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池塘还倒藻吗看看倒藻的真正原因和预防方法藻类营养盐底泥有机质

池塘中的藻类,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每一天都有藻的衰退和藻的新生是正常的,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新旧交替。只要不是死藻的数量大大的超过新生的藻。藻会不会出现集体死亡(就是通俗说的倒藻)和许多因素有关系,而不仅仅是菌和藻的关系。

什么是“倒藻”?

1、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

2、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第三,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3、倒藻的主要表现: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在下风口漂浮一层死藻「一般呈棕黄色或者土黄褐色的漂浮的絮状物或者“油膜状”物质」。水体往往比较粘稠,泡沫多且大,长时间不会分散,有些泡沫甚至呈比较脏的土黄色,俗称“倒藻”。

倒藻发生的原因

倒藻表面上看是天气突变引起的,实质的根本原因是藻类自身抗性差,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突然死亡。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藻类都有一个生长周期,繁殖过旺就会出现老化死亡现象,新老交替原本属正常现象,但大量的藻类死亡,会对养殖对象造成危害,让养殖户头疼不已,要想根治必须清楚倒藻发生的原因。

1、水温过高引起的倒藻

每种藻类都有适合自己生长的温度,在我们池塘中常见藻类为硅藻和绿藻,硅藻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25℃,绿藻的最适生长水温度范围为25-33℃,当水温超过其耐受程度后就会容易引发倒藻。

2、人为管理不当

3、剧烈天气变化

藻类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生物,当池塘水环境变化过大时,造成生物失衡,水温突然下降过快以及下雨时池塘总碱度变化过大,水体酸碱度变化大,藻类无法适应突然变化的水体,造成倒藻。池塘中某些藻类,如蓝藻、裸甲藻等对生活环境和营养要求都不高,易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并大量繁殖,同时抑制其他常规藻类生长和繁殖。物极必衰,一旦占优势种群的藻类生长达到顶峰便会老化死亡,造成倒藻。

4、底部环境差

藻类除利用二氧化碳外,尚需要无机氮化合物供给氮素以合成藻体蛋白质,此外还需磷、硫、镁等,一般以氮与磷的需求量为多。

池塘如果没有定期改底,或常用易造成底泥板结的产品(氯制剂、四羟甲基硫酸磷、大苏打等),或使用了只是通过物理沉降而将大量有机物和有害物沉积在底部的净水产品(沸石粉、聚合铝/铁、聚丙烯酰胺等),容易出现底部水质发粘和底泥板结、发黑的现象,这样的底部环境极易造成倒藻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底部沉积了过量的有机物,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会大大增加耗氧,导致底部溶氧较差,从而抑制好氧菌促进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好氧菌的减少,使大分子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短链有机物不能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可直接被藻类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藻类失去生长必需的营养来源而大量死亡。同时,厌氧菌的增加会促使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原生动物对藻类的大量摄食也会导致藻类减少。高温天气易引起倒藻。

倒藻对水体的环境影响

1、由于倒藻后水体的光合作用会急剧减少,所以会导致的溶解水体氧明显下降。

2、也由于水体光合作用的急剧减少,水体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导致水体的pH值会迅速下降。

3、倒藻后会有大量的死藻沉淀到池底,这些死藻在底部腐烂、分解,这样子一方面会会大量耗氧,另一方面会产生藻的毒素和甲烷等等不良气体。同时死藻的腐烂物会大量增加。

4、死藻的腐烂物的大量增加,水体发黑、出现异味,寄生虫、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比如出现大量的裸甲藻、甲藻、纤毛虫等等。

5、水体的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的氮循环一下子中断,氨氮和亚硝酸盐搞不好就升高了。

6、倒藻后池水透明度过大,引起底栖青苔快速繁殖,青苔的光合作用较强,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从而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引起有害菌大量繁殖。

7、池水清澈见底,不利于喜静畏光的底栖鱼虾的栖息。

倒藻会有什么危害呢?

藻类老化导致池水透明度过大,引起底栖青苔滋生。青苔光合作用较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引起有害菌大量繁殖。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氨氮、亚硝酸盐过高。而且池水清澈见底,不利于养殖动物的栖息,会导致养殖动物藻类毒素中毒、缺氧、发病、严重时引起死亡。

如何让藻类的抗性强

1、持续稳定的营养供给:

人长身体或维持生命,需要每天吃饭,不能饱一顿饥一顿的,更不能饱一顿饥几顿的。

同理:藻类健康生长需要营养,即肥料,营养的供给要持续稳定、营养结构均衡合理。

1)环境供给:底泥释放和水中带入;

2)以饲料为主的养殖投入品带入:以生物代谢物为主,包括鱼体粪便、残饵、生物残体,大多需细菌分解释放;

3)人工施肥: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1)养殖前期,存塘量少饲料投喂量比较少,需要靠肥来补充,碳源、氮、磷等元素都需要补,以完全发酵好的有机肥作营养比较全面、而且肥效持续,以化肥少量多次的补充。

2)中后期:饲料投喂量加大以粪便分解物为藻类的营养源,以微生物菌种分解释放,注重调节C/N比、N/P比,定期补磷。

2、注重水活性的提升:

水不但是水产养殖的环境,还是参与池塘生化反应最大量的物质,是其它参与物质总和的数倍,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水也是最容易忽视的营养,被称为“被遗忘的营养”。

通过激活水体活性,一方面可以促使池塘物质代谢力提升,池塘物质转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是活性水(小分子水)可促进藻类细胞的代谢、抗性更强!

3、菌相

稳定且多样性的菌相是藻相稳定的前提。

首先我们来看菌相与藻相之间的关系,藻类想要持续稳定就需要稳定的营养来源,藻相想要持续稳定,就需要保持藻类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多元化的营养盐持续供给才是池塘藻相稳定的保障。池塘的营养盐来自于微生物菌对于各类有机质的分解,不同的菌对有机质分解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比如,芽孢杆菌擅长分解大分子含氮类有机质,乳酸菌擅长分解小分子糖类有机质。只有保持池塘菌相的稳定多样性,才能保证池塘中各类沉积有机质(残饵、粪便、死藻等)被充分分解,才能为池塘藻类提供源源不断且多样化的营养盐,保证藻类多元化稳定繁殖,最终达到藻相稳定,指标正常稳定。

所以说,在日常的生产操作中,我们应注意减少人为对池塘菌相的破坏,比如消毒、氧化性底改等,应在这些破坏性操作之后及时补充EM菌(EM菌菌相结构复杂,稳定,适合在池塘附生)保证池塘菌相优良、稳定。

4、构建池塘完整生态系统

每一个池塘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任何环节的缺失或异常都会导致系统运转异常。

比如说,大部分养殖户认为藻类是好的,池塘中的藻类既能为池塘提供充足的溶氧,又能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指标,而浮游动物会捕食藻类,耗氧且代谢产生氨氮等有害指标,那是不是池塘只培育藻类,杀灭浮游动物就行了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藻类作为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藻类自身也是会持续代谢的,而且代谢的过程不仅需要N、P、K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充足的碳源,而池塘中的碳源主要是由溶于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构成,池塘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所以说藻类过量繁殖后,水体中二氧化碳会被充分消耗,pH居高不下,碳源供应不足,藻类细胞壁增厚,细胞核增大,分裂繁殖停滞,水质开始老化,直至藻类整体死亡,也就是我们说的倒藻发生。参照一下我们鱼塘常在杀虫后出现的水质老化问题,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

所以说,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池塘藻类稳定的保障。

5、遇到破坏生态的操作,需及时修复

前面我们讲到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的重要性,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生产操作中,不得已需要采取一些破坏生态系统的操作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后续措施进行修复。

比如,消毒、底改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微生物菌受到破坏,我们需要在次日补充菌进行修复;杀虫后,池塘中初级消费者浮游动物受到破坏,我们需要及时解毒,并少量换水引进一部分浮游动物来修复残缺的生态系统;大量投喂时,有机质积累量剧增,我们需要多补充菌来保证有机质的即使转化等等。

如何防控?

根据以上分析,预防倒藻我们可以从日常管理着手:定期使用复合过硫酸氢钾常用改底系列产品进行改底、解毒和修复微生态。

1、天气变化时加大增氧量

藻类在夜间也是需要呼吸的,呼吸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天气变化时增大池塘底部氧气含量,不仅可以预防养殖动物缺氧,还能给藻类提供氧气,防止倒藻。

2、定期补菌

水体菌藻平衡可以维持水体良好的环境,有益菌分解有机质提供藻类吸收的营养,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促进菌类繁殖,互利共生,提高藻类的新陈代谢以及抗逆能力。

3、补充藻种以及藻种所需的营养

包括氨基酸,矿物质,促进藻类的新陈代谢,提高其抗逆行为。

4、提高水体的总碱度

建议经常补充使用“钙”保持充足的碳源和钙质,并配合白云石粉和生石灰一起使用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可以减少池塘pH变化,增加水体的稳定性。

已发生“倒藻”的处理措施

1、首先,需要解毒处理。为了避免水体缺氧,需要加开增氧机,晚上增氧,避免鱼虾在夜间发生缺氧情况。

2、进行底质改良,12小时后进行培藻。

晴天上午9-10点全池泼洒肥水产品,当天下午即可观察到水开始慢慢开始变绿,通常3天左右水色转好藻类生长繁殖较丰富。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池塘水质恶化不知道原因?池塘水质恶化因素及其措施在这里!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 1、池塘有机质多,富营养化严重 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积累的也越来越多。当这些残饵粪便等生物残骸在水中分解时,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而且当水中氧气不足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池塘水质恶化。 2、药物的使用,打破了水体环境平衡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8286898
1.青苔(钢丝藻)的预防和处理和浓绿藻蓝藻随着水温、气温的升高,青苔在池中泛起死亡,被风吹到池角或沉底变黑腐烂,散发出一股恶臭味,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很多有害物质,败坏池塘的水质,提高了池中氨氮的含量,降低了水中的溶氧,严重时会造成养殖的水产动物中毒、缺氧死亡。 2.青苔发生的原因 青苔发生的原因在于水偏清,肥水不足,而同时水体正常藻类或藻种不jvzq<84sy;?dp7hqo1yiq€3curEog€xkf?=48?+ecvkjfF653
2.万杨物业清理池塘绿藻美化校园环境小区新闻初夏来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江苏技师学院校园池塘内的绿藻也开始疯狂生长,仿佛给池塘穿上了一层“绿衣”,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校园生态美观。为了进一步维护好校园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池塘原本清澈的美貌,5月16日,万杨物业技师学院项目部在项目经理王凤祥的带领下,对池塘绿藻开展了一次集中打捞整治行动。 jvzquC41yy}/{ƒ|{0qxh0ls1j{ld1:8450nuou
3.基于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海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摘要: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8年12月海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种方法共鉴定浮游植物8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和隐藻门(Cryptophyta)为主要优势类群。共鉴定浮游植物39个属,仅有5个属,包括裸藻属(Eutreptiella)、颤藻属(Oscillatoria)、拟菱形藻属(PseudjvzquC41lq{spjq0{{qylƒ3ep1nuou442480487242734B5230nuo
4.鱼塘出现红水什么原因?池塘水色发红如何处理?鱼塘出现红水什么原因?池塘水色发红如何处理? “红水”的三种类型 按照产生的原因可将红水分为三种,即:由甲藻过度繁殖引起的红水;池塘藻相单一引起的“红水”;池塘急性倒藻引起的“红水”。由于它们产生的条件与发生机理不同,所以其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jvzq<84ltunvklmcp0ipo8ftvkimg7mvonEjfF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