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对目赤的认识
2.有关目赤的经方原典条文
康平本《伤寒论》: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大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自下、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176)
少阳病、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回逆汤主之、(317)
邓珍本《金匮要略》: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207)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310)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313)
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2437)
3.重点条文剖析
胡希恕:两耳无所闻,目赤,这与“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耳和目也都发生一种热亢的症候。耳热的甚就聋,目热的甚就发红。所以这在少阳病里头经常遭遇。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的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对五官的这种症候常有用的机会,尤其这个耳聋目赤啊,大概这一种的,我们都应该用柴胡加石膏这一种法子好。
李冠杰:“目赤”,是指的眼白因为充血而呈现红色的一种症状。搞脏腑辨证的认为这是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的反应。但是在经方理论中,还得结合其它的症状综合来分析,现什么方证就用什么方剂来治疗,是否真正与肝胆有关不重要。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康平本《伤寒论》)
李冠杰:这个白通汤证是典型的阴性证,它比桂枝人参汤证机能沉衰得还要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仍能表现出表证的一些症状反应,就常常会表现出来中医里称之为“格阳”的一些特殊症状反应,比如里虚寒证厉害,但又表现为像颜面潮红、目赤等类似于热证的一些症状,这应该视为人体机能沉衰到比较严重的程度,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现象。
白通汤方证主要的症状统计:四肢厥逆,往下依次是神昏、发热、食欲不振、烦躁、腹痛、出汗、唇肿而焦、渴喜热饮、下痢脓血、气促、心胸烦乱、头痛、腹泻、目赤、小便短赤、呕逆、面色潮红。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回逆汤主之、(317)(康平本《伤寒论》)
李冠杰:通脉四逆汤证实际上就是四逆汤证的一种重症。因为人体的机能沉衰得严重,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症状,比如把条文论述和实际临床统计集中到一起来看,临床中会见到“目赤”。
胡希恕:这个患者身热恶寒,项背强急,一看就知道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病的葛根汤证。
胡希恕:上面说面目乍赤、乍黑就指这个说的,那么这个溃疡化脓与不化脓时候,现于面部时是两种不同的颜色,或者更不同。
4.目赤症状条文分析与总结
① “目赤”涉及的条文有《伤寒论》第264条、《金匮要略》第207、313条,第2437条(可忽略);
② 临床当中有此症状反应但未在条文中列出的,还有《伤寒论》第106、176、314、317条(是否准确,可商榷探讨)。
③ “目脉赤”涉及的条文有《伤寒论·辨大阳病痉湿暍》一条,《金匮要略》第207条与此相同,推测“目脉赤”是抄写错误,目脉赤就是目赤之意。
④ “目赤”,按照脏腑辨证学说,认为多是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的反应。按照胡老经方体系与李老的病理辨证逻辑,目赤只是人体在某种病理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反应,既有热证,又有寒证。通过上述条文分析,可以看出,目赤涉及阳性表证、半热证、里热证、里实热证,阴性表证,阴性里证以及血证。
⑤ 目赤对应的方证,有葛根汤,柴胡剂、白虎汤、桃核承气汤、通脉回逆汤、赤小豆当归散等。临床诊断时再结合其他症状,四诊合参,有是证用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