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城市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水质变化规律,以武汉水果湖为例,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选取水果湖有代表性的6个采样点,对总磷、总氮、COD水质指标进行监测,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变化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果湖总磷浓度在8月份较高,最高达到2 mg/L,总磷变化与同期月平均气温和日照在整体变化趋势上较为一致;总氮浓度在4月和1月份最高达3 mg/L,全年呈波浪起伏状,且总氮含量与同期风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COD浓度在5~7月最高达85 mg/L。整体各月水质情况4~8月水质为劣Ⅴ类,1月和11月Ⅴ类,其余月份为Ⅳ类。从空间情况看与东湖连通之处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与沙湖连通处为劣Ⅴ类。
分别于2010年夏、冬季对大港发电厂温排水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幼虫类占优势,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但丰度明显低于渤海湾其他海区,种类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具有夏季高于冬季、近岸低于远岸的时空变化特征。临近温排水口的TJHS1117站位的浮游动物群落物种数、丰度及多样性等在6个调查站位中都处于最低,可见温排水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平面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以酶活性分析作为基本研究手段,选择水生维管束植物空心菜作为试验对象,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水体中,利用细菌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脲酶指示植物根际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的能力,确定其在水体碳、氮、磷循环中的作用,确定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中,水生维管束植物根际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的能力和净化水体的作用大小,同时也为确定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用水生植物选取提供参考标准。
为探讨美丽微孢藻对水华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了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对水华鱼腥藻的光密度、叶绿素a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25%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0~2 d时可显著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但在2d后无法对其产生显著抑制;浓度为50%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均可显著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浓度为25%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短期内会使大部分藻细胞处于死亡或低活性状态,但在7 d时有31.40%的藻细胞恢复了高活性状态,其化感控藻作用有限;浓度为50%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均使大部分藻细胞均处于死亡或低活性状态,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
监测分析云龙湖底栖动物种类变化、密度变化,底质组成与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云龙湖水质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年,云龙湖东湖水质有所改善,西湖富营养化有加重趋势。
结合洋湖人工湿地工程实例,介绍了由三级"植物塘+人工湿地"和"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组成的景观型复合工艺系统。探讨了水质管理、植物管理和防堵塞管理等人工湿地运行管理共性的关键技术。
利用高温喷射分离技术对钢铁酸洗废液进行铁盐分离和HCl的回收实验研究。在不同温度、热气液比和Fe2+/Fe3+含量的因素下,寻找酸洗废液中铁盐的最佳分离效率发生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对来自沈阳某精密钢制品有限公司酸洗废液进行实际分离处理,处理后Cl-(铁盐的形式)回收率可达86.81%,其余Cl-则以HCl形式收集并可回用于酸洗工艺,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插值技术,以乌鲁木齐市2008~2012年PM 10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气象因素对PM1 0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PM1 0)不同季节浓度变化明显:冬季>春季>夏季、秋季。PM1 0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这与冬季供暖与工业分布、地理位置有关。PM1 0浓度分布与风速密切相关,而与湿度、气温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相关性。
根据2010年天津市公布的各类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天津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结果表明:天津市人为源VOCs排放量中工业源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流动源,生活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较小。根据天津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现状,提出VOCs控制对策及建议,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价值。
根据雅安市4个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雅安市2009~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PM1 0和SO 2浓度呈下降趋势,NO2浓度在2013年略有上升;年内变化显示,各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污染最严重,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空间变化显示,SO2浓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各监测点位SO 2浓度随年限均呈下降趋势。NO 2和PM 10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雅安空气环境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空气污染程度得到了明显缓解,空气质量逐渐改善,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途径。
为了便于海南省实现污泥的有效处置,研究组对海南省全部污水处理厂相关运营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前期资料分析、实地调查及典型污水处理厂污泥采样分析结果,本研究明确了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低、雨污不分流等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现状,同时提出污泥产量低、污泥处理后部分指标不达标、现有处置方式单一、不尽合理等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强化污泥处理工作及加强投资与管理等建议。
为研究太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在2012年2月采集太湖7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测定重金属总量以及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金属含量,采用风险评价准则、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除竺山湾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其他各点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全湖Ni、Zn和Cu的可利用态比例较高。太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为低生态风险,竺山湾生态风险高于其他地区。Ni和Pb的生态风险高于其他金属。需对太湖竺山湾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对全湖沉积物中Ni污染进行优先控制与去除。
从海岸带生态健康角度出发,对辽宁省海岸带生态安全进行初步探索研究,通过评价其区域生态敏感性,对辽宁省海岸带空间布局生态安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辽宁海岸带"红-黄-蓝"清晰的空间管治分类和辽宁海岸带生态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依据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工业发展水平、资源减量利用、资源再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4类共18项指标在内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权重,对连云港市2006~2010年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整体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先增长,再平稳,后增长的趋势,其中资源减量利用水平和污染物的减量排放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但资源再利用水平不高,有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
探讨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已有的循环经济实践,提出并分析了企业集团型、社会功能型、城市功能型和生态功能型4种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介绍我国危险废物鉴别体系的组成,分析了2007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相关内容,探讨了在危险废物鉴别实验室能力建设中,场地条件、硬件设备、人员技能3方面的要求。指出目前环境监测部门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措施。
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针对环办[2010]136号规定评估指标体系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定义与计算、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规定评估指标进行定义、明确赋分依据,确定不同完成程度下的赋分标准和计算方法,为环境成效评估提供科学、准确、可行、实用的赋分依据和办法。
在总结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空地一体化"的环境应急监测与管理体系的框架和功能设计,介绍了引入无人机监测系统对环境应急体系的功能改进。最后从无人机机载传感器、"空地一体化"数据分析处理和通讯保障3个维度对关键技术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现状、技术难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现代化的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水泥行业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节能生产工艺、脱硝控制、生态保护、降噪等方法和措施。通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以上要求措施,以环境监理和验收作为落实手段,在建设期将各类环保措施落实到位,以期在新建水泥行业实现先期预防、清洁生产的结果。
分析了我国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法律规定、发展现状,总结后评价的研究内容,并通过对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风电场的调查,探索风电场生态影响后评价的关注重点、开展对象、评价内容、监控建议等,为开展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行尝试。
以环境保护部2012年第23周至2013年第42周发布的长江流域21个重点断面自动监测周报为数据来源,根据高锰酸盐指数(COD Mn)、氨氮(NH3-N)、溶解氧浓度(DO)和pH值4项主要水质指标的功能和性质不同,首先对相应数据进行合理的标准化处理,然后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动态加权法,对长江流域近2年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名。利用两种方法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在21个观测点中,水质优劣总排序后4名的地区相同,水质前6名的地区中有5个地区相同。
为促进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分析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面临知情权缺失、话语权受压制以及信任危机多重障碍,提出优化环境信息公开方式、疏导公众意见以及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集环境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环境咨询服务与环保设施运营、环境工程设计与工程承包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具有国家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咨询、环境
<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0年)环境影响评价沈阳近海环保产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连-沈阳天然气管道本溪供气管道工程穿越沈阳东部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隶属于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在50余年的科研历史进程中,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形成了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科研体系,成为集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