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主任来提问: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个问题大腿疼痛的各种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通过梨状肌周围时受到卡压或慢性损伤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占所有腰痛和/或坐骨神经痛病例的 0.3% ~ 6%。

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是髋关节外旋肌之一,主要作用是使髋关节外展、外旋。起自S2~4前侧缘,坐骨大切迹上缘,从坐骨大孔出骨盆,止于股骨大转子的外上缘,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梨状肌下孔。

图1 臀下间隙的正常解剖学后视图。SP骶神经丛、SN坐骨神经、STL骶结节韧带、P梨状肌、SG上孖肌、OI闭孔内肌、IG下孖肌。

梨状肌上孔通过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及静脉;梨状肌下孔通过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与静脉,以及阴部内动脉、静脉与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是全身最粗和最长的神经。由腰神经(L4~5)和骶神经(S1~3)组成,直径1cm左右。从梨状肌下孔穿出后,到达臀部,沿大腿后方下行至足,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

梨状肌综合征症状由两种病理生理改变所致:(1)炎性因子对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的化学刺激;(2)病变对坐骨神经的机械压迫。

梨状肌综合征的坐骨神经卡压发生在梨状肌前方或坐骨结节水平的双闭孔内肌复合体后方。梨状肌可能会因慢性疾病中不良的身体力学或髋关节强力内旋导致的急性损伤而受到压力。还有可能导致压迫的解剖异常,包括二分梨状肌、肿瘤直接侵犯、坐骨神经走行过程的解剖变异、肿瘤直接侵犯或可能压迫神经的臀下动脉瘤。

原发性梨状肌综合征的原因包括:

臀部或臀部区域的创伤

梨状肌肥大(常见于运动员在举重需求增加或季前训练期间)

久坐(出租车司机、上班族、骑自行车的人)

解剖异常

①坐骨神经过于近端分裂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会使患者易患梨状肌综合征,这些分支穿过梨状肌并在其下方或在肌肉上方和下方

②二分梨状肌

③梨状肌的坐骨神经走行/分支变化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解剖关系的变异是梨状肌综合征的内在因素,但只有在梨状肌或坐骨神经已有病理改变的基础上才能发病。1937年Beaton和Anson将解剖变异类型归纳为6型:

图2 Beaton和Anson描述的梨状肌和坐骨神经关系的解剖学变异。

Ⅰ型(a)为坐骨神经总干走行在梨状肌下缘,占62%;

Ⅱ型(b)为坐骨神经在骨盆内分为2支,腓总神经从梨状肌肌间穿出,胫神经走行在梨状肌下缘;

Ⅲ型(c)为坐骨神经在骨盆内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前者走行在梨状肌下缘,后者走行在梨状肌上缘;

Ⅳ型(d)为坐骨神经总干从梨状肌肌间穿出;

Ⅴ型(e)为坐骨神经分为2支,腓总神经走行在梨状肌上缘,胫神经从梨状肌肌间穿出;

Ⅵ型(f)为坐骨神经总干从梨状肌上缘穿出,Ⅵ型有2块梨状肌,其中1块称为副梨状肌(AP),坐神经总干从副梨状肌肌间穿出。

SN坐骨神经,P梨状肌,SG上孖肌

Ⅰ型最常见,为正常型,其他5型均属变异型。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病史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急性发作者多有肩扛重物或蹲、站下肢“闪”“扭”的外伤史,也可能仅有“夜间受凉”病史。

自觉臀部深处的酸胀痛,重者“刀割样”“跳脓样”剧痛,疼痛常波及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腹压增高时(咳嗽、喷嚏、大小便)可出现下肢放射痛。

部分患者出现下腹部及会阴部不适、睾丸抽动等(梨状肌肿胀或痉挛,压迫阴部神经或影响血供所致)。患者常处于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卧床时双下肢不敢伸直。

慢性患者上述症状较轻,常有间歇性跛行,蹲位休息时症状可缓解。

少数患者表现为单纯的臀部及小腿外侧疼痛,甚至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多与梨状肌与坐骨神经解剖关系变异所致,即腓总神经高位分支后,直接穿过梨状肌或肌腱)。

查体有以下特点:

腰部活动无障碍,无压痛和放射痛点;

臀部压痛点沿梨状肌走形分布;

急性患者梨状肌呈局限性隆起,指触钝、厚,压痛十分明显;

慢性患者臀部肌肉萎缩,触摸梨状肌时局部有空虚感,肌纤维束局限性变硬,弹性降低,压痛轻于急性患者。

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标准还存在争议,有很多文献描述了梨状肌综合征的特点。1947年Robinson提出了梨状肌综合征这一术语,并提出了6个主要特征,其中包括:

(1)骶髂和臀部外伤史;

(2)疼痛包括骶髂关节、坐骨切迹并梨状肌向下延伸,导致行走困难;

(3)弯腰或抬腿可引起疼痛急性加重,拉伸腿可缓解;

(4)在梨状肌部位存在可触及的柔软的香肠状肿块;

(5)Lasegue 征阳性;

(6)臀肌萎缩。

Fishman提出了4个临床标准:

(1)45°Lasègue征阳性

(2)坐骨切迹处有压痛

(3)坐骨处疼痛在大腿位于FAIR(屈曲,内收,内旋)体位时加重

(4)电生理检查排除肌病或神经病变

Hopayian K等人提出将梨状肌综合征定义为臀部疼痛、坐姿时疼痛加剧、坐骨大切迹外压痛及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的四联症。

多种查体方法有助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有几种试验是通过拉伸梨状肌导致坐骨神经受压,来重现梨状肌综合征的坐骨神经痛。但这些体征经常与其他神经根疾病的体征重叠。

Freiberg试验

患者仰卧,被动内旋髋关节。

Pace试验

患者坐位、主动髋关节外展,医生握住患者膝盖来抵抗。

FAIR

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和内旋。

Beatty试验

患者侧卧于健侧,外展患侧髋关节顶住重力。

梨状肌激发试验

在检查者的阻力下,患者侧卧、主动外展和外旋髋关节。

坐式梨状肌试验

在患者坐位时,检查人员内部旋转髋关节,触诊坐骨切迹。

梨状肌紧张试验

主动试验:患者仰卧,在患肢伸髋、伸膝位做髋关节外旋动作,同时检查者在患肢足部予以抵抗。

被动试验:被动用力屈曲、内收、内旋髋关节。

在坐式梨状肌牵拉试验中,患者坐在检查台边缘,髋弯曲90度,膝盖伸直,使髋关节内收内旋,检查者触诊坐骨切迹。直腿抬高试验(也称为Lasègue征),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腿抬高至髋关节屈曲终点或直到患者诉放射痛或感觉异常,梨状肌综合征的放射痛多起自臀部,且抬高超过60°时疼痛反而减轻。

超声、MRI、CT 和电生理等诊断方式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图6病例2女性梨状肌组患者(81岁)MRI轴位T2加权像,6A为患侧(左侧)梨状肌形态与健侧未见异常改变(箭头示);6B为患侧(左侧)坐骨神经鞘膜水肿,信号增高

骶髂关节炎、转子滑囊炎、盆腔炎症、原发性或继发性盆腔肿瘤、骶骨肿瘤或结核、腰5骶1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关节突综合征等均可刺激或压迫骶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征的表现,诊断梨状肌综合征应先除外这些器质性疾病。

保守治疗包括短期休息(不超过 48 小时)、使用肌肉松弛剂、非甾体抗炎药和物理治疗(包括拉伸梨状肌、运动范围锻炼和深层组织按摩)。在一些患者中,局部封闭疗法可能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疼痛。

有前瞻性研究表明,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相比局部封闭疗法更有助于缓解症状。然而,疼痛缓解的持续时间很短,需要重复注射。尽管肉毒杆菌毒素很有效,但它的成本常常使其无法成为梨状肌综合征的一线治疗方法。

手术是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最后考虑因素。仅应在保守治疗(包括体育锻炼)失败的患者中考虑。如果有撞击存在,手术可能有助于减压,或松解粘连或去除神经上的瘢痕组织。然而,手术后的结果并不总是可以预测的,一些患者会持续疼痛。坐骨神经松解术联合或不联合梨状肌腱切断术是较常用的手术方法。

坐骨神经松解术,可能的最合适的手术指征:

转子后疼痛、坐骨神经痛样腿痛、麻木和感觉异常

无法忍受坐着

屈曲 90° 完全内旋时,髋关节抵抗外旋时臀部疼痛

腰椎MR检查结果正常

对 CT 引导下注射稀盐酸罗哌卡因和 40 mg 曲安奈德(立即使用局部麻醉剂或延迟使用可的松)的阳性反应

超过6个月的保守治疗失败

关节镜梨状肌松解术步骤

(1)体位和入路

使用沙袋将患者置于侧卧位。触诊大转子,然后创建标准后外侧(PL)和辅助外侧入路,前者通过关节镜镜头,后者通过操作器械。

用沙袋将患者置于侧位。然后确定大转子,标记后外侧和辅助外侧入路并切开。(ALP,辅助外侧入路;GT,大转子;PL,后外侧)。

通过镜头找到粗隆滑囊,并使用标准关节镜技术通过辅助入路切除滑囊,以暴露外旋肌和梨状肌。然后在内侧进行解剖以暴露坐骨神经,并用从近端和远端解剖粘连带。

用电灼进行滑囊切除术以暴露短外旋肌和梨状肌。在内侧进行解剖以暴露坐骨神经,并用从近端和远端解剖粘连带。

从镜头观察,我们能通过梨状肌靠近短外旋肌的肌肉部分找到梨状肌腱。

在完整的滑囊切除术后,在短外旋肌肌肉部分的近端找到梨状肌腱。

烧灼以分离梨状肌腱。然后通过镜头找到坐骨神经,在梨状肌附近走形。然后通过辅助入口使用电灼和蒸汽继续进行滑囊切除术,以完全显露近端和远端的神经。松解坐骨神经的近端和远端部分,以完整显示神经走行。

通过在近端和远端松解神经,坐骨神经已充分暴露。

进行近端神经松解术。

进行远端神经松解术。

一旦坐骨神经的近端和远端部分完全分离,可通过辅助入口从梨状窝和大转子松解梨状肌。小心进行松解,以使肌腱在延长的位置愈合,从而减少因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坐骨神经卡压复发的机会。

使用电刀将梨状肌完全从梨状窝和大转子上释放出来。小心进行完全释放,以使肌腱在延长的位置愈合,以减少坐骨神经卡压复发的机会。

完成梨状肌松解。

参考文献

[2]Boyajian-O'Neill LA, McClain RL, Coleman MK, Thomas PP.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iriformis syndrome: an osteopathic approach. J Am Osteopath Assoc. 2008;108(11):657-664.

[3]Kirschner JS, Foye PM, Cole JL. Piriformis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uscle Nerve. 2009;40(1):10-18.

[5]黄志发, 杨德盛, 史占军, 等.  梨状肌出口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 [J] .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 (1): 42-45.

[6]Knudsen JS, McConkey MO, Brick MJ. Endoscopic Sciatic Neurolysis. Arthrosc Tech. 2015;4(4):e353-e358. Published 2015 Aug 10.

[7]Hopayian K, Danielyan A. Four symptoms define the piriformis syndrom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clinical features. 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8 Feb;28(2):155-164.

[8]汪洋, 仲津漫, 任芳, 等.  MR成像在梨状肌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 (8): 717-720.

[9]Carro LP, Hernando MF, Cerezal L, Navarro IS, Fernandez AA, Castillo AO. Deep gluteal space problems: piriformis syndrome, 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and sciatic nerve release. Muscles Ligaments Tendons J. 2016;6(3):384-396.

[10]Pierce TP, Pierce CM, Issa K, McInerney VK, Festa A, Scillia AJ. Arthroscopic Piriformis Release-A Technique for Sciatic Nerve Decompression. Arthrosc Tech. 2017;6(1):e163-e16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临床中,坐骨神经常在梨状肌周围受卡压或刺激,而出现臀部及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或麻木等一系列综合症状,称之为梨状肌综合征,最早Yeoman 于1928 年首次描述,并认为与坐骨神经解剖变异有关。

解剖生理

与坐骨神经的位置关系

病 因

诊 断

梨状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包括许多其他能引起腰痛、臀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包括神经根病变、腰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疼痛、髋关节疼痛、关节突关节疼痛、大转子疼痛综合征以及臀部的肌肉、肌腱和筋膜相关的疼痛。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标准,梨状肌综合征通常是一种排除诊断,因为首先必须排除其他更常见的疾病。

体格检查

梨状肌综合征的特殊体格检查。A:梨状肌主动抗阻试验(activepiriformis test);B:Beatty试验;C:屈曲内收内旋试验(FAIR test);D:Pace试验。

其他手法通过梨状肌主动收缩使坐骨神经受压迫而引起坐骨神经痛。在梨状肌主动抗阻试验中,患者侧卧位,嘱患者主动外展和外旋髋关节,而医师负责抵抗这些动作。患者的典型疼痛再现时为阳性,据报道,这个试验敏感度为0.78,特异度为0.80。在类似的Beatty试验中,患者侧卧位,髋关节保持屈曲外展,对抗重力。在Pace试验中,医生对抗坐位的患者髋关节外展。与健侧相比,患者患侧出现典型的臀部疼痛、无力或感觉异常的表现为Beatty试验和Pace试验阳性。

其他手法通过使受刺激的坐骨神经紧张,再现患者的症状。在坐位梨状肌牵拉试验中,患者坐在检查台的边缘,髋关节弯曲90°,膝关节伸直。医师触诊坐骨切迹并使患者髋关节内收内旋。患者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Lasègue征)是在膝关节完全伸直的情况下进行的。医师将患者下肢抬高至髋关节屈曲终点,或者直到患者出现放射痛或感觉异常为止。

这两种试验中,患者再现典型的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为阳性。坐位梨状肌牵拉试验的灵敏度为0.53,特异度为0.90;直腿抬高试验的灵敏度为0.15,特异度为0.95。坐位梨状肌牵拉试验与梨状肌主动抗阻试验相结合,在内镜下发现坐骨神经卡压的敏感度为0.91,特异度为0.80。这些使神经牵拉引起症状的体格检查,假如跟神经根病或其他导致神经张力增高的病因有重叠的表现,必须使用其他体格检查和诊断性检查来确认。

影像学检查

治 疗

多学科治疗:

一旦确诊了梨状肌综合征,最初的治疗应该是非手术的多学科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剂和神经系统药物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以及物理治疗仍然是梨状肌综合征治疗的核心。医生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对梨状肌长度和张力的评估,对指导治疗相当重要。最常见的情况是梨状肌缩短和静息张力增加伴或不伴紧缩带或肌筋膜痛点。这种情况可以导致髋关节外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使髋关节外旋肌缩短。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髋关节内旋和过度牵拉的梨状肌,伴或不伴紧缩带或肌筋膜痛点。梨状肌触诊时压痛的紧缩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治疗,包括:痛点注射麻醉剂、干针疗法、针灸、手法加压和按摩。辅助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和肌肉刺激。物理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恢复肌肉的适当长度,松解可能存在的肌筋膜痛点,这样可能可以减少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治疗的重点应该是恢复腰骶部的稳定性,加强髋部肌肉力量,以及矫正髋部、骨盆和脊柱的生物力学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容易导致臀部疼痛,而且假如不纠正的话,会导致症状复发。

在体格检查发现深部外旋肌缩短的患者中,不仅要注意评估肌肉的长度,还要评估股骨头相对于髋臼的位置。通常情况下,股骨头在髋臼的前方反复滑动,会导致髋关节囊后方僵硬,当松解了之后有助于改善肌肉长度和重新建立神经运动控制。在Butler所描述的使用刺激性手法牵拉坐骨神经会再现下肢远端疼痛的患者中,这些方法有助于减轻下肢疼痛,并可作为治疗过程中的一种监测手段。在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的250例患者中,使用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和肌松剂)联合物理治疗的症状缓解率为51.2%。

Fishman等人描述了一种物理治疗方案,当联合使用梨状肌内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时,在他们研究的665名患者中,有79%的患者症状缓解了至少50%,这些患者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体位时神经传导测试显示H反射(H-reflex)延长。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需要辩证地看待,因为研究没有设置对照组,而且现在已不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了。

注射治疗:

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行梨状肌注射既可以用于诊断也可以用于治疗。这些注射可以采用直接注射或在肌电图、透视、超声、MRI或CT的引导下进行。某些引导方法可能优于其他方法,因为大体研究显示利用解剖标志和透视引导下梨状肌注射的准确率仅为30%,而超声引导下注射的准确率为95%。

在162例经MRI引导下梨状肌内麻醉剂注射治疗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中,15%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无复发;8%的患者疼痛缓解2~4个月,再次注射后获得持续缓解;37%的患者疼痛缓解2~4个月后复发,24%的患者疼痛缓解不到2周后复发;16%的患者疼痛没有缓解。仅用激素注射,以及与局麻药联合使用,已被证明有助于改善梨状肌综合征的疼痛。

在一项随机、双盲研究中,57例单侧髋关节疼痛、屈曲内收内旋试验阳性以及梨状肌压痛的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梨状肌内利多卡因注射或利多卡因加倍他米松注射的治疗。两组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由于疼痛改善的效果是一样的,因此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单独使用麻醉剂进行注射是合理的。鉴于这些结果,加上其他与肌肉内激素注射相关的副作用如肌肉萎缩等,只有在非常有限的病例中才应考虑肌肉内激素注射。

近年来,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剂能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自评疼痛。MRI检查发现,当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到梨状肌内会导致梨状肌的厚度和体积减少。这一发现可能能解释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

在一项双盲、含安慰剂组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肉毒杆菌毒素在缓解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疼痛方面优于利多卡因联合激素组以及生理盐水安慰剂组。另外,在一项研究中,梨状肌内肉毒杆菌毒素注射联合物理疗法能使27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中的24例获得了50%以上的缓解,平均视觉模拟评分从6.7分下降到2.3分。

在一个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疼痛的患者人群中,122名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接受药物和物理治疗的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后,77%的患者获得了“很好到非常好”的疼痛缓解。尽管肉毒杆菌毒素是有效的,考虑到其成本,这种治疗往往不能成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一线治疗方法。

手术松解: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梨状肌肌腱切断术和坐骨神经减压术。在手术前谨慎地筛选患者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是必要的。一些研究报道了手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良好结果,但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进行过大型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鉴于上述保守治疗有相对成功的疗效,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松解。

结 论

坐骨神经痛在普通人群中相对常见,梨状肌综合征被认为占所有坐骨神经痛的6-8%。由于鉴别诊断很多,许多诊断又有重叠的症状,使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变得复杂。由于目前还没有可以用来确诊的试验,梨状肌综合征仍然是一种排除诊断。目前,非手术治疗仍然是梨状肌综合征治疗的支柱,重点是解决生物力学方面的缺陷。

主要内容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作用

鉴别诊断

治疗方案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

由梨状肌的异常状态引起的坐骨神经周围神经炎。它在临床中经常被忽视或被误诊。梨状肌综合征可以“伪装”为其他常见的躯体功能障碍,例如椎间盘突出,腰神经根病,原发性骶骨功能障碍,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据估计,至少有6%被诊断患有腰痛的患者实际上是梨状肌综合征。

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延误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的病理状况,引发慢性躯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觉异常,感觉过敏和肌肉无力的代偿性变化。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是识别梨状肌综合征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进行适当的治疗。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梨状肌综合征的病理特征以及可用于这种病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重点整骨疗法原则和实践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考虑因素

梨状肌综合征常影响所有职业和活动水平的个体。腰痛患者中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差很大从5%至36%。梨状肌综合征因为与更广泛的股四头肌相关联的生物力学,比如可能女性多见于“Q角”问题。在准确确定梨状肌综合征的真实发病率方面存在困难,因为它经常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解剖学特征

梨状肌充当外部旋转器,由于髋部外展肌和屈肌弱,需要梨状肌在行走和站立时提供姿势稳定性。

由髂后上棘到尾骨尖作一连线,在连线上连线距髂后上棘2cm处作一标点,此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即为梨状肌的体表投影。

出入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臀上神经: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上动、静脉:

供应临近的结构

出入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坐骨神经

股后皮神经

臀下动、静脉

臀下神经

闭孔内肌神经

阴部内动、静脉

阴部神经

髂内动脉在此分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经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髂关节。

正确理解梨状肌综合征需要了解坐骨神经和梨状肌之间关系的变化。

坐骨神经大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至臀部,继之曲向外下,经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垂直下行到股后部。少数情况下,坐骨神经分成两股,一股穿梨状肌,一股出梨状肌下孔;或一股出梨状肌上孔,一股出梨状肌下孔;也有分成多股出盆者。由于坐骨神经或其一部分穿过梨状肌,而患者常因劳累发生肌肉劳损水肿等,受肌肉收缩压迫神经的影响,可出现梨状肌综合征。出现臀腿痛及相应肌的运动障碍。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之间关系的变化:(A)沿着梨状肌下表面离开较大坐骨孔的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分裂穿过梨状肌,胫骨分支通过(B)下方或(C)上方; (D)整个坐骨神经穿过肌肉腹部; (E)沿着梨状肌上表面离开较大坐骨孔的坐骨神经。

在多达96%的人群中,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表面深处的较大的坐骨神经孔退出。

在多达22%的人群中,坐骨神经穿透梨状肌,分裂梨状肌,或两者,使这些人易患梨状肌综合征。

坐骨神经可以完全穿过肌肉腹部,或者神经可能分裂成 一个分支(通常是腓骨部分)穿过肌肉,而另一个分支(通常是胫骨部分)沿着肌肉向下或向上延伸。

很少,坐骨神经离开沿着梨状肌的上表面坐骨大孔。

临床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坐位超过15至20分钟后疼痛加剧。许多患者抱怨梨状肌(即臀部)疼痛,特别是在骶骨和内侧大转子的肌肉附着处。可能是突然或逐渐发作的症状通常与梨状肌的痉挛或坐骨神经的压迫有关。患者可能会抱怨行走困难以及同侧腿内旋的疼痛,例如在盘腿坐姿或走动时发生。

梨状肌的痉挛和骶骨功能障碍(例如扭转)会对骶髂韧带造成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阴部神经受压或机械应力增加,可能导致腹股沟和骨盆疼痛。压迫坐骨神经的腓骨分支的经常引起疼痛或在大腿后侧感觉异常。通过补偿或促进机制,梨状肌综合征可能导致颈部,胸部和腰骶部疼痛,以及胃肠道疾病和头痛。

这些临床症状直接或间接地与肌肉痉挛,导致神经压迫或两者相关。在梨状肌上触诊的柔软性,特别是在大转子肌肉附着时,是常见的。患者也可能在骶髂关节区域触诊时触痛,坐骨肌切口较大,梨状肌包括可能向膝盖放射的疼痛。

一些患者在梨状肌的收缩引起臀部可触及的“香肠状”肿块。收缩梨状肌还引起同侧外部髋转动。当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仰卧位放松时,同侧足向外旋转- 称为阳性梨状肌征。许多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会有Freiberg或Pace征象。

诊断测试

一些临床试验可用于辅助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这些测试对于临床情况很有用,但是没有针对梨状肌综合征的单一测试。

鉴别诊断

病史和身体评估应包括对臀部的任何创伤以及膀胱变化。物理评估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梨状肌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梨状肌综合征在出现坐骨神经痛、跛行、肌萎缩等症状,或合并椎间盘突出者更容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鉴别点在于梨状肌综合征直腿抬高在60°内疼痛显著,因损伤的梨状肌被拉长至紧张状态时刺激坐骨神经更加严重,但超过60°,梨状肌不再被继续拉长,疼痛反而减轻。疼痛局限在坐骨结节和梨状肌部,疼痛沿坐骨神经反射并出现行走困难,并且在梨状肌的解剖部位可以触及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梨状肌紧张试验为阳性。直腿抬高试验与加强试验阳性4字试验阴性为腰椎间盘综合征

神经鞘膜瘤高位神经鞘膜瘤

较少见。症状进行性加重,与活动或休息无关。臀部有较强的Tinel征,但难以在局部扪及条索状瘤体。有时可在B超发沿坐骨神经表面均匀增厚的回声带。手术和病理检查是最终确诊手段

骨科结构检查特别注意腰椎,骨盆和骶骨,以及腿长差异

深腱反射的测试和强度和感觉测试

可以使用病史和身体评估以及神经和放射学测试的组合来排除腰骶神经根病,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压缩性骨折和椎管狭窄。

治疗

临床医生应该保持对梨状肌综合征的高度怀疑。如Fishman等认为,早期保守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们报告说,超过79%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肌肉松弛剂,冰敷和休息。

如果所有药物和手法治疗失败,最终治疗选择是手术减压。

骨科手法治疗

对于患有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整骨疗法治疗(OMT)的目标是恢复正常的运动范围并减轻疼痛。这些目标可以通过减少梨状肌痉挛来实现。间接整骨疗法操作技术已用于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最常报道用于管理梨状肌综合征的两种间接OMT技术是反向训练(counterstrain)并促进位置释放。这两种技术都涉及移除从梨状肌尽可能多的张力的原理。

方法:

三个压点位置可以通过中间骶骨,梨状肌和后内侧转子的反向训练来解决。

通常要求患者俯卧位,身体受影响的一侧位于治疗床的边缘。在进行反向训练技术时,康复治疗师将患者的受影响的腿放在床外,使其在髋部和膝部弯曲,在臀部外展和外旋。

通过股骨的长轴从膝盖朝向坐骨神经切口收缩。可以将患者治疗时间从执行反向训练时的90秒。

可以使用主动或被动方法执行直接OMT技术。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中最有用的直接OMT技术包括肌肉能量,静止和高速/低振幅。肌肉能量技术可用于治疗梨状肌痉挛,以及骶骨和骨盆的相关功能障碍。肌肉能量技术没有绝对的禁忌症。患者必须了解所需的肌肉力量和该力的正确方向才能使该技术有效。

物理疗法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可以通过涉及各种运动锻炼和伸展技术的物理治疗进行治疗。对于医生而言,清楚地展示患者期望进行的伸展是很重要的。还建议患者在家里进行这些锻炼。

如果患者能够在家中进行所需的锻炼,则应建议他/她每天在多个短时间内进行锻炼,每次锻炼仅需要持续几分钟。

物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系统程序消除症状,该系统程序旨在增加周围肌肉群和关节的运动范围,以及增加这些肌肉群的支撑强度。特别是,髋关节内收肌的强化已被证明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有益。

几项研究已经报道了附加的益处可以从物理治疗方式,如热疗法,冷疗法,BTX-A注射,和超声来导出。在物理治疗或家庭治疗期间通常最有效地应用加热或冷疗法,因为它可以减轻与施加于刺激或紧张的梨状肌的直接治疗相关的不适。

如果有长短腿或者骨盆倾斜的朋友,建议及时纠正体态。

如果梨状肌损伤是由于撞击造成的,出现肌肉撕裂,建议在前3天冰敷(每次10-15分钟,每2-4小时冰敷一次)以抑制炎症因子,减轻疼痛。但进入慢性期后,可通过热敷以加速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并进行上面的运动康复即可。

如果仅是肌肉紧张,建议热敷臀部肌肉,这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每次15分钟,如有可能,每2-4小时热敷一次。

结论

关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认知存在很多差距,需要增加对这种情况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患者是必要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涉及流行病学因素,危险因素和最佳治疗方案。从症状发作到初始呈现的时间长度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表现出与梨状肌综合征一致的症状和体征的患有腰痛的患者的比例也是未知的并且值得进一步思考。

下肢神经解剖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

骶丛坐骨神经阻滞

膝关节正常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

背部神经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总结:膝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术入路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大腿后侧的肌群有靠外侧的股二头肌和靠内侧的半腱半膜肌,它们由坐骨神经支配。

因此,大腿后侧疼痛时,首先要检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无拉伤或其他损伤史,以明确有无股肌群损伤。股肌群的损伤位置多在肌与肌腹的交界处,内、外两侧股屈肌的分叉处及附着区等;肌腹拉伤时有发生,其痛点多在中段,且常有明显肿胀或血肿,触诊有硬块、压痛等,肌肉主、被动收缩或抗阻收缩时疼痛加剧。

如痛为神经所引起,则应先考虑坐骨神经或臀上皮神经的损伤。二者的损伤均可表现出腰、臀、大腿后侧疼痛,抬腿可有不同程度受限,但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痛较放散,位置常似是而非,隐约不定,仅达大腿后侧而不及小腿。坐骨神经损伤则沿坐骨神,其痛不仅表现在腰、臀、大腿后侧、且整个小腿,特别是小腿外侧的麻痛,较为常见,抬腿及伸腰受限,有牵拉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分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变性所致,多见于L4/5或L5/S1。

干性坐骨神经痛虽可发生于神经干的全程,但多见于梨状肌,臀大、中、小肌,臀筋膜慢性损害时,故寻找坐骨神经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状肌处。臀上皮神经则应在上腰段挖根源。

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时,应注意股四头肌损伤,在中段多为肌腹拉伤,常可触及到硬块,此为肌肉拉伤后的肌痉挛、血肿块等,有压痛:如压痛在下段、髌骨上方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处的拉伤,甚至是断裂伤。

于是,股四头肌收缩或抗阻伸膝时,疼痛加剧,如有断裂者,膝上方可出现空陷横断沟,且股四头肌明显上缩成团块状。

若疼痛点出现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触及时,需考虑髂腰肌损伤,因为它附着于股骨小结节,故可于此处摸到压痛点,抗阻抬腿时该点疼痛加剧;若压痛点出现于髂前上棘时,除考虑阔筋膜张肌附着点损伤外,应注意此处也是缝匠肌的附着点,此肌由髂前上棘经股前,斜向内下,止于胫骨内侧髁。

故检查此肌两端附着点及肌的行经有无压痛,屈膝并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动作时有无压痛。

若有阳性反应,需考虑缝匠肌损伤,若髂前下棘压痛,考虑为股直肌头附着区有损伤。

上述两肌均为股神经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变,若考虑骨神经导致时,应检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内侧肌群称内收肌,其功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故双腿如果较长时间叉开站立强力牵拉内收肌,可引起大腿内侧疼痛,抗阻内收时大腿内侧疼痛,此为内收肌过度疲劳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内收检查时,如疼痛的位置在耻骨部,且耻骨支有压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应注意可能是由于内收肌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耻骨骨炎。

由于耻骨肌受股神经、大收肌受坐骨神经双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时,尚需注意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有无病变之外,所有内收肌者则受闭孔神经支配,应注意检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外侧无具体肌群,主要是髂胫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胫束损伤时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侧影响至小腿外侧,且大腿外侧下、中1/3交界处是其压痛的敏感点,故大腿外侧的疼痛基本为髂胫束损伤所致。

虽然下、中1/3交界的压痛有时可能是股四头肌外侧头损伤引起,只要有此概念,从二者所影响的方向、范围、功能等作比较,也不难鉴别。

股外侧皮神经炎时,虽然也可以有大腿外侧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侧上、中部有感觉异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加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

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

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体位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

在此体位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

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刺激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

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臀下部的疼痛,若其位置在下外区较靠座标的交叉,垂直座标稍外侧处,首先要考虑坐骨神经痛的可能性,先沿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行径检查有无压痛,注意其疼痛应是在大腿后侧(不应该出现在大腿的内侧或外侧),且下肢的其他症状也与之相符时,初步可作坐骨神经损伤来诊断,若要诊断成立,还应进一步寻其根源,判断是根性还是干性,根源在腰椎还是在梨状肌。

若疼痛的位置稍靠外下方,在大转子之内侧时,需注意是否为股方肌损伤(检查及鉴别方法可参考前面有关股方肌损伤部分)。有时其痛点在股方肌上方,则可能为深部小肌的损伤,临床少见。

若疼痛的位置在髋关节,特别是在大转子处时,若是慢性疼痛,需注意髋有无慢性损伤或炎症,若关节活动时还有响声者,要注意弹响髋;若为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则应注意排除股骨胫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二者均是伤后起病,大转子上移,活动障碍,前者局部尚可触得骨擦音,铁钻试验阳性等,X线照片可鉴别、确诊。

若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下内侧区,接近于臀皱折处应查其与坐骨结节的关系。

若疼痛在坐骨结节,要注意有否坐骨结节囊肿、股屈肌群附着区损伤,甚至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少年、儿童)等。

疼痛在臀上部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

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

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

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

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故应将其辩明,避免误诊误治,影响疗效。

臀部上内方肌内侧缘疼痛有可能损伤的是臀中肌和梨状肌

臀中肌由内上斜向下,其内侧端在臀部上内区,有的患者表现为肌腹痛者,则其检查所得如前所述;有的患者主要是附着区损伤者,其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上内区中部,故在此查到压痛点时,要注意到臀中肌损伤的可能。若痛在臀中肌下方,坐标交叉稍内侧处,必须注意到梨状肌损伤的可能。

梨状肌起于2-4骶椎前面,肌束穿坐骨大孔而出,斜向外下达股骨大转子,它的损伤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此肌被臀大肌所覆盖,准确的体表定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准确治疗。对其体表定位有不同方法:有人主张由髂骨后上棘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来表示梨状肌的位置,实践认为此线仅为梨状肌的上缘;有人主张先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一连线,在此线髂后上棘2厘米处取点,再由此点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此线即为梨状肌中心线的体表投影线。

若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则内1/3为梨状肌在盆腔内的起始段,中1/3为穿出坐骨大孔之后的肌腹部分,外1/3约为肌腱部分。因此,内、中1/3交接处是梨状肌的出口点,中1/3是检查梨状肌伤病变化,进行手法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部位。

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臀大肌常有痉挛肌束,易与梨状肌相混淆,虽说二者有异,但靠深浅有时也难以分清,最好是在其内、中1/3交界处进行触摸,触得肌束后顺肌束向内侧摸。可触到一骨环,此为坐骨大孔的内侧缘,若为梨状肌,其肌束将潜于此环之下而消失若肌束跨此环而过,在环的内侧尚可触及的话,则为臀大肌的痉挛肌束。

另外,若为梨状肌损伤时除自身有压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可出现一系列的有关症状,在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若触及一些大小不一,或成串,或散在性的滑动小结节,这是局部脂肪小叶疝入浅筋膜后发生肿胀,形成结节状的脂肪球,称之为骶髂部脂肪疝,有局部胀痛,牵扯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影响至别处。

临床常可见到臀髋部的慢性软组织损害可以引起膝关节痛,其主要是闭孔神经受到刺激或激惹通过隐神经支配膝关节,对主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检查同侧臀髋部是否有病,以防误诊。

疼痛若在臀部内侧缘,则需注意臀大肌附着缘的损伤。这种损伤,除局部压痛外,常可触及小纤维索等改变。除臀大肌附着缘损伤外,还需注意有无骶髂关节半脱位。可通过检查髂后上棘是否对称,“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等加以鉴别,必要时X线照片检查,加以确诊。

总之,腰腿痛虽然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腰的疾患可引起腰腿痛,而臀或腿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给我们提供腰病的线索。通过对臀及大腿解剖的复习,将有助于我们对腰腿痛的防治。

本文会给大家介绍梨状肌扳机点的综合处理流程,其中包括放松梨状肌的方法,因而对于由梨状肌紧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也会有一定改善作用。

文章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

梨状肌的解剖简介

梨状肌与其扳机点的触诊

综合处理流程

1. 解剖简介

据说梨状肌是因为形状近似于梨而得名,但仔细看觉得跟哪一种梨也没有非常相像,大多数情况还是呈扁片状、三角形的一块位于臀部深层的小肌肉。

梨状肌起自于骶骨前面,止于大转子内侧面。

骶骨一端固定时,能让大腿外展、外旋与后伸。而当腿为固定端时,两侧同时收缩它又能让骨盆后倾,一侧收缩时能让骨盆转向同侧。此外,它对髋关节与骶髂关节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

2. 梨状肌综合征的相关疼痛

当由于各种原因使梨状肌被损伤、变得紧缩或过度拉长时,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症状。比如臀部深层的疼痛,或放射到腿部甚至足部。坐在比较硬或狭窄的地方、跷二郎腿或者久坐之后,症状往往会加重。

症状产生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是梨状肌卡压到坐骨神经,而引起坐骨神经痛——涉及臀部、大腿后侧乃至于小腿与足的疼痛、刺痛与麻木。

另一方面,疼痛也可源于肌筋膜功能障碍。梨状肌扳机点引起的牵涉痛也可传导至骶髂区域、臀部、腿部或腹股沟等位置。扳机点可以由肌肉损伤、过度使用等多种原因导致。

要改善由梨状肌卡压造成的坐骨神经痛,通常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缓解其紧张。最常见的有按摩推拿、拉伸以及神经松动术等各种方法。

如果卡压是由肌肉缩短且紧张引起的,那么拉伸自然是适用的。但若是肌肉被拉长且紧张从而卡压神经,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再去过度拉伸。

3. 梨状肌与其扳机点的触诊定位

(1)要触诊梨状肌的扳机点,首先要定位梨状肌。

步骤1:找到这一侧的髂后上棘(上图标红处以及下图手指的位置)

步骤2:找到骶骨尾骨交界处

步骤3:找到两点连线中点

步骤4:从此点出发,朝着大转子的方向去向外触摸,直到越过骶骨外侧边缘,就到了梨状肌的位置。当然,手直接摸到的只是表层的臀肌,梨状肌位于更深层。

在这个点触诊的时候,也可以让患者的髋关节稍外旋抗阻,这样更容易找到梨状肌的位置。如上图所示的方向,箭头为治疗师给予阻力和患者尝试运动的方向。

(2)定位到梨状肌之后,下一步才是寻找扳机点

梨状肌其中一个常见扳机点就在刚才定位梨状肌时,经过骶骨外侧刚触诊到肌肉的位置附近。具体结合患者反馈(是否引起平日症状)来定位,用力要深透。

另外一个扳机点位于梨状肌靠外侧三分之一,可以从沿着刚才的点继续向大转子方向去触摸。

4. 扳机点的综合处理流程

跟“一招制敌”的套路不同,正统的物理治疗在几十年来一直在摸索如何才能整合各种手段,来达到对扳机点的最佳疗效。也就是说,掌握某一具体方法固然重要,但如何把各个技术按照合理的流程来配合使用,同样很关键。

本文介绍的方法采用了(INIT)融合神经肌肉抑制技术建议的流程,并予以适当简化。

基本步骤包括:

定位扳机点

局部按压

摆位放松

等长收缩(肌肉能量技术)

拉伸

注:INIT流程里包括了局部拉伸与局部收缩两个步骤,此处考虑到文字的表述方式可能难以让人准确体会,因此省略掉了,只会在线下课程中教学。

触诊定位梨状肌以及扳机点在上一部分已经讲过,此处不再重复。我们从局部按压开始。

(1)局部按压

局部按压,以前也称作缺血性按压。患者俯卧位,在找到扳机点位置之后,持续用手指或小工具按压,压力由小到大逐渐增加。通常保持20秒到1分钟,直至感觉疼痛明显减轻。

注意,处理扳机点的过程中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保持在能耐受的范围内即可。如果有多个扳机点,哪个更痛先处理哪个。一个点每天累积按压的时间建议不超过5分钟。

(2)摆位放松

仍然在俯卧位,要处理的一侧腿伸出床外,可以在骨盆下稍稍垫高,让腰椎处于中立位。一只手在痛点保持轻微压力,监测疼痛的变化。

另一只手将髋关节摆放至屈曲、外展位,膝关节自然弯曲并且放在治疗师腿上,给予足够的支撑。轻微调节屈曲、外展以及内外旋的角度,寻找疼痛减轻程度最大的位置。

保持90秒,并缓慢轻柔地将腿部摆回原位,整个过程患者应处于放松、被动的状态。

摆位放松技术的关键不仅在于肢体具体的位置,能够在寻找最大舒适位的过程中给予患者肢体稳定的承托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给人安全感、更有利于身体放松。

(3)等长收缩(肌肉能量技术)

患者仰卧,处理一侧的脚跨到另一侧腿旁边,注意屈髋的角度不超过60°。

一只手固定骨盆,另一只手在膝关节侧面将腿部推向身体中线(引起髋内旋、内收),感觉到有阻力出现停在此位置。

继续给予向内的推力,患者抗阻并保持在此位置,力道大约为20%最大力量即可,持续10秒钟后放松

(4)拉伸

上一步等长收缩放松后,继续向内推动腿部(通常受限有所改善),到新的阻力位置停下,保持10-30秒。然后继续重复第3步的等长收缩。第三步与第四步可反复进行,直到等长收缩后没有进一步改善空间。

本文仅介绍了针对梨状肌局部处理的流程,如果在更整体的角度来看,那么还需要考虑梨状肌的问题从何而来。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当只在某块肌肉本身,更应当思考肌肉代偿背后的原因。

德国有部分培训机构会把肌筋膜扳机点疗法和其他的康复技术放在一个模块里来开设课程,比如搭配动态关节松动术,或者内脏松弛术来教学。这其实也是一种整合,在一个系统内部的不同层面或者跨系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剖

骶髂关节由髂骨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扁平,彼此对合非常紧密,属平面关节。关节囊紧张,紧贴于关节面周缘,其周围有许多强韧的韧带加强,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因而骶髂关节活动性很小,有利于支持体重和传递重力。

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常称之为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1.坐骨神经痛:

急性病例表现为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

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

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挽扶或持拐来诊。慢性患者上述症状略缓和,患者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软、麻胀、怕冷等。如勉强行走,则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仰卧伸直下肢时患肢常有牵扯痛或麻胀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临床上常将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

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症症状:

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则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4.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

腰脊柱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显受限。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1.病史:

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伤史,并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症的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和典型体征者。

2、骶髂关节位置错动的检查:

患侧骶后上棘(或下棘)下缘位置较健侧偏下者,为骶髂关节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对于肥胖患者,髂后上棘下缘触诊不清时,可触摸髂后下棘下缘或髂后上棘最高点,两侧对比。区分骶髂关节前错位或后错位是手法复位治疗的主要依据,必须详细检查。据我们观察统计,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位居多,左侧骶髂关节以后错位多见。

3.骨盆扭转的各种试验检查:

如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4字征,以及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急性病例以上各种试验检查可呈阳性。

4.X线平片检查:

在腰骶椎正位片上,可见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或降低,两侧关节间隙宽窄不等。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前错位者髂后上棘偏上,后错位者髂后上棘偏下。在斜位片上,病侧骶髂关节间突增宽,关节面凹凸之间排列紊乱。

目的:

手法整复错动关节,符合解剖生理及力学承受要求。

手法:

扳法、牵拉法、抖法。

操作:

(1)基本操作:

手法复位前需明确患侧髂骨旋转方向。前错位者,采用单髋过屈复位法;后错位者,采用单髋过伸复位法。复位时需固定健侧下肢,防止骨盆旋转,以免影响复位效果。

(2)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操作:以右侧为例。

患者仰卧床沿,两下肢伸直。助手按压左下肢膝。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侧髋、膝关节,内收外展5~7次。再往对侧肋部过屈右腕、膝关节,趁患者不注意用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手法完毕。

(3)骶髂关节后错位复位操作:以左侧为例。

①俯卧单髋过伸复位法操作之一:患者俯卧床沿,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托患肢膝上部,左掌根部压左骶髂关节。先缓缓旋转患肢5~7次。医者尽可能上提患者左侧大腿过伸患肢,左手同时用力下压骶髂关节,两手成相反方向扳按,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手法完毕。

②侧卧单髋过伸复位法操作:患者右侧卧位,患肢在上,健肢在下自然但直。医者立于其后,右手掌根顶推患侧髂后上嵴,左手握左踝。先小幅度过伸患肢,医者左手拉左踝使患肢过伸,右手同时顶推髂后上棘,两手向相反方向推拉,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最后嘱患者作患肢蹬空动作。

(4)辅助操作

①腰臀部软组织损伤治疗操作:采用分筋理筋和旋转复位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对于减轻临床症状和提高疗效有很好的作用。

②腘绳肌牵拉操作:用于长期卧床腘绳肌挛缩患者。分阶段被动直腿抬高患肢(患者应主动进行患肢锻炼),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THE END
0.外阴疾病分类及症状病情分析:外阴疾病是指影响女性外阴部位的各种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常见的症状包括瘙痒、灼热感、疼痛、分泌物增多或变异等。 2.炎症性疾病:由于刺激、摩擦或外伤等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常见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瘙痒、出血、溃疡等。 jvzquC41okv/rrsiiwumx7hqo1gtm8][46_83@z0jvsm
1.阴道疾病有几种问答频道阴道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等,按感染性、激素jvzquC41yy}/dxmg0et0c|p1xkkx1:5622673A3jvor
2.常见女性阴道疾病包括什么专家文章常见女性阴道疾病包括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等。这些疾病可能由感染、激素变化、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分泌物异常、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1、阴道炎 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通常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导致。常见症状包括分泌物增多、颜色异常jvzquC41yy}/dxmg0et0c{ykenk0xrjy19€n9;f7t|qetA{g0jznn
3.类风湿疾病有哪些主要是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受累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等。 2、感染所致的类风湿性综合征 常见的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直接侵袭各部位关节,使关节发生炎症反应而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 3、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jvzquC41o0iicxsgk0ipo8rkr1tfy|4365>23@:0jvsm
4.广东今年新发现艾滋病病例9011例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3)自我检测阴性,一般来说,提示没有艾滋病感染,但因存在窗口期,建议在3个月后到疾控中心或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检测。 5.有哪些检测方法? -艾滋病检测首先进行的是抗体初筛检测。如果初筛检测结果为“阳性”,一定要进一步做确证试验,才能确诊。 -常用筛查试验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化学发光实验、免疫荧光实验jvzquC41pg}t0‚hyd0ipo8723:3248531euovnsva5626<9:80nuo
5.常见女性阴道疾病有哪些常见女性阴道疾病有哪些 病情分析:女性常见的阴道疾病主要包括: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菌性阴道炎等。 1.阴道炎: 阴道炎是指阴道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感或疼痛。 引发阴道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化学刺激jvzquC41okv/rrsiiwumx7hqo1gtm8
6.新冠疫苗接种61个热门核心问题详细解答(2020.3.14更新)目前国内的建议是,最好是接种同一厂家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建议:如果忘记上一个厂家是哪家的,也可以接种另外一家的疫苗。 相反,新冠病毒不断突变,有些研究甚至认为,混合接种不同的疫苗,可能效果反而更好。 09. 是否需要检查产生抗体?如何检查抗体,如果为阴性需要补种吗? jvzquC41yy}/oniuek4dp8ftvkimg8xjqyebt}neng4eqHnf?2jbf;5:5;>d;
7.在医学中阴性通常表示什么?即问即答阴性结果有时能排除某些疾病,但有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 血液检查:例如乙肝两jvzquC41yy}/hjrkn{jpe}tt0eun0ls1s1;45:6270nuou
8.不明原因疾病——“阴性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研究表明,“阴性艾滋病”“患者”与国际学术界报道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在症状特征和认识历程方面非常相似。2015年,美国卫生部门确认CFS属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不是纯粹的心理问题。最新的研究信息显示,CFS与病原体感染有明显的关联,“患者”体内呈现免疫功能障碍,激素调节、新陈jvzquC41ccsnv7yoow4ff~3ep1{qnxff1tnuou4423?17:=90jzn
9.【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让我们一起拯救生命另外对于受血者来说,接收400毫升一袋的血液比接收2次200毫升的血液,发生输血免疫反应、传染疾病的几率从理论上来说要少一倍,因此对患者也更为有利。 五、为什么献血是无偿的,用血时却要收费? 从献血者身体上所采集来的血液是不能直接用于任何患者的。为了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所有的血液制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制jvzq<84yyy4ht6mquroucu3eqo5dqwygpv326>23:4;.37mvon
10.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哪些39问医生小儿手足口病是有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孩子感染性疾病,有名发疹性水疱性口颊。小儿手足口病是有肠道病毒传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手足口病检查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其他阴性 手足口病检查中,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其他阴性,说明患者感染了肠道病毒,但未发现其他异常,建议患者及时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jvzquC41ycvbut35;0tfv8vwguzjqw4;24?75?60jvsm
11.“HIV抗体阴性”艾滋病,意味着什么?需要担心吗?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两种猜测。 第一是认为所感染的病毒发生减毒,因此复制功能不完全,但诸多文献指出,HIV抗体阴性的艾滋病患者的RNA或整合DNA的gag, pol, and env genes不存在大量基因突变或删除,检测病毒储仓库的金标准VOA实验可以从患者细胞中释放出复制全能型病毒。同时,患者临床疾病进展的凶险程度和较差预jvzquC41yy}/eqzp{wjuqjpi0ipo8ue1cxuklqg1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