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药性好。王鹏在上海医药集团负责丹参收购工作,他经手全国各地的药材不计其数。“临朐县丹参外观鲜红,根条粗大,须根少,丹参酮ⅡA含量达到0.35%,超过0.2%的国家标准。”
临朐县地处鲁中山区,地形、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药材生长,药用植物有250多种,历史上就有采药和种植中药材的习惯,被称为“药材之乡”。所产中药材质量上乘,远近闻名。重庆市中澳美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国各地的丹参进行过化验,以临朐产丹参质量最好。“2017年12月,临朐丹参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定,获得登记证书。”县农业局党委委员、能环办主任孟祥军介绍说。“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为辛寨、蒋峪、九山、寺头、沂山5个镇、176个村,总规模2.2万亩,年产8800吨。”
产业规模大。据6月份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1.1万吨,种植规模在潍坊市独占鳌头,在全省位居前列。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丘陵山区,其中寺头、九山、辛寨和石家河最为集中,面积均超过5000亩。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为,丹参2.5万亩,黄芩0.8万亩,桔梗0.2万亩,三七、板蓝根、黄芪、柴胡、金银花等零星种植。临朐县弘医盎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三七200亩,年产100吨,全部由陕西省汉中中医药科研院收购。柳山镇邬家官庄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丹参300亩,黄芩200亩。今年5月,潍坊绿金杜仲开发公司、潍坊喜得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五井镇花园河八岐山流域动工建设万亩杜仲产业园,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300万株杜仲栽植,打造集经济林和医药一体的八岐山生态绿色观光区,目前已栽植杜仲5万株。
具备加工基础。位于丹河水库南岸的临朐乐华中药材有限公司,30多名村民正在进行丹参分类、净选、切段,一片繁忙景象。据董事长王乐华介绍,30多年来,公司与上海医药公司、上海华宇药业有限公司、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医药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年加工丹参、黄芩等原料药材2000吨。目前订单充足,正在全力生产。
山东沂峰丹参茶制品有限公司以丹参根、叶、花为原料,生产6个品种的“沂峰”牌丹参茶。2009年,“沂峰”牌丹参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临朐金太阳食品有限公司建有桔梗生产基地1500亩,其中县内200亩。年加工桔梗3000吨,出口韩国1200吨。
产业发展前景好
中药材是致富产业。中药材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等特点,适宜在山区种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丹参干品统货价格每公斤达到18元,平均亩产300公斤,扣除种苗、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每亩净收益3000元以上。黄芩、桔梗每亩纯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高于花生、黄烟等传统经济作物。丹参、桔梗、黄芩、黄芪等中药,均为宿根植物,行情好时当年出售,行情不好时待价而沽,能寻找最大效益节点。
中药材是健康产业。山东省知名中医药专家、县中医院院务委员陈士洲主任介绍说:“相比西药,中药能调理人体机能,纯天然、副作用小、适用人群广,被患者广泛认可。目前,医院各科室日接诊量都在30人次以上。”
“近年来,中医药利好政策‘井喷’式出台,下步各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中药材需求量越来越大,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产业。”临朐县中医院院长谭波如是说。
中药材有发展空间。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7.3%,有20万亩山区丘陵农田,凡能种植黄烟、花生、地瓜、高粱、谷子等春作物的地块,都可用来种植中药材。“丹参等中药材怕重茬,可与春播作物轮作换茬,也可以与生地、沙参、黄芪、太子参、半夏等中药材进行轮作换茬,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又能丰富药材品种。”王乐华董事长认为,有效利用土地发展中药材栽培不是难事。不仅如此,农村房前、屋后、荒地、荒坡、地边、地堰、护坡、行道、围墙,可种植银杏、花椒、桑树等多年生木本中药材,幼龄果园可以间作丹参、黄芩、半夏等草本药材,目前临朐县3.5万亩的中药材面积明显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药材有发展前景。在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方面,中药材标本兼治、釜底抽薪的效果日益突显。“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这类谚语道出了中药疗效的神奇。随着健康养生的需求和对中药保健作用的研究,中药材的含义也越来越广,除丹参、黄芩、黄芪等传统中药材外,各种药食同源植物的食疗、保健功能也备受青睐。“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不管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山药、大枣、核桃、薏米、枸杞、桑葚、菊花、蒲公英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食疗和保健作用也被人们日益认可和重视。”县中医药副院长刘兴忠介绍说。“山楂有降血脂、降血压、强抗心律不齐等作用,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我们合作社加工的山楂片,全部被药厂收购,作为中药利用,产品供不应求。”临朐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理经理马赛说。与此同时,集中医药研发、康复、旅游、教育、文化与健康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特色小镇、康复山庄不断涌现,各类口服液、药膳、药茶、药枕、饰物等衍生产品也应运而生,古老的中医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潜力,中药材开发前景被空前看好。
制约瓶颈求突破
“虽然临朐县中药材生产具有一定优势,但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大型企业带动、深加工和综合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需要下决心解决。”县农业局党委委员马玉杰直言不讳。
组织化程度低。“平邑、沂南等传统中药材大县,丹参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收获率都已经达到50%以上,而我县仍是空白,没有突破性进展。”谈到中药生产机械化,县农机站站长于希生不无遗憾。临朐县中药材种植总体规模不小,但分散不连片,规模化程度低,老人农业现象突出,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缓慢。“目前临朐县没有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从事中药材收购户不少,但单打独斗,产供销信息不畅,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抱团发展意识不强。”县农业局生产科负责人赵鹏说。
发展后劲不足。“县中医药院现生产26种中药制剂、制品,但临朐县生产的中药材没有GAP、GSP、GMP‘3P’认证,医院无法进行采购。”县中医院药剂科赵桂法科长说。临朐县丹参、黄芩等中药材,大部分以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综合开发和深加工程度很低,企业竞争力不强。“中药材深加工设备,特别是有效成分提取设备投资很大,单纯依靠个人难以实现。”说起中药材深加工,王乐华董事长一脸无奈。随着环保、土地政策收紧,企业难以取得建设用地指标,晒场、仓储、车间不够用,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发展后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外来大型加工企业入驻。
加快发展用实招
“要抢抓机遇,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从规划、政策、加工、品质等方面入手,立足种植,引进加工,拓展文化、旅游等功能,实现产业融合,推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谈到产业发展,县农业局局长傅绍学有自己的思路。
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把健康养老作为乡村振兴八大产业之一,我们要顺势而为,搞好规划,助力产业发展。”傅绍学局长充满信心。兼顾当前和长远、生态和经济关系,以寺头、九山、辛寨、石家河为中心规划打造中药材生产优势区同时,立足乡镇自然优势,把粮药(荞麦、薏仁、绿豆等)、菜药(萝卜、生姜、山药、洋葱等)、果药(银杏、核桃、大枣、山楂等)、菌药(猴头、栗蘑、灵芝、姬松茸等)、花药(菊花、金银花等)、树药(杜仲、桑树、山茱萸、花椒等)同源植物纳入范围,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做好寺头山楂、石家河大枣、冶源花椒、辛寨玫瑰、蒋峪油牡丹、九山栗蘑、五井杜仲等同源植物基地潜力挖掘提升,适当增加银杏、山茱萸等树药同源植物种植,一次栽植,多年受益,既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又拓宽康养、增收渠道。
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质量关乎人民身体健康,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药材质量放在头等位置,以铁的手腕抓好质量安全。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支持沂峰丹参茶制品有限公司、乐华中药材有限公司对接国家政策,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完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为上海医药、华宇药业、安发国际等大型制药企业打造原料生产基地。
招引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大型制药企业和中药材研发人才落户临朐,实现中药材产地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临朐税收。”推动中药材发展,马玉杰认为筑巢引凤十分必要。“我们公司现在占地13亩,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如果能解决50亩晒场、仓库、车间等用地指标,加工能力就能提高到4000吨,我有信心,吸引有投资意向的上海医药集团在临朐投资建厂。”王乐华董事长毛遂自荐、敢想敢干,言语里透着底气。
做好产业融合文章。以中药材为核心,将种植、加工、康养、文化、科普、旅游融为一体,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九山宋香园李经理介绍说:“景区在打造薰衣草景观的同时,已栽植丹参、黄芩等中药材200多亩,让更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中药实物,了解健康知识,传承中药文化。不仅丰富了景区内涵,也拓宽了康养、增收渠道,游客反映良好。”各旅游景点和家庭农场,也要增加中药材内涵,成为宣传中药文化的载体,中、小学生中药知识的科普课堂。博物馆、城市公园、文化中心等场所,也要把中药材作为宣传和展示内容。龙条山康养中心、龙脉山康养综合体等旅游度假场所,可借鉴潍坊峡山区热敏灸生态小镇模式,将中药材与旅游、观光、养生相结合,打造“医养度假”特色品牌,让消费者在休闲度假中怡养身心,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