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致远,铸就医药龙头;“瑞”颐人生,养成优质白马
公司是国内高瞻远瞩的创新药先行者,A股不可多得的优质长牛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超过130倍。公司管理层普遍具有深厚的医药背景,主营聚焦肿瘤等领域,十年CAGR超过20%,短期加速趋势开始显现。公司常年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2018年研发费用26.7亿元占营收比例达15.3%,同时具有超高的研发效率,研发投入国内前茅而产生的1类新药数量遥遥领先,销售人员数量亦处前列,2018年新增销售近4000人预示营收有望迎来提速。
公司享受产业与政策共振,创新与肿瘤优质赛道交叠的双重利好
随着创新药从供给端到支付端的一系列改革,我国已经迎来创新药的黄金发展期,公司作为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将从中显著受益。同时,公司深度布局肿瘤药,处于创新药与肿瘤优质赛道的交叠区,形成了产业与政策共振的局面,对公司产生双重利好。从定性角度看,公司是符合产业与政策趋势的优质公司,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创新药迎来高增长期,管线依然多款重磅蓄势待发
现有创新药方面,公司肿瘤管线多款重磅新品近两年迎来集中获批。我们按照不同时间维度剖析关键竞争要素后认为公司PD-1将成为国产赢家,甚至有望与外企分庭抗礼,预计有望挑战百亿销售额。此外,吡咯替尼有望拓展至乳腺癌全流程用药,远期极具市场潜力;而19K凭借好品种+优格局有望迎来稳步放量。老品种方面,阿帕替尼为不可多得的小分子TKI,市场空间广阔仍具成长潜力;艾瑞昔布预计将持续高速增长。整体来看,我们预计公司创新药将迎来一段高速增长期。
后续品种方面,公司研发管线储备众多潜力品种,尤其在靶向药和免疫治疗方面布局的宽度和深度极具竞争力,部分靶点已不仅是“中国新”而是“全球新”。公司麻醉新药瑞马唑仑有望年内获批,PARP有望年底申报。PD-L1、CDK4/6、PARP、PD-L1/TGF-β、CD47、AR、TIM-3等多款产品研发进度国内领先,部分靶点紧随国际前沿。在新的研发周期公司将重点切入糖尿病等慢病优质赛道,包括顺应疾病谱迁移布局高尿酸血症领域,在心血管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同样有所布局。
集采影响相对较小,国际化乘风破浪会有时,慢病布局“星罗棋布”有望复制肿瘤成功
仿制药方面,公司倾向布局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竞争格局优良的高端仿制药,很多为注射剂或难仿药,未来受集采价格冲击相对较小,时间周期相对平缓,而白蛋白紫杉醇等重磅品种销售超预期引领增长。随着中国加入ICH,药政改革与国际接轨将助力国际化,公司仿制药国际化已扬帆先行,未来将从仿制药国际化迈向创新药国际化。此外,公司通过品种引进不断扩充创新性战略品种,亦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借鉴曾经的日企国际化经验。公司肿瘤布局从过去的“星罗棋布”已渐成“参天大树”,慢病布局“星罗棋布”正在路上有望“连成长龙”复制肿瘤成功。
手握研发与销售两大核心优势,“由仿入创”进阶之路的先行者
公司手握研发与销售两大最核心优势,研发管线宽度可对标国际一线药企,研发效率国内翘楚,主要由于高管杰出的战略眼光,高质量且庞大的研发团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成熟研发体系。公司拥有极具价值的临床团队,销售通过与医学部等协同配合形成了立体化专业化学术推广。作为“由仿入创”进阶之路先行者,同路线的后来者已较难追赶。
具有明确长逻辑的长线优质白马,维持“买入”评级
若不考虑未获批产品,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03亿元(yoy +30.43%)、68.47亿元(yoy +29.13%)、84.41亿元(yoy +23.27%),对应P/E分别为70、54、44倍。结合绝对估值模型和分部估值结果,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合理估值区间在4256-4502亿元,取中间值为4379亿元;对应目标价区间为96.23-101.80元,中间值99.02元,维持“买入”评级。若考虑公司未来有望不断获批新品,则展望5年维度公司CAGR有望保持25%-30%,至2023年净利润有望达到124-151亿元(取中间值138亿元);而展望10年维度公司CAGR有望达到约20%,至2028年公司有望实现1000亿营收和250亿净利润,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长逻辑的优质长线投资标的。
风险提示:创新药研发具有不确定性;药品审评进度慢于预期;产品销售低于预期;同类产品竞争风险;仿制药带量采购风险;国际化慢于预期;股票市场波动及风格切换的风险
前言
本文旨在以产业为根基,站在资本市场视角,深度剖析我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希望能借为产业发声,为投资导航。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恒瑞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研发创新的药企之一,十年磨一剑,以“恒”心致远;聚焦主业深耕创新,造就“瑞”颐人生。公司作为国内医药龙头和标杆型企业,长期以来非常具有研究和投资价值。公司纷繁复杂的产品线,涉及创新药和仿制药,及其对应的行业政策以及不同的估值方法;若按适应症,则横跨肿瘤、麻醉、造影剂,未来还有望切入糖尿病、痛风、心血管等慢病领域。作为研究难度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恒瑞布局的深度和涉及内容的广度曾令众多投资者感到烧脑。可是作为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的代表,大家只要看懂了恒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洞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恒瑞虽是一家研究起来颇有难度的公司,但通过回顾其发展历史,研究其前瞻布局,往往能够以点窥面,看到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并能从中进一步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核心观点
1.中国医药行业已经形成产业、政策与资本的共振,长期来看中国大概率将走出至少一家国际一流制药企业,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公司之一就是恒瑞医药。公司处于创新与肿瘤优质赛道的交叠,作为行业龙头核心竞争优势明显,预计未来将持续跑赢行业整体,“强者恒强”料将持续。市场总希望寻找“下一个恒瑞”,而对标国际制药巨头的市值和收入,我们认为“这一个恒瑞”的增长还远未达天花板。
2.中国过去几年药政改革从供给端到支付端带来的利好将兑现到创新药企业的业绩,其中龙头企业恒瑞将率先从事件驱动走向业绩兑现。短期来看,公司重磅产品集中获批率先步入收获期,预计未来几年将步入业绩释放期(销售人员数量变化作为先导指标已预示收入端今年将迎来提速)。长期来看,公司研发管线储备多款潜在重磅产品及前沿靶点新药,研发进度国内领先且部分靶点紧随国际,长期业绩有望持续稳定增长。不考虑未获批产品,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1.28亿元(yoy +32.79%)、292.18亿元(yoy +26.33%)、356.70亿元(yoy +22.0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03亿元(yoy +30.43%)、68.47亿元(yoy +29.13%)、84.41亿元(yoy +23.27%)。
3.展望5年维度,由于公司已步入创新药良性发展轨道,若考虑未来有望不断获批新品,则未来5年业绩有望保持每年25%-30%的复合增长,至2023年净利润预计将达到124-151亿元(取中间值为138亿元)。展望10年维度,在中国医药工业增速下行的背景下,行业内部大概率将伴随集中度提升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正是投资龙头股的最佳选择。作为国内医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有望持续跑赢行业。对标全球医药龙头市占率,我们预计至2028年,国内恒瑞+天晴+豪森等头部企业+外企将占据中国处方药市场的30%-40%,其中龙头恒瑞有望占据约5%的市场份额。则至2028年,恒瑞有望实现约1000亿元的营收体量,净利润有望达到约250亿元,未来10年有望实现约20%的CAGR。
4.创新药领域,国内同靶点新药一直滞后于国际一线药业,许多“全球新”的同类药物在我国仍处于国产空白,恒瑞作为国内快速跟随(fast follow)的代表紧随国际前沿热门靶点,常常能做出同类更优(me better)甚至同类最优(best in class)产品,既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巨大空缺,满足国民用药问题,又能实现自身业绩的持续增长,这种“中国式创新”是十分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而且,公司前沿靶点布局的全面性可对标国际一线药企,同靶点新药的研发进度国内领先,部分靶点甚至紧随国际头部企业,使得公司创新药具有较低研发风险的同时,亦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5.仿制药领域,历史上国内医保控费等政策一直存在,恒瑞作为行业龙头始终能够走在政策前列,未来依然具备穿越政策周期的能力。仿制药带量采购背景下,公司将成为国内率先完成从仿制药到创新药切换的企业之一,预计到2021年公司创新药收入有望超过100亿元,创新药利润有望超过仿制药。公司仿制药多为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注射剂或难仿药,受集采降价幅度冲击相对较小,降价时间周期也相对平缓,而创新药集中收获正处于高增长期(2019-2020年创新药净利润预计增速分别为81%、68%(尚不含未获批品种))。而且,虽然当前仿制药收入占比较大,但市值占比较小,即便最终仿制药价格降幅较大对公司整体市值影响也较为有限。
6.需要特别指出在临床领域,公司的临床资源极具价值,自有千余人的临床团队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产”,公司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品种引进获得品种,然后通过自身推进临床研究来使新药“升值”,待上市后既可以在国内自主销售,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品种授权或合作销售实现收入和利润。对标同样拥有千余人的国内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的市值,公司仅临床团队的价值便可见一斑,且团队承接的为自身产品临床研究,熟知性也有助高效匹配临床资源以及与研发人员密切协同。此外,公司拥有的临床专家资源往往使得其产品能拥有合理的临床试验设计,提高其上市成功率;公司拥有的患者资源使得临床试验入组更加高效,加快新药上市时间周期,此两点皆使得公司值得拥有估值溢价。
7.赛道布局方面,目前公司主营收入主要由肿瘤、麻醉、造影剂领域贡献,展望未来,肿瘤预计将是贯穿短期和长期最为核心的增长动力(不考虑未获批产品,预计2019-2021年肿瘤板块收入增速有望分别达到47.95%、33.47%、23.79%,其中肿瘤5大核心品种(阿帕替尼、19K、吡咯替尼、白蛋白紫杉醇、PD-1)2019-2021年收入有望分别达到56.96亿元、90.95亿元、122.94亿元。);而造影剂、麻醉将保持稳健增长,长期来看,慢病领域有望成为公司除肿瘤外的重要成长动力。公司在肿瘤领域从过去的“星罗棋布”已渐成如今的“参天大树”,核心癌种已全面覆盖(诸如乳腺癌已形成闭环),而慢病布局正“星罗棋布”中有望“连成长龙”复制肿瘤领域的成功。
8.核心竞争力方面,公司护城河优势明显。医药研发不仅需要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而且需要时间的积淀,以及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公司高研发投入多年,创新药研发布局非常早,研发资源的调配及项目取舍已经历长时间磨合,形成一套成熟的研发体系,加上管理层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综合来看公司具有极高的竞争壁垒。
9.对于陪伴公司成长的股东,我们判断未来5年既有望“赚业绩的钱”,同时期间亦存在“赚估值的钱”的可能。公司未来5年业绩有望保持25%-30%的复合增长,未来10年有望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同时随着研发管线重磅产品(或核心大适应症)获批预期的提升(如积极临床数据的发布),往往伴随估值提升的过程,因此除了赚业绩的钱以外,期间亦存在赚估值的钱的可能。仅看2020年,结合绝对估值模型和分部估值结果,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合理估值区间在4256-4502亿元,取中间值为4379亿元;对应目标价区间为96.23-101.80元,中间值99.02元,维持“买入”评级。
与市场观点的不同之处
产业和资本市场单纯认为公司产品多为跟随创新的同类(me too)新药或同类更优(me better)新药,缺乏同类首创(first in class)的源头创新。
我们认为:(1)做同类(me too)或同类更优(me better)创新药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基于两点:
1.中国过去很多企业的仿制药都达不到原研标准,近年来传统大型制药企业才开始转型创新药,不太适合没有过渡直接迈向源头创新。
2.国内同靶点新药长期以来一直滞后于国际一线药业,许多“全球新”的同类药物在我国还处于国产空白,恒瑞作为国内快速跟随(fast follow)的代表紧随国际前沿热门靶点,常常能做出同类更优(me better)甚至同类最优(best in class)产品,既弥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巨大空缺,满足中国庞大群体的用药问题,又能实现自身业绩的持续增长,是切合中国国情的。
(2)我国大型制药企业还尚未发展到国际一线药企的阶段,仍有许多“低处的果实”可摘。公司选择的靶点成药性有保障,研发风险较小;而研发进度国内领先使得市场风险同样较小,即公司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3)纵观全球来看,大量的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其实才是原创新药的中坚力量,而大型制药企业手握资金、渠道、临床资源等优势,通过品种引进再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这种双方合作共赢的模式已经较为成熟。
展望未来,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望以自主研发和品种引进等方式,从仿创逐步走向源头创新。
股价催化剂
上行空间与下行风险
行业方面,恒瑞是最符合产业与政策趋势的代表性公司之一。随着2015年7月至今我国创新药从供给端到支付端迎来一系列利好,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公司角度皆已步入创新药新纪元,2017年7月以后公司估值始终处于约50倍PE以上,最高达到约90倍PE。
公司方面,恒瑞以百亿级重磅PD-1为代表的新品正处于放量的前夜,公司创新药将迎来一段高增长期,有望带动公司整体业绩出现提速,因此公司有望出现估值提升的过程。
仅基于公司现有产品获批情况和研发管线,结合绝对估值模型和分部估值结果,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合理估值区间在4256-4502亿元,取中间值为4379亿元,公司短期仍具有向上空间。
实际上公司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未来仍有多款重磅新品有望获批,研发管线亦有望不断充实并诞生新的潜在重磅品种,长期仍极具想象空间。展望5年维度:公司CAGR有望保持25%-30%,至2023年净利润有望达到124-151亿元(中间值138亿元)。而展望10年维度:在中国医药工业增速下行的背景下,行业内部大概率将伴随集中度提升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正是投资龙头股的最佳选择。作为国内医药龙头企业,恒瑞业绩有望持续跑赢行业。我们预计至2028年,恒瑞有望实现约1000亿元的营收体量,净利润有望达到约250亿元,未来10年CAGR有望实现约20%,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长逻辑的优质长线投资标的。
下行风险:预计公司业绩有望保持稳健增长,下行风险主要来源于估值。假设公司股价出现调整估值回撤到药政改革后历史估值中枢70倍PE(TTM)附近,则2019年下行空间仅10%。最极端情况下(如2018年末行业出现大的政策利空叠加大盘熊市),假设公司估值再度回撤到当时约50倍PE,则2019年极限下行空间35%,不过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较小。
本文看点
恒瑞作为医药行业龙头公司,深度分析常能以点窥面,洞见整个医药行业。本文涉及医药多领域,既有创新药(供给端-支付端)和仿制药及国际化的政策分析,亦有肿瘤、糖尿病等市场分析,同时对近一两年新近获批以及处于三期临床的品种着重分析,皆尝试预测其市场空间。品种按照创新药和仿制药分类重点分析,后文亦按照适应症分类汇总。最后,我们从长期维度展望了未来5年和未来10年,公司的业绩体量和市值空间如何,且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公司的估值问题,尝试解释公司近期股价为何能连创新高。
目录
正文
4. 公司研发管线储备丰富,众多潜在重磅品种进度领先
公司研发管线储备众多潜力品种,尤其在肿瘤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药物方面布局的宽度和深度极具竞争力,部分靶点已不仅是“中国新”而是“全球新”。诚然,公司在研发上目前仍主要采取“fast follow”策略,不过后续管线也不乏潜在的“first in class”品种。我们认为,“fast follow”当下仍然是一种极具性价比的研发策略。第一,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一家做的不一定是做的好的,而且通常来说不是,新靶点的发现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团队和时间的积累。第二,从我们实际跟踪恒瑞研发管线来看,深深的感受到,公司的“fast follow”策略在国内执行力非常强,研发推进极具效率,重点品种在国内的临床推进速度很快,与先发企业的上市时间差距可以缩的很短。
纵观恒瑞研发管线布局的靶点,参照海外经验来看普遍为市场规模较大的品种,我们认为这类在海外销售取得实质性成功的大品种,其成功经验大概率可复制到国内,其较大的市场容量保证了恒瑞未来产品的潜在市场空间较为广阔。而在竞争格局方面,目前这些靶点即便放眼全球,所上市的新药数量也不过才个位数(上市新药最多的PD-1/PD-L1其市场容量巨大),因此全球来看竞争格局也较为优良。在进度方面,恒瑞包括CDK4/6、PD-L1、PARP等靶点已处于Ⅱ/Ⅲ期临床阶段,距离上市已较为接近,众多品种国内进度处于领先地位。
4.1. 瑞马唑仑有望2019年获批上市,为麻醉板块贡献新的业绩增量
恒瑞研发的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商品名:普瑞宁)属于苯二氮卓类,是一种短效的 GABAa 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择期手术中的全身麻醉、镜检时的镇痛、ICU镇静等。
瑞马唑仑最早是由德国Paion AG公司开发的一种超速效镇定/麻醉药,其结合了咪达唑仑的安全性与异丙酚的有效性,用作手术麻醉剂。专利报道瑞马唑仑游离碱不稳定,因此Paion AG开发了瑞马唑仑的苯磺酸盐化合物,而恒瑞研发的则是瑞马唑仑的甲苯磺酸盐化合物。与同类产品苯磺酸瑞马唑仑相比,恒瑞产品具有两大优势:(1)甲苯磺酸盐具有更低的毒性,临床安全性更高;(2)盐基的改变使得理化性质也更令人满意。
瑞马唑仑与现有全麻药丙泊酚相比,苏醒更加迅速,无蓄积作用、无注射痛,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抑制程度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咪达唑仑相比,麻醉起效更快、操作成功率更高、安全性好、患者恢复迅速,包括认知功能的快速恢复。可以说,恒瑞的普瑞宁是应临床需求而生,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很好地替代丙泊酚等药物,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在全身麻醉、ICU镇静、区域阻滞的辅助镇静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以满足患者舒适、放心和医生高效、安全的双重需求,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全麻药市场方面,2018年PDB样本医院销售额为22亿元,其中丙泊酚为占比最大品种,样本医院销售额达13.6亿元。镇静催眠药市场方面,2018年PDB样本医院销售额为12.8亿元,其中咪达唑仑为第二大品种,样本医院销售额为1.6亿元。
由于瑞马唑仑本身结合了咪达唑仑的安全性与丙泊酚的有效性,而恒瑞开发的瑞马唑仑的甲苯磺酸盐,其理化特性具有更多优点且毒性更低安全性更好。我们认为恒瑞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未来能够部分取代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的市场,通过敏感性分析,中性假设能够取代30%-40%的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市场,则对应样本医院销售额将达到4.6-6.1亿元,放大后预计其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2-15亿元。
4.2. 肿瘤研发管线仍最具看点,有望诞生多款重磅新品
4.2.1. PD-L1临床Fast follow挑战SCLC一线治疗,潜在空间望达30亿
恒瑞医药是国内甚至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拥有PD-1和PD-L1的公司。公司不仅PD-1研发处于国产第一梯队,多个大适应症国内进度领先,还积极布局PD-L1,进度同样为国内第一梯队。公司的PD-L1——SHR-1316,布局的适应症主要为小细胞肺癌,目前已进入到三期临床,于2018年末开始入组患者。
小细胞肺癌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仍是非常难治的一种癌症,一般约占全部肺癌的15%。中国每年有十几万新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而对于晚期小细胞肺癌目前几乎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主要治疗方式只有放化疗,首选方案还是二三十年前的古老方案:铂类+依托泊苷,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不足1年。截止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在这一治疗领域,存在着迫切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好消息是,在2018年的世界肺癌大会上,罗氏公司正式宣布了PD-L1抗体T药联合化疗用于晚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三期临床数据,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最顶尖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一共招募了403名晚期初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201名患者接受T药联合卡铂+依托泊苷治疗,202名患者接受安慰剂+卡铂+依托泊苷治疗。卡铂+依托泊苷化疗一共做4个疗程,3周为1个疗程。化疗做完以后,实验组继续接受T药单药维持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作为维持治疗。结果显示:T药的加入,明显延长了总生存期(10.3个月延长到12.3个月),提高了1年生存率(38.2%提高到了51.7%)、增加了完全缓解率(1.0%到2.5%)。T药加入以后,生存获益在年龄大于65岁、体能评分1分、没有脑转移、没有肝转移的病人中,更加明显。该临床试验取得的积极的结果,具有划时代意义。2019年3 月 19 日,罗氏官方宣布公司 PD-L1 单抗 Tecentriq 联合卡铂和依托泊苷获 FDA 批准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这也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初期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癌症免疫疗法。
基于罗氏取得的积极临床结果,恒瑞医药在联合用药和适应症选择上更能有的放矢,公司快速跟进,采用Fast follow策略,同样选择自身PD-L1抑制剂联合卡铂和依托泊苷治疗小细胞肺癌,临床成功几率大大增加,未来有望实现比现有含铂双药化疗更优的临床疗效,从而有望获批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考虑到小细胞肺癌每年新增患者人数不在少数,同时该领域竞争格局十分优良,不至于像PD-1扎堆的适应症一样形成激烈的价格竞争,公司作为国产首家PD-L1联合化疗获批上市的话有望拿下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初步估算仅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若未来获批上市市场空间便有望达到27亿元。公司是国内仅有的同时拥有PD-1和PD-L1且都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未来将通过双管齐下不断夯实其在PD-1/L1领域的领先地位。
4.2.2. CDK4/6进度国内领先,有望成为超预期的40亿重磅品种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是参与细胞周期调节的关键激酶,通过与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形成复合物,可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继而释放转录因子E2F,促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使细胞进入S期。CDK4/6抑制剂有效地阻滞肿瘤细胞从G1期进展到S期。在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中,CDK4/6会过度表达,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演变成恶性肿瘤。CDK4/6和ER信号双重抑制具有协同作用,并能够抑制G1期ER+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恢复细胞周期控制,阻断肿瘤细胞增殖。
自2015年全球首个CDK4/6抑制剂——辉瑞的Palbociclib(哌柏西利,商品名:Ibrance)获得美国FDA批准以来,目前FDA总共批准了三个CDK4/6抑制剂药物,另外两个是诺华的Ribociclib (瑞博西尼,商品名:Kisqali)和礼来的Abemaciclib(商品名:Verzenio)。
通常乳腺癌患者体内的雌激素(ER)受体、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ER2)受体会过度表达,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统称为激素受体HR。临床上会根据肿瘤组织中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将乳腺癌分成四类,其中HR+/HER2-乳腺癌是最大的种类亚型,占比大约为60%。
临床研究显示CDK4/6是极具治疗前景的靶点,辉瑞的哌柏西利联合来曲唑治疗激素受体阳性(H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HER2-)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长达24.8月,相比来曲唑单药,哌柏西利联合来曲唑治疗显著延长了晚期乳腺癌患者10个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基于此突破性进展,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辉瑞哌柏西利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HR+/ HER2-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良好的疗效、患者较长的生存期使得CDK4/6抑制剂已经成为了全球畅销药物,联合来曲唑(降低雌激素水平)或者氟维司群(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用于该类型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参考海外,如辉瑞的哌柏西利自上市以来持续高增长,2018年销售额已达41亿美元,成为全球重磅品种。2018年全球CDK4/6抑制剂市场规模合计已达46.08亿美元,并且仍处在高速增长过程中。
国内方面,我国乳腺癌市场空间巨大,根据《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我国每年乳腺癌发病人数达27.24万人,其中HR+/ HER2-类型约16.34万人,考虑到患者生存期较长,且CDK4/6十分有望成为该类型乳腺癌的一线疗法,预期渗透率较高,假设远期年用药费用为8万元,则CDK4/6抑制剂国内市场空间可达约160亿元。
根据公司临床试验进度,预计SHR6390片(CDK4/6)有望于2021年拿到一线治疗的三期临床数据申报上市。
4.2.3. PARP抑制剂进度国内居前,广谱药望成又一重磅有望今年底NDA
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全称为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是一种DNA修复酶,在DNA损伤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ARP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增强肿瘤细胞DNA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其是第一种成功利用合成致死概念获得批准上市的抗癌疗法。最初开发PARP抑制剂用于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后来主要针对DNA修复缺陷型癌症。作为细胞中的两种重要DNA修复蛋白,PARP主要修复DNA的单链损伤,而BRCA则主要修复DNA的双链损伤。在携带BRCA1或BRCA2突变的癌症患者中,由于BRCA蛋白失活,DNA损伤修复变得非常依赖于PARP。如果此时PARP活性进一步受到抑制,那么肿瘤细胞分裂时就会产生大量DNA损伤,最终导致其死亡。PARP抑制剂不仅可以在携带BRCA突变的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身上获得显著疗效,在携带BRCA突变的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身上亦能获得显著疗效。
全球目前共有4款PARP抑制剂获批上市,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9.75亿美元,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过程中。目前AZ的奥拉帕利获批的适应症为卵巢癌、乳腺癌,并在2019年3月用于胰腺癌一线维持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有望获批有着癌王之称的胰腺癌的一线治疗。
卵巢癌是奥拉帕利最早获批的适应症,此后通过不断积累临床证据,奥拉帕利在BRCA突变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已经从四线单药治疗逐步扩展到二线、一线维持治疗,受益患者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ASCO大会上更新的SOLO-1研究中国亚组人群数据值得关注,其是奥拉帕利获批卵巢癌一线维持疗法的重要证据。中位随访30个月时,安慰剂组(n=20)中位PFS为9.3个月,奥拉帕利组(n=44)中位PFS尚未成熟,可降低疾病进展风险54%,再次明确了奥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对中国卵巢癌患者的治疗益处。而SOLO-3研究结果显示,既往已经接受过二线以上疗法的BRCA突变的复发卵巢癌患者,使用奥拉帕利组单药治疗(n=151)相比单药化疗显著提高了ORR(72.2% vs 51.4%),显著延长了PFS(13.4 vs 9.2个月)。SOLO-3证明了奥拉帕利是首个能为多次复发卵巢癌患者带来比化疗更大获益的药物。而SOLO-2研究同样证实奥拉帕利作为铂敏感的复发患者的二线维持治疗可以带来比安慰剂更显著的PFS获益(19.1 vs 5.5个月)。综合来看,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无论是初治还是铂敏感复发,奥拉帕利作为维持疗法或多线治疗后的单药治疗都可以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为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有效的全流程用药方案。
2019年ASCO会议公布的POLO研究纳入了154例接受一线含铂化疗后疾病未发生进展的胚系BRCA突变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分别给予奥拉帕利(300mg每日2次)和安慰剂作为一线维持疗法,直至疾病进展,对比考察奥拉帕利与安慰剂在无进展生存等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
结果显示,奥拉帕利作为一线维持疗法相比安慰剂使胰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翻倍(7.4 vs 3.8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7%(HR 0.53),1年无进展生存率翻倍(33.74% vs 14.5%),2年无进展生存率翻倍(22.1% vs 9.6%)。
国内方面,目前只有外企阿斯利康的Lynparza(奥拉帕利)于2018年8月在国内获批上市。国产企业有多家参与PARP抑制剂的研发,其中有3款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其中再鼎通过与外企合作引入)。由于恒瑞的氟唑帕利目前正处于III期临床阶段位列国产第一梯队,且公司临床团队正全力推进氟唑帕利的临床试验,预计氟唑帕利大概率成为国产上市的前三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氟唑帕利最早由江苏豪森研发,其肿瘤药研发能力同样为国内翘楚。该药目前权益明晰属于恒瑞,其化合物结构通过引入三氟甲基,理论上可以提高药物的氧化代谢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而且含氟基团的引入能够增强药物分子的透膜性以及与靶标蛋白的特定位点形成疏水相互作用,我们推断恒瑞的氟唑帕利理论上存在更优理化性质和药效的可能。
公司围绕氟唑帕利开展了多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涉及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不同癌种。此外,PARP抑制剂还显示出与大红大紫的PD-1抑制剂联用的潜力,公司已经开展了氟唑帕利和PD-1及阿帕替尼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未来公司氟唑帕利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根据公司研发进展,顺利的话我们预计氟唑帕利有望于今年底申报上市。
保守估计我们仅考虑氟唑帕利在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其市场空间便有望达到26亿元。若考虑其在胃癌、小细胞肺癌等领域的治疗潜力,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4.2.4. PD-L1/TGF-β双抗可能蕴藏巨大潜力,有望成为PD-1的升级版
PD-L1/TGF-β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双功能的融合蛋白,一端是能够识别结合PD-L1的抗体结构(Y),另一端是可以结合TGF-β的TGF-β受体II型融合蛋白(Trap),能够同时阻断PD-L1和TGF-β这两条信号通路,解除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提高免疫系统对癌症细胞的杀伤作用。
(1)在接受过铂类药物化疗但未接受过PD-1抑制剂的IV期NSCLC患者,分别接受500mg(n=40)和1200mg(n=40)M7824单药治疗。数据显示,1200mg高剂量组患者的ORR为27.5%,其中PD-L1阳性(PD-L1>;1%)患者的ORR达到40.7%(n=11/27)。PD-L1高表达(PD-L1>;80%)患者的ORR高达71.4%(n=5/7),优于PD-1抑制剂二线治疗NSCLC一般不超过20%的ORR。尽管不是在同一个临床试验中比较,但是初步可以看出PD-L1/TGF-β双抗二线治疗PD-L1阳性的NSCLC患者的整体有效率还是高于PD-1抑制剂的。
(2)在治疗HPV病毒相关癌症的研究中,招募的16例HPV感染患者(9例宫颈癌,4例肛门癌和3例HNSCC),其中11例患者明确是HPV阳性,5例患者HPV状态不明。来自M7824的1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可控的安全性,治疗HPV引起的癌症患者的ORR为37.5%,其中HPV +癌症患者的ORR达45.5%。
单独使用PD-L1 / TGF-β双抗有望降低联合用药的副作用,而且由于TGF-β通路对肺纤维化的发展也起关键作用,抑制TGF-β通路不仅有望提高NSCLC的疗效,还有可能降低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的肺炎和肺纤维化。
Merck已于2018年10月开始推进一项比较M7824和Keytruda作为单药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的晚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的II期试验,预估将达到300例患者,主要临床终点包括:BOR(预期26个月)和PFS(预期37个月),次要临床终点包括:TEAEs、OS、CR等。
国内方面,Merck的PD-L1 / TGF-β同样已开展II期临床试验,而恒瑞医药则已经于2018年四季度开展I期临床试验(2018年11月开始入组病人)。从进度上看,恒瑞在该靶点上可以说紧跟国际前沿。
我们认为,一旦Merck的PD-L1/TGF-β在头对头临床试验中战胜K药,则PD-L1/TGF-β靶点药物有望从现有PD-1/PD-L1药物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恒瑞作为在该靶点紧跟国际前沿的公司,则可能fast follow on,未来恒瑞的SHR-1701也十分有望取得超越现有PD-1/PD-L1疗效的结果,从而使得公司有望从国内PD-1/PD-L1的红海市场中超脱出来达到另一层级。我们判断,未来PD-L1/TGF-β可能成为公司股价催化剂的重点品种之一。
4.2.5. 潜力靶点CD47,恒瑞进度国内领先
CD47 又称整联蛋白相关蛋白(integrin-associat?ed protein,IAP),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样蛋白质,是由特定的整联蛋白、G蛋白及胆固醇组成的超分子复合物。其配体为信号调节蛋白α链(signalregulatory protein alpha,SIRPα),是一种跨膜蛋白,其胞外区含具有3个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样区域,其中N末端的区域介导与CD47的结合,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细胞表面,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的接触来调节细胞的迁移和吞噬活性、免疫自稳及神经元网络。CD47通过与SIRPα结合可产生抑制性信号从而降低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CD47广泛地表达在很多健康细胞的表面,释放“别吃我”信号,从而保护健康细胞不被免疫系统破坏,而当细胞老化或病变时,细胞表面就会逐渐丧失CD47,以帮助机体识别并处理掉那些细胞。癌细胞通过利用这种机制,在表面布置了比正常细胞更多的CD47,CD47与SIRPα结合,也释放“别吃我”信号,使得巨噬细胞不会吞噬肿瘤细胞,即产生了免疫抑制。
CD47高表达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且CD47高表达提示临床预后不良。肿瘤干细胞具有基因组不稳定性高、易耐药等特点,是肿瘤播散转移的根源,一些类型癌症中的肿瘤干细胞亦存在CD47的过表达。肿瘤细胞借助这种“别吃我”信号,逃避肿瘤免疫。通过使用抗CD47抗体阻断CD47-SIRPα通路,从而介导细胞吞噬作用,能够靶向性杀伤肿瘤细胞。
CD47抗体可针对多种适应症,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及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头颈癌等实体瘤,具有广谱性特点,未来潜在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而CD47抗体治疗目前主要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单药、联用治疗性抗体药物以及联用T细胞检查点抑制剂。其中,Forty Seven公司的Hu5F9-G4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和有效性研究已进入临床Ⅰb/Ⅱ期,并在ASCO上公布了相关数据(n=22),ORR为50%,CR为36%。入组的这些病人经历过多线药物治疗失败,在这样情况下取得的临床数据应当说非常积极。
通过查看CD47靶点全球进展最快的Forty Seven公司的人源化抗CD47单抗Hu5F9-G4,其已经布局了5种适应症,包括恶性血液肿瘤和实体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结直肠癌适应症已进入到Ⅱ期临床阶段。
CD47靶点国内竞争格局相对优良,因此我们选取全球视角来分析。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CD47抗体上市,全球研发竞争格局也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多数CD47抗体项目还处在早期临床阶段,仍需要大量试验工作去论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国内企业方面,恒瑞在该靶点的研发进度处于领先位置,信达紧随其后。恒瑞旗下的CD47单抗SHR-1603在2018年2月申报临床,2018年6月获得临床批件。信达旗下CD47抗体IBI188已于2018年9月获得CDE临床批件,并在国内和美国同步开展I期临床。
从国外临床数据来看,该靶点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力靶点。公司进度国内领先,并紧随国际前沿,未来一旦海外头部公司取得出色的Ⅱ、Ⅲ期临床数据,公司有望凭借先发优势未来在该领域脱颖而出。我们认为该靶点也是有望在未来带来公司估值提升的潜在催化剂。
4.2.6. 阿比特龙+AR抑制剂SHR3680有望夯实前列腺癌治疗领先优势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2大常见肿瘤,大约1/9的男性在其一生中会被诊断为前列腺癌,2018年全球大约有130万例新确诊患者。在中国,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发病率大约为9.8/10万人。前列腺癌是一种男性雄激素依赖的肿瘤,雄激素可以刺激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疾病进展,因此内分泌治疗是根治手术、放射治疗、化疗之外前列腺癌临床上比较主流的治疗方案,包括:(1)雄激素剥夺,比如切除双侧睾丸(手术去势)、注射戈舍瑞林等(药物去势),阻断睾丸来源的雄激素;(2)阻止雄激素受体激活,如口服阿帕鲁胺、恩杂鲁胺等雄激素受体拮抗剂;(3)抑制雄激素合成,如口服阿比特龙。
2018年全球前列腺癌药物市场超过100亿美元,TOP4药物(恩杂鲁胺、阿比特龙、卡巴他赛和氯化镭)占比超过80%,其中阿比特龙全球销售额为34.98亿,同比增长37.18%,市场规模仅次于AR抑制剂恩杂鲁胺。阿比特龙目前已经成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原研为强生公司。
2018年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终端前列腺癌药物市场已有近50亿元规模。其中阿比特龙销售额增速迅猛,自2017 年 7 月阿比特龙原研药降价 52.9% 纳入医保以来放量明显。2018年国内阿比特龙样本医院销售额达3.25亿,同比增长593.71%。
除强生的原研药外,截至目前国内只有两家企业的仿制药上市。恒瑞的阿比特龙为国内首仿,于2019年7月获批,二仿是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子公司),获批时间与恒瑞较为接近。从定价看,相比原研药,恒瑞与天晴的仿制药具有价格优势,预计有望双双对原研药形成替代。
相比于阿比特龙,AR抑制剂的适应症略有不同,其可以适用于无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目前全球已有比卡鲁胺(第一代)、恩杂鲁胺(第二代)和Apalutamide(第二代)等5个AR抑制剂上市,在中国仅有第一代AR抑制剂获批上市,新一代AR抑制剂Apalutamide于2019年9月审评完毕有望近期在国内获批上市。
目前国内市场上市销售的仅有一代AR抑制剂比卡鲁胺和氟他胺。氟他胺由于具有一定副作用,销售额连年下滑,至2018年样本医院销售额仅0.14亿。比卡鲁胺仍能够保持增长但增速已逐年下滑,2018年其样本医院销售额4.09亿,同比增长4.53%。AR抑制剂领域仍然需要疗效更好的新药。
二代AR抑制剂方面,目前国内尚无产品获批,安斯泰来的恩杂鲁胺于2018年4月在国内申报上市,目前正处于审评审批中,同年11月其化合物专利申请被驳回。仿制药方面,科伦、正大天晴、豪森和上海星泰等公司的恩杂鲁胺胶囊自2015年到2016年间相继获批临床,但暂未开展试验。此外,国内有包括恒瑞、苏州开拓、成都海创在内的多家公司的二代AR抑制剂已处于III期临床。
恒瑞的AR受体抑制剂SHR3680于2013年12月递交临床试验申请,相较于外企的二代AR抑制剂恩杂鲁胺,SHR3680增加了侧链分子极性,提高了溶解度,减少CNS暴露量来降低癫痫副作用。
目前,SHR3680与一代比卡鲁胺头对头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正处于III期临床阶段。恒瑞通过布局阿比特龙+二代AR抑制剂,有望夯实其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BTK(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即布鲁顿酪氨酸蛋白激酶,是B细胞受体通路重要信号分子,在B淋巴细胞的各个发育阶段表达,参与调控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在恶性B细胞的生存及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目前针对B细胞类肿瘤及B细胞类免疫疾病的研究热点。
目前全球共有两款BTK抑制剂上市:依布替尼(ibrutinib)和阿卡拉布替尼(acalabrutinib)。依布替尼于2013年上市,是全球首个上市的BTK抑制剂,目前已获批6个适应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边缘区淋巴瘤,2018年全球销售额达到62.05亿美元。依布替尼于2017年8月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套细胞淋巴瘤。
阿卡拉布替尼于2017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其是第二代BTK抑制剂,相对于一代依布替尼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安全性,可改善依布替尼的“脱靶效应”。
2018年全球BTK抑制剂市场规模达62.67亿美元,市场份额几乎被伊布替尼独占。艾伯维拥有伊布替尼的美国市场商业权利,强生拥有伊布替尼在美国以外市场的商业权利。在伊布替尼和阿卡拉布替尼之后,全球最接近上市的第3款BTK抑制剂是百济神州的赞布替尼,在中国的上市申请已被CDE纳入优先审评。
伊布替尼目前已经获批的适应症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 、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移植物抗宿主病 、边缘区淋巴瘤等,并且已经于2017年8月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
从国内研发进展来看,进展最快的是百济神州的赞布替尼(BGB-3111),其新药上市申请已于18年8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适应症为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其次是诺诚健华的ICP-022,正在进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的2期临床试验研究。此外,另有几款产品处于Ⅰ期临床阶段,其余处于临床前和申报临床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恒瑞拥有两款BTK抑制剂——SHR1459和SHR1266,均是共价结合的口服BTK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BTK激酶,抑制B细胞活化、增殖和存活,进而抑制B细胞淋巴瘤生长。同时,抑制BTK激酶可抑制转录因子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进而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独立第三方在BTK抑制剂敏感的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上发现,SHR1459具有和新近获FDA批准的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相当的抑瘤活性。2017年12月,公司启动SHR1459中国Ⅰ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后续又开展了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适应症的临床研究;SHR1266目前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
2018年1月,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K抑制剂SHR1459和SHR1266(美国代号分别为“TG-1701”和“TG-1702”)有偿许可给美国TG公司。TG公司将获得其在亚洲以外的区域(但包括日本)单用或联合药物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销售的权利。获得国外公司的青睐也侧面反映出对公司BTK抑制剂疗效的一种认可,公司未来有望分享自身免疫疾病及血液肿瘤领域的巨大市场。
4.2.8. TIM-3进度国内领先紧随国际,可随国外数据伺机而动
TIM-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是TIM家族的一个受体蛋白,在T细胞、Treg细胞、先天免疫细胞(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表面表达。TIM3有多种配体,如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半乳凝素9 (galectin-9)、HMGB1和CEACAM-1。
与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不同,TIM3并非在所有T细胞激活后得以上调,仅在CD4+辅助T细胞1 (Th1)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中上调,参与协同抑制作用。由其配体galectin-9激活后,TIM3会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性,并引起外周耐受。TIM3在T细胞在肿瘤中的损耗中起着关键作用。TIM3在使用抗PD-1治疗产生耐药性的动物T细胞中高表达。抗TIM3抗体与抗PD-1药物联用可抑制抗PD-1治疗耐药性的产生。
2018年10月,恒瑞医药SHR-1702注射液获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拟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正处于Ⅰ期临床阶段。
目前从全球来看诸如Tim-3等更新的Checkpoint还尚未得到令人惊艳的临床数据,由于恒瑞产品处于国内进度领先,且早期临床研究花费相对较少,倘若未来国外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优异结果,恒瑞也可以快速跟进,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研发策略。
4.3. 新的研发周期中,公司将重点切入糖尿病等慢病优质赛道
在新的研发周期里,恒瑞除了在传统优势的肿瘤领域有多个产品进入到临床研究以外,还将重点放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等慢病领域。今年两会,除了肿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也成为了重点提及对象,实际上我国也确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等慢病的发病大国。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较早进行了相关产品的布局,目前已有多款药物正处于临床阶段,未来市场可期。在慢病领域,糖尿病为目前最大市场,公司也围绕糖尿病疾病进展周期,从偏前端的新型口服降糖药到“最后一道防线”的基础胰岛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布局。
4.3.1. 糖尿病患者多+诊治率低+我国人均医疗支出低,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对全球221个国家和地区评估数据显示,2017年20-79岁主要年龄段全球有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将会有6.29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方面,2017年估计为8.8%,204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9.9%,当前每11名成年人中便有1名糖尿病患者;同时20-79岁糖耐量受损(IGT)人群2017年达到3.52亿人,预计2045年将达到5.87亿人,人群比例由7.3%提升至8.3%,此外目前1/6的胎儿受到妊娠期(20-49岁)高血糖的影响,人数在2130万。
IDF估计我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达到1.14亿人,患病率为10.9%,人数居全球第一;同时预计我国2045年糖尿病人数将达到1.34亿人,同样为全球最多。比较上看,我国的糖尿病人群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此外预估中国20-79岁人群IGT人群数在4860万人,到2045年或达到5990万人。
根据流行病学国内研究的情况,30多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994至1995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64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28%,糖耐量异常(IGT)患病率为2.12%。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 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2007至2008年,CDS组织全国14个省市开展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
值得注意的是,诊治率低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大特点。据IDF估计,全球范围内有2.12亿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是所有患者比例的50%。IDF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糖尿病未诊断人群比例为37.3%,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52.5%,而低收入国家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达76.5%。从具体国家看,我国依然高居首位,2017年未诊断糖尿病患者数达到0.61亿人,比例高达53.6%,美国在在前十大未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国家中未诊断率最低,比例为38.2%,最高的印尼这一比例高达71.7%。
IDF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20-79岁)患病人数达到1.14亿,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患病人数是美国的3.8倍,但是相应的医疗支出只有不到美国的1/3,即我国糖尿病人均医疗支出只有美国的8.3%,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4.3.2. 糖尿病为进展性疾病,前端口服降糖药到后端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主要可以分为口服降糖药市场、胰岛素市场及其他新型药物市场。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前期患者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而后期则愈发依赖胰岛素。
最新的2017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按联合用药分类:单药治疗(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二联治疗(二甲双胍+口服类: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SGLT2抑制剂;或者二甲双胍+注射类:胰岛素(1~2次/d)/ GLP-1受体激动剂)、三联治疗(二甲双胍+上述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胰岛素多次注射(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二甲双胍+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
可以看到,在口服降糖药中,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都被指南所推荐,并可作为二联治疗用在疾病进程偏前端的位置。而胰岛素类药物毫无疑问是糖尿病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由于:1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注射外源胰岛素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 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口服药一段时间后往往面临口服药失效的问题,亦需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
4.3.3. 瑞格列汀预计明年NDA,有望受益国内DPP-4占比持续提升
瑞格列汀属于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DPP-4抑制剂通过竞争性结合 DPP-4 活化部位,降低酶的催化活性,抑制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 -1,可通过多条途径降血糖) 降解,从而提升 GLP-1在血液中的浓度,取得改善血糖控制、保护 β 细胞功能的效果。因此,DPP-4抑制剂不会诱发低血糖和增加体重,与传统糖尿病药物相比,在用药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DPP-4抑制剂凭借其对体质量无影响、低血糖发生率低、可口服等显著特点,在国内外临床指南中逐步得到充分认可,治疗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降糖药物市场的主力之一,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西格列汀,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DPP-4抑制剂,自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至今,不但为制药公司默沙东创下了高额的销售额,还引领了一批又一批DPP-4抑制剂的上市,2018年仅默沙东西格列汀单药便达到近60亿美元销售额。
磷酸瑞格列汀是由恒瑞医药研发的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拟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从结构来看,其是西格列汀的me too药物。由于西格列汀的国内化合物专利于2022年到期,因此公司产品若能明年获批上市仍将存有一定的窗口期。
研发里程碑方面,2009年,原CFDA批准该药进行临床试验。2013年,瑞格列汀在中国启动三期临床并于2015年结束,2015年3月,公司向CFDA提交此药的生产申请并获受理,适用症为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此申请并未获批。2016年4月,在按照CFDA相关文件要求开展临床实验自查发现部分数据存在规范性问题后,公司主动申请撤回其原料与制剂的注册申请,且表示将尽快完善相关研发数据并补充申报。2016年,公司在撤回注册申请后,相继注册多项临床试验,包括一项与之前已完成的临床III期研究(CTR20131412,)人数规模相同的临床III期研究(CTR20160943)。根据公司临床试验进度,预计公司产品有望于2020年申报上市。
其实就DPP-4领域来说,国内的竞争格局已经较为激烈,各类外企产品陆续在国内获批,国内布局仿制药及me too药物的企业众多。然而,虽然DPP-4抑制剂领域国内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但由于国内DPP-4整体市场占比仍低(2018年仅8%),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若参照国外DPP-4抑制剂20%的市场占比,则国内至少还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若考虑糖尿病整体市场增长,则DPP-4的增长空间还将更大。
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糖尿病药物市场为512亿元,假设未来7年仍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则至2025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有望达到约1000亿元。参照国外假设DPP-4抑制剂能达到约20%的占比,则未来中国DPP-4市场有望达到约200亿元。若给予恒瑞DPP-4瑞格列汀5%的市占率,则瑞格列汀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亿元。
4.3.4. 国内SGLT-2占比提升空间巨大,恒格列净有成为大品种潜质
SGLT-2中文名叫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主要在肾脏表达,主要作用是帮助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SGLT-2抑制剂是近年来上市的新型糖尿病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多余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而发挥降糖作用,被视为区别于传统降糖药的糖尿病治疗新途径,也是近几年糖尿病药物开发的热门靶点。
全球目前共批准上市了7款SGLT-2抑制剂,其中托格列净、鲁格列净、伊格列净仅在日本获批。我们仅统计3个最受关注的SGLT-2抑制剂(默沙东埃格列净销售额未披露),2018年市场规模已达29.3亿美元,其中除了卡格列净由于遭受安全警告较多,销售额逐年萎缩以外,其他产品均保持增长态势。
国内目前只有外企的SGLT-2产品获批,而且与DPP-4抑制剂相比,国内SGLT-2的竞争格局相对更为优良。截至2018年中国的SGLT-2抑制剂市占率仅为0.2%,参照国外SGLT-2抑制剂当前10%的市场占比,增长空间巨大。
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糖尿病药物市场为512亿元,假设未来7年仍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则至2025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有望达到约1000亿元。参照国外假设SGLT-2抑制剂能达到约10%的占比,则未来中国SGLT-2市场有望达到约100亿元。若给予恒瑞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10%的市占率,则恒格列净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亿元。
此外,2019年8月阿斯利康宣布在一项三期临床试验中,其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为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加重风险带来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这是SGLT2抑制剂首次在非2型糖尿病患者中显示出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加重风险的效果,这一结果有望将达格列净的适用患者扩展到非2型糖尿病群体,同样也预示了其他SGLT-2抑制剂未来也有希望应用于心衰等扩展适应症。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药物市场中的占比很可能不止10%。假设未来达到类似DPP-4抑制剂20%左右的占比,则我国SGLT-2抑制剂市场空间将达到200亿元,若给予恒格列净10%的市占率,则恒格列净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亿元。
根据公司临床试验进度,我们预计恒瑞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有望在未来两年申报上市。
4.3.5. 布局基础长效胰岛素,向糖尿病后端药物拓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除了口服降糖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类即胰岛素。由于1型糖尿病是一种几乎不能治愈的疾病,患者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绝对不足,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而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其中胰岛素为糖尿病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糖尿病治疗后期的必备用药。
目前胰岛素类似物已经是大中城市胰岛素用药主导产品,也是未来胰岛素用药的主流方向,存在替代二代胰岛素的大行业趋势。第三代胰岛素重组胰岛素类似物利用人工方法改变了天然人胰岛素的结构,与二代的重组人胰岛素相比,可以进一步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曲线,精准调节人体血糖浓度,降低低血糖风险,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提高。PDB样本医院数据显示胰岛素类似物在整个胰岛素药物中的占比至2018年已经达到83%,规模20.9亿元,放大后保守估计2018年国内胰岛素类似物终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
未来胰岛素的发展趋势为长效的作用时间越来越长,短效的起效速度越来越快。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长效胰岛素主要有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由赛诺菲公司开发,商品名为Lantus,于2000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该产品上市以来凭借其良好的疗效,迅速成为国际上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中最耀眼的明星,2015年Lantus实现了63.9亿欧元的销售峰值。
而地特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均由诺和诺德公司开发,其中地特胰岛素的商品名为Levemir,于2005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德谷胰岛素的商品名为Tresiba,于2015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上述三种药品目前均已在中国获批上市,IMS数据库显示,2017年甘精胰岛素全球销售额约为122亿美元、中国销售额约为4.0亿美元,地特胰岛素全球销售额约为40.4亿美元、中国销售额约为0.63亿美元,德谷胰岛素全球销售额约为17.6亿美元、暂无中国销售额。2018年PDB样本医院数据显示,甘精胰岛素销售额8.7亿元,地特胰岛素销售额2.0亿元,且仍都处于较快增长态势。可以看出,长效基础胰岛素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来看,都是当之无愧的重磅品种。
恒瑞的INS068注射液便是一种基础(长效)胰岛素,临床拟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2018年1月INS068已获得美国FDA药品临床试验资格。2018年8月,INS068在国内获批临床。考虑到恒瑞在新药布局上往往具有一定前瞻性,顺应长效胰岛素作用时间越来越长的趋势,我们估计INS068很可能是一款比甘精、地特、德谷胰岛素更加长效的基础胰岛素。
4.4. 顺应疾病谱迁移,布局高尿酸血症慢病优质赛道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已经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2017年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患病人群基数不断扩大。预计2020年,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将达到2亿人,痛风患者将达到1亿人。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目前市场上的抗痛风药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 促尿酸排泄剂,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氨苄西林+丙磺舒,复方)和URAT1抑制剂;2. 抑制尿酸生成剂,包括别嘌醇和非布司他,3. 抗白细胞趋化药物(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常用的痛风急性发作期药物,而日常用药主要还是依赖于降低尿酸含量的尿酸抑制剂和促排泄剂。降尿酸含量的药物中,苯溴马隆具有严重肝毒性,肝毒性发病风险概率极高,美国FDA未予批准;而丙磺舒在肾脏功能轻度下降(肌酐清除率小于 50 mL/min)的情况下难以发挥降尿酸的疗效。2009年,日本帝人的非布司他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痛风患者的高尿酸血症,非布司他是促进尿酸合成的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剂,针对XO的高选择性使得它相比于苯溴马隆等痛风药物肝毒性更低,抑制效率更高,从而一跃成为抗痛风药物市场的榜首。
4.4.1. 非布司他为抗痛风主流用药,恒瑞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全球市场来看,非布司他稳坐市场占有率第一位。2018年全球抗痛风药物市场近30亿美元,其中非布司他销售额为13.74亿美元,相较2017年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18年非布司他销售额占全球痛风药物市场的46.85%,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增长5%。
国内市场来看,非布司他同样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抗痛风药物市场持续高增长。2018年PDB样本医院抗痛风药物市场已达4.3亿元,同比增长74%,主要由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和别嘌醇所占据。其中非布司他近年来快速增长,样本医院销售额从2014年的0.0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15亿元,市场占有率至2018年已提升至73.12%,已大幅超越纳入2018年新版基药目录的苯溴马隆,成为目前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抗痛风药品种。
目前国内非布司他市场份额由恒瑞、江苏万邦和杭州朱养心所占据,其中至2018年江苏万邦市占率达46.7%位列第一位,恒瑞市占率35.6%位居第二。
近几年恒瑞非布司他持续放量,2018年样本医院销售额为1.12亿,同比增长101.26%,放大后估计终端销售额超过5亿元。随着国内痛风药市场的持续扩容,恒瑞非布司他预计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4.4.2. URAT1开始崭露头角,恒瑞进度国内领先
非布司他作为目前主流抗痛风药物也并非完美,其安全性问题也在近几年来也遭到了质疑。2017年11月,FDA发布了一项药物安全性通讯,提醒公众注意非布司他增加心血管事件(与别嘌醇比较),通过评价发现非布司他心脏相关死亡事件有所增加。近年来,选择性更高的针对尿酸盐转运蛋白1的URAT1抑制剂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抗痛风URAT1抑制剂目前全球仅有有阿斯利康的Lesinurad片获批上市,且仅适用于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单药治疗后未实现目标血清尿酸水平的与痛风关联的高尿酸血症。Lesinurad片于2015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2016年2月获得欧盟批准,国内目前仅通过了进口临床注册申请,但并未开展临床。2019年7月,阿斯利康子公司Ardea Biosciences在Lesinurad结构基础上优化研发出新一代URAT1抑制剂Verinurad(RDEA-3170)并在国内提交IND,Verinurad具比Lesinurad更强的药效和更高的URAT1选择性。作为唯一获批的URAT1抑制剂,Lesinurad自2016年在欧洲上市以来,正处于快速放量阶段,2018年其全球销售额为0.0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24%,市占率0.21%。考虑到其获批时间不久,市占率仍较低,预计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URAT1抑制剂研发格局方面,目前共有六家中国企业的URAT1进入临床,恒瑞的SHR4640、成都海创的HP501、江苏新元素的ABP-671、台湾安成生物的AC-201、益方生物的D-0129片和上海璎黎的YL-90148片。其中,恒瑞的URAT1抑制剂SHR4640是目前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的品种,进度优势明显。
而且相比阿斯利康的Lesinurad,恒瑞SHR4640抑制效率更高。Lesinurad对于URAT1的IC50仅为7.3 μM,使用剂量约为200mg;而SHR4640抑制URAT1的IC50为0.034 μM,临床试验用药剂量也仅为5mg/10mg,也就是说SHR4640片仅需1/215的雷西纳德的的剂量,就可能在理论上达到相同的抑制活性,这意味着为SHR4640可以进行低剂量治疗,从而为降低不良反应提供了可能。
我们根据PDB样本医院数据推算得到2018年接受抗痛风维持药物治疗的患者约在112万人,若按照国内8000万痛风患者计算,维持治疗渗透率目前仅为1.4%。假设我国痛风患者人数仍以9.7%的速度增长至2025年,则我国痛风患者届时将达到1.68亿人,参考维持治疗渗透率予恒瑞SHR-4640仅0.1%-0.3%的市场渗透率,中性假设0.2%,则该产品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0亿元。我们看好恒瑞非布司他+SHR4640在痛风优质赛道的布局,十分有望成为痛风市场的领先者。
4.5. 心血管领域布局新型降脂新靶点PCSK9,恒瑞进度位列国产第一梯队
PCSK9,全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是一种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转化酶,不但参与肝脏再生,调节神经细胞凋亡,还能够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影响 LDL内化,降低肝脏从血液中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坏胆固醇)的能力,从而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研究表明,PCSK9水平与胆固醇、ox-LDL、甘油三酯显著相关,是他汀类药物之后公认的最有效的降脂靶点。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与LDLR的结合,提高肝脏清除LDL-C的能力,降低血液中LDC-C的水平。
目前全球共批准上市了两款PCSK9抑制剂,分别是安进的Repatha和赛诺菲/再生元的Praluent。这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有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主要由于最初的定价使得市场接受度不理想,上市的第四年总规模只有8.57亿美元。不过PSCK9市场还是呈现出稳健的高增长,参考心血管药品销售曲线的放量规律,预计其可能具有更长的增长期。
2018年8月,安进的依洛尤单抗获NMPA批准在中国上市,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PCSK9抑制剂,用于成人或12岁以上青少年的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019年1月,NMPA批准依洛尤单抗扩大适应症,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PCSK9抑制剂。
国内研发竞争格局方面,信达的PSCK9于2019年7月登记进入IIb/III 期临床,进度相对领先,此外包括康荣东方、君实、恒瑞的临床进度也较为靠前处于第一梯队,其中恒瑞的PSCK9抑制剂SHR-1209目前处于Ⅱ期临床阶段。
4.6. 切入自身免疫疾病市场,创新研发与国际化同步开展
JAK蛋白激酶是一类胞内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包括JAK-1、JAK-2、JAK-3和TYK-2。JAK激酶介导细胞内大多数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如白介素(IL)类、干扰素(IFN)等,而且不同受体可激活不同亚型的JAK激酶,从而表现差异化的生物学功能。JAK激酶介导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在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中非常重要,因此JAK激酶家族也成为了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靶点。由于JAK激酶家族介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全面抑制JAK家族也会带来多种副作用,包括感染、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和高脂血症等。
纵观全球来看,JAK抑制剂是绝对的大品种,适用于不同适应症。目前上市销售的Jakafi/Jakavi(鲁索替尼)是JAK1/2抑制剂,获批用于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疾病;Xeljan(托法替尼)是JAK2/3抑制剂,获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肠炎;Olumiant(巴瑞替尼)是JAK1/2抑制剂,获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在研进度最快的适应症是特应性皮炎。2018年上述4款JAK抑制剂合计销售达到43.41亿美元。
在中国,已有3款第一代JAK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是托法替布(tofacitinib)、芦可替尼(ruxolitinib)、巴瑞替尼(baricitinib)。托法替尼2017年3月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上市的JAK抑制剂,整体来看外企品种在中国获批的时间均不长。由于托法替尼对JAK1/2/3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发现有贫血的不良反应。
基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安全性问题,恒瑞开发了安全性更高的JAK1选择性激酶抑制剂SHR0302,具有高选择性、高效和延长的血浆半衰期的特点,这样优化的特性旨在提供更大的治疗窗。恒瑞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Ⅱ期临床试验中继续开发SHR0302通过口服给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制JAK信号通路可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疾病,我们看好公司JAK抑制剂未来巨大的潜在市场前景。
2018年1月,恒瑞将自主研发且具有知识产权的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JAK1抑制剂项目有偿许可给美国Arcutis公司,Arcutis公司获得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独家临床开发、注册和市场销售的权利。美国Arcutis公司被许可进行研发和销售的SHR0302剂型范围为用于皮肤疾病治疗的局部外用制剂。
4.6.2. 自免领域IL-17格局优良,恒瑞进度国内领先并开展海外临床
IL-17A属于白介素-17家族的一种。IL-17 在 1993 年首次被科研人员发现,随后的研究发现 IL-17 在宿主防御、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以及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IL-17 的研究逐渐成为医学及免疫学研究的热点。IL-17A在促进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AS)等疾病的自身免疫反应中的炎症状态起重要作用。
全球目前有3款IL-17单抗上市,至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诺华的Cosentyx(secukinumab)于2015年1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也是全球首个上市的抗IL-17A单抗,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2.61亿美元,2018年销售额接近30亿美元。Cosentyx目前全球上市的适应症有斑块状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头皮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礼来的Taltz(ixekizumab)于2016年3月获得FDA批准上市,是全球第2个上市的抗IL-17A单抗药物,已经获批适应症包括斑块状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2018年销售额为9.38亿美元,由于Cosentyx的适应症有所差异化,作为第2家上市的IL-17A药物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
此外,Brodalumab于2017年2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性银屑病,成为全球第三款IL-17单抗抑制剂,被批准公司为Valeant。Brodalumab最初由安进研发,后因临床数据显示其与患者自杀倾向相关等原因,放弃了Brodalumab。而后阿斯利康和日本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获得了该药的研发授权。然而阿斯利康在最后关头也放弃了Brodalumab,将Brodalumab的开发及商业化独家权利授权给Valeant。因此,Valeant最终拥有Brodalumab除日本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由Kyowa Hakko Kirin持有)的开发及商业化的全球独家权利。该药曾于2016年7月获日本PMDA批准上市,被批准公司为日本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商品名为Lumicef。
至2018年全球IL-17市场规模已达约40亿美元,并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IL-17抑制剂虽上市年头不多,但已经成为了全球重磅品种。
IL-17在中国的研发竞争格局较为优良。外企产品虽然进度领先但也仅仅在2019年实现国内获批:诺华产品在2019年4月新近获批,礼来产品在2019年9月新近获批,国产企业中恒瑞处于Ⅱ期临床,位居国产领先者地位。
恒瑞IL-17在国内开展了包括银屑病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还在美国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并在澳大利亚开展Ⅰ期临床试验。我们看好公司IL-17未来巨大的潜在市场,其同样有望成为公司创新药走向国际化的首批产品。
5. 仿制药多为具有更高壁垒的注射剂,受集采冲击相对温和,白紫超预期引领增长
5.1. 公司十分擅长仿制药差异化,布局倾向大品种兼具一定壁垒
在仿制药方面,公司一直倾向于布局竞争格局优良,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高端仿制药;同时倾向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如研发独家剂型进行申报,公司也非常擅长仿制药的差异化,这也是公司在仿制药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之一。
在仿制药带量采购的行业大环境下,公司积极应对,部分仿制药品种进行降价提前抢占市场。在一致性评价策略上,公司已考虑砍掉一些已进入后期阶段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只做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和有前瞻性的仿制药,未来公司还是要将投入的重点转向创新药。
截至2019年9月,公司共有9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多为市场用量较多的大品种,或者为竞争格局优良的高端仿制药。此外,公司还有18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申请正在CDE审评审批过程中,预计有望陆续通过一致性评价。
5.2. 集采方案落地,对公司仿制药影响较温和
9月1日上午,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正式下发,4+7正式官宣扩围。此次联盟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盟地区4+7 城市...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