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中成药中药保护品种中药分类大全目录表药物治疗

中药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以及调节机体功能的药材和成药。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方剂、药材提取物、配方颗粒、外用中药、特殊用途中药等都可以统称为中药,所以说中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精心整理了多种关于中药的分类方法,供大家各取所需。

目录:

一、按中药的药效分类

二、按自然属性分类

三、按药性分类

四、按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五、按临床应用分类

六、按脏腑经络分类

七、按中药采集季节分类

八、按药材类别分类

九、按加工方法分类

十、按药材的稀有程度分类

十一、中药注册分类(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十二、按性味归经分类

十三、按中药剂型分类

一、按中药的药效分类

主要是根据中药的功能和主治疾病的特点来进行划分:

1.解表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的药物,如桂枝、薄荷、麻黄等。

2.清热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

3.泻下药:用于通便、泻火、排毒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4.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的药物,如独活、防风、秦艽等。

5.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消肿、祛湿等作用的药物,如泽泻、茯苓、猪苓、薏苡仁等。

6.温里药: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如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等。

7.理气药:用于调理气机、缓解气滞的药物,如枳实、木香、香附、川楝子等。

8.消导药: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

9.驱虫药:用于驱除体内寄生虫的药物,如使君子、南瓜子、雷丸、槟榔等。

10.止血药:用于治疗出血症状的药物,如三七、地榆、艾叶、仙鹤草等。

11.活血药: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等。

12.化痰止咳平喘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的药物,如半夏、贝母、苏子、百部、桔梗等。

13.安神药: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的药物,如酸枣仁、龙骨、远志、柏子仁等。

14.平肝熄风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症状的药物,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等。

15.开窍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中风等症状的药物,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等。

16.补益药:用于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党参、枸杞子等。

17.固涩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尿频等症状的药物,如五味子、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等。

18.涌吐药:用于引起呕吐,以排出体内有毒物质的药物,如瓜蒂、常山、胆矾等。

19.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内阻、脾胃不和等症状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

20.拔毒化腐生肌药:用于外科病症,如疮疡肿毒、腐肉不脱等,具有拔毒、去腐、生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例如,雄黄、石膏、白芷等。

21.攻毒杀虫止痒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如疥疮、湿疹、皮肤瘙痒等,具有驱虫、止痒、消炎、抗过敏的作用。例如,硫磺、雄黄、蛇床子等。

22.外用药:指用于皮肤表面或某些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药材。这类药材可以是单纯的药材,也可以是经过加工制成的各种外用制剂,如膏药、洗剂、贴剂等。例如,黄连、黄柏、白鲜皮等。

二、按自然属性分类

中药按自然属性分类是一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药材的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最早见于《周礼》,并在《本草经集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按照自然属性,中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6.其他类:包括一些不易归入上述类别的药材,如加工品、副产品等。例如,血余炭(动物的炭化骨骼)、鹿角霜(鹿角的加工品)等。

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也反映了中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按药性分类

中药按药性分类是中药传统分类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进行分类。

1.寒性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例如,黄连、金银花、大黄等。

2.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例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3.温性药:具有温和的温里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等症状。例如,当归、黄芪、陈皮等。

4.凉性药:具有轻微清热作用,适用于轻微热症状。例如,连翘、夏枯草、菊花等。

5.平性药:药性平和,适用于多种体质和病症。例如,枸杞子、党参、白术等。

6.毒性药:具有一定毒性,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例如,雷公藤、附子、洋金花等。

7.补益药:具有补充气血、滋阴壮阳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虚弱体质。例如,人参、黄芪、党参、熟地黄等。

8.攻邪药:具有攻逐病邪、破瘀散结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实证病症。例如,大黄、芫花、水蛭等。

9.固涩药:具有收敛止泻、固精止带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体虚滑脱症状。例如,五味子、金樱子、桑螵蛸等。

10.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血瘀病症。例如,丹参、川芎、红花等。

11.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消肿、祛湿化痰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水湿停滞病症。例如,泽泻、茯苓、猪苓等。

12.安神药:具有安神定志、治疗失眠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心神不宁症状。例如,酸枣仁、龙骨、远志等。

13.开窍药:具有开窍醒神、通关利窍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神志昏迷、中风等症状。例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

14.驱虫药:具有驱除体内寄生虫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寄生虫感染。例如,使君子、南瓜子、雷丸等。

15.外用药:主要用于皮肤表面或某些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如膏药、洗剂、贴剂等,如黄连、黄柏、白鲜皮等。

四、按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是基于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的。

1.生物碱类化合物:这是一类含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阿片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吡咯烷生物碱等,它们常用于镇痛、镇静、抗炎等方面的药物治疗。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结构上类似于花青素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大黄素可用于治疗便秘,黄芩素具有抗炎作用。

3.苯丙素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由苯丙素骨架构成,常见的有桂皮素、丁香素等。它们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

4.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

5.皂苷类化合物:皂苷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包括强心苷、三萜皂苷等,它们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6.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常用于调味、香料以及药物,具有抗菌、驱虫、镇痛等作用。

7.有机酸:有机酸在中药中普遍存在,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它们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具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消化等作用。

8.鞣质: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性的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9.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癌等。

五、按临床应用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和所属科室的需要,快速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有助于药品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针对性研究。

1.儿科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常见病证,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代表性药材包括山楂、神曲、麦芽等,这些药材通常具有温和的性质,适合儿童的体质和敏感的生理特点。

2.眼科用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如结膜炎、干眼症、视力模糊等。代表性药材包括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等,它们具有清肝明目、滋养肝肾的作用。

3.耳病用药:用于治疗耳部疾病,如耳鸣、耳聋、中耳炎等。代表性药材包括磁石、石菖蒲、白芍等,这些药材有助于疏通耳脉、镇静安神。

4.鼻病用药:用于治疗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等。代表性药材包括辛夷、白芷、细辛等,它们具有通鼻窍、散风热的作用。

5.咽喉病用药: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等。代表性药材包括金银花、板蓝根、蝉蜕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6.口腔用药:用于治疗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龈炎、口臭等。代表性药材包括黄连、甘草、薄荷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7.骨伤用药:用于治疗骨折、骨关节炎、肌肉疼痛等骨伤科疾病。代表性药材包括三七、骨碎补、自然铜等,这些药材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强筋壮骨。

8.皮科用药:用于治疗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痤疮等。代表性药材包括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

9.内科用药:用于治疗内科各类疾病,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表性药材包括黄芪、人参、丹参等,这些药材具有补气活血、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10.外科用药:用于治疗外伤、疖肿、烧伤等外科疾病。代表性药材包括金银花、薏苡仁、蒲公英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11.妇科用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代表性药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等,这些药材具有调经止痛、滋阴补血的功效。

六、按脏腑经络中药分类

主要是根据中药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作用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源于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通过药物的性能、味道、归经等特点,指导临床用药,以达到调和脏腑、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6.胃经药: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消化不良等胃脘疾病。例如,半夏、陈皮、神曲等。

7.大肠经药:主要用于治疗便秘、泄泻等大肠疾病。例如,大黄、芒硝、枳实等。

8.小肠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淋证等小肠疾病。例如,木通、车前子、瞿麦等。

9.膀胱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膀胱疾病。例如,茯苓、猪苓、泽泻等。

10.心包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心包病变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例如,瓜蒌、薤白等。

11.三焦经药:主要用于治疗三焦功能紊乱引起的多种症状,如胸闷、耳鸣、水肿等。例如,柴胡、黄芩、木通等。

七、按中药采集季节分类

1.春季采收:

根及根茎类:如甘草、丹参等,春季发芽前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丰富。

全草类:如益母草、薄荷等,通常在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花期采收。

叶类药材:如大青叶、枇杷叶等,以花蕾将开或正当花盛期采收为好。

2.夏季采收:

根类药材: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此时有效成分含量高。

动物、昆虫类药材:如桑螵蛸、斑蝥等,根据其生长和活动季节捕捉。

3.秋季采收:

根及根茎类:如黄芪、白芍等,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时采收,有效成分积累较高。

花类药材:如金银花、款冬花等,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分次采摘,以晴天、清晨为好。

4.冬季采收:

根类药材:如大黄、何首乌等,冬季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此时药材质量较好。

树皮、根皮类药材:如黄柏、厚朴等,通常在春、夏时节采集,但有些如牡丹皮、苦楝皮等则以秋后采收为宜。

5.全年可采收:

矿物类药材:如石膏、磁石等,成分较为稳定,全年随时可采收。

需要注意的是,药材的采收除了考虑季节外,还应考虑具体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药材的生长状况,以确保采收到品质最佳的药材。

八、按药材类别分类

11.其他类:不易归入上述类别的其他药材,如血余炭(动物骨骼的炭化物)、鹿角霜(鹿角的加工品)等。

九、按加工方法分类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不仅影响其药效,还关系到药材的保存和使用便捷性。

1.生用药材:指直接采集后经过简单处理,如清洗、切片、晒干等,即可用于临床的药材。这类药材通常具有较为原始的药效,如生甘草、生黄芪等。

2.炒制药材:将药材经过炒制,可以增强或改变其药效。炒制药材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清炒:如炒白术,通过炒制减少药材的燥性,增强其健脾作用。

蜜炒:如蜜炙黄芪,用蜂蜜炒制,增强药材的补益作用。

盐炒:如盐炒杜仲,用盐水炒制,增强药材的补肾作用。

3.炙制药材:将药材与特定的辅料(如黄酒、醋、姜汁等)共炒,以改变其药效。如酒炙黄连,通过酒炙可以减轻黄连的寒性,增强其清热作用。

4.蒸制药材:通过蒸制可以减轻药材的毒性或增强其补益作用。如蒸何首乌,蒸制后可以减少其对胃肠的刺激。

5.煮制药材:将药材用水或其他液体煮制,以提取有效成分或改变药效。如煮地黄,通过煮制可以使其滋阴作用更加温和。

6.炖制药材:将药材与其他药材或食材一同炖煮,以发挥其补益或治疗作用。如炖人参,与其他食材一同炖煮,可以增强其补气作用。

7.发酵药材: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改变药材的性质和药效。如发酵后的灵芝,其药效更加温和,适合长期服用。

8.干燥药材:将新鲜药材经过晾晒、烘干等方法去除水分,以便保存和使用。大多数药材在采集后都需要经过干燥处理。

9.其他加工方法:还包括如研粉、制丸、熬膏等多种加工方法,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和服用方式。

十、按药材的稀有程度分类

顾名思义是根据药材的稀有程度进行分类。

1.常见药材:这些药材较为常见,分布广泛,容易获取,如枸杞、菊花、甘草等。

2.稀有药材:这类药材在特定地区分布,或者生长条件较为特殊,相对不易获得,如川贝母、冬虫夏草等。

3.濒危药材: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过度采挖等原因,这些药材的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濒危的风险,如天山雪莲、羚羊角等。

4.名贵药材:这些药材因其独特的药效和稀缺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如人参、鹿茸、麝香等。

5.替代药材:对于濒危或稀有药材,科学家和中医药学者正在寻找或开发替代品,以确保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药材的稳定供应。

十一、中药注册分类(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中药创新药:指处方未在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及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具有临床价值,且未在境外上市的中药新处方制剂。

1.1中药复方制剂,系指由多味饮片、提取物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而成的制剂。

1.2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及其制剂。

1.3新药材及其制剂,即未被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以及具有上述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2.中药改良型新药:指改变已上市中药的给药途径、剂型,且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或增加功能主治等的制剂。

2.1改变已上市中药给药途径的制剂,即不同给药途径或不同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2.2改变已上市中药剂型的制剂,即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2.3中药增加功能主治。

2.4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或辅料等改变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

3.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古代经典名方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的,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指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

3.1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

4.同名同方药。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参照中药注册分类。其他情形,主要指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中药、天然药物制剂。

十二、按性味归经分类

按性味归经分类是中药传统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它基于中药的性质(性)、味道(味)以及对应的经络(归经)来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以达到调和阴阳、补益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1.性:

寒性: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

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

温性:具有温和的温里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等症状。

凉性:具有轻微清热作用,适用于轻微热症状。

平性:药性平和,适用于多种体质和病症。

2.味:

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生姜、薄荷、桂枝等。

甘: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如甘草、大枣、人参等。

酸:具有收敛、固涩、生津等作用,如五味子、山楂、乌梅等。

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降逆等作用,如黄连、黄芩、苦参等。

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等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淡: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暑等作用,如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3.归经:

归肺经:主要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如咳嗽、气喘等,如桔梗、百部、桑白皮等。

归心经: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及神志不安,如心悸、失眠等,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

归脾经: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如白术、党参、山药等。

归肝经:主要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及情绪抑郁,如胁痛、郁怒等,如柴胡、郁金、丹参等。

归肾经:主要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尿频等,如熟地黄、枸杞子、杜仲等。

性味归经分类在药融云数据库中就要更加的细致,像寒性就分为了微寒、寒、大寒三种,如下图所示

十三、按中药剂型分类

中药的剂型分类丰富多样,既包括传统的剂型,也有现代发展的新剂型。

传统剂型:

丸剂:药材细粉或提取物加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

散剂: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膏剂(膏滋):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固体制剂。

丹剂:矿物药经过炼制、升华、融合等技术处理制成的无机化合物。

酒剂:配方浸入酒中,待药性浸出于酒后饮用的一种制剂。

茶剂:药方配料轧成粗末,制成块状或粉末状剂型泡服冲饮。

露剂:配方加水蒸馏,取蒸馏所得的药液饮用。

现代剂型:

片剂:药材细粉或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颗粒剂(冲剂):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锭剂:药材细粉与粘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胶囊剂:将药材提取物、药粉或辅料制成粉末或颗粒填充于胶囊中的剂型。

气雾剂:将药物制成可以喷雾的形式,用于外用或吸入。

注射剂:药材提取物或精制后的药液,用于注射给药。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成药处方剂型筛选下载页面

之前的文章有详细提及中药方剂、处方来源、经典名方以及少数民族药的分类信息,这里就不过多赘述,感兴趣的可以通过相关中药数据库群进行查看。

THE END
0.濒危中药材目录.docx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濒危中药材目录 中文 学名 猫科动物虎 猫科动物豹 Panthera tigris Llinnaeus Panthera pardus Linnaeus 牛科动物赛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Linnaeus 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us nippon Temminck 鹿科动物马鹿 鹿科动物林麝 鹿科动物马麝 鹿科动物原麝 熊科动物黑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41683B4734:4695242655:60ujzn
1.濒危中药材目录.pdf濒危中药材目录.pdf,护理学经营创新管理学资料中医养生内科咨询培训物流与供应链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93@4:36816=5432643<:0ujzn
2.濒危药用植物有哪些?濒危药用植物有甘草、肉苁蓉、石斛、刺五加等,甘草为豆科植物,入药有清热、解毒、祛痰的功效。肉苁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入药有补肾、益血的功效;石斛为兰科植物,入药有疏松、清虚热的功效;刺五加入药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四种濒危药用植物 1、甘草 jvzquC41{{€x0qmve0kew7hp1ktgq86253523?80jvs
3.超200种中药材濒危,国家药监局支持替代品研发据新华社7月3日报道,6月30日,国家药监局宣布成立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监管政策与技术要求研究专家工作组,旨在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19年10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就已经提出“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jvzq<84jgcruj7~eyd4dqv44249.2@4281ipp}jpva;32><3;94ivv
4.省林业厅:浙江100余种中药材濒危省林业厅最近开展的浙江省林业中药材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有2758种中药资源,但其中100多种中药植物资源已陷入濒危境地。 胡庆余堂曾选“笕麦冬”为上品 “十多年前,就没有‘笕麦冬’了。”今年70多岁、原笕桥镇管药材的农技推广员金中法,9月1日这样对记者说。 jvzq<84|l0iot7hp1lp{z8olzy5329<2;1z329<2;28`799778=457mvon
5.国家Ⅱ级濒危珍稀物种著名中药材——马蹄香马蹄香属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物种,仅仅有1种,即马蹄香,分布于于江西、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及贵州等地区,生于海拔600-1600米山谷林下和沟边草丛中。 马蹄香名字来历源自叶片和根茎,马蹄香的叶片心形,犹如马蹄,而其地下根茎具有芳香气味,因而得名“马蹄香”。马蹄香的根茎是著名的中药材,具有消风散气解jvzq<84yyy4orjicvc4dp8xhaEL27:;45DH45=;8F;:75A5HE6K19L7H6a918hH287;6HK7:80nuou
6.濒危中药材目录[专题]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濒危中药材目录 中文学名 猫科动物虎Panthera tigris Llinnaeus 猫科动物豹Panthera pardus Linnaeus 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us nippon Temminck 鹿科动物马鹿Cerus elaohus Linnaeus 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rov jvzquC41yy}/ynsfcpmxcwl0eqs0fxh17fi9d=fg2h;36;5:32j2;j8933g1:B8468jggm62
7.西安新闻网丨略阳发现大片濒危物种“独蒜兰”种群8月7日,记者从略阳县有关部门获悉,该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对略阳中药材兰科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国家濒危物种——野生独蒜兰种群。 独蒜兰别名冰球子,是药用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的统称,亦是中药材山慈姑的一类药材,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甘肃南部、 jvzquC41yy}/uwsw0gjv0ls1kplp1:7551=66=90jvs
8.濒危野生动物类药材濒危野生动物类药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种类的多样化,中药标本兼治的效果逐渐被世人所接受,中药材需求缺口逐年扩大,野生动物药材也会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类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药厂需求超过供应,产区禁挖禁运,市场库存薄弱,恢复生长缓慢,如麝香、穿山甲等一些濒临灭绝的珍惜野生动物类药材。目前这类jvzquC41yy}/{}6;;:4dqv4fvOoow}j//6712==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