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跪哭求水”的男人,将树种满沙漠:只有下跪,才能换来公平绿洲种树风沙毛乌素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2003年,灵武市毛乌素沙漠南缘,一群建筑工人,正在漫天的白沙中,推土、找平,为修建公路做准备。

“这下面有水!”

突然,包工头孙国友的一声尖叫,惊呆了工友们。

他迅速聚拢在一起,发现被掀起的沙土下面,居然有一道浅浅的水流蜿蜒而过。

这也太稀罕了,众人像发现了新大陆,嘻嘻哈哈地聊了起来,只是他们都没有多想,很快又埋头干活。

只有孙国友望着那抹水痕,思索了好一会儿,然后迅速收集好水样送到有关机构检验。

在拿到检测结果后,孙国友大喜过望。接下来,他直接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那就是,留在沙漠里种树!

不管是工友还是家人,都觉得孙国友简直“疯了”,放着好好的老板不当,非要种树,要知道这可是上百年都寸草不生的沙漠,种树能挣钱吗?

如今,19年过去了,孙国友从当初的千万富翁,大老板,变成了连住房都被变卖的“败家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呢?到底是为名,还是图利?

他在沙漠植树的愿望实现了吗?

1959年,孙国友出生于四川省的一个贫困家庭,因为父亲早逝, 他很早就辍学,打零工补贴家用。

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孙国友开始到外面闯荡,一路上,风餐露宿,靠乞讨为生,几经辗转,才来到宁夏吴忠市。

为了生存,他卖过衣服、开过出租,经营过理发店,因为聪明伶俐、又吃苦耐劳,很快便在吴忠市扎了根。

6年后,孙国友在朋友的介绍下,走上了承包工程的道路。工程队人数最多时有近400人。短短几年的苦心经营,孙国友就一跃成为90年代宁夏有名的百万富翁。

事业初成之时,孙国友也遇到了相伴一生的妻子武金明。武金明是宁夏盐池人,从小在风沙里长大。

他们结婚后,每次回盐池老家探亲,都会看到漫天的风沙,尤其是春季,沙子很快就会把院子埋住。

妻子不止一次向他表示,自己太痛恨沙子了。

“小时候,沙子一夜之间就埋了院子,我们只能一车车往外拉。”

妻子这些无心的话,却深深印在孙国友心里。

他是搞工程的,总是在外面风餐露宿,深知风沙带给人们生活的不便。

如果能多些植被,也许就能改变这样的环境了。可是多年的气候环境使然,作为普通人,他有心无力。

直到2003年,孙国友接到了一个在毛乌素沙漠修公路的工程。他像往常一样,带领队伍整装出发。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出行,将会改变他接下来的人生。

修公路的地点在灵武市马家滩镇马家滩村,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遍地是白沙。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国友发现白沙下面居然有水。

震惊之余,他脑子里突然闪现一个念头:有了水不就可以种树吗?我要留在这里植树造林,绿化荒漠。

然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亲戚朋友的一致反对:

“把钱拿去干啥不好,非要扔到沙子里去”、“钱多了花不了可以给我们呀”……

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四个子女全都不理解他的选择。

要知道,毛乌素沙漠已经超过一百年寸草不生。

“他们爷爷的爷爷都说,这里一直是沙漠,从来没见长过草。”

没有人相信,这里能够种出树来。

可无论别人怎么说,孙国友都不为所动。他承包了一万亩沙漠,期限为五十年,下定决心要把这一片荒漠变成绿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自然很快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他费尽力气栽种的那些树苗,一夜之间就被大风连根拔起,消失的不见踪影。而那些剩下来的树苗,存活率也寥寥无几。

然而,这还仅仅是开始。

当他真正开始在沙漠里种树时才发现,水源、树苗的运输,浇灌,维护,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大工程,而且,没有哪一样不需要巨额投入。

前期投入的几十万,扔进去都没翻起什么浪花,就这么被白沙“吞噬”了。

直到此时,孙国友才发现,跟大自然对抗绝非易事,人在自然界面前太渺小了。

可是,这个倔强的四川汉子没有因此退缩。

他是农村孩子,吃百家饭长大,吃苦他不怕,就怕没有希望。

资金不足,他就想办法凑,春季带着一两百个工人在沙漠里种树,四月份就继续回内蒙古承包工程,挣的钱维持来年的植树开销。

万亩沙漠的沙子太厚了,机动车根本开不进去,他就带领工人扛着树苗,步行几十里路,把树苗一棵棵运进荒漠中。

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孙国友就带领工人,自费在荒漠里修路。

树苗被风卷走了,他就不停地栽,拔起了,再栽,如此循环往复地和风沙作顽强斗争。

沙漠种树,水源是根本,没有水,即便是最耐旱的旱柳、胡杨和刺槐等树苗,也无法存活。

因此,每次孙国友都会和工人一起去几十里外的地方拉水,因为效率太低,他们常常忙得吃不上饭。

所幸,在辛苦一年多后,第一批栽种的树苗,竟然成活了20%。

看着它们慢慢泛绿、抽条、在风中轻轻摇摆时,孙国友激动地热泪盈眶,终于在沙漠中扎下了根,太不容易了!

而更令他高兴的是,一向反对他的妻子武金明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我家就在宁夏的盐池,四周的环境非常不好,每年春天都会刮风,风沙特别大,院子里都被沙子埋上了,生活非常不方便。”

在采访中,武金明如是说。

作为妻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地支持丈夫的做法。

有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后,孙国友的干劲更大了。

当看到清水汩汩流出时,孙国友高兴地像个孩子,大声叫嚷着:“水来了,水来了……”

经过孙国友夫妇的五年播绿,如今荒漠已经变成绿洲,树苗茁壮成长,成为挺立的大树,直径都有脸盆那么粗了。

孙国友终于在沙漠上创造了奇迹,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壮举,十余家媒体争相报道。

求仁得仁,故事到此貌似有了个完美的结局。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再次让植树造林的举动变得举步维艰。

2008年,正当孙国友想在林场创办一个农家乐,填补治沙投入时,轰隆隆的机器开进了林地,数千亩树苗一颗颗倒下……

原来,有人以开发地下石油为由,砍伐树木,排污毁林。

眼看着水源毁了,近2千亩树被砍了,很多树甚至被连根拔起。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绿洲,就要毁于一旦,孙国友急了,不顾一切上前阻止。

可是,人单势孤,根本没人听他的。

那一刻,孙国友万念俱灰。难道自己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一炬了吗?他不甘心!

为了植树,他几乎众叛亲离,搭上了半辈子的积蓄,吃尽了苦头,还要饱受陌生人的嘲讽和白眼,这当中的艰辛,没人能比他体会更深。

每当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跑到林子里转转。

草木皆有情,看着那一抹抹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抚摸着它们舒展的枝干,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为了这些绿色的“希望”,他坚持抗争了5年。

如今,10年过去了,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已经有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时不时还有鸟儿飞来栖息、鸣叫,兔子在里面跳动,羊在这里觅食……

曾有网友说,他们进入荒漠之后,整整七十公里的路程中,一棵树都没有,直到进入了荒漠中的林场,看到了金色大地上盎然的绿树,才感受到一片生机。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这片盎然的“绿色”,不仅让孙国友耗尽了心血,更让他几乎倾家荡产。

苦心积累多年的千万积蓄,都被投入到造林工程上。

没多久又缺钱了,他只能含泪把曾经造桥的设备也变卖了。

“那些设备买的时候用了两百多万,后来当废铁卖了。”

最无助的时候,孙国友甚至借过高利贷。

亲友们劝他,子女们怨他,曾经坚定站在他身后的妻子,也和他闹。

可是,谁也动摇不了孙国友的决心。

“我制止不了他,他还是要种树,我跟他闹的狠了,他就和我干仗,所以最后还是夫唱妇随,默默地支持他。”

植树造林就像个无底洞,如何搞钱维持林场的发展,也成了孙国友的一块心病。

在一次次的反复探索和琢磨中,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孙国友在林场旁承包了两千亩的沙丘,把沙丘推平,在上面铺上红土,尝试着自己育苗,解决树苗经费的问题。

在这片基地之上,孙国友又修建了一个养殖场,养了鸡、牛和羊等家畜,用于解决造林的开销。这不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办法吗?

可是这么多家畜,总得有人照管吧。

看着孙国友夫妻俩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岳父母不忍心,两位70多岁的老人家主动搬到养殖场居住,不仅帮忙喂养牲畜,还给女儿、女婿做饭、送饭。

在岳父母的帮助下,孙国友的养殖场终于初见成效,可是两位老人却相继去世了。

直到临终前,两位老人都一直守在荒漠中,这让孙国友非常自责。

数年来和沙漠“作战”,让他深深明白,想要把沙漠变绿洲,单凭一己之力,太难了。

他一直想把自己的事情讲出去,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植树治沙的行动中来。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意识这一棵参天大树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面。

2019年,短视频的兴起,给了孙国友一个契机。

他购置了简陋的拍摄设备,一步步学着做直播。

每次直播开头,他都会认真讲述自己在荒漠中种树的故事。

为了不耽误干活,他总是在休息时跟网友们聊聊天,想起什么说什么,毫无修饰的语言,让人觉得亲切朴实。

烈日晒得他的面庞黝黑,皮肤粗糙,神情疲惫,可是眼神里却充满了希望和执着。

有些网友被他的精神打动,称赞他是当代的愚公,大英雄。

还有一些网友希望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他的壮举。

看着那些留言,孙国友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是网友善意的捐助,他坚决不要。

然而孙国友的做法,也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什么“沽名钓誉”、“太傻了”等嘲讽也时不时出现在视频下方。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理解你的做法,但是去做,就对了。

还有很多老铁慕名而来,亲身到林场支持孙国友。

一位四川的网友,来到林场不过半天,就体验到了风沙的“严酷”。

嘴唇干裂的出了血,喝了再多的水也不管用。漫天的风沙,吹得人浑身上下都是沙土,吃饭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吃到满嘴的沙子。

那位网友临走时,拉着孙国友的手,感慨地说:“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坚持19年,真的太不容易了。原来真的有人不是为了钱活着!”

那也是第一次,孙国友对着镜头流泪了,这个铁骨铮铮的四川汉子,终于被人理解了。

更可喜的是,有很多企业也慕名而来。

2021年3月,新希望集团带领专家团到林场考察,亲眼目睹孙国友的举动,考察团都被感动了。

集团当即就和孙国友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仅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还提供动物饲料,以此来支持孙国友植树造林的事业。

如今,通过这19年的治理,孙国友在那片荒漠中种下各种树木一百多万棵,一万五千亩的绿色屏障,巍然屹立金色的沙子上,成为了方圆几十里荒漠中,唯一的一道绿色风景线。

第一批种植的树苗已经长大,直径超过了60公分,高度超过了二十米,一个人已经难以环抱。

而孙国友也已经63岁了,从44岁至今,他已经在荒漠生活了19年,还依然在林中修剪树木和填埋树根,有时也会扛着树苗,到新承包的荒漠中继续种树。

在孙国友的视频中,人们经常会问:“你种树到底图什么呢?是什么信念或者经历,让你坚持了十多年在荒漠中种树?”

孙国友说:

我年少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个焦裕禄那样的官儿,但是这一辈子是没有机会了。 家里穷,没有机会读书,没有掌握尖端的技术。我就是受苦,起码要给后代留个念想。

是呀,当初谁又能想到,这荒漠中,真能长出森林呢?

如今,孙国友真的做到了!

虽然从千万富翁变成了负债累累的老头,从青丝到白发,但他却没有丝毫后悔。

“我也富过,我有钱过。虽然我现在把能卖的都卖了,但我还有树,这些就是我的金山银山。”

他赚了钱,不是只图自己享受,而是一心回报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

他的事迹也被《新闻直播间》、《宁夏新闻》、《财经频道》等多家媒体曝光,无数人被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

也许孙国友的壮举就像沙漠中的一粒种子,早就通过网络,播撒在了万千大众的心里,相信这颗种子也会很快生根发芽,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植树治沙的行动中来。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会再是孙国友一个人在行动了。

我想,这就是孙国友坚持的意义所在吧!

回报社会,感召他人,让越来越多沙漠变成绿色的海洋。

作者 | 璇玑,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十点读书”

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誓把荒漠变绿洲!看新疆老兵治沙队脱下戎装治沙海他们心里也很清楚,种树没有回头路 签下为期30年的治沙合同后 他们一头钻进沙漠 “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起来” 图①:老兵治沙队队员回填沙土。 图②:老兵治沙队9位队员冠新军、张宏、张辉、周小珂、田来群、李科、王杰锋、张选忠、田野(由左至右)合影。 jvzq<84yyy4dl|y0et0z€4zlz}04975335u49753389a:<7:29:37mvon
1.蚂蚁森林超9成树种在“三北”攻坚战核心区再捐1亿元支持甘肃种树治沙种植现场,甘肃省与蚂蚁集团启动战略合作,未来三年,蚂蚁集团将通过蚂蚁森林再捐1亿元支持甘肃种树治沙。此前,蚂蚁集团已通过多家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向甘肃省生态建设协议捐资超过9亿元,种树超1.5亿棵。全国范围内,蚂蚁森林项目启动8年来,已将超90%的树种在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jvzq<84yyy4ykwmwcpku0lto1vkdj87246654<46297d;l7:28=56>5;83hf2?54;e>8h
2.林业知识常见的防沙治沙措施及技术规范▪适用条件:多用于水资源匮乏、植物难以生长、急需治理的流动沙地。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地区,化学固沙可与物理治沙、植物治沙相结合。 ▪化学固沙材料:常见的有土壤凝结剂、沥青乳液、沥青化合物、乳化原油、泥炭胶液等。选用的材料应尽可能无毒无污染。 jvzquC41yy}/{~snko4dp8sgyuoohx4948<35?3jvor
3.内蒙古鄂尔多斯:本土树种治沙筑牢生态屏障央视网2024-11-10 17:01:08502588次观看 内蒙古鄂尔多斯:本土树种治沙,筑牢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央视网 央视新闻 我用心你放心 4热门推荐 白俄罗斯反制波兰和立陶宛关闭与白边境 11月4日 16:53央行: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11月4日 17:00短假期+2 四川推行中小学春秋假 11月4日 17:06jvzq<84yyy4oq{yjpg}t0ls1r1847A=;70nuou
4.财经分析苗木价格指数发布——哪些树种成为“抢手货”?新华·中国(合肥)苗木价格指数2024年二季度发布暨行业交流会28日在京举办。指数显示,截至2024年6月,15个苗木价格指数“9涨6跌”,枫香、油松、油茶、国槐等树种成为“抢手货”。 哪些树种成为“抢手货”?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加速推动林草种苗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从2022年开始,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和中国经济信息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852?7:53782<;4::4ivvq
5.从“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青海都兰县的治沙之路(一)机械沙障固沙技术。2008年,都兰县和北京林业大学协作,进行在流动沙地上设置机械沙障的固沙试验,共设置沙障32亩,填补了都兰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没有机械沙障固沙的空白。 (二)杨柳科树种深栽旱作造林技术。深栽旱作造林于1997年度获海西州第二届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获青海省第二届科技成果二等奖。 jvzquC41yy}/ezhd0eun1qjcfnoog8723931:67216;14;5are4ivvq
6.久久为功,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守望·特别策划)林场成立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1983年,31岁的郭万刚顶替生病的父亲率先加入治沙行列;此后,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以及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也都陆续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20年间,两代治沙人在7.5万亩流沙上,营造防风固沙林4万多亩,栽植抗旱树种1000多万株,建成jvzq<84jg0vfqyqg0eun0ls1p4532;8129651l6;4496/=56:2<837mvon
7.沙海披绿记——陕西省沙化土地全面治理一线见闻春雷响,万物长。3月5日,在榆阳区芹河镇纪小滩村,密密麻麻的樟子松挺立在毛乌素沙地,这种被称为榆林治沙“功勋树”的树种,结束了榆林沙区没有常绿乔木的历史。 “我的老师曾在榆林试种过樟子松,我也想试着筛选出适合榆林种植的树种。”提起往事,89岁的榆林“樟子松之父”孙祯元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9125731<5;33660|mvon
8.科学治沙草原美百姓富“这里常年刮6级以上大风,如果不采取人工干预,风沙两个小时就可以刮到沈阳。”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教师王麦说。 彰武地处全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在沙漠化防治、治沙树种选育等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当地正全力实施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治理区初步建立。阜新市委书记jvzq<84yyy4dg7hp1ete8xvyo5hf87245671:71v46359;34a997A:5;84tj}rn
9.辽宁彰武:“治沙功勋树”背后的故事在中国治沙史上,彰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号角,亦是在彰武正式吹响。 这座小城的独特地位,与樟子松息息相关。 治沙功勋树 “到现在为止,樟子松仍然是‘三北’工程乃至后面30年造林的最重要常绿树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语气笃定,“没有之一。jvzq<84yyy4junsnkp4dp8xha6J5F9;F978C7=56E;=8E>>5;588EB59:a81;h>6EH?8;M>690nuou
10.从防风固沙到生态综合治理彰武人治沙增绿70年初心不改科尔沁沙地南部,地处辽西北的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70年来,面对呼啸而下的肆虐风沙,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武人一直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整片林海。70年接力治沙,累计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积15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jvzquC41yy}/hjwogt4dqv3ep1814:4331621B>::3636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