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文物表面微生物病害的种类及作用机理真菌地衣细菌

石质文物微生物病害,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系指“微生物菌群在石质文物表面及其裂隙中繁衍生长,导致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的现象”[1]。与之相对应,在意大利业界发布的“Normal”中,这种现象被描述成“生物锈斑”[2]。

从根本上说,大多数文物病害都是以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为方便研究和保护工作,习惯上将病害原因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 (病害) 。从《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来看,生物病害又可划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病害[1],它们均可参与石质文物的腐蚀风化过程,其中以微生物的活动最为频繁和影响最大,也最具研究价值。据初步估计,有20%~30%的石材表层腐蚀是生物作用的结果,其中就以微生物为主[3]。总体上看,微生物病害具有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代谢旺,繁殖快和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大量石质文物尤其是室外文物因此都存在微生物病害而被不同程度腐蚀的现象 (图1) 。虽然这种破坏作用缓慢,但累积效应相当惊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图1 被微生物侵蚀的明十三陵石构件

石质文物表面微生物病害的

种类及作用机理

常见的石质文物表面微生物病害种属

一般情况下,影响石质文物,导致其加速劣化的微生物主要有四类:细菌、真菌、地衣及光合类微生物。

1. 细菌

腐蚀石质文物的细菌以异养细菌为主[3],石质文物上的有机污染物、有机防护材料等都能成为它的碳源。

2. 真菌

是另一类最活跃的腐蚀石质文物的微生物,分布甚为广泛,在石质文物上观察到的真菌常常为单菌丝或菌丝网形式的类似于酵母菌或者黑色菌的真菌,导致石质文物表面的颜色变黑,含钙石材表面石膏壳的变暗等现象,许多石材表面出现的色斑也与真菌的生长繁殖有关,如石材表面出现的桔红色色斑就是一些真菌染色的结果。另外,用于石质文物的粘结、加固和防护材料,如石材表面防护剂、防水剂、粘接剂、粘接砂浆等,其有机物为真菌的繁殖提供了碳源,很容易被真菌利用并使石材受到侵蚀。

3. 地衣

地衣分泌的地衣酸,是地衣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基础,很多石材上的地衣呈灰褐色,并且,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加大,地衣颜色转深,反之亦然。

4. 光合类微生物,亦称光合细菌

石质文物表面的光合类微生物主要是藻类和蓝细菌。在许多表面湿润并有光照的石材表面均可发现藻类和蓝细菌,其分布种类呈现一定的区域特点,如以色列石质文物上大多数是呈黑色的蓝细菌,德国北部大多是绿色的藻类,在中国,不同地区情况差别很大。来自现场和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经过一定周期光合类微生物的作用,石质文物腐蚀层会自发剥离[3]。

目前,精确的微生物种属鉴别是一个难点,须根据细胞特征、群体形态等进行实验室鉴定,如条件允许,也可做碳源利用的BIOLOG-GN分析和16Sr RNA序列分析,可综合确定微生物的属和种。对于石质文物保护来说,显微观察是目前最可行的鉴别方法,可通过现场及分离培养等方式进行。

石质文物微生物病害的作用机理

1. 物理作用

微生物通过生命体的附着、覆盖及穿插、剥离等机械活动,使石质品的物理特性如色彩和密度发生改变。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东钱湖石刻群表面的微生物病害为例,这些微生物以片状、点状或斑状覆盖在石刻上,颜色上有白色、黑色、灰色和绿色等,从而影响石刻表面的正常颜色[4],而微生物的菌丝穿插和钻孔作用引起石质文物的机械破坏,使石刻出现疏松、裂纹、脱落、粉化,碑文字迹以及雕刻线条的模糊淡化等风化现象,进而发生岩石微环境的水分冻融交替、盐份结晶导致的内部压力等,加速了石质文物的劣化。

2. 化学作用

微生物通过自身分泌及死后遗体析出的酸及CO2等物质,和组成岩石的矿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并对其进行溶解,对石质文物造成腐蚀。微生物的活动可以导致硅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氧化物和硫化物等矿物被破坏,并使一些重要元素如Si、Al、Fe、Mg、Mn、Ca、K、Na、Ti等从矿物中溶出,为自身吸收利用,即通常所说的“螯合”作用。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的化学作用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即酸的作用、胞外聚合物的作用、生物膜的作用、酶解、碱解以及氧化还原作用。

作者:张国勇1张欣1王欢2,1.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2.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原文刊于《邢台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本文注释从略,完整版内容请订阅查阅《邢台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特别鸣谢以上各位老师

(未完待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茶树苔藓、地衣的症状与防治|图片|特征|防治方法地衣和苔蘇都是茶树上常见的附生物。大量的地衣和苔薛植物附生在枝干上,吸取树体汁液,使茶树生长受阻,加速树势衰退。地衣、苔薛分布在全国各茶区,寄主除茶树外,还有油茶、柑橘、龙眼、荔枝、芒果等植物。 二、症状 地衣是一种叶状体,青灰色,根据外观形状,可分为叶状、壳状和枝状地衣3种。叶状地衣扁平,形 状似jvzq<84yyy4{|xps0et0xrjy/8>:0qyon
1.酱香型白酒酿造拜耳接合酵母生理代谢特征及其与地衣芽孢杆菌相互bailii,ATCC 58445)的生理代谢特征。通过组合发酵研究其与产酱香特征风味细菌地衣芽孢杆菌的相互作用。 【结果】 从酱香型酒醅中筛选得到一株性状优良的拜耳接合酵母(Z. bailii 15),可耐受pH 2.0 和37 ℃ 高温及8%酒精浓度(体积比),较模式株更适应酿造环境,酒精产量(33.58 g/L)也远高于模式株(19.04 g/L),jvzq<84lqwxocux0ko4be7hp1jznn8|uyzzcew4423=048yd39632;:30jzn
2.中国西南部地区赤星衣属及其相关属地衣的分类学研究学位赤星衣属地衣是一种壳状地衣,它主要生长在热带至温带,湿润半湿润的环境中。该属主要特征为:子囊盘茶渍型,盘缘与地衣体同色,盘面红色或橘红色;子囊孢子一般为八孢,子囊顶器为赤星衣型,孢子类型为分隔、亚砖壁或砖壁型;侧丝分枝粘合;子实上层含有haematommone或russulone。赤星衣属的相关属为红盘衣属(Ophio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F968:6;69
3.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澳大利亚干旱地区生物地衣层中的地衣和苔藓进行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方法在澳大利亚生物结皮地衣和苔藓物种识别中的应用。通过Azure Custom Vision和移动端测试,综合模型准确率达64%,虽低于类似规模被子植物模型,但鉴于地衣苔藓形态特征少,已具可行性。讨论了数据不平衡、背景干扰和移动端图像稳定等挑战及改进方向。 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59226:4?:540nuo
4.地衣是什么?地衣是由分类学上没有任何关系的真菌(又称共生菌)和绿藻(又称共生藻)或蓝细菌(蓝藻)共同结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菌藻共生体。地衣体内的共生菌和共生藻,就如同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在某一天偶然相遇,彼此一见钟情,进而结伴生活、协同进化,形成具有稳定遗传和形态特征的共生体。jvzquC41yy}/mnuwejooc7hp1cxuklqg1cxuklqgkplpAkzukpktuhy{rgC229+ctaoe?=6;64>
5.艾尼瓦尔[2]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地衣生态特征及地理区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2012年1月~2015年12月)。 [3]新疆天山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地衣区系及生态学特征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2014年1月~2017年12月)。 [4]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地衣区系及生态学特征的环境解释(国家自然科学jvzquC41um/zsz0gf{/ew4kphu03::413?6:7mvo
6.多糖疫苗的应用概述地衣多糖的一般特征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组合在一起共生的复合有机体,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结构简单的、多年生的原植体植 物。由于藻类和菌类之间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类群。使其既没于一般真菌,也不同于一般藻类。而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特征。它们是植物多年发展演化的结果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893:<78/9:2
7.奶粉引起的湿疹特征张键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湿疹会不会传染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清,具有易渗液、反复发作、瘙痒强烈、对称性强的皮肤损伤特征,慢性期可发生地衣。它不是传染病。这不是传染性的。但由于湿疹很痒,患者经常搔,搔可加重湿疹,引起皮损的蔓延。李晓莉jvzquC41yy}/t€~u0eun1jwvkerfexsvgpz03;:8;
8.你所不知道的地衣《森林与人类》2013年10期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黄庆;王欣宇;王立松;徐健 开通知网号 地衣的形态摄影/王立松地衣的形态多种多样。科学家们根据地衣的外形特征,将地衣分为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和壳状地衣三个基本类型。左上图和中上图是叶状地衣。左上图是肺衣,民间称"青蛙皮",生于海拔3500米~3900米的林间树干及林下苔藓层,可食用(该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ctvodnn4UNTR32:832268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