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盐碱地产出高效益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沧州市有400余万亩盐碱耕地,该市聚焦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这一发展定位,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8月7日,在黄骅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展示盐碱地上长出的梨果。 任振宇摄

科技育种

旱碱麦产量稳步提升

今年夏天,沧州市旱碱麦收成喜人: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4.6公斤、15.72万吨,面积、亩产、总产同比分别增长54%、6%、64%。

这串数字背后,离不开一粒粒抗旱耐盐碱的优质麦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克服盐碱地对旱碱麦产量的影响,沧州市深化科技成果应用,持续推动麦种的改良与更新。一批新型育种技术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注入了新动能。

炎热的三伏天里,农田里早就不见小麦的踪影。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的人工气候室内,麦苗长在一排排的栽培盆中,生机盎然。

8月5日,记者来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见到了这个能全年不休种麦育种的可移动式集装箱房屋。从室外走进去,凉意瞬间袭来。

“温度,20℃;湿度,百分之四十;光照强度,20勒克斯。这是模拟的5月初的室外农田环境。为了模拟真实的盐碱胁迫环境,我们还专门到渤海边购买盐粒,调节栽培盆里的盐浓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玉杰是屋内麦苗的“田保姆”,她边察看麦苗生长情况边说,这间气候室的旱碱麦是6月18日播种的,现在陆续进入抽穗期。

在这里,影响小麦生长的环境参数均可调节,研究人员只需适当干预便可加速小麦生长。以往,培育一个优质麦种,一般需经过5至6代繁育,才能进入大田选育,在田间进行,一代就需一年。而在人工气候室,一年能繁育4代,育种效率大幅提升。

在人工气候室角落里,挂着“沧麦15”标牌的旱碱麦长势良好。这个麦种已在多个地区的盐碱地种植,亩产量让人欣喜。如今,“沧麦15”已被推广到新疆,今年试验田亩产达到了403.13公斤。

这并不是终点。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正以“沧麦15”为母本,与“新麦45”进行杂交,为“沧麦15”融入优质基因,进一步提升麦种品质。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还联手省农林科学院建成了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通过数据直观反映旱碱麦表型差异,也可以从旱碱麦的各种加工指标入手,解析优异加工品质的遗传学密码。同时,经过连续多年对不同区域盐碱地取样分析,研究人员基本摸清了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的周年变化规律。

围绕“以种适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捷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沧州市旱碱麦育种体系,共享人才、资源、研发平台,合力攻克种源关键技术,加快选育旱碱麦特色品种。目前,培育的捷麦系列、沧麦系列和小偃系列品种占到了当地旱碱麦用种的90%,产量稳步提升,得到种植户广泛认可。

因地制宜

盐碱地变身果蔬仓

盐碱地上,除了粮食还能种什么?

8月6日,在黄骅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细数着农田里的作物种类。除了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果园里的桃、梨、苹果等品种众多,试验田内的油葵、秋葵、萝卜等均实现正常生长。

“我们流转本村和邻村土地4400多亩,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发展轻中度盐碱地特色农业。”张志清说,他们持续发展盐碱地农作物多元化种植,在提高盐碱地土地收益上一直在探索创新。

前不久,合作社的油菜籽迎来丰收,地力稍好的地块亩产油菜籽近150公斤。这个成绩单,让张志清喜出望外。

去年,省市油料领域专家找到张志清,计划在合作社的盐碱地上试行油菜规模化种植。他们专门挑选了生长环境较差的地块进行试种,没想到这批油菜示范种子经受住了考验,长得旺、结荚多。

“今年,我们计划更大规模种植这个品种的油菜,让更多盐碱地产出高效益。”张志清说。

在沧州,探索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路径的科研人员、农户和企业不在少数。

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农田大多是中重度盐碱地,村里约有80%的农户投身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在盐碱地上建起300多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生菜、葡萄等10余种果蔬近千亩。农户们抓住“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为大棚铺设3层顶膜,全年无露天开放作业,尽量把水分“锁”在大棚里,同时,在棚内铺上地膜,既实现了节水灌溉、降盐碱,还能减少菌病发生,打造了盐碱地果蔬种植样板。

前不久,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一带的盐碱地传来捷报,由坝药种业(沧州)有限公司开展的水飞蓟规模化种植试验示范项目,平均亩产达138.3公斤,亩产值逾2600元。除水飞蓟外,专家团队还在当地开展枸杞、酸枣、金银花、牛膝、益母草、黄精等30余种中药材引种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沧州市在广袤盐碱地上因地制宜,推广多类经济作物种植,种出果蔬满仓,走出富农新路。当地已发布实施滨海盐碱地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标准,另有苜蓿咸水灌溉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10项地方标准完成立项,培育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5亿元。

改土有方

“吃盐植物”为土壤脱盐

8月6日,走进中国科学院海兴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大门,向东不远处,一片茂盛的树林跃然眼前,工作人员正在为这些树木施肥。

海兴县紧靠渤海,土地盐碱程度高。曾经的“不毛之地”上能长出树林,令人惊喜。

“这是我们培育的海柽一号,柽柳的一种,不但适宜在重度盐碱地上生长,还能促进土壤脱盐。”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封晓辉博士常年在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他说,这里土壤含盐量超过1%,一般的植物很难在其中生长,然而,柽柳是个例外,它有自己的生存“绝招”。

封晓辉随手摘下一片柽柳树叶,示意记者“品尝”一下。放到嘴里一嚼,竟是咸的。

原来,柽柳的叶片表皮具有可以排盐的盐腺组织细胞,被根系“吃”进体内的过多盐分,可以通过这些“排盐装置”排出体外。另外,柽柳根系发达,它的生长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雨水对盐分的淋洗,从而达到为土壤“洗盐”的目的。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专门培育出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的海柽一号,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的沿海区域试种。在柽柳“吃盐”的作用下,重度盐碱地逐渐被改良,柽柳林下长出了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不少区域已经从“白茫茫”变成“绿油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生态效益日渐显现。

“柽柳是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先锋植物,通过种植柽柳,能够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质量,可为后续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打下基础。”封晓辉说。

跟着封晓辉向基地内部走,记者看到大片盐地碱蓬,这是另一种“吃盐植物”,它具有肉质化的叶片结构,可以把根系吸收到体内的盐分储存在自身的液泡中,提高细胞的渗透势能,在盐分较高的条件下,保证根系对水分的正常吸收。

“由于盐地碱蓬叶片叶绿素含量高,长久以来普遍作为蔬菜食用,但目前标准化种植还存在技术难度,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希望尽早能向广大农户推广。”封晓辉说。

二色补血草、盐角草……基地内,还有不少“吃盐植物”正在茁壮生长。在封晓辉看来,未来,它们将是缺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力量。

“我们积极谋划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项目,以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形成‘产业发展好、科技创新强、支撑保障强、示范带动强’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格局。”沧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THE END
0.[科普中国]盐碱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上)[科普中国]盐碱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上) 上传时间:2022-10-27 18:00 智慧农民 原创 [科普中国]盐碱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上) 智慧农民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0 收藏 视频简介: [科普中国]盐碱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上) jvzquC41yy}/mnuwejooc7hp1cxuklqg1cxuklqgkplpAkzukpktuhy{rgC229+encytko~?4(gsari?59;63;
1.板结的土壤如何改良范文常用的技术措施如下:3.1客土提升栽植地面法通常在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严重的低洼盐碱地区域,可采用更换优良种植土并筑造微地形或修建高60—100cm的花坛、树池的方法来提升绿化种植地面,以减轻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做法如下:先在绿化施工种植区域底部取出30—50cm的盐碱土,然后再回填20—30cm的炉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443>/j}rn
2.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采用水利技术、工程技术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改良土壤粘重的物理性状,持续干旱情况下解决灌溉水源是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天津地下微咸水(2~5 g·L—1)、咸水(大于5 g·L—1)资源丰富,滨海新区的浅层水矿化度在5~20 g·L—1的可开采量非常可观,如果将地下微咸水或咸水充分利用起来,可大量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7;57/j}rn
3.专家团队在沧研讨盐碱地综合利用在随后召开的盐碱地科技研讨会上,何峰以“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为主线,阐述盐碱地微生物修复、水肥精准调控等前沿技术路径。他提出,将传统有机肥与耐盐碱有益微生物协同,改善根际微环境,提升地力的同时提高苜蓿和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区域微咸水与淡水配置的灌溉技术,可有效缓解区域春季干旱胁迫减产的问题。 jvzq<84ecpm{jxz0jghog€x0ep532;:/265158hqpvkovh>545:8;7mvo
4.河南科研实力再上新台阶,杰青优青等1433项自科项目名单公布61 二维纳米片增强金属基材料及多增强相复合强化的机理研究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与材料科学 62 纳米颗粒添加对金刚石晶体表面抛光磨损机理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 工程与材料科学 63 微咸水灌溉下硅肥强化耐盐促生菌的小麦抗盐促生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工程与材料科学 64 深井采动扰动作用 jvzquC41yy}/cwyrgfob0lto1pkxu8;81p343;;988340qyon
5.苜蓿喝上“配方水”盐碱治理见奇效河北日报苜蓿喝上“配方水” 盐碱治理见奇效,含盐量,微咸水灌溉,盐碱地,5月13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林江农场的试验田里,成片的紫花苜蓿随风摇曳。走近细看,不同地块的苜蓿颜色深浅不一,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Pgyyqcyjt1Cxuklqg1JHSD;5472;3595520nuou
6.安徽农业科学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反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壤改良的微咸水淋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淋洗前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微咸水淋洗能够增加土壤中大于0.050mm微团聚体的数量,减少小于0.001mm微团聚体的数量,jvzquC41yy}/cqs{0ehqv7hpmk4og}4YMD5XgkUwdnodc}nqp1}lVn}vEqtugwy0cuvyAltnV{vf?=+{v?813:+uv?62
7.滴灌标准DB15/T 4180-2025黄河水滴灌泥沙逐级处理技术规程 DB1506/T 60-2025沙化土地浅埋滴灌紫花苜蓿技术规程 DB15/T 555-2013燕山丘陵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规程 DB15/T 1094-2017加工番茄微咸水膜下滴灌技术规程 DB15/T 585-2013平作马铃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程 jvzquC41yy}/cwyrgfob0lto1uzbpmftf1yq1<<6366/j}rn
8.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土资源约束与均衡配置策略丨中国黄三角南部内陆部分区域的地下水储量相对丰富,但当前开采量已近饱和,咸水入侵风险较大;其他区域的浅层地下水以咸水、微咸水为主,矿化度多在5 g/L以上(最高为70.5 g/L),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现有的引黄灌区多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输水、灌排设施陈旧且配套水平较低,再加上渠道衬砌少、河道下游缺少拦蓄建筑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531;6771fud/rr|py~wj=9995670|mvon
9.选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种植,河北沧州黄骅市——盐碱地里造出新“我们重点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播种施肥一体化等种植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粮。”聂晶介绍,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牵头成立旱碱麦研究推广中心,制定了《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目前已通过相关审定,成为河北省级地方标准。 “以前种麦,一年到头自家都不够吃。现在种麦,一年下来除了够自家吃,还能再收入600jvzq<84yyy4omk3eqo4dp87245517;7166?4;A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