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如水螅、珊瑚虫、海蜇等。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如涡虫、话支睾吸虫等,消化器官简单,甚至没有吧,生殖器官发达。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蛲虫,丝虫等。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更灵活,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属于分解者,体壁有发达肌肉,肌肉和刚毛配合完成运动,体壁湿润,可以进行气体交换)。沙蚕(体节两侧有突起(疣足),突起上有刚毛;蛭。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物形成的),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双贝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你,用足运动,利用鳃进行气体交换。双贝类、石鳖、蜗牛、乌贼(体内有退化的壳叫海螵蛸)、鲍(壳叫石决明),钉螺等都是软体动物。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刺激,会分泌大量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最后形成珍珠。章鱼的贝壳也已经退化。
2.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触角和足)都分节。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昆虫基本特征: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两对翅,昆虫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防止水分蒸发,但外骨骼,限制昆虫身体生长,所以要蜕皮,通常成虫后不再蜕皮。如蝗虫。蜘蛛是4对足,没有翅膀和触角,所以是节肢动物但不是昆虫。节肢动物因附肢分节而得名。如虾、蜈蚣等是节肢动物但不是昆虫。
小结: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脊椎动物。
第四节 鱼
1.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
2.(鱼、两栖、爬行、鸟、哺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3.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注:章鱼、墨鱼、娃娃鱼、鱿鱼、鲸鱼等不是鱼。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和皮肤(湿润)可辅助呼吸。如蟾蜍、蝾螈、大鲵(娃娃鱼)、青蛙等。青蛙的幼体是蝌蚪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的青蛙是两心房,一心室。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龟是爬行动物,不是两栖动物。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蒸发。如龟、蛇、鳖(甲鱼),鳄等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卵生。注:石鳖是软体动物。
第六节 鸟
1.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非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爬行动物等都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变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鸟类是卵生,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
2.鸟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肺呼吸。鸟可以进行双重呼吸。
3.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流线型,减少阻力;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骨骼中空,轻、薄、坚固;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引两翼完成飞行。
4.鸟类对维持生物圈的温度具有主要作用。
第七节 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除鲸鱼外,体表有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肉食动物有犬齿,草食动物没有犬齿。生殖方式:胎生;主要特征:胎生、哺乳;胎生/哺乳提高后代成活率。
2.哺乳动物用途:警犬等。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骨连结)和肌肉(骨骼肌)组成的。骨不等于骨骼,骨和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连接形成骨骼(人体骨骼是206块骨连接而成)。骨连结有不活动连结、半活动连结和活动连结三种形式。活动连结也称为关节,在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膝关节、肘关节等。
(1)骨:是器官。骨的外表面覆盖着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称为骨膜。骨膜内分布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膜对骨的营养和再生有重要作用。紧贴着骨膜的是一层坚硬的骨密质。在骨两端的骨质里面有一些呈蜂窝状的结构,称为骨松质。大多数
长骨的中央是空腔,称为骨髓腔。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孔隙内填充有骨髓。
(1)关节:关节一般可以分为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囊四部分结构。关节由相连的骨(两块或两块以上)和围在外面的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关节囊组成。在关节头与关节窝相接触的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腔中有滑液(主要由关节囊分泌);关节囊的外面有韧带等结构,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3)骨骼肌:肌腹和肌腱
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骨骼肌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提重物:胳膊肱二头肌和三头肌都收缩。胳膊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3.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孔雀开屏、蜜蜂采蜜等行为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2.a:从行为的功能或表现分取食行为/摄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领域行为。
b:从行为获得途径或形成过程:分两类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2)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3.研究动物的行为主要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蚂蚁,狒狒等。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气味、声音、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利用性外激素可以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帮助植物传粉;
(4)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关系:动植物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应用:仿生学等。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大致分细菌和真菌等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1.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将细菌或真菌接种到配制好的且灭菌的培养基中,放在适宜条件进行培养。细菌、真菌生存需要一定条件,如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的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培养,如乳酸杆菌。
第二节 细菌--都是原核生物
1.细菌都是单细胞,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致分球菌、杆菌、螺旋菌。(放大镜观察不到细胞结构)
2.细菌虽有DNA(遗传物质/核酸)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食物称为原核生物,大多细菌是分解者,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并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少数细菌是生产者。
3.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线粒体,叶绿体。有的细菌有荚膜、鞭毛。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第三节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
1,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成形的细胞核。如酵母菌、霉菌等。蘑菇,木耳,银耳,牛肝菌等是真菌。青霉是多细胞真菌。真菌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通常是分解者。
2.真菌的生殖: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酵母菌可以孢子生殖(不好环境),也可以出芽生殖(适宜环境)。
3.酵母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含有液泡、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
4.青霉:菌体是许多细胞连接而成的菌丝: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
(1)直立菌丝的顶端:绿色的孢子(每个孢子,条件适宜的时候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2)营养菌丝:吸收水和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等。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大多细菌和真菌。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硝化细菌等可以利用自身产生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共生:如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在一起;根瘤菌和大豆。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酸奶、泡菜:乳酸菌;酒、馒头,面包: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制醋:醋酸菌;制酱、豆豉、酱油、腐乳:霉菌(一般是多细胞真菌)。青霉素:青霉菌。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利用食品中有机物,并生长、繁殖引起食物变质。
3.食品保存: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如放冰箱低温冷藏:低温抑制微生物繁殖;牛奶加热:巴氏消毒或高温杀死微生物;冻干法/脱水法:减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腌制法:咸菜;真空包装:隔绝空气抑菌;罐藏法:高温杀菌和防止外来细菌、真菌等接触。
4.抗生素如青霉素可以杀死一些细菌(杀不死抗药性的细菌)。由于滥用抗生素,杀死普通细菌,留下抗药细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耐药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于是出现了超级细菌。
第五章 病毒
1.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病毒(大小:百万分之一毫米),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病毒)
2.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复制出新的病毒,所以病毒的繁殖方式:复制。
3.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有的是DNA;有的是RNA)。
4.病毒与人类关系:
(1)患病:艾滋病、禽流感等
(2)防治疾病: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
(3)转基因:利用改造病毒携带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基因治疗的作用。
第六单元 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一步分类
1.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对生物分类如无种子植物:藻类【无根茎叶】、苔藓【无根(假根),有茎叶】、蕨类【有根茎叶】和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除了形态结构:如无脊椎: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有脊椎:鱼、两栖、爬行、鸟和哺乳。还要比较生理功能:如鸟类和哺乳:恒温动物,其他是变温动物。
第二节 从种到界
1.根据生物之间的形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它们分层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生物分类的从大到小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以便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如狼: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桃:植物界、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梅属。等级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2.“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共同特征也越多。
3.双命名: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学名)【采用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是命名者的名字【正体】。如银杉(学名:Cathaya(属) argyrophylla(种加词) 命名者名字:Chun et Kuang)。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影响,也会影响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有自己丰富的基因库(每个物种的所有基因,不是一个个体的全部基因)。基因多样性的应用:如袁隆平通过杂交培育出高产的杂交品种,改良农作物。
第三章 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重要措施。生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越稳定。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除此之外:把某些濒危动物迁出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如移入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建立濒危动物的种质库(如植物种质库;动物精子库),保护遗传资源。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