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道理既简明扼要,又可无穷无尽地展开。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讲了四件事: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就是佛法的总纲。
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角度谈谈人生修养的选择问题。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信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这是一个根本。那么,怎样来体现对因果的信仰和落实因果呢?那就要有良心。良心如何来体现呢?用道德来体现。当然,这只是一个参照系统。既然叫做选择,那就是每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也有不选择的权利。
如果人真的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处在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也没有解脱的希望,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无常”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
第二,“万法唯心所造,因缘而起”。这个命题是一般人所无法接受的,通常人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怎么说万法是唯心所造的呢?大家注意这个“造”字,它不是创造的造,这个“造”是“变”的意思。唯识宗讲诸法唯识所变。变就是变现,变现并不是这个心念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一个茶杯来。
从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说,佛教还是主张反映论的,当六根与六尘相接触的时候,中间的六识就取这个外境,从而在自己内心就变现一个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变现出“茶杯”这种认识。所以说万法唯心所造是因缘而起。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缘的,没有无因无缘的东西。
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的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事物要存在要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你一定要在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以外去找一个原因出来,佛教认为这个就是我执,就是法执。我们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非要在客观事物上面去另外加一个什么东西。
佛教说一切法因缘而起,“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处的国土的秽与净,个人五蕴身心的美与丑、强与弱、贤与愚、以及寿命的长与短、命运的穷与通、得与失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先天决定的,都不是由某个外在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的,都是每一个人的心在各自的业力的作用下所感现出来的、所感招出来的。
因此,超越和解脱的根本就在当下,当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在什么地方?不是在一个遥远的不可捉摸的空间,它们就在我们的方寸之中,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中。它并不是一个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离开了此岸,不会有彼岸,离开了秽土,哪儿去找净土?
佛教的这种积极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之上。把握过去的东西,可能是个妄想,未来的东西还没有来,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现实的就是当下的这一念。当下这一念就是永恒。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第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个观念也是非常特殊的。从这一点出发,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性升华了,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努力的机会和目标。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没有希望,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佛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至高无上的人格。
应该说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圣贤”,“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国人最能够欣赏、接受佛教的这个观点。佛教说众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这个本性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成佛的可能性、本自具足的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每个人的优势。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众生可以拥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华严经》上面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一旦把妄想执着排除了、净化了,那么就会发现,如来的功德我们本自具足。一切东西都不从外来,众生愿不愿意成佛,以及能不能成佛,最终不是由别人决定,也不是由佛决定,而是由众生自己来决定。
众生要去掉众生性,要圆满这个佛性,关键在什么地方?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发心。我们无意之中做了一件善事和发心做某一件善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要发心成佛,就要按照佛陀所开示的目标和方法去一点一点地落实。
佛教所开示的最基本的修行纲要就是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实现人生的超越、实现从众生到佛、从此岸到彼岸、从烦恼到菩提的修行的基本纲领。当然,还有六度,这些都是我们求解脱、转换人生、改变人生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第四,为人类提供了成佛的途径。这个成佛的途径就是我们修行解脱的方法。这些解脱的方法不是凭空假设,而是经过释迦牟尼在修证过程中实践过的,也是一切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所实证过的,它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是揣摩、猜测的方法。它是被无数的实例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三学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实质就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强调以净化心灵为枢纽,以止观为实现心灵净化的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为自利利他的最高方便。
所以,佛教的解脱方法实际上已经把人生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实践、个体的解脱和社会的完善等等圆融在一起了。在这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仅是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每个人究竟解脱的必由之路。
佛教的人生价值理念立足于现实人生,为人类确立了真正的自主性,它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个人解脱的彼岸性与此岸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等等这样的一些关系,圆满地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不仅是理论上的事情,而且是实践上的事情,它具有实证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假设。
这一特征保证了佛教的人生价值理念一方面能够跟现实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能够跟自然科学乃至人本主义哲学相安无事。爱因斯坦曾说过,现时代能够与科学对话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能够与科学对话,佛教的很多深层次的观念和现代科学不谋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