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女杰:多年负债累累,承包万亩荒沙,种万棵树,为啥牛玉琴沙漠沙柳

“大家再加把劲儿,眼看着今天的任务就完成啦!”牛玉琴嘴里喊着,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原来在她周围,乡亲们正在给新栽的树苗浇水,眼看着每棵树苗下都积了一滩水,牛玉琴才提醒大家一会儿就要收工了。

在牛玉琴的带领下,本村周边的荒沙已经变成了绿洲,这在以前是绝对不敢想的,这事儿只有牛大嫂才能办得到。

没错,他们所在的金鸡沙村是几十年出名的风沙村,谁都不愿意嫁到这里,可是自从三十多年前牛玉琴来到这里,情况一切都变了!

一、沙漠上种树?

1966年,一个平常的晴天,陕西省定边县的一个女孩正摆弄着院子里的农具,她做出了这辈子最慎重也是最重大的一个决定:嫁给靖边县金鸡沙村的张加旺。

这位今年才17岁的女孩在晚饭的时候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听后脸上呈现出了复杂的表情。

母亲先是惊喜,而后眉心的皱纹挤在了一起说:“你答应这门婚事啦?毛乌素可是几百年都少有飞鸟呀,那里的日子可不比家里好过啊。”

父亲脸上的表情也不是很轻松,说:“加旺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些,可想好了?”

女孩当然清楚这些情况,她和张加旺从小就认识,她知道,张加旺踏实肯干,做起活儿来一点也不马虎,眼睛亮亮的,有许多同龄人没有的沉稳。

于是对着父母说:“我已经决定了!我做好准备了!”这场家族联姻就这么决定了。

过了些日子,像男人一样在生产队里干活的牛玉琴,穿上一身火红的嫁衣,坐着车来到了金鸡沙村。

张家人远远望着这辆装饰着红色的车,好像一个火种在黄沙漫天的土地上倔强地行驶。

张加旺

牛玉琴再次见到了张加旺,只见昔日见过无数面的哥哥神情有些不一样了,那是一种作为丈夫看待妻子的眼神,似乎含情脉脉,温柔至极。

与此同时,张加旺的母亲安静地靠在门口,一直瞅着儿媳傻乐,牛玉琴走到入户门才发现她,见到婆婆这幅样子怎么也联想不到平日她连门都不会出的。

热闹了半日,亲朋逐渐都离去了,牛玉琴回想起在宴席上饭险些没够吃,尴尬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她突然听见丈夫在院子里叫自己,语气里充满了喜悦,原来天空中呈现出了少见的蓝天和白云。

她的心里顿时就开朗了,心里想,我既然来了,就不要后悔!

不过当晚,牛玉琴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这个家里的窘迫,炕只有一个,自己和丈夫还有婆婆共同睡在一起。

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发现,窗户上涂了一层黄颜色的东西,到外面一看,原来是黄沙!

她从小就知道,这里环境恶劣,但昨晚并没听见有风声啊?牛玉琴边打扫窗户边思索着。

生活给牛玉琴的疑惑和打击不止于此,她逐渐了解到,毛乌素沙漠方圆几十里没有飞鸟也没有动物。

有的只有取之不尽的黄沙,本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的生活都差不多,人们大清早需要到几公里外的绿洲挑水,少量的农作物在风沙的侵蚀下又瘦又小。

沙子一旦刮起来,衣服上、耳朵里和衣领里全都是沙子,这样一来,每次出门就得全副武装,头巾和帽子就是每家每户必备之物。

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并不能打倒牛玉琴和张加旺。

家里的日子窘迫不假,但随着儿子的出生,想要改变家里的情况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涌上夫妻俩的心头。

村里的人都知道,国家对于沙漠的治理是有政策的,但谁也不相信沙漠里的沙子能够治理,在沙漠上种树,那不是笑话吗?

村民们听家族中老者说,清朝的时候这里就是沙漠,这风沙恐怕已经吹了几百年了,哪是说治理就治理的?

众人在闲聊的时候,都把种树当做笑话来讲,几乎没人把种树当回事。

转眼间,牛玉琴在金鸡沙村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了,有的时候,早上起来连房门都推不开。

她知道门外的沙子已经堆积了半米厚,等她进到院子里,就会发现房子上面也都覆盖着十公分的沙子。

牛玉琴始终盘算着治沙的事,只是一直没有说出口,直到有一天,丈夫张加旺从外面回来,不经意间说:“要不咱们也包点地得了。”

包地就是承包荒沙种树,牛玉琴以为丈夫只是开玩笑地说说,但她发现丈夫的神情照比往常是严肃的。

于是牛玉琴说:“那咱们这几天就去镇上了解了解,我听说有人已经开始承包种树了。”

牛玉琴是个很有执行力的女人,今年已经35岁的她和沙子一起生活已经18年了,对于沙子已经深恶痛绝。

政策是明白了,但又有新的问题摆在眼前,周围的几户人家都不想治沙,经过几次的聊天发现他们对于沙子只是妥协的态度。

还有,种树的技术问题该怎样解决?包地是要需要钱的,家里的钱只够维持生活而已。

二、沙漠上的刺

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商量,两人打定主意,首先还是得学会种树,先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至于钱,家里这几年靠养鸡养鸭已经攒了近万元了,再向亲戚问问借一些,应该就没问题了。

就这样牛玉琴去园林场上学习,从了解各个树种的习性,到如何种植这些树木,再到辨别沙地类型,牛玉琴都不辞辛苦地学习着。

与此同时,张加旺也没闲着,既然家里很快就要承包沙地,那家里的鸡鸭和猪就该卖一部分了,这样能减轻以后的活儿,也可以给承包沙地再换点资金。

夫妻俩就这样分工了,一个月后,牛玉琴从园林场上回来了,张加旺就把承包来的一万亩的沙地的位置指给牛玉琴看。

牛玉琴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心里头一次有一种想要把它们征服在脚下的想法。

说干就干,既然没人愿意和他们一起,那就自己动手干,这时他们踩在一脚深一脚浅的沙地上,心里的想法已经不一样了。

地面上没什么植物,沙子堆得老高的就是流动沙丘,沙堆的平面上有一个月牙形的就是新月形沙丘,其他的就是小沙丘和流沙地区。

根据风向就可知道在什么地方该种什么树,在迎风的地方就种低矮的树,沙柳、沙蒿就很合适,在背风的地方就种高一点的树,旱柳就派上了用场。

如此一来,再在平地上搭配种些高低不一的植物就可以让沙丘不再移动,久而久之,沙子变硬就可以在上面种农作物,这样一来,村民的日子就会变好。

牛玉琴学来的知识派上了用场,现在丈夫已经从县里买回了一批灌木树苗,自己也从镇上买了水桶和锹镐等应用之物。

夫妻俩人没日没夜地开始挖坑种苗,由于第一次种树,人手又不够,买来的苗有十几株都由于没有及时种植都死掉了。

俩人没有放弃,几个月后,这一万亩沙地上,经过了几场沙尘暴的洗礼,6000株树苗已经栽好了,远远望去,好像一根根刺从沙漠里钻出。

牛玉琴看着这些树苗,眼里闪烁着泪光,街坊邻居们见了,都忍不住挑起大指赞扬,说这牛大嫂真能干!

晚上牛玉琴计划着来年要栽多少树和怎样应对沙尘暴,张加旺则需要在近期跑一趟县城,新购置点物资。

只是张加旺的腿近来有点痛,这倒无伤大雅,为了能每天快一点到达沙地,夫妻俩已经决定来年雇几个人帮忙,在沙漠里搭个简易房,明年就就住在沙漠。

就在他们向往着明天的日子的时候,窗户上玻璃上突然有了一个声响,紧接着就听沙子划破空气的声音愈加尖锐,晚归的人高喊:“沙尘暴来了!”

沙尘暴来了!牛玉琴的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往窗外看,可是除了一片黑褐色外,什么也看不见,张加旺站起身来,说:“没事,咱们的苗都加固了,没问题!”

黑风来了,即使加固了树苗,恐怕也难以抵挡,夫妻俩战战兢兢地捱过了一夜,第二天等风停了,这二人就立即拿上工具,赶到沙地。

就在他们还没到的时候,远远低就望见了昨天栽好的树苗已经倒了,再往前走几步,就发现最远处的树苗怎么变得那么近?

这次特强沙尘暴波及了整个毛乌素沙漠,他们的树苗在南缘,遭殃也是难免的,牛玉琴在当地的气象部门得知了这次沙尘暴的状况,心才稍稍平衡些。

刮倒的树苗再扶起来,防护的木方再加厚,这样还能再吹倒?靠着这股劲儿,牛玉琴一头扎在沙漠。

早上张加旺带着一天的干粮,晚上牛玉琴就在帐篷里过夜,就这样,这些树苗就像本来长在沙漠里一样坚固。

隔年,牛玉琴雇佣了11个帮工,加上大人孩子,一齐上阵,6000株树苗又被插在这片沙漠中。

去年种的树苗,已经长高了十几厘米,树干看起来也不是弱不禁风的样子了。

又过了一年,沙柳的长势更加喜人,就在牛玉琴再次露出微笑的时候,张加旺终于难没法控制腿上的疼痛,一头摔在了炕边。

“骨癌”就是张加旺得的病,在一切都摸索了充分的经验就等着大干一场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

牛玉琴伤心不已,难道这两年打下的根基从此就没法继续了吗?丈夫年纪轻轻怎么就得了骨癌了呢?一连串的疑问,一下子涌入了牛玉琴的脑海。

丈夫只能拄拐活动,没办法去种树了,牛玉琴就把种树的活儿交给雇佣的人来干,自己在家里照料丈夫,婆婆精神不好没法做太多事,这时,全家的重担全在牛玉琴一人身上。

这个坚强的女人没有倒下,即使几个月后,丈夫撒手人寰,她也没有倒下,人没了,那就自己接着干,钱没了,那就去信用社贷款。

在以前,牛玉琴见过最多的钱就是几千元,现在她向银行和信用社贷款拿到的钱前后已经有几万元了,可是这些钱还没在手里捂热乎,就换成了树苗。

这几年经过她手里的东西最多的就是树苗,沙柳,花棒、杨树、榆树、柠条,她甚至不用看就知道手里拿的是什么苗,到沙地里,凭借风声就知道脚下的沙适合种什么树。

1988年,丈夫离开了一年了,牛玉琴继续奔走在沙漠和家之间,总有人问她:“这么拼命到底图啥?”“当家的都不在了,改嫁得了?”

牛玉琴对这些言语从来都是一笑了之,她知道自己一个农村妇女最重要的就是恪守妇道,自己做的就是家庭妇女应该做的事,通过治沙摆脱贫困,这不是很好吗?

1997年,几百万株树苗已经栽下去了,眼看着村子周围的地面上一片绿色,牛玉琴并不满足,很快她了解到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也有大片荒沙需要治理。

于是她去乌审旗的镇上,带着歪扭字迹的申请书,表达了她想要承包那片荒沙的想法,又说明了这几年的治沙成果。

很快,她就在一小时车程外的河南乡扎下,河南乡的村民时不时就能看见运树苗的货车经过。

两万亩荒沙上很快就布满绿色,当地有些人都是自发帮助牛玉琴,所以她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县城里有记者来到她的家,说是专门采访她,让她在电视台露脸,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位治沙女杰。

三、后继有人

1998年4月,牛玉琴在别人的建议下,成立了绿源治沙有限公司,同时投资100多万元兴建靖边绿源治沙养殖场,这是治沙、养殖两不误。

村民们都说牛玉琴的脑袋好使,可牛玉琴心里想的并非是赚多少钱,而是想让村里的人都能富起来,这是自己一直的想法,更是丈夫张加旺所希望的。

自己成立了公司,村里的年轻人也可以不必外出打工就有一份收入,这样做绝对不是让乡亲们感谢自己。

不仅如此,牛玉琴对于自己走过的道路十分感慨,“沙区人苦,苦在有沙;沙区人穷,穷在没文化”,牛玉琴总结道。

在她刚有点钱的时候,就投资建了一所小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她是懂得的,她时常想起早年自己到县城里分不清男女厕所的尴尬,实际上从那时起,她就想建一所小学了。

牛玉琴的治沙之路还没有走完,即使创办公司,兴建小学,她始终没有忘记种树。

十几年来,她已经种树2800多万棵,成活率都在95%以上,累计治沙11万亩,虽然大部分钱都是银行贷款,即使在2000年,她仍旧负债几十万。

但对于此种亏空,她并没有太多担心,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她,钱会有的,重要的是拿到这钱该做什么。

2004年,她的另一个心愿终于达成,那就是把东坑至金鸡沙村的11公里柏油路修上,这一工程耗费了600多万元。

牛玉琴做完这些,心里才安稳,过不久,县里经过层层申报,把她评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更多了,能去北京开会,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

她兴办的小学和后来兴办的中学成了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植树季节,她都要带领全校师生去沙漠植树造林。

这样一来,孩子们都知道治沙不易,治沙事业说不定就后继有人啦。

要说起后继有人,当属牛玉琴的儿子张立强,张立强继承父亲遗志,沿袭着母亲的精神,林业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帮助母亲解决技术难题。

张立强跑遍全国学习的先进嫁接技术,再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

2013年,牛玉琴开始尝试嫁接技术,这对于牛玉琴来说并不是难题,只是方法的问题,她知道,同种树木间嫁接的成功率较高,就先在樟子松树上做试验。

牛玉琴结合张立强带来的技术,一年后,樟子松上嫁接红松、章武松、白皮松、长白松,成活率达到97%以上,取得了成功。

三年后,由樟子松嫁接的红松第一次结果,这表明嫁接技术可以大面积推广了。

2022年,73岁的牛玉琴已经尽享天伦之乐,儿子已经可以打理好一切事务,几个孙女和孙子也从林业大学毕业,全部回到乡里帮忙。

既使债务还是有没还上的,但张立强似乎也并不担心,他想的和母亲一样,那就是看看那些钱能为村民们做点什么,能为治沙事业做点什么。

小结

2022年,毛乌素沙漠已经有80%的面积被绿植覆盖,从恐怖地狱变成了“江南之乡”,这些成果离不开牛玉琴等人的劳动人们的辛勤耕耘。

在中年丧夫的情况下,她还是挑起家里的重担,心系治沙大业,这是何等的心性和度量!

30多年,11万亩荒沙,2800万棵树,这些数字组合在一起就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中国人组成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新中国成立初期陕北防沙治沙问题研究》;王友,栋向华,威冉易;《陇东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10-13,共4页报

2、《陕西治沙示范区修复模式探索和治理成效评价》;漆喜林;《榆林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29-34,共6页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誓把荒漠变绿洲!看新疆老兵治沙队脱下戎装治沙海他们心里也很清楚,种树没有回头路 签下为期30年的治沙合同后 他们一头钻进沙漠 “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起来” 图①:老兵治沙队队员回填沙土。 图②:老兵治沙队9位队员冠新军、张宏、张辉、周小珂、田来群、李科、王杰锋、张选忠、田野(由左至右)合影。 jvzq<84yyy4dl|y0et0z€4zlz}04975335u49753389a:<7:29:37mvon
1.蚂蚁森林超9成树种在“三北”攻坚战核心区再捐1亿元支持甘肃种树治沙种植现场,甘肃省与蚂蚁集团启动战略合作,未来三年,蚂蚁集团将通过蚂蚁森林再捐1亿元支持甘肃种树治沙。此前,蚂蚁集团已通过多家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向甘肃省生态建设协议捐资超过9亿元,种树超1.5亿棵。全国范围内,蚂蚁森林项目启动8年来,已将超90%的树种在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jvzq<84yyy4ykwmwcpku0lto1vkdj87246654<46297d;l7:28=56>5;83hf2?54;e>8h
2.林业知识常见的防沙治沙措施及技术规范▪适用条件:多用于水资源匮乏、植物难以生长、急需治理的流动沙地。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地区,化学固沙可与物理治沙、植物治沙相结合。 ▪化学固沙材料:常见的有土壤凝结剂、沥青乳液、沥青化合物、乳化原油、泥炭胶液等。选用的材料应尽可能无毒无污染。 jvzquC41yy}/{~snko4dp8sgyuoohx4948<35?3jvor
3.内蒙古鄂尔多斯:本土树种治沙筑牢生态屏障央视网2024-11-10 17:01:08502588次观看 内蒙古鄂尔多斯:本土树种治沙,筑牢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央视网 央视新闻 我用心你放心 4热门推荐 白俄罗斯反制波兰和立陶宛关闭与白边境 11月4日 16:53央行: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11月4日 17:00短假期+2 四川推行中小学春秋假 11月4日 17:06jvzq<84yyy4oq{yjpg}t0ls1r1847A=;70nuou
4.财经分析苗木价格指数发布——哪些树种成为“抢手货”?新华·中国(合肥)苗木价格指数2024年二季度发布暨行业交流会28日在京举办。指数显示,截至2024年6月,15个苗木价格指数“9涨6跌”,枫香、油松、油茶、国槐等树种成为“抢手货”。 哪些树种成为“抢手货”?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加速推动林草种苗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从2022年开始,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和中国经济信息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852?7:53782<;4::4ivvq
5.从“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青海都兰县的治沙之路(一)机械沙障固沙技术。2008年,都兰县和北京林业大学协作,进行在流动沙地上设置机械沙障的固沙试验,共设置沙障32亩,填补了都兰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没有机械沙障固沙的空白。 (二)杨柳科树种深栽旱作造林技术。深栽旱作造林于1997年度获海西州第二届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获青海省第二届科技成果二等奖。 jvzquC41yy}/ezhd0eun1qjcfnoog8723931:67216;14;5are4ivvq
6.久久为功,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守望·特别策划)林场成立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1983年,31岁的郭万刚顶替生病的父亲率先加入治沙行列;此后,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以及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也都陆续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20年间,两代治沙人在7.5万亩流沙上,营造防风固沙林4万多亩,栽植抗旱树种1000多万株,建成jvzq<84jg0vfqyqg0eun0ls1p4532;8129651l6;4496/=56:2<837mvon
7.沙海披绿记——陕西省沙化土地全面治理一线见闻春雷响,万物长。3月5日,在榆阳区芹河镇纪小滩村,密密麻麻的樟子松挺立在毛乌素沙地,这种被称为榆林治沙“功勋树”的树种,结束了榆林沙区没有常绿乔木的历史。 “我的老师曾在榆林试种过樟子松,我也想试着筛选出适合榆林种植的树种。”提起往事,89岁的榆林“樟子松之父”孙祯元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9125731<5;33660|mvon
8.科学治沙草原美百姓富“这里常年刮6级以上大风,如果不采取人工干预,风沙两个小时就可以刮到沈阳。”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教师王麦说。 彰武地处全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在沙漠化防治、治沙树种选育等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当地正全力实施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治理区初步建立。阜新市委书记jvzq<84yyy4dg7hp1ete8xvyo5hf87245671:71v46359;34a997A:5;84tj}rn
9.辽宁彰武:“治沙功勋树”背后的故事在中国治沙史上,彰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号角,亦是在彰武正式吹响。 这座小城的独特地位,与樟子松息息相关。 治沙功勋树 “到现在为止,樟子松仍然是‘三北’工程乃至后面30年造林的最重要常绿树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语气笃定,“没有之一。jvzq<84yyy4junsnkp4dp8xha6J5F9;F978C7=56E;=8E>>5;588EB59:a81;h>6EH?8;M>690nuou
10.从防风固沙到生态综合治理彰武人治沙增绿70年初心不改科尔沁沙地南部,地处辽西北的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70年来,面对呼啸而下的肆虐风沙,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武人一直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整片林海。70年接力治沙,累计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积15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jvzquC41yy}/hjwogt4dqv3ep1814:4331621B>::3636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