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辰山植物园成功举办“辰山学术沙龙——植物宏演化”专题沙龙,沙龙以“古今对话:植物宏演化之路”为主题,邀请来自古植物学、苔藓学、蕨类生物学、裸子植物进化与植物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植物从古至今的演化历程展开深入探讨,充分展现了各类群、不同研究视角下的植物宏演化进程。
华东师范大学的朱瑞良教授长期从事苔藓植物系统与演化生物学研究,以《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为题,系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关系,揭示了苔藓植物早期祖先经历的七次大规模基因重复事件,明确了这些事件如何成为驱动苔藓植物适应陆地环境和促进物种多样化中的核心引擎。
辰山植物园的严岳鸿研究员专注蕨类植物系统与基因组进化,带来《雁过留声,蕨路留痕——从基因组学数据追溯蕨类植物多样化历史》,以水蕨属和双扇蕨科为案例,深入解析了基因组证据在解析蕨类植物进化过程的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军研究员深耕晚古生代植物研究,报告《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发掘与研究进展》分享了“植物庞贝城”的最新发现与整体复原成果,揭示了距今三亿年植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宏观结构与生态适应。
南京林业大学的杨永教授长期从事裸子植物系统与宏观演化研究,以《裸子植物的宏演化》为题,系统介绍了裸子植物的多样性、系统分类和形态特征,指出裸子植物脉冲式进化特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史恭乐研究员专注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介绍了特异埋藏化石材料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提供重要信息。根据下弯托斗和倒生胚珠,发现可能的被子植物的祖先——被子类植物,补充了早期种子植物到被子植物演化的过渡证据。
复旦大学的杨继教授深耕植物发育生物学与演化发育(Evo-Devo)研究,带来《植物开放式生长的特点、机制及其进化—发育意义》,从发育生物学和进化视角回溯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进化,与动物的有限生长相对比,阐释了植物开放式生长的特征和调控机制。
本次沙龙涵盖从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连续性演化研究,横跨分子、形态、发育与化石多领域视角,充分展现了不同植物类群、不同研究方法对理解植物宏观演化路径的重要贡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植物宏演化研究应进一步整合基因组、发育、古生态与地质时空数据,推动不同学科深度交叉,为揭示植物多样性起源与生态适应提供更系统、更精确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