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我们还有很多不懂!
礁石上的滨螺
礁石上的滨螺(图源:石颖霖) ▼
我们知道,螺类有些居住在陆地上,有些居住在水中,而滨螺虽算是种海螺,却住在礁石上而不住在水里,它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它们吃什么呢?它们又要如何应对暴晒缺水的环境呢?以及它们是否会转移阵地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接下来便一探究竟——
躲藏于礁石缝隙中的中华拟滨螺(图源:石颖霖)▼
礁石上的射纹滨螺(图源:石颖霖)▼
例如生活在高潮位的海岸上的射纹滨螺,由于位置较高,它们很可能不会每天都受到潮水的浸没,因此摄食行为很可能主要发生在每月的大潮期间,只有此时潮水才能到达它们所生活的地方,因此,在下次大潮来临之前,射纹滨螺都会处于休眠的状态。曾有研究人员将短滨螺放置于空气中长达20天,放回海水后它又重新开始活动,这充分展示了它们的耐饥饿能力,当然,这也展示了它们强大的耐干燥能力——
前唇吸附着礁石的莱斯长滨螺(图源:石颖霖)▼
滨螺能用厣封住壳口,防止体内水分丢失,它们还会主动躲藏在石缝中或者礁石的背光面,躲避太阳直射。
盛夏时,滨螺们会利用足粘液,将其前唇粘在礁石上,如上图那般,减小与礁石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岩石对它们的热量传递。
另外,有些滨螺还会群集成锥塔,“抱团锁水”,减小群体水分丢失。至于不在水里怎么呼吸的问题,滨螺可以利用外套膜和体表进行呼吸,还能降低代谢,这些就是它们能够在高潮区生存的秘诀。
平潭高潮区的礁石(图源:石颖霖)▼
了解了滨螺吃什么和如何耐旱挨饿后,我们不禁有个问题,那就是它们为什么不干脆生活在水里,或者更低的潮区呢?
原因一方面是这里能够躲避来自水中的捕食者们, 例如一些鱼类 或者 蟹类等, 另一方面则是中潮区所面对的海浪冲击往往更大,而在高潮区,潮水涨到此时往往接近最高的位置,因而冲击力要弱得多,滨螺便能在此处随着潮水高度的变化在礁石上下运动觅食。如上图的这种礁石就十分受到滨螺的青睐,这里既做到了远离捕食者,又有缝隙与积水为滨螺提供遮蔽和水分。
躲在石缝积水中的滨螺们(图源:石颖霖)▼
此时或许大家脑海中又蹦出一个疑问:滨螺是一辈子都生活在高潮区吗?
答案是:不是,它们会随着生长与繁殖在不同潮区间运动。成年的滨螺一般生活在高潮区,但这里食物匮乏,也比较干旱,因此在繁殖期时,为了获取充足的营养和水环境,雌雄性滨螺会一起来到中潮区交配排卵,其中雄性还会在交配完后就返回高潮区,留下持续排卵的雌性在中潮区。
到繁殖期结束后,成年滨螺们就会全都向上迁移,回到能够远离捕食者与汹涌波涛的高潮区。而幼年滨螺则是逐渐从海水到中潮区,最后来到高潮区生活的。
最后,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厦门礁石区常见的几种滨螺:
01
射纹滨螺
Echinolittorina radiata
射纹滨螺(图源:Reid,2007)▼
它们的壳表面具有粗细相间的粒状螺肋(如同颗粒状凸起),但常被腐蚀而不明显,体螺层中部的螺肋会比较明显,可以看下图对比:
壳表磨损程度不同的射纹滨螺(图源:石颖霖)▼
02
马六甲棘滨螺
Echinolittorina malaccana
不同地区的马六甲棘滨螺(图源:Reid,2007)▼
厦门沿海的马六甲棘滨螺过去被鉴定为塔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pyramidalis,它们体型同样很小,通常为一厘米左右,呈尖锥形,缝合线不明显,体螺层有两排粒状螺肋,约有9-18对,壳身通常黑色,粒状凸起则为白色或浅黄色。它们同样喜欢栖息于高潮区的礁石上。
拍摄于礁石区的马六甲棘滨螺(图源:石颖霖)▼
03
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短滨螺(图源:Conchology)▼
短滨螺在厦门的海边相对前两种而言较少,体呈球形,其形状总体与射纹滨螺接近,但体表腐蚀程度较弱,颜色偏黄绿色,体螺层螺肋约有10条,但其中只有3~4条比较明显,并且是较为连续的条带而非射纹滨螺那样的颗粒,同时见到两种时就比较容易区分。
短滨螺(图源:Conchology)▼
04
莱斯长滨螺
Echinolittorina malaccana
莱斯长滨螺(图源:Shunyang CHEN,2021)▼
与我手指的大小对比(图源:石颖霖)▼
05
中华拟滨螺
Littoraria sinensis
中华拟滨螺(图源:WoRMS)▼
中华拟滨螺可以算是厦门潮间带分布最广泛的滨螺了, 从红树林到礁石区都有它们的身影,也是厦门几种拟滨螺中最常出现在礁石区的一种。
它们呈尖园锥形,体型较大,可以达到3厘米左右。壳身通常呈红褐色,有斜放射状的褐色条带,花纹多变,它们通常栖息在高潮区附近的礁石或红树林中。
吸附着石壁的中华拟滨螺(图源:石颖霖)▼
本次对滨螺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啦,在了解完这些小知识后,大家在海边可以去留心看看不同时间这些滨螺们在做些什么,例如搬开石头后滨螺们会往阴影处爬行等,但也不要过分打扰它们哦~
不懂实验室,与你一起了解更多不懂——
致谢:特别感谢孟秋水对本文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The genus Echinolittorina Habe, 1956 (Gastropoda: Littorinidae) in the Indo-West Pacific Ocean,Reid,2007
2. Distribution of a Newly Recorded Gastropod Species, Mainwaringia leithii (Gastropoda, Littorinidae), in Young, Rehabilitated Mangroves in China,Shunyang CHEN et al. ,2021
3. 潮间带啃食性腹足类的食性分析和肠道菌群研究,丁孟文,2019
4. 青岛岩相潮间带短滨螺种群动态的研究,薛钦昭,1992
作者:石颖霖
厦门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读,不懂实验室课程设计及自然导师,海洋生物与鸟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