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上解释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
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
大体分为五种方式:
(1)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2)秸秆覆盖还田;
(3)堆沤还田;
(4)焚烧还田;
(5)过腹还田。
2.秸秆覆盖的方式
秸秆覆盖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
(1)直接覆盖。秸秆直接覆盖和免耕播种相结合,蓄水、保水和增产效果明显。
(2)高留茬覆盖还田。小麦、水稻收割时留高茬20~30厘米,然后用拖拉机犁翻入土中。
(3)带状免耕覆盖。用带状免耕播种机在秸秆直立状态下直接播种。
(4)浅耕覆盖。用旋耕机或旋播机对秸秆覆盖地进行浅耕地表处理。
3.秸秆还田的优缺点
(1)秸秆还田的优点:
①秸秆还田补充了土壤养分;
②秸秆还田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土壤微生物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土壤有机质和净化土壤的重要作用;
③秸秆还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
④秸秆还田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秸秆还田的缺点:
①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
②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影响种子正常发芽;
③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④中国农村的耕作制度,不适合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秸秆机械还田成本高,农民不易接受。
落雪纷纷说地理
■ ■ ■
自1月21日起,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南方多地经历了大范围的强降雪天气,大雪纷飞之际,或围炉而坐,或闲聊家常,都别有一番致趣,而作为地理人我不禁想探究一番雪中蕴藏的地理知识。
01雪之成
从气象学对雪的定义来看,雪就是从天空中的混合云降落到地面呈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实际上,雪花的本质是冰晶,是水汽在冰核上凝华增长而形成的一种固态水合物,而冰核是以一些尘埃为中心,与气态水分子一起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的一个物质集团,就像磁石一样,能够不断吸附周围的气态水分子过来,让水分子围着它一层又一层地凝结,不断生长变大为固态,当它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就落到地面,形成了降雪。
星状雪花形成过程
02雪之形
白雪纷纷何所似,自古人们就喜欢用美好的词汇来比喻雪,雪花像盐巴、像白糖、像鹅毛……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有星状、柱状、片状等等,这是因为晶核分竖轴和横轴,当竖轴比横轴凝结得快,冰晶就形成柱状;相反,如果横轴比竖轴凝结得快,那么冰晶就呈现片状。常见的雪花大部分是六角形,就是冰晶横轴比竖轴生长速度快得多而导致的。
冰晶的晶轴
而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的面上,边上和角上的曲率不同,再加上不断运动,不同部位具有的饱和水汽压不同,故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样就使得冰晶各部分增长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种多样的雪花。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任何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雪花,每一个雪花都拥有自己的独有图案而从不重复。
典型的柱状、片状和星状雪花
03雪之色
看起来,雪花是白的。实际上,雪是冰的晶体,冰晶是无色透明的。可是它的每一面都像一个小镜子,反射光线的能力非常强,就显示出了白颜色。事实上,当雪中掺杂了其他颜色的物质(如沙尘、煤屑、藻类等)时,颜色就会发生变化。曾在俄罗斯、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出现的罕见“橘雪”,就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移动至东欧与白雪混合形成的叠加结果。
南极圈的西瓜雪
橘雪
04雪之利
强降雪天气会给种植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它不是百害无一利的。首先有保温作用,积雪的导热率小,既可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又可阻挡寒冷的空气;其次是补水作用,积雪融化后,可以为地面植物提供水分;还有补肥作用,因为积雪中含有较多的氮化物,积雪融化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能防止病虫害,杀死害虫病菌。
05雪灾防御
面对暴雪天气,农民应及时清扫温室棚面和后坡积雪,防止设施倒塌;及时清理棚膜上的雾滴、灰尘,保证棚膜的透光性;减少浇水量或不浇水,以免降低低温加重冻害;及时清除棚内冻死植株,以防天气回暖后棚内疫病蔓延;对于田地里的庄稼,要尽快组织收获,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无法收获的,采取鞭炮、彩带、稻草人等措施驱鸟,尽量减少损失。
牧民应建立草料库,在入冬前要备足草料,在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扩大草场面积和建立人工饲料基地,种植饲料作物和优良牧草,为草料库提供充足的草料;加强棚圈建设,暴风雪即将来临时应对牧区温室、大棚、畜舍等设施进行加固,防止被积雪压垮,在雪灾发生后实行牲畜圈养,避免受到风雪的直接危害;若在放牧转场中,则要利用避风向阳、干燥的地形,垒筑防风墙、防雪墙,尽可能做到避寒防冻,以减轻暴风雪的危害。
06雪之考点
雪天当做“雪题”,翻看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发现雪在高考中考察的频率越来越高,考察内容涵盖雪崩灾害、融雪性洪涝、积雪对建筑的影响、滑雪场分布、西瓜雪、雪卷等方面。接下来就通过一些经典题目来全方位挖掘雪中的地理知识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积雪厚度的原因及影响
(2016年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 7.D 8.C
【分析】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
6.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与海拔有关;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再减少;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的厚度小,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7.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易被风力吹散,导致冻害加剧。
8.气候变暖,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且变短,裸露的矮小灌木,缺少积雪的覆盖,使得冻害加剧。
积雪对膜内外气温日变化的影响
(2017年全国1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1.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9.B 10.C 11.D
【分析】该题考查影响气温日变化和日较差大小的因素;经度与地方时。
9.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即B正确。
10.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所以选C。
11.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以选D。
融雪性洪涝
(2010年全国1卷)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问题。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答案】1.C 2.D 3.C
【分析】此组试题为2010年高考文综合的开篇,但此题设计巧妙,要求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1.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为新疆(备考中要求学生记忆乌鲁木齐的经纬度88°E,44°N,很有必要),这是考生必须能够做到的。定位后,就可确定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故选C。
2.本题的迷惑性非常大,不仔细审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B,但那样出题就过于直白了。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试题问的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正是因为之前的气温偏低,积雪没有完全融化,等到5月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故选D。
3.本题的关键依然在材料中给了提示“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必须选择能够使天气晴朗的天气系统啊,这道题不应该错。故选C。
西瓜雪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近年来,科学家在南极半岛科考站附近发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白茫茫的地表被染上了红色。调查发现,该现象由红色雪藻造成。雪藻在冰雪覆盖下处于休眠状态,当冰雪融化时便会苏醒,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量繁殖。近年来南极大陆“西瓜雪”现象正逐年加剧。图3示意南极大陆及雪藻群落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P洋流的流向及动力是( )
A.向东 西南风
B.向东 西北风
C.向西 东南风
D.向西 东北风
8.南极半岛雪藻爆发性生长的时段最可能是( )
A.12月-次年2月
B.3月~5月
C.7月-9月
D.10月~12月
9.推测南极大陆“西瓜雪”现象的扩散趋势是( )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答案】7.B 8.A 9.C
【分析】
7.图中P洋流位于南极圈以外,因此判断P洋流受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影响,此处吹西北风,使得洋流向东流,故选B。
8.根据题目,雪藻的大量繁殖是产生西瓜雪的直接原因,而当冰雪融化时雪藻便会苏醒繁殖,12月-次年2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此时南极温度大幅升高,因此选A。
9.雪藻适宜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区域,因此雪藻最早应出现在南极圈附近,当雪藻大量繁殖,白雪变成红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小,吸收作用增强,导致南极温度升高,雪藻由北向南依次扩散,选C。
雪馒头
(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2018年的北京,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以上。某日突降大雪,雪停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在一片空着的车位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馒头”状的小雪堆。“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的中央,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下图示意“雪馒头”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1月初
B.4月初
C.7月初
D.10月初
7.“雪馒头”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土温比气温偏低,其上积雪融化慢
B.土壤较地砖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
C.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方砖中心空洞积雪较厚
【答案】6.B 7.B
【分析】
6.北京一周以来日均温均在10℃以上,说明不是冬季1月;7月是盛夏,平均气温超过20℃,不会是7月;秋季降雪后,气温会下降,而该地雪停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日不可能是10月;判断是4月初春季,受寒潮影响突发降雪过程。选B正确。
7.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土壤的比热容大于方砖,升温速度较方砖慢;方砖升温快积雪融化快;空心部分升温慢,积雪不易融化,形成雪馒头;与积雪厚度无关,不是吸收太阳辐射多少的原故,而地两者地面辐射差异大的原由。选B正确。
雪卷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雪卷”是冬天一种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只有在温度、湿度、风速、地形及雪花之间完美结合后才能形成。它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外部条件:首先,地形为缓坡,地面上要先有层快要结冰的积雪;其次,要在积雪上降落比较厚的新雪,温度要保持0-1℃,否则雪卷会立即散掉;最后,时速至少达到40km的阵风,如果是持续不断的大风,雪花则会被吹散,不会形成“雪卷”。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4.下列地区,“雪卷”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南岭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东北平原
5.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性条件分别是( )
A.降水、耕地资源
B.昼夜温差、水源
C.气候、地形
D.光照、热量
【答案】4.B 5.D
【分析】
4.材料中提到“雪卷”必须同时满足缓坡、温度、强阵风等三个条件才能形成。南岭属于山区,云贵高原喀斯特的地貌广布地形崎岖,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均不能满足雪卷的形成条件。而青藏高原能够满足材料中提到的三个条件,最有可能出现雪卷。
5. 结合上题结果,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农业的发展应该选择在地势较低、热量较好的河谷地带。
雪崩灾害
(2016·海南)【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雪崩的成因及灾损严重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滑雪场分布
(2019年全国2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答案】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积雪对建筑的影响
(2017·海南)【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该村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冬季多暴雪。村中的“合掌屋”(下图)最早建于300年前,屋顶坡度达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建造,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溪流水、水田水车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
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形)的建筑。当地森林茂密,使就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
龙城见雾,雪落人间,年年落雪,雪落年年,雪景虽美,但薄冰融水不解人意,雪天路滑,望大家注意出行安全!
南方暴雪?
不再羡慕北方,南方也可以雪花“特供”!昨天,热搜霸屏的排面终于轮到南方了。
昨晚,雪花如约到货,今年南方首场大范围降雪洋洋洒洒拉开了序幕。今天,雪线前沿一路压到广西北部-广东北部-福建北部一带,就连昆明、桂林也迎来了今冬初雪~~
下面天星儿带你们盘点这波南方的雪,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
01
长沙
"长沙初雪即暴雪,一不小心就刷新了今冬南方省会级城市积雪纪录。"
湖南是南方此轮雨雪过程强降雪集中地之一,不少地方出现暴雪到大暴雪,新化、桃江等地甚至遭遇特大暴雪,新化积雪深度追平当地历史纪录,长沙刷新了今冬南方省会级城市积雪纪录。
02
南昌
“南昌直接下了1991年冬天以来最深的一场雪。”
03
桂林
“别看桂林这么‘南’,这回下雪也是认真的。”
桂林高海拔地区下雪不算难事,之前的寒潮过程中,桂林高山地区就下过雪。但桂林市区海拔比较低,下雪就相对不那么容易了。
04
昆明
“云南昆明抛下‘好基友’海南,独自迎来了初雪。”
寒潮突破乌蒙山,受其影响,有着“春城”之称的昆明也迎来了今冬初雪。对于常在气温榜上联手霸榜的海南来说,无疑是被“抛弃”了。
南方咋成了暴雪窝子?
南方暴雪揭秘:北极涡旋与南海热流的魔幻交汇!
本来温暖如春的南方,怎么就突然来了如此大势力的寒潮呢?其实这次寒潮,是暖湿两股气流的合谋。其背后是北极涡旋与南海、西太平洋、印度洋的热情邂逅。寒潮自西向东穿越我国,气温0度线威逼南压至南岭一带,南方地区温度急降。与此同时,南海等海面上的暖湿气流也没闲着,奔涌而上,在东到福建,西到贵阳一带,与寒潮形成锋面,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降雪。
北极涡旋分裂,这次南方成了暴雪窝子!
北极涡旋在2023年经历了分裂奇观,多个涡旋中心的变化影响着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其中一部分冷空气向着亚洲和欧洲西部流动,为南方的寒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冷气。这次南方暴雪正是北极涡旋分裂的产物。但只有冷气,只会带来降温,降水降雪还需要暖湿气流搭把手!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纷纷北上。这股温暖的气流与寒潮的冷空气在南方形成了锋面,这一冷暖对撞带成为南方暴雪的主战场。暖湿气流中蕴含大量水汽,与寒潮的冷空气相遇,降水形式多为雨夹雪或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