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与制作标本教案

1.4《采集与制作标本》教案(冀教版七年级上)

生物:1.4《采集与制作标本》教案(冀教版七年级上)

教材分析

采集与制作标本,包括两部分内容,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基本技能之一。本节通过让学生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制 作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是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基本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采集生物标本很感兴趣,在郊游等野外活动中,很多同学采集过花草,捕捉过各种昆虫,并想保存这些动植物。但因为采集与制作动植物标本的知识欠缺,方法不正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很希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他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掌握科学的采集与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从学生的实践入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再实践,让学生掌握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该设计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2、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 1、尝试制作植物标本。

2、尝试制作昆虫标本。

情感性目标 1、确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养成乐于探索 、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

时安排

本节内容为两时,分别讲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

教学准备 (第一时)

教师: 1、 各种采集工具:采集筒 标本夹 枝剪等。

2、植物蜡叶标本、 浸制标本及昆虫标本。

3、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采集制作过程。并强调要注意安全和有关事项。

学生: 自己采集和制作的植物标本。

教学过程

第一时 植物标本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引入

展示学生采集制作的植物标本,(可使用实物投影仪)

组织学生交流采集情况。

了解各小组在采集标本时,所带工具极其用途,当时缺少什么工具,用什么替代的。

出示 采集筒、标本夹、枝剪等,简述用法。

启发学生介绍:

采集活动中最有趣的事;

值得别人借鉴的事;

提醒大家注意的事等。

设问:应该采集植物的哪一部分作为标本更好,你是怎样采集的?

明确:对草本植物,要尽可能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齐全的植株。

对木本植物要采一段带有茎、叶、花或果实的枝条。

教师出示几种标本,并提出问题:这些标本都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哪一株标本是哪一位同学采集到的?请汇报一下。

提示学生:采集标本时别忘记给标本挂号牌和做好采集记录。

强调采集记录一定要在采集时完成,不可以采用追记方式。

指导学生参照教材“探究竟”3、4内容,并检查自己所做的标本,找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组织交流、讨论。

找出几份整理后的标本展示,点评、表扬、鼓励。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

如果发现珍稀植物是否应该多采集一些,以便珍藏或用研究?

其它植物枝条也要尽量多折一些,以便在制作过程中进行选择。这样做对不对?

让学生归纳总结标本的采集过程和制作步骤。

以上学习制作的是植物的腊叶标本,除此之外,保存植物标本的方法你还见过哪些?

展示浸制标本,激发兴趣,让学生后查阅资料,了解其制作方法,有机会同学之间在一起进行交流。

让学生想一想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植物标本,不同场所的标本各有什么作用。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懂得了 什么道理?有哪些收获?

布置后活动

展示几幅漂亮的昆虫标本,引出这是下节要学习的内容,但下需要同学们完成几项工作:

(1)参考教材“技能卡”中提供的制作方法,准备好采集用具。

(2)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利用休息日去采集昆虫,一定要注意采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讨论一下对捕捉到的不同昆虫,都应该采取怎样的处理方法?下节 各小组要讲讲你们在实践中各自的做法、体会、经验、或教训等 ,希望大家做好准备。

建议:

校园比较大,植物种类比较多,或校园外就是坡、树林等环境条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上室外,边采集边讲解,然后返回实验室,进行压制、干燥、装贴等处理过程,这样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同学之间对制作的 标本互相欣赏、评价,各小组代表发言,概括介绍活动情况。

各组分别介绍情况。

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讲体会、感受,谈经验、教训,互相提问、质疑,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

思考回答问题。

面面相觑,很多小组无法回答提问,因为采集时没有注意这些问题。

设计号牌的内容,小组交流。

讨论采集记录的内容和追记记录的弊端。

认真看书比较,互相评价、提示,发现问题,想出改进的办法,同时动手整理标本,交流制作方法及经验。

发表见解,争论或补充。

多位学生回答补充。

举手发言。

认真回忆,动脑思考,举手发言。

从自己实践、认识的过程进行总结,互相补充发言。

认真听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

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交流采集情况,主要让学生回忆采集过程,尽快进入角色,在交流中还将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工具的重要,学会了使用各种采集工具,想办法解决工具不全的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适时给予肯定和指正以及鼓励性评价。有趣的事,回答离题远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应注意的事、可借鉴的事,回答不完全教师要及时提示、补充。特别要强调注意安全问题。

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就能够正确的回答问题,但因为缺少分类学知识,教师可以将花和果实是一般高等植物的分类依据,直接告诉学生。

在不断提问过程中,引导学生回答出采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学生实践活动中,归纳总结出本节要讲述的知识内容。

学会观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交流不全时,教师应该系统归纳标本压制和装贴过程。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检查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对主要知识内容的理解。

植物标本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主要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有的也用于美化我们的生活。

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采集制作昆虫标本的整个过程,不可能都在一节内完成,有些活动需要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进行。

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重视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

布置后采集活动,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为下实践活动做准备。

第二时 昆虫标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采集工具:捕虫网 毒瓶 三角纸包 展翅板

②部分采集工具的制作材料

③CAI(昆虫标本制作过程)

学生准备 自制的昆虫标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引入

询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昆虫标本,它 们都有什么作用?

引出题。

展示学生自制的昆虫标本。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布置,下认真看书学习,做了大量的准备,经过自己动手采集了一些昆虫标本,现在拿出展示一下。

点评、表扬、鼓励。

引导学生叙述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过程。

各小组汇报:怎样制定的采集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采集用具的制作过程,分别

请学生到前边讲,并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演示做一做。

组织讨论交流:在制作采集用具时,各组有哪些好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出问题:每个小组都制定了自己的采集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组织进行采集情况小结。

引导分析:在采集过程中,观察到昆虫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对照教材中“探究竟”3、4、5,找出自制昆虫标本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

提示一个完整的昆虫标本还要有标签。

引导归纳总结制作昆虫标本的步骤(针插、展 翅、干燥、保存等)。

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体会以及还有那些问题。

布置后实践

出示精美的人造琥珀小饰物。

引导:这个小昆虫标本,制作起并不难,希望同学们 下查阅资料,自己动手试着做一做,祝你成功。

畅所欲言。

观看、比较自己和同学的昆虫标本。

小组讨论,汇总情况,分工,确定每个人的发言内容。

代表发言,谈制定采集计划的过程和内容。

推荐代表分别讲解毒瓶、捕虫网的制作与使用。演示三角纸包的折叠方法。

讨论发言,各组把好的经验介绍给大家,问题也提出,让大家注意。

各组 代表汇报交流采集情况。

动脑思考,联想昆虫的体色、体形、习性等,得出结论,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认真看自制标本,查找问题:分析翅损坏的原因;

纠正针插的错误;

改进展翅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整理。

设计好标签贴在自己制作的标本上。

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积极举手,主动发言。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从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引入,容易引起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有些标本虽然做得不太美观,不太完整,但这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实践完成的作品。

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将教学内容溶入问题里,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要求写出字计划。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回答出:捕虫网的大小、长度要合适;取出昆虫的方法要得当;制作三角纸包的用纸要吸水、半透明;纸包中适合放鳞翅类昆虫。

注意提示和补充,使问题回答得完整、全面。

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翅部分可能问题多些,应注意指导。

活动后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需要展翅。

答案可能有争议,要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适时引导。

有益昆虫和有害昆虫应该区 别对待。

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

对新的实践活动兴致很高,通过本活动能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有目标就有希望,相信自己向前冲)

1.通过学习了解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2.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3.形成比较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知道应该怎样做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废电池中的有害物质及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难点: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善于自学,你是最优秀的)

1.无论是普通的干电池,还是电子手表中的纽扣电池,里面都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有的还含有 、 、 等重金属。

2.日本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水俣病,就是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富含 的鱼虾造成的,患者 、 ,甚至呈 状态。日本曾经发生的痛痛病,就是患者长期食用用含 污水灌溉的水稻造成的,患者的 和 等器官受到严重损害,全身疼痛难忍。

3.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 和 大的电池,特别是含 或 的电池,大力开发 电池。

二.合作探究(众人智慧胜一人,合作交流价更高)

学习任务(一)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4.阅读课本116—118页小组合作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提出的问题是 ?

(2)作出的假设是 。

(3)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

(4)实施计划

①取有渗漏的电池一节,放在烧杯内,加水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从中吸取100毫升,再用清水进行稀释,配成溶液。

②取10毫升溶液置于培养皿中,并用清水做对照组,然后各放入10颗黄豆种子,每隔2天观察其发芽情况,并作记录。

(5)实验结果: 。

(6)实验结论: 。

友情提示:尽量不要让废电池内容物接触皮肤。实验结束后,一定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

5.探究结束后,怎样处理实验材料才能最小程度的减少环境污染?

三、系统总结:

6.废电池的危害:(1) 。(2) 。

7.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措施: 。

四.生活链接(学有余力,挑战自我)

8.请你说一说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反馈检测(高效练兵,体验成功)

9.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是因为它能( )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拦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10.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废电池是( )

A含锰、锌、镍的电池 B含碳、锌、锰的电池

C含铅、银、锌的电池 D含汞、银、镉的电池

11.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水俣病是由于当地工业废水含有下列哪种物质所致。( )

A汞 B镉 C银 D铅

12.日本发生的痛痛病是由于冶炼厂排放的废水含有下列哪种物质( )

A汞 B镉 C银 D铅

13.下列属于臭氧层破坏导致的疾病是( )

A肺癌 B肝癌 C 皮肤癌 D白血病

14.下列哪项是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

人粪尿的处理

预习学案18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科 生物 题第五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第18时

预习

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预习

方法[ 自主、合作、 展示、交流

预习提纲: 人粪尿的价值:

1.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这些 经过某些生物的 分解作用,可以 转化成 、 和 等多种 无机盐。

2.人粪尿同家畜和家禽的粪尿 等同属于 。同化肥相比,人粪尿具有

和 、 、 和 特点。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3.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 、 和 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 、 、 以 及农作物,进而传播疾病。

4.无害化处理:

沼气池:(1)密闭的沼气池,使生活在 条下的 会大量繁殖。

(2)它们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中 的分解,并产生 。 的成分主要是 。沼气池中的残渣可以作肥料。

(3)这些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 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 。

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等堆积起,使 和 大量繁殖,将 分解,并且释放能量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生态厕所:地下有 ,

屋顶可以 。

5.(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包 括 、 、和肾小管三部分。

(2)进入4的液体是 ,与血浆相比,它不含 。进入4后,大部分的水、全部 和部分 被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 外面的毛细血管。最终从4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

第三节 我国的绿化生态工程(一)

教材目标:

1、举例说出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2、学生明白绿化是我们共同的行动,并自觉地投入进去。

难点:用自身 的行动来回报森林

教学重点:说出 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森林的光碟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大家知道哪个星球是我们人类目前唯一能够生存、 繁衍的星球?

生:地球

师问:为什么说是地球呢?

生讨论:地球上有阳光、空气、水气、土壤、 各种动物、植物等。植物与人类、动物关系尤为密切。

二、新授

1、看光碟:光碟上有一片大森林。有石油、木材、有一群人捂着耳朵,带着防毒面具从浓烟、沉埃迷漫、 吵杂声特大的街道上奔向一片葱绿的大森林中, 最后的一个画面是一只小鸟孤独地站在一片沙漠上的一个小树桩上, 下面有一句话是“请给我一个家吧!”再后面就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等数据。

看完光碟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大概归纳出六个小问题

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什么能源?

2、那些人为什么要奔向森林?

3、小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

4、为什么小鸟会变成这个样,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5、我国的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是多少,覆盖率又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6、我国的“植树节”什么时候规定的,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在法律上有什么规定?

解决问题:

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石油、煤)

2、森林是氧的天然加工厂 ,是有毒气体的天然解毒器,是尘埃的天然吸尘器,是噪声的天然消声器。

3、小鸟想要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有生息的家。有许多 树木、花草、虫鱼、同伴和邻里等各种动物。

4、小鸟无家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破坏,还有自然灾害(火灾)。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共同行动进行绿化,植树造林。

5、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

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说明了我国土地面积大,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但人口众多,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植树造林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行为。

6、1979年起把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4 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森林对人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知道我们当前的任务、职责──绿化。 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

作业:

1、假如你是国家的林业部长,你将如何管理、保护和绿化森林?

第三节 我国的绿化生态工程(二)

教学内容:校园绿化设计

教材目标:

2、举例说出常见绿化树种及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设计学校的绿化方案

2、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的情感。

教学难点:绘制绿化设计图纸

教具准备:小黑板(绿化情况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知道了植树造林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先从小地方入手,从我们的校园绿化入手,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板书课题《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校园绿化设计》

二、新授

1、校园绿化设计的一般步骤:

①了解学校的绿化状况,包括校园的绿化规划, 校园的绿 化现状。

根据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先让同学集体交流, 再填写 小黑板上的《中学绿化情况调查表》

通过填表大家分析学校的现状(绿化面积太少,人均绿地面积更少)。采取何种解决手段(加大校园绿化面积, 自觉参加绿化行动)。

②进行校园绿化设计。包括创意、选材、成型。

a.创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草稿纸上绘出绿化构思图,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在学生创意时, 指导学生应该考虑的因素:绿化的整体布局;绿化有美化、绿化的生态功能和美育功能,地方特色等。

b.选材:绿化树种、草坪和花卉植物。

树种:法国梧桐、海桐、女贞、槐树(各自功能)。

草坪:高羊茅 、酢浆草(观赏)、狗牙根(体育防护)。

花卉: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花卉相互合理配制

c.成型:根据创意和选材。 绘制完整的校园绿化设计图,小组共同设计制作绘图, 要求绿化设计图应该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图上完成,并在图上写好标题、标注、说明、方向、 图纸的比例尺、设计者的姓名等。

2、通过校园绿化设计的学习,充分肯定学生进行校园绿化的能力,缴发他们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 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地参加到绿化、护绿的工作中去。

3、作业

血液和血型

4.10.1 血液和血型

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解血浆的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 掌握三种血细胞的和功能特点。

4. 了解贫血、发炎、血清的知识。

5. 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重点难点

1. 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是本节的重点。因为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部分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密切相关,是教会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的基础。

2. 血细胞的功能及教会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是本节的难点。因为血细胞对人体起作用的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测量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对学生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过程(2时)

引言: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那么,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功能?下面我们共同探索有关血液的奥秘。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分层现象

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组成的。看画面观察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细胞,我们称它为血细胞。观察血液的显微放大图,讨论分析出血细胞的类型。

指出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观察:人血涂片

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讨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1)红细胞:投放红细胞的形态动画,引导学生讨论,并进一步小结红细胞的形状、大小和数量。(2)白细胞:投放白细胞形态结构图,并与红细胞相比较,小结红细胞的结构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3)血小板:投放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图,并与红细胞和白细胞相比较,小结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

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动画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比较一下:血液、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白细胞的功能:投放白细胞的显微动画和模式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白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炎”的过程,板书白细胞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血液各组分的功能,猜想血液的功能。明确指出血液最核心、最主要的功能是运输作用。让学生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血液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讲过的血液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血液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教师用“123”总结:一即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组织——血液,二是血液包括两大部分(血浆和血细胞),三即今天这堂的重点——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能不能就血液的组成、三种血细胞的区别作一个小结?任何形式都可以。学生通过阅读,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可通过树状图、列表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

二、输血和血型

CAI展示事故受伤后,如果你医生,面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你如何抢救?

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讲述血型发现的历史故事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经过研究,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也就是ABO血型。

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它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我们只介绍ABO血型系统

你想知道自己的血型吗?血型该如何鉴定呢?

演示实验:模拟血型鉴定

讲解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堂练习

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2节 人体的呼吸

一、设计思路

呼吸是人体共有的生命现象,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内容,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关呼吸运动,学生有亲身体会。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认识到呼吸与胸 廓的扩大和缩小有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呼吸运动的原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成分数据,解释气体成分变化的原因。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测定 其肺活量,然后通过比较肺活量值,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这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运动 的过程”;第二课时完成“气体交换”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②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概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②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环境保护作贡献。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②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难点:

①理解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观看图片,思考:为什么要给“非典 ”病人用呼吸机?这说明什么?展示一组“非典”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图片,引到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呼吸》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关注环境。

呼吸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115页的图,每组第一名同学抽签选择号码,然后挑选相应的小帽子,看谁又快又准。

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由第二名同学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 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看哪一组介绍的最好。(先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作知识铺垫)

根据刚才的学习、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生活中应养成的卫生习惯。老师自制六只小帽子,上面分别写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设计好两个游戏活动:(1)对号入座;(2)自我介绍。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

健康小博士:呼吸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的卫生习惯?通过角色扮演,按小组先对号入座,让学生知道各器官的位置。然后由学生自己依次介绍各器官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教育。

呼吸运动自我体验:右手放在胸部的右下方、左手放在鼻孔的前面。思考: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演示实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肋骨上升和膈的位置下降,从而引起胸廓扩大,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动作正好相反)设计自我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呼吸时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展示“肋骨运动模型”和“膈肌运动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肋骨和膈的位置变化与胸廓变化的关系。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呼吸。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学生思考,产生求知欲望。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程,我们知道,通过呼吸运动,外界空气进入了 肺,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体交换》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气体交换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其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吸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可以看到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2. 实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呼出的气体进入B试管中的石灰水里。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仔细阅读表中数据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气体在肺内进行了交换。

观察思考,内化形成知识体系。出示“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实验装置,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讨论:

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出示“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数据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变化的原因。

出示“人体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完整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样用事实说明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确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氧气和其他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比氧气少,只是相对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而言,其含量相对增加了。可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学生代表分别测定肺活量,另一位学生记录测定值。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大,说明运动与呼吸是有影响的。准备肺活量计,将它调整到测定状态。有目的的选择几位学生,测定其肺活量。

组织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思考: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由学生自己测定、收集 数据,然后分析数据,用数据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这样比直接给出数据或直接讲道理更有效,学生更能信服。

课堂小结总结归纳:外界空气中的 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最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进入氧气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排出的途径正好相反。这 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呼吸,请思考:外界空气中的氧气怎样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将两节课的重点内容归纳,使分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3.3 生物检索表 学案

13.3 生物检索表 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生物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编制分类检索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尝试根据生物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

2、难点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编制分类检索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尝试检索

先让学生自己摸索去查阅苔藓或者桃是属于哪一类生物,是否能够发现规律,如果不能教师再提示、引导。

检索表

1、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2、能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门

3、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

3、裸子裸露…………………………………………………….裸子植物

2、不开花结果,用孢子繁殖

1、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

2、身体被鳞片,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鱼纲

2、身体不被鳞片,不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

3、身体被羽毛,卵生…………………………………………鸟纲

3、身体被毛,胎生…………………………………………….哺乳纲

(二)给农贸市场的生物分类

1、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到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和统计;(要注意安全,卫生、礼貌等问题)

2、客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同编制检索表;

3、每个小组再把自己的成果在班上发表!(教师应该多鼓励)

4、讨论题:

(1)你们组对各种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在你调查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属于国家级保护的生物?如果有,该怎么处置?

答:向有关部门(例如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举报。

(三)根据叶片的特征,编制检索表(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给四张叶片编好字母,分别为A、B、C、D)

THE END
0.一亿年前“神秘花”现身:被子植物起源依旧成谜—新闻—科学网但并不是所有化石证据都指向达尔文期望印证的方向。比如,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的现象,就令达尔文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达尔文找不到更早的被子植物的线索,也就和他所希冀从少到多逐渐发展的模式不吻合,所以他将被子植物的起源称为“讨厌的谜团”。 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6:13806;5:684tj}r
1.35亿年前的蓝藻竟是微生物!最早的植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微生物|而裸子植物,则是被子植物的祖先,从侏罗纪时期开始演化,经过了白垩纪时期的蓬勃发展后,地球上出现了花朵,以及各式各样可以食用的植物。 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一代代演化的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前段时间,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在进行有性繁殖的时候,竟然可以将自己的“记忆”遗传给下一代,而且“记忆”的好坏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9249?22@:a39jb4m;c526229vzlw4ivvq
2.什么是恐龙《恐龙百科》令人开心的是开花植物出现了,与此同时,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14.白垩纪的恐龙有什么特点? 这个时期里,我们发现,由于气候比较适合恐龙生存,这个时期的恐龙提醒都是比较的庞大。而且这个时候恐龙仍然充当着它“霸王”这一角色,像飞机一样的翼龙类,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7e8>>2286/j}rn
3.琥珀封存1亿年前被子植物甲虫传粉起源秘事甲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化身成为被子植物的“红娘月老”?4月12日在植物学顶级刊物《自然—植物》刊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一项新发现:一枚9900万年前的琥珀化石中包裹着的短翅花甲及花粉、粪便,为白垩纪甲虫取食花粉的生态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直接证据。 jvzq<84{p0vfqyqg0eun0ls1ID5o487243516:81e5=36>=/56<84<950jznn
4.地球从诞生至今分为哪几个时期?(地球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这时期,**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jvzq<84yyy4zk|mqwhgoi7sgv1z05~T;40nuou
5.2024年事业单位职测万人模考第四季安顺人事考试信息网A.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植物 B.鱼类∶虾类∶海鲜 C.清明∶芒种∶寒露 D.人事计划∶短期计划∶计划 68.(单选题)正方形∶四边相等 A.缴纳税费∶房屋买卖 B.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C.咳嗽∶发烧 D.x=1∶|x|=1 69.(单选题)立案 对于 ( ) 相当于 ( )对于 问诊 jvzquC41cpyiww3jwczv0lto146368575352:A;93;4ivvq
6.2025河南省考唐河县少拜寺镇人民政府准考证的打印时间是什么时候?B选项:原始爬行动物进化的时候,出现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向鸟类进化,另一个分支向哺乳类进化。因此,原始哺乳类是由原始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而不是古代鸟类,排除。 C选项: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即陆地植物中占优势的是被子植物,而不是裸子植物,排除。 jvzquC41jc4iwjyw0eun1;5471624>484:?73>3jvor
7.鸡头米什么时候上市导读回答鸡头米在不同的地区其成熟时间和上市时间会有所差异,以苏州为例,一般在8月份中旬开始上市。鸡头米的学名为“芡实”,又称“鸡头肉”,俗称“鸡头”,它属于睡莲科被子植物,其果实呈圆球形,颜色为淡黄色,尖 回答鸡头米在不同的地区其成熟时间和上市时间会有所差异,以苏州为例,一般在8月份中旬开始上市。鸡头米jvzquC41yy}/pxsiewt60wjv1{goiƒmk146329:137724: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