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突袭的突然性,日本攻击机群严守无线电静默,而且机群中制空队的新式“零”战的无线电台非常烂。于是战前曾经约定了攻击由信号弹来指示:一发信号弹代表奇袭,在美军完全没有戒备的情况,让准备雷击的97式舰上攻击机先行发起攻击;两发信号弹代表强攻,对应美军有戒备的情况,这时99式舰上爆击(俯冲轰炸)机先向美军机场发起攻击。现在珍珠港完全没有戒备,正是发动奇袭的好时机——尽快解决泊位上的美国海军主力是最重要的任务!
然而渊田1发信号弹打出去以后出了岔子:前方零战的指挥官板谷茂没有看见这发信号弹,毫无动静!情急之下渊田只好又打了1发信号弹,制空队这才看见,开始进入掩护位置,雷击队也按奇袭的要求降低高度准备雷击。可是,意外又出现了!渊田身后的舰爆队指挥官高桥赫一看到2发信号弹,以为是要强攻,率领自己的机群一头朝惠勒尔机场扑了下去。渊田美津雄一愣,继而气得大骂:“高桥这混蛋搞什么名堂!”
偷袭珍珠港时的日军指挥官,左一为渊田美津雄,左二为高桥赫一
偷袭珍珠港的战斗就这样由日本人紧张而又混乱地打响了。也难怪高桥赫一如此神经兮兮——这家伙本来就神经比较大条,后来珊瑚海海战时居然把美国航母当成自己人率机准备降落!而他的目标惠勒尔机场上驻扎着美国陆航的战斗机部队,是对日本人最大的威胁。其中14架波音“玩具枪”式战斗机、30多架寇蒂斯P-36战斗机都颇为老旧,日本人真正担心的,是机场上那30架新锐的P-40“战鹰”式战斗机。
电影剧照:日本人最担心机场上新锐的美军战斗机
1937年美国陆航装备了寇蒂斯公司生产的P-36式战斗机,当时来看是比较先进的——全金属结构(部分气动控制面上还蒙着织物)、收放式起落架、封闭式座舱、结实的900马力R-1830星型风冷发动机……但是陆航自己也深知,这款极速不到500公里的战斗机很难说“最先进”——首先,航空技术日新月异;其次,战争的压力迫在眉睫。1年前德国最新锐的Bf-109就已经达到了这个速度,而英国有更好的发动机,日本也有不错的设计师和不要命的飞行员……
30年代中期还算先进的P-36战斗机,没几年就过时了
事实上从前一年开始,美国陆航就陆续启动了高速单、双发截击机的研发招标,单发的成果是P-39“眼镜蛇”战斗机,双发则是P-38“闪电”式战斗机,此外共和公司也在P-43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P-47战斗机,但这些型号都很难在1941年之前投入量产——要么是公司规模太小真正量产还要花时间新建工厂和生产线,要么是技术超前还在测试。因此当正在量产P-36战斗机、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军机公司寇蒂斯,向陆航提出:如果在P-36的基础上换装新型发动机,新的超过500公里时速的战斗机1940年就能投产!
艾利逊V-1710发动机,当时还算先进
寇蒂斯准备换上去的新型发动机就是艾利逊的V-1710,它当时最大功率1150马力,比P-36上的R-1830星型空冷发动机多出10%,最重要的是,它的迎风面积大大减小!R-1830发动机直径高达48.03英吋(1,220毫米),而V-1710的最大宽度也只有29.28 英吋 (744 毫米),而且还不是圆型!迎风面积和空气阻力成正比,换发以后的新飞机超过500公里应该非常轻松!而且还能利用P-36现成的生产线。陆航大为心动,于是1937年2月给了订单的新的编号——不是你想的XP-40,而是XP-37。
XP-37,注意因为带废气涡轮增压器,机头上有多个进气口
换新型发动机免不了要做一番改造,但寇蒂斯不愧实力雄厚,XP-37仅用了2个月就登上了试飞场,还是带废气涡轮增压器的V-1710-11型发动机!4月首飞,在20000英尺(6100米)飞出了550公里的速度,爬升到这个高度用时7.1分钟!这可是1937年!
不过6月陆航自己开始测试时却发现新飞机的毛病——通用的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之间磨合得实在不够,毛病多多。而且为了容纳发动机加涡轮增压器全套(包含集气管、增压器、散热器……一大堆让P-47“雷电”变成“大奶瓶”的东西)、机枪……驾驶舱已经往后挪到了垂尾前不远的地方,停在地面上时飞行员完全没有前方视野,而且驾驶舱远离重心位置让飞行员对飞机的姿态判断会很不准确,这个改动对生产线来说也可能意味着大的改动,会影响新飞机的产量。
XP-37的座舱太靠后,改动太大
于是陆航和寇蒂斯协调了一个“两条腿走路”的方案:一方面继续订购了13架改进的YP-37——性能太吸引人了;另一方面还是在P-36基础尽量少改动,换装不带废气涡轮增压器的V-1710发动机。新的YP-37为了提高可靠性改用了保守一些的V-1710-21型发动机,配有B-2型废气涡轮增压器,机体也没有XP-37那么夸张,但是试飞时已经是2年后的1939年了,而且性能相比XP-37全面落后,10000英尺高度勉强达到340英里,爬升到20000英尺要花8.5分钟,比起当年其他国家的战斗机已经毫无优势可言。
倒是另一个方案进展相对顺利,换装了只有单级单速机械增压的V-1710-19发动机,座舱也不用后移,对生产线影响自然也比较小。1938年10月,机械增压的XP-40就来到了试飞场上。
XP-40进展相对顺利,注意红圈中,早期的XP-40散热器气口还在腹部
XP-40其实也只能说“相对顺利”。没有了潜力巨大的废气涡轮增压器——陆航实在等不起了,XP-40初期只飞出了300英里(483公里)的最高速度。寇蒂斯赶紧改进,将原本在腹部的散热器进气口向前移到了发动机下方,形成了P-40的“大下巴”造型,也给了后来最常见的“鲨鱼嘴”涂装以灵感。这样的改动减阻效果非常明显——XP-40终于也在12000英尺(3700米)飞出340英里(550公里)的速度,不输于XP-37!1939年陆航给出了524架的订单,这是到那时为止美国最大数量飞机采购订单!
后期的XP-40进气口挪到了下巴上
1940年4月,生产型P-40开始交付,换装了V-1710-33型发动机,速度比原型机还稍快了一点达到357英里(575公里),爬升到15000英尺用时5.2分钟。武器为机头2挺12.7毫米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这些性能只能说中规中矩——速度比英国的“飓风”战斗机快,但比“喷火”以及德国的Bf-109E型都要慢不少,和自家在研的几种战斗机比也没有什么优势。哪怕是P-39“眼镜蛇”火力至少凶猛得多(点此跳转)。不过它终于实现了寇蒂斯的承诺——1941年前投入量产!
最早量产的P-40,此时还没有装甲和自封油箱,机翼上机枪只有1挺
这一点非常重要!P-40量产时正值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联军丢掉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陆航同意推迟自己的订单,让寇蒂斯能提前交付英法订购的P-40,结果法国没能撑到新飞机到来的那一天!524架订单中只有200架按时交给了陆航,另外300多架都提供了危若累卵的英国!
在1940-41年这段“至暗时刻”,P-40这款性能平庸的战斗机成为了真正的中流砥柱!英国虽然有更好的“喷火”式战斗机,但在伦敦大空袭时消耗不少,英国所有的飞机厂开足马力都有些力不从心——意大利在北非也动了手!大批法国人订购的“战斧I”(外销型P-40的名字)式战斗机转交给了英国。而中国战场上,日军发动了枣宜会战,旨在清除重庆外围,张自忠将军英勇殉国!到1940年12月苏联的援助也停止了。
不列颠战役英国损失惨重,急需补充飞机
英国人拿到P-40“战斧I”已经是伦敦大空袭之后的事了,根据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他们的结论是:“战斧”不适合空战!倒并不是因为它速度不够快,而因为缺乏装甲和自封油箱,在空战中生存概率会非常低!不过德国的入侵迫在眉睫,英国人还是装备了一些“战斧I”,当时寇蒂斯正量产增加了2挺7.62毫米机枪的P-40B型,闻讯赶紧给B型加装了装甲和自封油箱成为“战斧IIA”,后期又小改后定型为P-40C(“战斧IIB”)型。由于增加了不少重量,P-40C型的速度降到了555公里。
英国人认为“战斧I”型不适合作战!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在初期迅速溃败。于是大批英国订购的“战斧”送到苏联,1941年11月在莫斯科上开始参战。中国战场上,中国空军顾问陈纳德在1940年11月回国开始招募志愿飞行员并购买飞机,次年8月援华志愿者大队“飞虎队”正式成立。援华的P-40战斗机稍有些特殊——有自封油箱和装甲,但又不像P-40C型那样有前部装甲和能挂副油箱,可能是寇蒂斯紧急增产后的产物。1941年12月,“飞虎队”首开记录——击落了6架没有护航的日本陆航97式轰炸机!
“飞虎队”涂装的P-40B,注意机翼上已经有2挺机枪
美国陆航自己从1941年初开始装备P-40B/C型战斗机,并大量部署到菲律宾、夏威夷性能更好的P-38“闪电”此时还没服役,P-39“眼镜蛇”战斗机数量不多还被飞行员们百般嫌弃。因此P-40战斗机被日本人视为最大的威胁!奇袭珍珠港时,舰爆队的高桥赫一也正是因此而神经紧张,看到信号弹就惊惊乍乍扑向惠勒尔机场!不过这个强攻行动相当成功——惠勒尔机场上的70来架战斗机完全来不及反应,几乎尽数被炸毁在地面!
电影剧照:一架正在起飞的P-40被日机打爆
不过夏威夷哈雷瓦机场倒是有几架P-40C型战斗机紧急起飞,并声称击落了5架日机!2001年好莱坞导演迈克尔·贝——因为战争场面非常夸张而人称“爆炸贝”——拍过一部当时的“美式主旋律”超级大片《珍珠港》,就是讲述的这一段。“蝙蝠侠”本·阿弗莱克和他的哥们儿驾驶着P-40战斗机和日本人大打出手,接二连三地痛宰日本飞机,空战场面如同杂耍一样快速而火爆!可惜“爆炸贝”的考据功夫比斯皮尔伯格等人差得太多——出场的P-40是嘴更大、机翼上共6挺12.7毫米机枪的P-40E型,这一款投入使用还要等几个月!这甚至不是电影最大的漏洞——仔细看后面的军舰还有现代的直升机库和甲板!事实上这几架P-40C型的战绩并没有最终证实,而《珍珠港》这部电影最终也是票房惨败,“爆炸贝”等到6年后的《变形金刚》才算翻身。
电影里出场的是机翼上6挺机的P-40E
现实中,P-40也不太可能痛宰零战,反而常常被零战打得满地找牙!原因除了初期驾驶零战的是日本海航苦练的一票老鸟以外,还有P-40在机动性上远远不如。虽然零战的发动机功率只有P-40C型的87%,但它的空重只有后者的63%,相对来说动力要充沛得多!而对于转弯性能来说最重要的翼载荷(飞机重量/机翼面积),零战21型机翼面积有22.44平方米,只比P-40小0.5平方米,翼载荷只有P-40的62%!因此在爬升、转弯、加速等方面,P-40比零战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P-40一旦被零战咬上就是九死一生
P-40有没有优势呢?最大速度方面略微领先10公里左右,俯冲性能比零战好上不少——零战的极度减重导致结构强度不足,俯冲速度被限制了。另外在滚转性能上也占有优势。可惜开战初期的美国菜鸟们还秉承了转圈咬尾的传统,去跟零战的老鸟们切内圈,无异和自杀一样。后来据说是“飞虎队”那些痞子一样的混混飞行员们首先发现不要和零战纠缠格斗,而是利用P-40的速度、滚转、俯冲优势玩垂直机动,进攻时先占据优势高度俯冲下来一击就走,万一被零战咬上就一个破S横滚加俯冲脱离。不过这个说法有疑问,首先“飞虎队”应该从未和零战交过手——珍珠港事件时零战已经全面撤出中国,痞子们的对手应该是和零战性能类似的日本陆航的“隼”式战斗机,机动性和零战一样好,但速度比零战慢不少,这才让P-40有垂直机动的空间。
外形酷似零战的Ki-43“隼”式
而且和零战玩垂直机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P-40也是典型的低空战斗机,俯冲受到高度限制。俯冲虽然能获得速度优势,但也损失了高度,如果P-40没有击中想重新爬升那就完全不是零战的对手了!但有了这个办法总比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强,况且机身装甲和自封油箱还能在关键时候救命。所以在经历了开战初期的大溃败后,陆航的P-40在不断总结经验中还能勉强支撑。
欧洲和北非战场上P-40难敌德国对手
但在欧洲战场上,P-40就全面落了下风。比起德国主力战斗机Bf109E、F、G型以及Fw190,速度要慢起码50公里,而且俯冲、滚转上也毫无优势——垂直机动可是德国人率先玩起的!和英国自产的“喷火”相比更是惨不忍睹的,速度慢了100公里,机动性也差得老远!英国是实在损失太大不得不用P-40,后期自家“喷火”以及美国的“野马”、“雷电”批量到货后,就迅速让P-40去了二线。而东线战场上,P-40受到的评价还不如P-39——后者好歹火力旺盛得多,空战不行还能对地攻击!
缩短减重的XP-46性能达不到预期
但在1941-43年早期,盟军战斗机正值青黄不接,新型战斗机还都在试飞没有量产,还要靠P-40这种出生就过时的机型苦苦支撑。寇蒂斯也深知自身的毛病,先是试图弄一个减重版的XP-46型,换上1150马力的V-1710-39发动机,但是最后出来的飞机重量轻了不到100公斤,性能也极不理想。于是寇蒂斯干脆把这种发动机装到P-40上,新发动机需要更大的散热器,这意味着更大的机头横截面积和更大的阻力,于是又把机头的机枪撤下去改在机翼中装4挺12.7毫米机枪,最后诞生的P-40D机头横截面积反而还变小了,机身也缩短了一些,装甲也加厚了。重量虽然比C型增加了200多公斤,速度反而还提高了30多公里。
最早的“大下巴”P-40E型
P-40D型1941年开始交付,没生产几架就换成了装6挺机枪的E型。P-40E虽然还是与对手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有一定的差距,但至少还是有了招架之力,而且1941年就已经投产。虽然没有赶上珍珠港之战,但迅速成为盟军的主力之一,部署范围达到了大半个地球——中国战场上也投入了好几百架。
尽管大战中期不断有新型战机入役,但寇蒂斯不想让自己正全力生产的P-40落伍,也在不断地改进。先是试图在P-40J型上重新装回废气涡轮增压器,但受量产、改动太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942年5月彻底断了这个念头。然后是和P-51“野马”一样换装英国罗罗公司的“灰背隼”发动机:“野马”A型原本也装的是V-1710发动机,换上“灰背隼”以后简直是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二战中最好的盟军战斗机!
换了英国“灰背隼”发动机的P-40F型,注意红圈,没有美国发动机的化油器进气口
P-40换发实际上比“野马”还早,无奈基础架构设计比“野马”老了太多,换上“灰背隼”发动机后的P-40F型只比E型快了几公里,高空性能倒是改善了一些。P-40F仍然投入了量产,但是由于美国版“灰背隼”发动机后来主要供应更优秀的“野马”,P-40再往后的改型又用回了V-1710发动机。原本在1943年P-40系列就该停产的,但寇蒂斯的下一代产品采用2000马力R-2800星型空冷发动机的YP-60研发失败,生产线在战时又不能闲置,于是P-40得以继续生产。YP-60的失败也是战后寇蒂斯公司衰落的重要原因!
采用星型空冷发动的YP-60,机头粗了不少,最后失败告终
到1943年,终极版P-40N型量产,换上了更大马力的V-1710-81发动机,减轻了重量,还减掉了2挺机枪,甚至连油漆都不刷了,直接露着亮光闪闪的铝制蒙皮就交货,最后终于飞出了超过600公里的时速!但是在1943年这个速度已经摆不上台面,P-40N是最后的也是最多的量产型,生产了5000多架。到1944年,P-40的生产线彻底停掉了,全系列共计生产了13000多架。
P-40N纪念涂装,涂满了装备P-40的国家军徽
不甘心的寇蒂斯做了最后的挣扎,还推出了带无框气泡座舱的P-40Q型,实在是太像“野马”了。发动机采用带喷水装置V-1710-115型——在极速时往汽缸里喷水可以短时间极大增加功率,对发动机寿命有影响,这在战时倒不是个事儿!P-40Q型飞出了679公里的高速,但综合性能完全比不过“野马”、“雷电”的后期型,而且改动量太大,最终没有投产。
游戏效果图:P-40Q实在太像“野马”了
淘金客说:P-40的优劣和地位很难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战争最危急的初期,P-40顽强地飞翔在欧洲灌木丛、北非沙漠、东欧平原、亚洲稻田……之上,与各种各样的对手拼死血战,它的战场范围之广,是没有任何一种盟军战斗机能与之相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很好地完成了格外艰难的使命。
换了“灰背隼”的P-40L没有再现“野马”神话,最后慢慢远去
关于它的争论主要是有种意见认为它也是被发动机拖累,所以导致性能低下。不过淘金客不这样认为:作为30年代中期从星型空冷发动机改过来的基础设计,P-40不能和开始就为液冷发动机而优化、采用了层流翼型等先进技术的P-51“野马”比性能,也不能和从一开始就采用废气涡轮增压技术而变得庞大的P-47“雷电”比后期的发展余量。淘金客认为P-40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四个字——承前启后,然后光荣体面地退休。挺过了战争最艰难岁月的这位老兵虽然不死,但终究还是慢慢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