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蓝藻水华频发威胁水质安全,如何精准预警?本研究于2022年6-10月对福州某水库3个点位连续监测,首次揭示藻密度与叶绿素a变化趋势显著脱节(R²<0.67),挑战“叶绿素a=藻类丰度”的传统认知。本文通过系统监测与多维度分析,揭示了传统水质监测指标的局限性,提出需构建“藻密度-叶绿素a-藻种组成-环境因子”四位一体的水华预警模型,为富营养化水库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消耗成倍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等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馈,并在调节水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藻密度最能直接反应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水华爆发的程度,藻类监测就是通过调查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种群特征来判断污染水质的好坏以及污染情况。叶绿素a是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常用指标之一,所有藻类均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a含量的高低与水体藻类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关,也与水环境质量有关。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消耗成倍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等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馈,并在调节水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藻密度最能直接反应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水华爆发的程度,藻类监测就是通过调查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种群特征来判断污染水质的好坏以及污染情况。
叶绿素a是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常用指标之一,所有藻类均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a含量的高低与水体藻类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关,也与水环境质量有关。
2材料与方法根据水库的水质特定,选取藻类生长变化明显、具有代表性的点位,一共在水库入水口、库心、出水口处设置3个点位,进行连续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采样时间从2022年6月下旬至10月下旬,每旬采样一次,并在现场记录水文、气候等状况。叶绿素a水样的采样方法按照《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 897-2017)的规定要求,在各监测点位分别采集1000 mL水样,加入1 mL 1%碳酸镁悬浊液,避光冷藏保存,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藻密度水样根据《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显微镜计数法-0.1 mL计数框》(HJ 1216-2021)要求,用采水器采集不少于500 mL水样,加入5~10 mL鲁格氏液,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计数。微囊藻毒素检测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温度为40℃;流动相为甲醇与磷酸盐缓冲液按体积比(57:43)混合;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波长238 nm。用进样器分别取10 μL标准系列溶液和试样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响应峰面积,确定水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3结果与讨论由图1可以看出叶绿素a含量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月度变化,变化范围在16 μg/L~49 μg/L,最高值出现在七月上旬,在六月下、八月中、十月上均出现了低值,季节变化较为复杂,呈无规律变化。根据监测结果显示,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呈单峰型,自六月下旬至八月中旬,藻密度略有起伏,但变化不大,从8月下旬,藻密度直线上升,在八月末至九月处出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如图2所示。6月末到八月中藻密度值较低,9月份出现最高值,可能与水温有关,8月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水温也逐渐升高,藻类进入指数增长期,但藻密度值与其繁殖高发期具有一定时滞性,所以藻密度在8月末9月初出现最高值。图1. 叶绿素a含量和藻密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对蓝藻水华程度进行分级,是开展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根据李颖等的对蓝藻水华的分级标准,蓝藻密度达到1.5×10⁷ cells/L以上时,为轻度的水华现象,但尚不足以称为水华爆发,当藻密度达到1.0×10⁸ cells/L以上时,水体会产生明显蓝藻漂浮带,形成蓝藻水华,并以此作为5级标准。据此评估,本次监测调查的结果显示(图2),在7月、8月、9月,均发生了蓝藻水华,且水华程度较为严重。图2. 2022.07~2022.10藻密度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藻毒素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囊藻毒素,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1 μg/L。结果表明,所有分析的藻类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均未检出(图3),说明水体中分布的藻类产毒量低于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图3. 微囊藻毒素分析结果高效液相色谱图对水库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a与藻密度对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未发现二者有线性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关,研究期间,蓝藻门丰度最高,但占绝对优势的假鱼腥藻和拟柱胞藻这种小型丝状藻种,其单个藻细胞生物量较低,对叶绿素a含量的贡献不大。同时,也应当注意,在监测都大多数月份中都显示水体都存在蓝藻水华情况,应加强水库对浮游植物的监测,以对蓝藻水华风险进行预警。对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水库分布的藻类产生的毒素较低,低于方法检出限,但对藻毒素的安全风险不能因此而忽视。应加强对水库周边流域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减少外源性营养盐入库,减少水体滞留,促进水库水体的流动,多方面管理控制水质,保障水库供水的安全。
材料与方法
根据水库的水质特定,选取藻类生长变化明显、具有代表性的点位,一共在水库入水口、库心、出水口处设置3个点位,进行连续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采样时间从2022年6月下旬至10月下旬,每旬采样一次,并在现场记录水文、气候等状况。
叶绿素a水样的采样方法按照《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 897-2017)的规定要求,在各监测点位分别采集1000 mL水样,加入1 mL 1%碳酸镁悬浊液,避光冷藏保存,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
藻密度水样根据《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显微镜计数法-0.1 mL计数框》(HJ 1216-2021)要求,用采水器采集不少于500 mL水样,加入5~10 mL鲁格氏液,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计数。
微囊藻毒素检测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温度为40℃;流动相为甲醇与磷酸盐缓冲液按体积比(57:43)混合;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波长238 nm。用进样器分别取10 μL标准系列溶液和试样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响应峰面积,确定水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
结果与讨论
由图1可以看出叶绿素a含量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月度变化,变化范围在16 μg/L~49 μg/L,最高值出现在七月上旬,在六月下、八月中、十月上均出现了低值,季节变化较为复杂,呈无规律变化。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呈单峰型,自六月下旬至八月中旬,藻密度略有起伏,但变化不大,从8月下旬,藻密度直线上升,在八月末至九月处出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如图2所示。6月末到八月中藻密度值较低,9月份出现最高值,可能与水温有关,8月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水温也逐渐升高,藻类进入指数增长期,但藻密度值与其繁殖高发期具有一定时滞性,所以藻密度在8月末9月初出现最高值。
图1. 叶绿素a含量和藻密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对蓝藻水华程度进行分级,是开展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根据李颖等的对蓝藻水华的分级标准,蓝藻密度达到1.5×10⁷ cells/L以上时,为轻度的水华现象,但尚不足以称为水华爆发,当藻密度达到1.0×10⁸ cells/L以上时,水体会产生明显蓝藻漂浮带,形成蓝藻水华,并以此作为5级标准。据此评估,本次监测调查的结果显示(图2),在7月、8月、9月,均发生了蓝藻水华,且水华程度较为严重。
图2. 2022.07~2022.10藻密度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藻毒素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囊藻毒素,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1 μg/L。结果表明,所有分析的藻类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均未检出(图3),说明水体中分布的藻类产毒量低于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图3. 微囊藻毒素分析结果高效液相色谱图
对水库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a与藻密度对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未发现二者有线性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关,研究期间,蓝藻门丰度最高,但占绝对优势的假鱼腥藻和拟柱胞藻这种小型丝状藻种,其单个藻细胞生物量较低,对叶绿素a含量的贡献不大。同时,也应当注意,在监测都大多数月份中都显示水体都存在蓝藻水华情况,应加强水库对浮游植物的监测,以对蓝藻水华风险进行预警。
对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水库分布的藻类产生的毒素较低,低于方法检出限,但对藻毒素的安全风险不能因此而忽视。应加强对水库周边流域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减少外源性营养盐入库,减少水体滞留,促进水库水体的流动,多方面管理控制水质,保障水库供水的安全。
来源
来源
标题:水库水质监测中藻类密度与叶绿素a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奇, 林永辉, 林永祥, 郑芝芳, 毕佛春, 黄华国:广电计量检测(福州)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