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以来,对上海的友人思念日深,除了微弱的远方问候,转发一两篇文章,也不知该做些什么。转发文章后有一位上海的友人留言:“来呀,采访我呀……”于是拟了十个问题发给几位在沪的朋友,他们在百忙之中作了回答,也授权可以在这里发布。
本拟到了五月再发,想着也许那时已经解封,自由的雨水沛然而降,人们如鸟儿脱然而出,回望已经过去了艰难的日子,可以得着许多安慰。
然而四月的日子日复一日,只在原地踏步,幽光狂慧,都在空城。于是就把这份总结作为本月的现场心理记录,汇入种种声音之中,也向邮路尚未开通的包邮区的友人略表龚自珍“朝缄清泪邮远人”之意。
本文转载自:初阳台 (ID: Guo-chuyang)
第一位:将芜(黄浦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三体》里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把那牢底坐穿的,还是奋起越狱的,都是英雄形象。我不是。想不出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奥特曼。拯救地球。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重生)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简单说就是上周出现感冒不适,自以为中招了,把自己隔离在小黑屋,担惊受怕。当看到核酸结果是阴性时,一家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A 重生之喜。上题答过了。
B 每日看看窗外,空荡的高架桥,偶尔有车驶过。进入四月以来,一分钟的车流量,最高纪录是11辆。等到生活恢复了,找机会对比一下。
C 家对面就是新征用的方舱,绿地集团的楼。昨天工作人员在接力搬运黄色的垃圾桶,轮子拖地,响如雷鸣。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关键是心态。”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悠着点。”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李娟《冬牧场》:“在荒野里,人须得抛弃多余的欲望,向动物靠拢,向植物靠拢。荒野没有侥幸,没有一丝额外之物。”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就现在吧。移居有啥意思,现实这本大书还不够看的。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
想了很久,没想出来。
第二位:赫傅(静安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近来倒常想起向秀《思旧赋》里“寄余命于寸阴”,想起鲁迅的“余亦等轻尘”,也想起知堂的“都是可怜的人(间)”,都是些碎片般的浮现。
像K吧。《审判》或其他卡夫卡小说里的K,一种荒诞的实感。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想变成《陶庵梦忆》里《金山夜戏》这一篇里的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好开阔的人生景象。世间的事,也是不知人、怪、鬼也。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气短)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近来看到的每个新闻,都让人有“气短”之感,每一个场景都令人气短呀。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张江下跪的民众、自杀的基层官员,和在超市门口呼喊求菜的老人。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我还好,囤了很多菜。”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你还好吗,女儿?”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近来在重读布罗茨基《小于一》,划线的段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对抗恶的最切实的办法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独创性的思想、异想天开,甚至——如果你愿意——怪癖。” 也喜欢:“因为,基督与其说是一个好人,不如说是一种神圣精神,老是念叨他的善良而不顾他的形而上学是危险的。”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想移居到黑塞的《荒原狼》里,看看哈勒尔和赫尔米娜。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问:鲁迅活在今朝,会是怎样的情景?
答:迅哥会成为404大王吧。
第三位:橘子(浦东新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凯特.布朗。 家庭生活与自我的冲突与平衡,内心感觉有很多束缚,需要回归自我。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夜航西飞》中的柏瑞尔•马卡姆,不断地体验不同的领域,不断地经历,她始终与自然在一起,自由。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荒诞)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魔都被划分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然后, 若干小时若干分若干秒之后,通知防范区按照管控区管理。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疫情期间变幻莫测的公告文字、难以理解逻辑的数据;邻里之间突然地破冰,直抵春光灿烂;我自己的秩序重建的生活。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慢慢来。”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我的女儿每天都无数次呼唤我:“我的小宝儿。”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一切境》中,“老师说,在花道中,要允许好的,不好的事物一起往前走。那未来的、已开的、枯萎的花材,组成立体的时空。干枯凋亡的素材也可以用。”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走出荒野》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喜欢现在的生活么?
喜欢。
第四位:乐慧(宝山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回想自己这半个多月来的状态,表面上看,似乎回到2020年初,在巨大的震惊和焦虑中频繁刷手机,密集转发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但事实上,这次疫情对我来说有很多不同。武汉疫情时,尽管也有封控,但在心态上,我更倾向于作为一名观察者,边观察,边借助能够掌握的媒介,比如公众号和朋友圈,向外传递一些思考和观点,输出的对象实际上大都属于同温层。
但这回,我身处风暴中心,有许多事关生存的实际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现实迫使我要和原先并不相识的“附近”的人产生更多联结,包括邻居、居委、物业、社区民警等。这样一来,我接受及发出讯息的来源和对象就复杂许多。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彼此都要不断试探对方的边界。
因为这种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某些平日里看不到的冲突便开始显现,比如,人们在各自信息茧房中造成的认知差异、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身份差异下不同角度的考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迥异等等,这些使我必须考虑在此种情景下自己要采取的态度立场、角色定位和行动准则。
我曾经试着在由社区民警建立的微信群(被称为“官方群”)中反映收到社区派发食品中有三无产品的问题,但民警并无回应,倒是有几位“邻居”怪罪起来,大意是这是小事,别添乱,要顾大局等等。而我的隔壁邻居,因为在楼栋群(“半官方群”)中的随口一句话,被居委举报给社区民警,民警很快给她打了电话,叫她不要造谣。
这些插曲让我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于是我衡量自己的优劣势,自认为在信息辨别和筛选方面有一些经验,也迫切希望把一些更贴近事实的讯息传递给更多人,但我不敢过多触碰某些敏感话题,所以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在各社区群中转发一些科普及实用信息,还有少数较为客观的陈述或分析文章。虽然只有偶尔的回应,但我相信有人能明白,只是不说话罢了。
絮叨半天,我该回答这道题了。我觉得自己或许像鲁迅笔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结合了傻子与聪明人一些特质的矛盾体:我想当一个“傻子”,但没有那么高尚纯粹、勇敢决绝,又不想沦为那种只会说空话,假模假式的“聪明人”。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这题延续上一问的答案,我愿意成为“傻子”。不过,鲁迅笔下的傻子形象是抽象化的,我将它理解为一种人格底色,意味着善良、耿直和天真的勇气,还有充满力量的炽热的内心。 在这些特质之上,我理想中的人物还要足够顽强,能在糟糕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并以自己的专业/专长为理念找到支柱和发力点。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颤栗)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有个视频给我很大的冲击,内容是一只无头的黑色机器狗在貌似无人的小区里快速前行,摆动四肢时伴随咔咔的机械声,背上缠着大喇叭,喇叭里的女声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喊: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少聚众、勤通风,科学防疫,文明随行。 这是个高层小区,或许有数千人在此居住,但画面中除了飞快移动的机器狗,一切都是静止的,除了喇叭里的喊话,一切都是静默的。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A 在朋友圈见到一位并不熟识的朋友称要跳楼自尽,我询问处理过此类情况的志愿者朋友后选择报警,警察先通过电话进行干预,随后到了现场告诉我这是个封控小区。好在干预之下,这位朋友的情绪缓和下来。现在我们仍保持着联系,看到他慢慢找到与外界的联结,挺高兴。
B 因为参加志愿者组织,对接了一些求助者,其中有一群在松江的工人,因为疫情停工,没有收入,封控后,因食物短缺向外求助,他们在用睡眠来抵抗饥饿。一开始因为担心我是骗子,他们显得非常谨慎,不愿提供联系电话。在感受到我确实想帮助他们后,所有人都开始在微信群里反复发送自己的姓名电话,生怕你漏统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迫切。但让我感到内疚的是,志愿者组织需要时间去协调物资和交通,也因为收到大量求助需求,无法很快送达物资。向他们说明情况后,他们说,没事,先帮助更需要的人。这听起来很像标准的道德故事,但当时我确实被打动了,同时也感到十分心酸。
C 小区和楼栋微信群中发生的种种。比如昨晚,我们在群中提到能否拒绝做核酸,这一提议马上被党员志愿者们否定,我也表明态度:暂且配合,但如果组织不当或小区情况有变,我会重新考虑。又有居民说,这种抱怨和质疑是负能量,应该多些正能量,又有多位邻居纷纷反驳正负能量之说……总之,这是个有意思的观察窗口。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并列最多:
A. “家里还缺什么,我去团。”
B.“ 疯了吧!有病吧!太恐怖了!这怎么弄啊!”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今天要吃点什么?”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狗年月》。很多年前买的,从没读完过,最近发觉特别应景,重新拿出来读。我没有划线,感觉很难从这部书中挑出某个句子来。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最近开始逐渐失去想象和期待了,不过这道题又唤起灵魂对自由的渴望……我十分想念广大而熙攘、充满人情味的真实世界,想置身其中,在熟悉或陌生的空间里穿梭……我想我会选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糟,我与书的关系会改变吗?书会告诉我,我该怎样与这个世界相处吗?
留下问题,待未来再答。
第五位:阳台观察家Frank(普陀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钢琴师》里的斯普尔曼。在对于现实的怀疑,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眼下生活的挣扎。感触特别深,一样是得到消息需要禁足在家里,从第一天的物资供应,到第三天,到第五天,到现在再也等不到物资。看着剩下发芽的土豆,吃得上吐下泻。我竟然在21世纪的大都市体验到了主人公斯普尔曼的一部分心情。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我愿意变成《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阿米尔汗饰演的兰彻。面对常人觉得是困苦的境遇,他总能用自己乐观的方式去化解,这样的心态是我想学习的。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茅塞顿开)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继续电影的话题)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宿舍打杂那个小弟弟说,你要读书只要一件校服就够了——化繁为简,摆脱教条束缚,茅塞顿开。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A 提心吊胆吃发芽土豆,最后果然上吐下泻。
B 大爷大妈半夜12点追自己团的鸡蛋为什么还没送到,结果被别的楼领走了。
C 每天阳台观察对面社区物资分配,被对面社区盯上我的抖音号。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想出去玩!”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文城》:“后来林祥福起身走进自己的房间,躺到炕上,小美的织布机仍在响着,这似乎是她源源不断的言语,过了一会儿响声戛然终止,林祥福听到小美起身时凳子挪动的声响,小美的脚步声如履薄冰似的小心翼翼,走出屋门,走向另外的房间。”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文城》,一个从不存在,夏天会有女孩子穿着木屐踩在石板上,有木琴声的江南小镇。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你对未来的生活的憧憬是什么样的?
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小镇,开个小店。喝茶、看书、看日落。早睡早起,作为一个人,作为自己活着。
第六位:小俪(黄浦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我想到了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公K。《城堡》是我读书的时候读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庞大、冷酷又超然的官僚体系,又或者象征着某种形而上的终极人生意义。K至始至终都在试图进入城堡,但始终处于某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这大抵就是我现在的感受:不知道眼前的“非正常状态”何时会结束,每日需要努力用希望压抑住绝望,唯恐绝望冲垮心中的堤坝。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没能去电影院看新版《蝙蝠侠》,我就在家重温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很奇特的是,我第一次在看超级英雄电影时有绝望感——在这三部电影中,哥谭市市民都处于某种集体人质的威胁下,我是第一次深刻地与这些超级英雄故事中的背景板、大团圆结局中的被拯救者产生共情。
在超级英雄没有出现之前,在秩序破坏者大肆破坏城市、夺取生命的时候,普通人的那种恐惧和绝望是真实的。一般来说我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主角身上——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应该说我希望变成蝙蝠侠或神奇女侠——但我发现我现在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我把手头多余的蔬菜分给了楼上楼下的邻居,每位邻居都回赠了我一点吃的,有鸡蛋、速食面条和其他零食,真的要算市价的话绝对超出了我送出去的蔬菜。但我们之前素不相识。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A开始在阳台上水培葱,每天睡前都要仔细盘算明天做什么菜,冰箱里的哪些食材可以搭配在一起。生平第一次为食物匮乏感到忧心忡忡,而这种匮乏感其实很难与外人道也:也不是说完全买不到东西,只是你对能买到什么没有什么选择。
B 和小区里的团购事务总负责人聊天,那个上海姑娘乐呵呵地对我说现在自己是把100%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团购上。团购群渐渐地秩序井然,且演变成了小区互助群,发展出了志愿者群、心理咨询群和医生群。在我向她致谢时,她很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一个热心市民而已。”
C 上海暴雨那天晚上,一边刷方舱漏水的消息,一边流泪不止。事实上,封城之后我每个晚上都失眠,为受苦求助的人焦心,为自己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惴惴不安。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要囤好食物,照顾好外婆。”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好好吃饭,早早睡觉,会好起来的。”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最近刚读完美国作家珍妮特·斯凯思琳·查尔斯的《巴黎图书馆》,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勇敢的图书管理员,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巴黎,如何在纳粹的重重限制、监视和匿名举报下坚持运营一家图书馆的故事。
作者手记的最后一段话我划了线:“一位朋友说,在阅读以二战为背景的故事时人们会扪心自问,如果重新回到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我认为一个更好的问题是,把视角移到现在,问问自己现在能做些什么,让每个人都能去图书馆,都拥有学习的权利。我们还要问自己,该怎样给人们尊严,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怜悯之心。”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书籍能让我明理,能给我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但我不会想要移居到哪本书里。我依然相信知识的力量,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
正如哲学家陈嘉映所说,“智识人”(在以前他们是哲人或文人,在当下是“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思考者与知识人)是“思想者”而非“行动者”,以“话语”而非“行动”参与社会生产。尽管身处一个“智识”似乎越来越不重要的时代,但我依然想努力地以“话语”形式去思考、去表达,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无。
第七位:SL(浦东新区)
1.最近常常想起哪一句诗?
食欲,是一匹无所不在的狼。(不是诗)
消失的地平线里被困在香格里拉的那些人,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鲁滨逊。对未来的未知。
3.倘若你可以变成某个文学(影视)人物,你愿变成谁,为什么?
《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那个艺术老师,凯瑟琳沃森。Free mind, Free soul, Free spirit.
4.回想起来,某个场景让你有(温暖)之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我在封闭前一天把独居的妈妈接过来了。解放区的好友给我送吃的。邻居们互相帮助。
5.假以时日,你可能会写一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这几个月的自己的生活,哪三则小素材,是你会用到的?
A 春分那天立的蛋,在我厨房桌子上站了10天后倒了。很安静地在桌上换了个姿势,一如它很安静地站了好多天。Magic!
B 天下着小雨,她站在雨里,白衣一袭,跟天使有点像。她带来的菜已经被放到门口的架子前,我瞥了一眼,好大一包!我们聊了一会儿,我撑着伞,她站在雨里,隔着黄色的警戒线。聊了一会儿,她回家了。我提起地上重重的一大包菜,往家走。太沉了,有点费劲,有点想哭。
C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晚上看了一下朋友圈,永康路的老伯和居委干部,漏雨的方舱,虹口区卫健委……户外的越来越大的雨声听着是如此的刺耳,让人心焦。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有刷新底线的事件。幽默的上海人,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调侃的。以前总能被各种段子逗得笑出声来,今晚实在笑不出来,只有心疼。一夜未眠。
6.你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对妈妈:“还好我们在一起。”
对豆子:“还好你没跟我们在一起。”
7.家人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妈妈:“好像回到了多年前。”
8.请问你正在读哪本书,书上哪一句话被你划了线?
Eat Pray Love:You are, after all, what you think. Your emotions are the slaves to your thoughts, and you are the slave to your emotions. There is a reason they call God a presence – because God is right here, right now. In the present is the only place to find Him, and now is the only time.
9.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移居到哪一本书里?
Eat Pray Love
10.(请自设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你爱上海么?
爱。
作者简介
郭初阳:杭州人,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他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博雅小学堂7月份即将推出的「博雅小学名著精读课」的主讲老师。
人到中年
从我执,到执我
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改变
先从“我”开始
改变自己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读书
博雅读书会年卡
1年共读76本好书
诺奖经典 普利策好书
全球口碑爆款 小众冷门佳作
从今天起
放下焦虑 成长觉醒 寻找可能
收听平台
博雅小学堂APP
扫码免费试听
点击原文,免费试听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