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名使用了全世界通用的拉丁语作为科学语言,各国学者可以突破语言差异给特定的生物实体统一的称呼。植物学名一般由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加词以及罗马化的命名人名一同构成。从1916年钱崇澍(S. S. Chien)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者第一篇物种命名文章以来,中国有约3000位学者参与了植物命名工作,这些学者的姓名成为了植物学名的组成部分。
▲钱崇澍先生和首篇论文首页
由于方块汉字与西方字母语言的之间差异较大,中国学者姓名引证的罗马化方式存在着较大的混乱。早期的学者由于没有统一的罗马化方案,存在多种不同的拼写和缩写方式,混杂了威妥玛式、邮政式、汉语拼音等各种方案并包含了很多地方发音;两岸三地的学者则遵循各自地区的习惯拼音方案;年轻学者则出现命名人数量激增和重名不断出现的复杂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IPNI在整理中国植物分类学者姓名拼写时出现了较多的困难,其中收录的中国学者大约有1/10存在错拼、误用或者重复的情况。
▲IPNI中存在 H. T. Chang 和 Hung T. Chang 的混乱
▲经过整理后H. T. Chang实际是3位学者的误用
即:东吴大学的张和岑、中山大学的张宏达和西高所的张盍曾3位先生
▲IPNI中徐朗然先生的拼写存在4种形式
▲徐朗然先生和本书收录徐先生的详细信息
为了解决这些长期以来存在于学名中的混乱现象,特别是植物学相关领域在使用学名命名人拼写(缩写)时的困惑,我们编写出版了《中国植物分类学者》一书。本书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植物分类学纪事》、《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和《中国植物名称索引》等资料,经过详细考证以及整理汇集而成。
本书的正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系统整理了2,862位发表过维管植物新分类群的中国学者的基本资料,给出了唯一的标准形式,同时完整地呈现了公认的罗马化名称、其他罗马化形式、公认的中文名称、标准拼音形式、其他中文姓名、出生和逝世年份、首次出版年份、所隶属的研究机构、研究兴趣领域、已发表的分类群、隶属的标本馆、标本的保藏地、研究类群的地理区域、其他缩写形式等。
第二部分整理了除了上述发表过维管植物类群的其他2,669名中国植物采集人、采集团队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这部分人员中有176位苔藓、藻类和真菌的命名人。其中,绝大多数命名苔藓的中国学者得以记录在内。这部分学者中的非维管植物命名人和第一部分一样系统整理并给出了建议的标准拼写形式。其他的采集人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资料有助于分类学研究中确定采集人、鉴定人及其大致采集地区、供职机构和活跃时间等背景信息。
本书第一部分
植物学名中的中国作者
这些信息包括:标准拼写、罗马化名称、其他罗马化形式、中文名称、国标拼音形式、其他中文形式、出生和逝世年份、首次出版年份、所隶属的研究机构(中英文对照)、研究兴趣领域、发表植物名称所属大类群缩写、已发表的分类群、隶属的标本馆、标本的保藏地、研究类群的地理区域、其他缩写形式等。
本书第二部分
中国的植物采集者和标本馆工作人员
这些信息包括:标准拼写、罗马化名称、其他罗马化形式、中文名称、国标拼音形式、其他中文形式、出生和逝世年份、所隶属的研究机构(中英文对照)、研究兴趣领域、隶属的标本馆、标本的保藏地等。
在学者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历史习惯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惯例首次为命名植物的中国学者设立了一套规则,并依照这些规则为每个命名植物的中国学者确立了一个完全不重复的姓名缩写体系。
这些规则包括:
a. 基于传统,命名植物的中国学者姓名罗马化时采用名前姓后的顺序;
b. 在不重复姓名的前提下,将名的每个汉字缩写为一个字母,如果缩写后有重名现象,晚出的作者全拼出名字的第一个汉字,如果拼出第一个汉字后仍然存在重名,则拼出第二个汉字;
c. 如果拼写完所有名字后仍然存在重名,则在名称末尾使用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数字前缀作为根据发表时间顺序的区分(如第二次出现,bis;第三次,tris;第四次,tetrakis;等等);
d. IPNI 中使用的罗马化方法应尽可能保留。虽然少数拼写不完全符合上述三项原则,但会按照上述方法区分重名,必要时会更改拼写错误或误用;
e. 重名判断仍包括整个《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定义的所有分类单元。
本书通过上述自主建立起中国植物分类学者姓名拼写的标准体系,初步解决了中国植物命名人的拼写、重名及数量膨胀等问题。一方面用于国际、国内各种数据库和植物志中对于中国学者的引证提供标准拼写建议;另一方面便于后来学者在发表新分类群时,查阅是否有重名现象的存在,从源头上避免重名。
此外本书配套数字资源中还提供了4个附录,便于读者使用手机扫码查询。
附录1:中国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及其名称沿革,系统记载了正文中提及的植物学研究单位的现代名称、历史名称以及隶属关系。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前28个植物学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后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600所科研教学单位和中国科学院及农、林、医、检等8个科学院的50个研究所。
附录2:中国的植物标本馆,收录了正文中给出标本馆代码的标本馆现代名称和历史名称,有助于确定研究者研究过的模式标本和其它材料的保藏机构。收录了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347家植物标本馆(室),其中95家已经不对外提供标本查阅服务,另有17家将标本转移至其他的大型标本馆。
附录3:中国植物分类学者名称标准拼写索引,根据学者姓名的标准拼写形式(排正体)和其它不被接受的拼写形式(排斜体)在正文中检索具体的学者条目信息。
附录4:中国植物分类学者名称罗马化拼写索引,根据学者姓名的罗马化拼写在正文中检索具体的学者条目信息。
附录1
中国的植物学研究
机构及其名称沿革
附录2
中国的植物标本馆
附录3
标准拼写索引
所有有标准拼写的作者均可按标准拼写在正文中查找。
附录4
罗马化拼写索引
所有作者均可按罗马化拼写的字母顺序在正文中查找。
▲《中国植物分类学者》的详细出版信息
▲欢迎扫码购书
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1、游客入园须通过数字哨兵查验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采样时间起算)。体温超过37.3℃、持健康码红黄码人员谢绝入园,并配合做好流调和管控工作。(具体根据市疫情防控要求实施)
2、园区开放时间(9:00-17:30),全天入园人数和瞬时承载量控制在最大承载量的50%以下。
3、游客购票实施网上预约实名购买,需至少提前一天网上预约购票,不提供现场预约购票服务。
4、根据防疫要求,园区内餐厅、温室、矿坑栈道、游船游览车等暂停对外开放,敬请谅解。
5、游客入园和游园期间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防疫规定,全程佩戴口罩,保持2米以上距离,不聚集、不扎堆,听从现场人员指引。进入厕所等区域配合场所码查验。
为做好防疫各类措施,保护好游客健康安全,恳请大家对上述规定予以理解支持。
小提示
近期是蜜蜂、胡蜂等昆虫活动频繁时期,它们的活动对植物的正常生长有重要贡献。各位游客在游园时请注意远离,不要惊扰,避免被蜇伤。一旦发生被蛰伤情况,请及时就近联系工作人员进行医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