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京市行道树树种应用单一,主要是悬铃木、银杏、香樟,造成道路整体景观单一。中、下层植物种类也不够丰富,中层植物大多为桂花、紫叶李、红花檵木、大叶黄杨、红叶石楠等;下层多数为麦冬、沿阶草、马尼拉等观叶植物,花卉的使用不普遍。因此,应增加植物种类,提高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稳定性。
在老城区,许多道路的植物配置缺乏层次,导致景观效果单调乏味,如龙蟠中路两侧分车绿带(图 2-1)、北安门街两侧分车绿带(图 2-2)植物配置均仅应
用一种植物作为绿篱。因此,应增加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丰富道路绿化景观。
为追求观赏效果,盲目引进新品种,在新品种引入后,对其植物学特性及生长适应性不了解,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立地条件是否符合该树的生长,绿化效
果不佳。如新街口种植的挪威槭蛀干害虫严重;再如杜英,由于引进后长势不好,也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因此,新品种的引进应用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充分考虑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
在一些次干路如西街、建邺路、汉中门大街等,较多地单一种植常绿乔木,不能较好满足冬季采光的需要;单一的种植落叶乔木也不利也冬季道路景观,应
尽可能地根据道路的功能调整常绿与落叶树比例,使道路绿地植物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
此外,在一些较窄的支路,如长白街行道树绿带上的国槐与建筑之间相隔较近,茂盛的枝杈甚至探进建筑,影响建筑采光,应该选择冠幅适中的小乔木如小叶朴等。
有些道路绿带上甚至在两侧分车绿带布置造型较复杂的盆景,如龙蟠中路、龙蟠路、玄武大道及中山路的小蜡盆景,其造型固然美观,但是其养护管理麻烦,维护成本较高,所以道路绿化中不适宜大量应用盆景。
在道路调查中发现,同一路段的同种植物出现了质量不一、规格差异大的现象,影响了道路整体景观效果,如老宁栖路的悬铃木胸径规格差异较大,左侧行
道树绿化带的悬铃木胸径为 30cm 左右,右侧行道树绿化带的悬铃木胸径为 80cm左右。
此外,在一些较宽的道路上,现有的行道树不能起到良好的遮阴效果,如玄武大道某路段上层植物仅有红枫、鸡爪槭等冠幅较窄的小乔木,遮阴效果较差,
应选择冠幅较大的乔木如黄山栾树、薄壳山核桃等。
因此,应根据道路功能及绿带宽度合理选择树种规格,且同一路段的相同树种应保持规格的统一性。
从生长状况来看大部分行道树生长良好,但也发现有部分街道树种长势甚差。如北京东路两侧分车绿带中的雪松由于种植年代久远,已处于衰老状态,大
都用支架支撑(图 2-5);
天津路的香樟长势较差,植株上吊挂营养瓶,以维持其生长;新模范马路中间分车绿带的银杏叶片稀疏,甚至出现光杆的现象,影响美
观。因此,应注重树种的更新措施,及时更换生长势较差的行道树。
调查中发现对行道树的养护依然处在粗放管理的状态中。如,位于汉中路和虎踞路的部分悬铃木,因树池中的土壤板结而导致秋季提前落叶;升州路的部分
悬铃木树枝上固定重物、绕线绑扎现象严重,不仅危害树木的正常生长,也破坏市容市貌;
御道街、模范中路的绿篱和球形灌木缺乏修剪,显得杂乱无章;东方路中间分车绿带灌木缺株(图 2-6),影响整体绿篱美化效果。因此,应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措施,防范于未然。
调查中发现,由于道路规划设计的不规范,一些主次干路如龙蟠路、锁金北路某路段的人行道宽度较窄,而行道树绿带种植池过宽,严重影响行人的通行;
某些道路由于管线设计不合理,建筑垃圾未清理到位,对行道树的生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