利与责任。榆林市按照“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要求,规定凡在榆林境内从事资源开采、加工及营销的企业,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数量、严格质量,参与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自2010年以来,全市500多家资源开采企业共筹集资金20亿元,完成造林绿化100多万亩,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推进。
鼓励大户。按照“谁造谁有、谁治归谁、允许继承”方针,推广“企业 + 基地 + 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鼓励大户承包造林。榆林市农户承包治理沙化土地500万亩,其中承包荒沙荒山1万亩以上的治沙大户9人,承包荒沙面积120余万亩,累计个人投入1.41亿元,已治理面积近110万亩。仅治沙英雄石光银领衔的治沙公司,累计投入5227万元,承包治理荒沙25万亩。能人大户的积极主动参与,一举使全省荒漠化治理驶入快车道。
四项措施不能少
综合施策。大面积流动沙地飞播造林,小块流沙搭设障蔽工程固沙;对植被盖度低于30%的灌木林地实施改造,栽植樟子松生态林,提高林分质量;对植被盖度较高的灌木林地,采取抚育措施,促进植被复壮更新。榆阳区在沙区推行“远沙大沙流动沙、飞播治理灌丛化,近沙小沙固定化、针阔草灌混交化,大滩小滩盐碱滩、三端一平林网化”的模式,切实增强了防沙治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项目带动。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整合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60多亿元,实施了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百万亩长柄扁桃基地、百万亩红枣基地、千里绿色长廊等建设,生态移民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沙区厂矿企业绿化率达到35%,在沙漠腹地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片林165块,其中以樟子松为主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200余万亩,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布局合理的绿化网络,实现了从黄到绿的根本转变。
科技支撑。针对五大沙化土地立地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1950-1960年,摸索出 “引水拉沙”、“前挡后拉”、“沙障造林”、“打围盘井”等技术;1960-1970年探索出“杨柳截冠修根深栽”、“筑坝修渠引水治沙”、“沾浆保鲜造林”等技术;1970-1980年广泛应用飞播治沙、障蔽固沙、容器育苗、农业增产等技术;1990 年推广了营养钵、营养袋、冻土栽植等抗旱造林技术;多年来创新出“搭设障蔽、挖坑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三防、生物除虫”“六位一体”的造林技术,探索总结了生态经济型治沙、神木各丑沟生态协会治沙、林牧一体化治沙、沙漠生态公园建设示范等模式,提高了治理水平,确保了治理实效。
调优结构。坚持局部重点治理与全面提质增效并重,通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等重大工程,改造提升沙漠腹地近30万亩退化林地,实施榆阳、横山、靖边、定边4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保护面积80余万亩,有效促进沙地乔灌草植被恢复;抚育30多万亩樟子松、侧柏等针叶树,平茬复壮20万亩沙柳、花棒,常绿树种面积由2005年的5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30万亩。开展樟武松、赤松、斑客松、胡杨、元宝枫等树种的引种栽植试验。以榆林为例,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90多种,极大地丰富了防沙治沙物种,形成了树种多样、结构合理、质效明显的多功能生态防护林体系。
依法管护巩固成果
先后出台各类法规和政策性文件20多个,陕西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 办法》《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命令》《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厉打击炒卖林地和非法改变林地用途、乱砍滥伐乱采滥牧行为,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建立了以森林公安和林政稽查为主体的林业执法队伍,联合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常态长效开展沙区土地资源保护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治理行动,防沙治沙、植树种林(草)迈上了法治化、规范化运行轨道。
坚持在涉沙市县(区)全面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出台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把封山禁牧作为涉沙市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加大奖惩力度,强化封山(沙)禁牧管护责任。
把沙区林草防火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重中之重,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目前全省各涉沙市县(区)都建立了防火工作应急预案,健全了森林防火工作体制机制,配备了防火基础设施和专业设备,培育了一支技术娴熟、业务精湛的防火防灾队伍。近五年来,榆林市投入专项经费2300万元,在重点林区建设瞭望台、用水管道等林区基础设施,新建防火通道160多公里,从源头上预防了沙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
培育产业助民增收
陕西坚持防沙治沙与产业开发并重,合理开发利用灌木资源,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累计栽培红枣等干杂果200多万亩,种植绿豆等特色小杂粮和优质马铃薯近1000万亩,栽植木本油料林近50万亩。粮食亩产由1980年的300斤左右增加到现在的千斤以上,沙区已成为全国小杂粮生产样板区,全国优质红枣产区,中国新食品长柄扁桃油原料基地,初步形成以林果业、农牧业、果蔬加工业等为主的沙区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
历经多年艰苦卓绝努力,陕西全省沙区林草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固定沙地面积达到90%以上,沙尘暴发生天数由2002年的24天到目前基本没有发生,扬尘天气由2000年的100天减少到现在的37天,昔日滚滚黄沙,变为今日片片绿洲。榆林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成为全国治沙的一面旗帜,被国际社会誉为沙漠治理的奇迹,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