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岔地处北纬39°07′15",东经113°38′52",平均海拔1827米。1月份极端气温可达-25℃,7月份气温可达23℃。全年无霜期平均90天,本地地表最早上冻大约在10月20日前后,最早解冻在4月5日前后。马铃薯播种时间大致在立夏前后,成熟时间在秋分前后。
二、马家岔村自然环境
村子四周被高山包围,东有水塔山,南有大南沟山,西有王蛇沟山,北有红花山。山上自然生长着杨、柳、桦、华北落叶油松等树木,还有灌木树种沙棘、六道木、油瓶子、榛子、胡枝子、红柳、映山柠条等。野生动物有雉、雀、鹊、乌鸦、河鸡、半翅、鸠、鹰、鹞、鸽、猫头鹰、獾、狸、狍、野猪、狼、黄鼠狼。野生药材有半夏、黄芩、手参、桔梗、麻黄、秦艽、车前子、升麻、地骨皮、柴胡、羌活、桃仁、远志、赤芍、苍术、黄芪、党参。地下有金、铜、铅、锌、硫铁矿。从村东南面流出的一条河流经整个村庄,最终汇入羊眼河,人畜饮水主要就是靠这条河流。丰富的自然资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百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山儿女。
山上有成片国有林和私有林(土改前有童子崖村王四娃和伯强李九经等人的私有林,土改后,私有林归为国家所有,土地按村人口分田到户)。每逢秋季,林内长满了多种蘑菇,还有小黄芪、大黄、手参、姜活等颇有价值的中药材。一到秋天,村民们便纷纷上山采蘑菇、刨药材。村民们来回穿梭在林间,同伴们为了防止走丢隔一段时间就互相吆喝,声音起起伏伏,身影隐隐约约,秋天丰收的山林,因此而呈现出一片活泼愉快的景象。
三、马家岔村人口与面积
全村人口百余人,有张、王、李、柴、郝、冯、耿、郑等姓氏。传说张姓来的最早,其先人是清光绪初年就来到这里,王姓、郝姓、李姓、冯姓、郑姓分别从茶坊、坊城沟、天岩和太平沟、中庄寨、五台县小王村等村搬迁安置过来。区域面积共4555.71亩,实际耕地面积240余亩,其中沟平地36亩,山坡地206亩。
四、马家岔村风土人情
村前半山腰有1928年前后阎锡山修建的通往五台山的公路一条,现今路基虽完好无损,但因多年无人通行,路面已灌木丛生。当年修路时有民工在我村居住,淳朴的村民们体恤工人的不易,为民工们提供食宿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五、马家岔村自然资源探索
村西北大约一公里处有一条名为“王蛇沟”的山脉,山里储藏着品位较高的金矿,储量不大,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被人采光,现在只剩下山坡植被。1989年,村里进行了矿产资源的探索和开发,例如,在伯强乡南进行了激电化探详查,圈定了多个激电异常区域,为寻找隐伏多金属矿体提供了依据。
六、马家岔村运输生产条件
村子距离沟门处马路几公里,村民们运送东西大部分依靠人力背运,有时候也靠骡、驴等牲口驮运。80年代后,村里年轻人购置了解放牌汽车2辆,拖拉机10余台,靠运输增加家庭经济收入。1980年,村内架设高压线,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村里有了磨面机,村民再也不用大费周章,专门去伯强和狮子坪村磨面了。2000年左右,村内修了1.5公里水泥路,村民出行、赶集大为便利。
七、马家岔村山村教育
村中曾有学校1所,教师有郑忠、刘汉成、王柏林、王沛汉、高毅、白全生、郝翠先、马守仁、韩恩恩、朱来弟、孟义昌、白连军等,学生最多时有20多人。从1992年开始,有的家庭为方便子女上学陆续搬到平川,村中学校学生逐渐减少,最终于1995年撤销。搬走之后的后辈们不负众望,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考取大学的张氏兄弟,后陆续有考取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的优秀学子。
八、马家岔村历史人物
马家岔村子不大,但是革命年代英雄辈出。张振福(张二虎)参军后任570团2营6连副连长,1951年牺牲。张三虎,参军后与家人失联,杳无音讯。冯眉才,参军后在四川某部任营长,复员后安置在重庆,现已去世。韩清福,抗战期间,担任马家岔村旅长,后被驻扎在狮子坪村山坡炮垒上的日本人枪杀(具体原因不详)。
九、马家岔村历史遗迹
村内住房大多采用石头砌墙,早期是黄土覆顶。20世纪70年代后,房顶逐渐采用砖瓦。村中古迹有奶奶庙、山神庙、大仙庙、龙王庙、瘟神庙等。奶奶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遭毁坏,1979年,村里的善男信女将庙重新修建。建成后,巧遇河北邯郸美术学院的4名实习学生将新盖的庙宇进行彩绘。上世纪的奶奶庙,在村里村外都颇有名气。每年正月初八,村民们都会集资唱“八先”戏,一唱就是三天。这三天,可谓小山村最为热闹的三天。白天,庙前香火缭绕、人来人往,唱戏声高亢嘹亮,引得不少外地香客专程前来观望。晚上,灯火通明,旺火冲天,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明亮祥和的氛围之中。后来整村搬迁后,户家房屋铲平了,那座奶奶庙仍保留着,只是没有了人间烟火的陪伴,显得有些寂寞。
十、马家岔村易地搬迁
2017年,为响应“易地搬迁”政策,举村拆迁并进行土地复垦。全村共有38户83人搬迁,拆除房屋126间。拆迁当日,村民故土情深,不忍亲眼目睹百余年来的村庄、房子在顷刻间化为尘土,不少妇女孩子低声啜泣。但党与政府的惠民政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山山沟里的山水自然虽能自给自足,但却并不适合人类长久生产发展。
易地搬迁后,马家岔撤销行政村,村庄销号,以自然村身份并入东山乡后峪村,成为后峪村村民小组之一。2020年,东山乡后峪村马家岔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
复垦土地后,村民在地里种了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每逢春种秋收时节,村民在去往田地的途中都能看到一块显眼的碑石,上面写“立村数百余年,因山陡田寡,稼禾赖天,民累生计,无以裕丰。岁值丁酉,户籍百余。郝、张两姓居多,党与政府助其迁离偏壤。遗址复垦。吾辈念先人之艰,喜今人之幸,感盛世之伟业,刻石以记之。”
虽整村已经搬迁,但是为了保护村内生态林木,时至今日,仍有护林员在每年的十月初至次年五月底坚守在工作岗位,保护着故乡的一草一木。
故土虽逝,情怀永存。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总是人们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情感归宿。这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地方,承载着老一辈们太多的成长记忆。希望马家岔村后辈不忘来时路,感念先人的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在繁荣盛世努力奋斗。
(资料提供者:柴林)
附录:
一、马家岔村走出的人才
1、郝双双,曾是太钢工人。
2、张廷廷,曾是太钢工人。
3、冯润润,曾是轩岗煤矿工人。
4、李三娃,曾是轩岗煤矿工人。
5、耿五五,曾在五台山森林局工作。
6、郝龙龙,现任轩岗煤矿干部。
7、郝翠鲜,人民教师,已退休。
8、柴 林,人民教师,已退休。
二、马家岔村高校毕业生名单
已毕业学生:
1、张元生,毕业于包头钢铁学院(本科)。
2、张文生,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本科)。
3、闫永亮,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本科),现就职于广信正合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崂山公司。
4、闫永红,毕业于运城学院(本科),现任教于繁峙中学。
5、郝琪,毕业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科),现就职于朔州市迎宾幼儿园。
6、郑燕姣,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神堂堡乡人民政府。
7、王静,毕业于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就职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伯西热克中学。
8、韩俊秀,毕业于山西商学院,现自己创业。
9、韩俊文,毕业于长治学院,现自己创业。
10、郑飞,毕业于华北机电学院,现自己创业。
11、柴富国,毕业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专科),现就职于山西长园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12、郭伟,毕业于天津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13、张苍生,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创立北京易维四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居住于北京市海淀区。
14、李鹏燕,毕业于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在北京工作。
15、李建芬,毕业于运城学院(本科),现在北京工作。
16、李晋,毕业于湖南外国语学院,现在深圳外企工作。
17、郑彦军,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本科)。
18、闫云龙,毕业于阳泉煤炭学院。
19、柴志亮,毕业于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
20、柴志敏,毕业于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现在读学生:
1、柴艺,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2、吴迪,现就读于中北大学。
3、张宇,现就读于青岛科技大学。
4、张燕,现就读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常乐,现就读于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6、郝琪星,现就读于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三、马家岔村历任干部名单
宿西仓,书记,1952年—1957年
郑贵生,书记,1958年—1967年
耿二娃,书记,1967年—1975年
李贵清,书记,1975年—1982年
柴翠恩,主任,1982年—1985年
韩根元,书记,1982年—2013年
郝眉双,主任,2003年—2013年
郝眉双,书记,2013年—2017年
郑二恩,主任,2013年—2018年
郑二恩,后峪村马家岔组小组长,2018年至今。
四、马家岔2017年易地搬迁户名单
易地移民搬迁至繁峙民心小区、砂河惠民小区共8户26人,东山乡移民新村共12户34人,在附近其他村庄居住18户23人。共搬迁38户83人。名单如下:
韩根元,郝眉双,郑二恩,张海娃,张润生,张白小,张命生,贾润鱼,柴林,郝三保,郑三恩,周金才,闫德生,闫存生,闫书生,韩五小,柴翠恩,闫拴明,王计安,郝眉仓,郝眉拴,王眉眉,王拴计,郭千斤,李拴西,郑全娃,郑飞,郑秀文,常成娃,吴计壵,柴润恩,郝眉元,郝双双,闫拴拴,李石头,李拴西,李兰兰,郝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