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6日,主题为“上海,更好的自然教育”的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即将在上海召开。
本届大会采用“1+5+N”形式举办,即在上海市设立一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以下是分会场的详细信息,精彩不容错过,快往下滑吧!
辰山植物园分会场
首届辰山科普节
主题:植物与未来
辰山植物园首届科普节是全面反映辰山植物园科研、园艺、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等综合性功能的大型科普展示活动,也是展现长三角乃至全国植物园等兄弟单位风采的平台。未来辰山植物园科普节将每年举办,成为辰山重点打造的科普品牌项目。
【时间】5月26日(周日),10:00-15:00
【地点】一号门内枫香广场
参加单位
预计展示摊位35个左右,其中包括:
1、辰山植物园科研平台各个课题组及园艺景观部、标本馆等部门依托自己的工作,通过科普展板、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
2、邀请长三角植物园科普联盟单位参加,包括上海植物园、合肥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苏州市植物园、杭州植物园、宁波植物园;
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宣教中心、松江林场、项目合作方等其他单位。
科普节摊位主题
缤纷园艺
展示辰山植物园在城市园艺及绿化技术方面的进展及应用。摊位内容包括特色花卉、新品种研发、种质资源收集、园艺新技术展示等。
植物探索
展示辰山植物园在植物学科研领域取得的进展。摊位内容包括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区系、组学研究等方面的突破及进展。
绿色未来
展示辰山植物园及兄弟单位在绿色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果。摊位内容包括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生态服务功能、碳汇以及科普教育、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及进展。
开展形式
活动面向公众开放,线下以摊位展示+科研园艺人员现场解说+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线上则通过多个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
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中国林学会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
主办方:上海市林学会 上海辰山植物园
致力于建设
友好型动物园
分会场主办单位:上海动物园
分会场承办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动物园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展示场所,承担野生动物综合保护、保护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休闲等职能。动物园展区设计既要考虑动物福利保障,又要兼顾公众教育、动物行为展示及环境教育等需求,本次研讨会将围绕“致力于建设友好型动物园”主题,拟从“动物友好、环境友好、游客友好、儿童友好”四个角度交流和讨论,以期达到凝聚行业共识,共同推进友好型动物园建设工作的提升。
【时间】5月30日,14:30-17:40
【地点】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822弄265号(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
会议议程
14:30-14:35 主持人开场
主旨演讲
14:35-15:10 大阪天王寺动物园园长——向井猛
15:10-15:30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林建设部部长——马可
15:30-15:50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王原教授
15:50-16:10 中场茶歇
16:10-16:30 美国PGAV旅游景点设计公司 亚洲项目总监——陈翚
16:30-16:50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何翔宇
16:50-17:10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动植物园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王俊杰
17:10-17:40 圆桌会议
17:40 致谢,总结
主持人
吕志华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主题待定
向井 猛
大阪天王寺动物园园长
动物园友好设计
马可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林建设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相遇自然伙伴,共享欢乐时光—新生态动物园解说系统设计实践
王原
复旦大学博士、博士后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
动物友好环境营造(待定)
陈翚
美国PGAV旅游景点设计公司 亚洲项目总监
友好型动物园生境近自然化设计与探索
何翔宇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院院长
重塑动物园和谐体验与互动——游客负面效应的应对策略
王俊杰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 动植物园研究中心 技术总监
候鸟迁飞通道湿地教育
CEPA国际论坛
分会场承办单位: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林学会
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湿地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湿地教育CEPA工作作为湿地保护工作中能够获得公众支持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已有相当基础,并不断涌现出优秀案例。在2022年湿地公约武汉COP14大会期间,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侨城湿地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因突出的湿地教育成绩,获得首届国际星级湿地中心奖。
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东滩分会场,将于5月27-28日在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举办,汇聚国内外湿地教育专家分享中国及国际候鸟迁飞通道湿地教育、自然教育案例,促进迁飞通道保护经验的交流分享,共同探讨迁飞通道湿地类型保护地湿地教育CEPA发展方向。
主持人
陈宇雯
崇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创建湿地学校,点亮老师,光耀未来
丁玉华
中国湿地学校网络委员会 副主任兼秘书长
留住江豚的微笑--与江豚共享生命长江
张新桥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武汉项目组主任
行“大”自然教育 育自然成长的人——上实东滩学校自然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梅娜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 《我住长江尾》课题组成员
李鑫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我住长江尾》课题组成员
东方绿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蔡淑琴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 国际交流与教育研发部部长
从“小鸟”到“大象”:江苏沿海学校“博物美育”实践
冯军
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美术研训员
美丽中国与
自然教育空间设计
分会场承办单位:上海市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普陀区生态环境局、上海桃浦智创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弘扬生态文明开展自然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教育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公园绿地、生态农场、森林康养、休闲农业、户外运动等多个密切相关领域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基于此,本次分会场选用“美丽中国与自然教育空间设计”此主题,邀请自然教育领域与建设美丽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等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的,自然教育空间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
【时间】5月26日下午14:00-17:30
【地点】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B1 报告厅
会议议程
13:00-14:00 嘉宾签到,入场参观
14:00-14:15 论坛开幕,领导致辞
15:30-15:45 圆桌对话一
15:45-16:00 茶歇
17:15-17:30 圆桌对话二
同步举办
1、普陀区生态环境局自然教育笔记专题展
2、大厅自然教育市集(8个展位)
3、“六一”亲子自然教育活动(一楼餐厅包粽子、M4植物种植等)
基于OECMs的生物栖息地识别规划与设计
卫丽亚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百年来地球生态的变迁---人与地球和谐相处
杨志根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
干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以上海的观鸟文化推广为例
张东升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空间未动,内容先行:设计是如何赋能自然教育的
郝若菁
中国青少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望山学院课程研发主任
如何建造一座生境花园
俞霖琳
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负责人
协同行动策略及可持续发展共创平台——“们计划”介绍
杨晔
可口可乐中国可持续发展及影响力总监
全民视野下的自然教育科普场域的变革与创新
潘丽珠
麦芽空间联合创始人
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自然教育
分会场指导单位:中国林学会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分会场主办方:上海植物园
城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2023年1月,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分阶段目标,城市土地的有效使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可以使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受益。
上海植物园作为华东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阵地和繁育基地,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自然教育的重要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研究、教育和社会共同参与合力。2023年,上海植物园牵头发起并成立迁地保护联盟,为进一步推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自然教育、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整合,联合多家单位共建城市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与自然教育传播的平台,上海植物园分会场围绕“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教育”这一主题,邀请植物园、博物馆与高校等,共同探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自然教育,助力上海自然教育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
【时间】2024年5月26 日(周日) 8:30-17:30
【地点】上海植物园植物大楼东楼报告厅
主旨报告一
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与保护实践
主持人
魏宇昆
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植物地理与生物多样性
彭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综合保护
余道平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裸子植物多样性和保护
杨永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松柏类专家组主席
“新自然”视角下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杨刚
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科技馆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植物园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中的引领作用
郭健康
上海植物园工程师
主旨报告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
如何在植物园开展“保护植物”的自然教育
刘光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热带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基于公民科学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王放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科普临巡展助力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胡玺丹
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如何提高植物园生物多样性城市中的自然课堂——上海城市空间自然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