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和求偶之间,我们选择了求佛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们选择了上香。
在功利和功名之间,我们选择了功德
最近,网络上关于年轻人投身“上香生意”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转变,更是文化与信仰交织的现象。全国寺庙快被挤爆的词条冲上了热搜榜单。因为各地寺庙里的年轻人过多,这直接导致了北京雍和宫限流,西安广仁寺门口排了1公里长队的现象。可以见得现如今的年轻人对求神拜佛有多么的热衷。逛寺庙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将寺庙热推上了新高度。
伴随寺庙热度越来越高,走红的不仅是各种周边和同款打卡姿势,还有“寺庙的交易”。
近年“寺庙交易”并不少见。某地某资产交易咨询公司透漏,该机构除写字楼、商场外今年还承接了一个寺庙的转让中介服务。
据悉,上述寺庙位于安徽省,在推介信息中,尤其强调寺庙距离杭州市150公里,离高速路口五公里,占地面积39960平中有较大规模的特色养老建筑和地宫建筑等“特色”信息。
除了交易寺庙整体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还有的寺庙放租“法物流通处”部分空间和闲置办公空间,给予个人或组织开展文创等经营活动,属于与寺庙经营方合作的模式。
实际上,不止中国,在日本购买寺庙和神社也是合法行动,甚至可以面向外国人销售。
据报道,年轻人通过购买或租赁寺庙和道观,将传统的宗教场所转化为兼具文化和商业属性的空间。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90后、00后成为这一趋势的主力军。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宗教活动,而是将寺庙视为一种文化体验和社交场所。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他们渴望在精神上找到慰藉。现实总是很残酷,成功几率是很小的,因此有不少年轻人为了找心理安慰就寄托于神明。另一方面,寺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吸引了年轻人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寺庙的经营,既能保护和传承文化,又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担心,将寺庙商业化会破坏宗教的神圣性,使得宗教活动变得功利化。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诠释和传承。
但是如果真以为平常人想买个寺庙当主持?那各位就想太多了!我国对寺庙交易限制是超级超级严格的,基本是买不到的!
从机构了解到,上述安徽寺庙在发改委、民政、国土、宗教、林业、城乡规划等部门获取的批复文件和手续都齐全。
“私人是可以建设和经营寺庙的,但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最基本的比如遵循法律法规、遵守宗教规范和需求、资金合法、布局合规、申请程序官方等。”该人士称。
知情人士表示,比较特殊的就是,寺庙的活动必须坚持非盈利性质,不能做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运作。建寺庙除了报备建设和规划等部门,还得跟宗教部门申请。
所有权也有限制,捐资修建寺庙的组织或个人,只能享有场所的使用权、所有权,不能干涉场所内部的宗教事务,也不能以宗教道场的名义做商业宣传,更不能假冒道长僧人去从事商业活动或者骗财。所以基本上别想了。
在传统观念中,寺庙是精神寄托的场所,是人们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宁静的避风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开始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义这些空间。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宗教仪式,而是希望将这些场所转变为能够体现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多功能空间。
这种转变并非毫无争议。一些保守派人士认为,这种商业化的做法可能会破坏寺庙的神圣性,使得原本用于反思和内省的空间变得市俗。他们担心,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削弱宗教的核心价值,使其变成一种流行文化的附属品。
年轻人求神拜佛恰恰就是反应的这样的现实问题。求神拜佛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现在更要紧的事,解决社会里年轻人心理压力过大的现象。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给予了年轻人上进的动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实践,能够为传统宗教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将寺庙转变为集娱乐、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场所,年轻人不仅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还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因为在这个时代,无论干什么都非常有压力。只需要买一张门票或者是掏一点钱,就可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所以求神拜佛如今成为让年轻人在内卷大环境之下的放松压力方式。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独特理解。他们试图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尝试可能会引起冲突和争议,但也无疑展示了年轻一代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道教文化,本质上都是劝人向善的优良文化。因此现如今有不少的人喜欢求神拜佛,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相信这样的事情,但图个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