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中国茶疗法是指用一味茶叶组成单方或复方,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汤汁饮用,以防病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它是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茶叶防病治病功效的一种新疗法。
本书介绍了中国茶疗法的基本内容、优势及特色,阐述了中国茶疗法选择茶树与茶叶的特点,包括对茶树种植的要求、茶叶的采收以及炮制茶叶的方法;阐述了传统中医药对茶叶的性味、归经的理解及其治疗作用;讲解了茶疗的配伍、剂量及疗程;同时,对用水、茶具的选择、冲泡的方法、环境的配合、茶叶的存放,以及饮用茶药时的宜忌等,都有详细的介绍。
希望通过本书多方面的详细阐述,使读者对茶疗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知茶用茶,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
作者介绍:卫明,香港茶疗学会会长,香港茶疗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首席讲师,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学科专家。
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陈可冀,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职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加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在香港浸会大学期间致力推动香港中医药教育及茶疗学研究,创办了首个"中医茶饮养生证书"课程及"中医茶疗学文凭"课程,培养茶疗方向硕士研究生近20名。
2010年主编出版《中国茶疗学》一书,首次提出"中国茶疗学"的概念,并先后受邀在香港、深圳、广州、厦门、杭州等大型茶博会发表演讲,以及在深圳、北京、南京、西安、成都、长沙、大阪、东京等地进行茶疗现场演示。
序(陈可冀 院士、国医大师)
三十年前,卫明医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就表现出认真钻研学术之精神。在做学问上,很有创新精神,善于独立思考。他曾就清代原始医药档案中的"瓮头春医方"开展了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效果的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其后,他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职期间,对以往有兴趣的茶疗问题,更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讨,十分系统,几乎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我与该院院长吕爱平教授伉俪曾拜访其茶室品茗,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茶叶作为饮品,久已负有盛名,但作为医疗应用上之医疗价值,并未被公众所多多了解并做出深入研究。
今卫明医师就茶树及茶叶等多年来有关栽培、种植、成长等诸多问题,以及在日常品茗饮用和医疗等多层面问题,精心进行系统探讨,尤其在临床上对茶疗应用于诸种病患,更有许多心得和经验,系统汇集成《中国茶疗法》一书,至为难能可贵。考茶叶之用于医疗,范围甚广。银花茶及连翘茶之用于清热解毒,雨前茶之用于清虚热,车前茶之用于利尿,草决明茶之用于便秘,姜片茶之祛脾胃虚寒及受寒呃逆,都有一定之效验,后者更有我本人亲身有效的体验。就我所知,近年更有以丁香茶消减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似颇有新进展云云。拙著《清宫代茶饮精华》中,亦有涉及茶疗之案例,曾就清宫代茶饮之调脂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当然,品茗饮茶历史之久远,早已更为公众所共识。林语堂曾有"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名句。鲁迅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其实,我更喜欢苏东坡"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佳句,其所写茶诗以茶抒情或怡性,实在引人入胜。
卫明医师以其多年积累的经验,成书《中国茶疗法》,内容弘富,涉及茶树与茶叶的种类及品种,临床应用之经验,有很好的临床医疗实践参考价值,愿以此序引荐该书,并祝贺其正式出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可冀
国医大师
2020年阳春四月于北京
前言
在中国医药史上,茶用于治病已有很长的历史。茶能解毒初见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西汉之前虽没有茶叶药用的文字记载,但茶史学者一般都认为在有文字记载以前,茶叶已作为治疗之用,口耳相传。自汉、梁、魏时期,医家就把茶叶用于解毒,治疗厌食、胃痛及帮助减肥。到了唐宋,茶疗的适应证更扩大至瘘疮、痰热、宿食、消渴、霍乱烦闷、产后便秘、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伤暑、头痛,甚至瘟疫。到了明清时期,茶疗进一步扩展至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病证,饮用的人群日益增多,渐渐成为中国人惯常的饮料,故发挥着重要的保健功能。
茶是药物。中国茶疗法是以茶叶组成单方或复方,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汤汁饮用,以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一种自然疗法。它以传统茶学理论作为基础,同时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不只以单纯治疗为目的,更务求身心并治,是一门独特而富技术型的学问。中国茶疗法只以茶叶为药,茶汤的制作以冲泡为主,自成一套选茶、制茶、泡茶及饮茶的操作系统。
要有效地实践中国茶疗法,茶疗师既需懂医、又要懂茶,正如一个医师必须兼通医理及药理。如果脱离了传统中医药学,随意服用茶药,或仅仅使用茶叶的某些化学成分来指导临床用茶,不仅无法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借着《中国茶疗法》一书的出版,希望能分享我们多年来研究茶疗的体会,并能抛砖引玉,冀各方爱茶爱医之士,对茶疗继续深究、加以应用,不使宝贵的中国茶疗淡出历史舞台。现代有关茶疗的研究,除了小部分从传统中医药的角度进行分析外,大多为现代西方药理的研究。传统中国茶疗的应用是依从中医药理论进行的,我们必须透过这一思路,以临床观察为佐证,才能真正发挥中国茶疗的良好疗效。现代人或知茶不知医,或知医不知茶,使大部分的茶药都不能发挥作用,实为医者、患者与饮者的共同损失。期望有更多有关传统中医药的茶疗研究出现,使先人留下的瑰宝能够再现光芒。
卫 明 何翠欢
2020年11月
目录
第一节 中国茶疗法概论
在中国医药史上,茶叶用于治病已有很长的历史。人们在使用茶叶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茶叶除了成为日常的饮料外,亦广泛地用于治疗疾病。茶史学者一般都认为,在没有茶叶药用的文字记载之前,茶叶早已作为治疗之用,口耳相传。西汉以后,有关茶的药用价值,历代茶学和医药学专著的记载多不胜数,其中唐代著名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所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对茶的药用价值评价之高,一言以蔽之。
中国茶疗法是指用茶叶组成单方或复方,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汤汁饮用,用以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一种自然疗法。它是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茶叶治病功效的新疗法。
中国茶疗法只使用茶叶作为药物,并不加入其他配料。所谓"单方",是指只使用一种茶品作为药物;所谓"复方",是指可使用一种以上的茶品配伍,以配合病证的需要。市面不少"茶疗"的配方,都是以茶叶加上茶叶以外的配料成为复方,与中国茶疗法的复方概念不同。有关这点稍后会详细论述。
中国茶疗法是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所选用的对象仅限于茶叶,故对茶的认识必须十分深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在唐代茶圣陆羽所撰的《茶经》中已成雏形,随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陆廷灿的《续茶经》等,以及现代各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研究专书,都记载了丰富的茶学知识,包括茶树的生长、茶叶的采收及炮制的过程、冲泡的方法、用水的要求、饮用茶汤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饮茶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中国茶疗法之所以用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对所有药物及食物对身体影响的认识,对用药物及食物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解,都是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万事万物的整体思考观念,并以辨证和施治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两个过程,利用药物、针灸及各种治病方法,按照补虚泻实等原则,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茶疗与传统中医药学关系密不可分,是伴随传统中医药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自然疗法。中国的历代医家在使用茶叶治病时,都是以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为用药指导。脱离了传统中医药学,随意服用茶药,或仅仅使用茶叶的某些化学成分来指导临床用茶,不仅无法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中国茶疗法以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是一门独特的学问。传统茶学以学茶为目标,研究种茶、选茶、制茶、泡茶技术、择水、茶道文化等等方面,以冀充分发挥茶叶的色、香、味,及修心养性的目的,与以治疗为目的的茶疗不同。而与传统中医药相比,中国茶疗法只以茶叶为药,茶汤制作以冲泡为主,又着重身心并治,自成一套选茶、制茶、泡茶及饮茶的操作系统,故又与传统中医药不同。中国茶疗法包含茶学与医学,既不能只懂茶不懂医,也不能只懂医不懂茶,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节 中国茶疗法的内容
对于茶疗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而各种茶疗的操作方法与范围亦有不同。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及操作范围只集中于使用茶叶组成的单方或复方,利用各种茶叶的性味、归经,充分发挥茶叶的疗效。作为一门专门的方法,了解其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是人门的第一步。
一、茶的界定
二、茶疗的分类
茶疗的组方形式可分为以茶代药、茶药结合及以药代茶三大类。中国茶疗法只研究第一类"以茶代药"的组方形式,而第二类"茶药结合"及第三类"以药代茶",都不是中国茶疗法的研究范围。
(一)以茶代药
"以茶代药"是指单用茶叶冲泡或稍加煎煮后饮用,是中国茶疗法唯一研究的茶疗类型。现有文献记载显示,茶叶最早是以药物形式开始为人类所使用,作为传统中药的一员,本身已含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天然物质,具有良好的治疗保健功效。因此,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需要选用合适的茶叶,就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临床常用的中药有数百种,每一种中药都有其不同的四气、五味、归经、功能及临床应用,茶叶亦然。中国茶疗法所用的茶叶,在茶疗医师的手中,每种茶便是一味中药,不同茶叶的性味归经、功能及临床应用也不一样。而为了治疗一些较为复杂的病证,茶疗医师亦会把不同的茶叶组成配方,以配合病证及患者的需要。茶叶有别于其他中药材之处,在于它既用于治病,亦是日常饮料,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比其他中药材更加殷切,因此,茶树的种植地域比一般的中药更广,品种的变化亦相当大。除了传统流传下来的制茶方法,现代制茶师亦不断将制茶工艺加以改进;再者,茶疗医师亦会按临床的需要,不断探索及研制新的品种,因此,合乎治病需要的茶叶亦相当之多。
(二)茶药结合
"茶药结合"是指茶叶与其他中药一同使用。此类组方有两种:一种是以茶叶为主,配合适当的配料,如普洱茶加菊花或红茶加玫瑰花;另一种是以其他中药为主,配适当的茶叶或以茶汤送服,如"川芎茶调散"。前者为了增强茶叶的功效,或消除茶叶的某些副作用,调和茶叶的偏性,使之发挥更理想的治病保健效果;后者利用茶叶的性味、功能,增强其他中药的治病能力,使之共收疗效。
传统中医药组方中,这类组方很多,不少中医古籍都记载了以茶配合其他中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的病证。宋代茶疗已成为官方疗法之一,且在宋代《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明代《普济方》等官方医学典籍中,都有"药茶"的专篇。例如,王怀隐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便有"药茶诸方"八首,其中四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以茶叶配伍葱白、豉、荆芥、薄荷、山栀、石膏等;"治伤寒头疼烦热,石膏茶方",以茶叶配伍石膏;"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茶方",以茶叶配伍薄荷、生姜、石膏、麻黄等;"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茶方",以茶叶配伍硫黄、诃子皮等中药,治疗相应疾病。
"茶药结合"不属于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内容,但其在中国茶疗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课题十分值得研究,希望在以后的专题中再进行探讨。
(三)以药代茶
"以药代茶"是指采用茶叶以外的原料组方,用冲泡或稍加煎煮的方式制作及饮用,是茶疗概念的延伸,属于广义上的茶疗,又称为"代茶饮"。代茶饮起于唐代,历代又加以发挥,到清代宫廷盛行,被视为养生延年之品。中国不少书籍记载的茶疗,并非使用山茶科植物,而是以其他药物入药,如冬青科冬青属的苦丁茶、梧桐科苹婆属的胖大海茶、十字花科菘蓝属的板蓝根茶、以睡莲科睡莲属莲的叶子制的荷叶茶。还有一些复方的茶剂,如五花茶、夏桑菊茶等,都是以茶叶以外的原料组方,煎煮成茶剂服用。虽然这些茶剂都加上"茶"字,但并非山茶科的茶叶,因此亦不属于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内容。"以药代茶"将留待以后的专著再作详细论述。
三、中国茶疗法的形成
现有文献记载显示,早在五千多年前,人类已经发现茶叶,并加以利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能治病初见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传,神农为了寻找药物为百姓治病,亲自尝遍百草,以致身中七十二毒,于是神农顺手拾起地上的叶子(茶叶)放入口中咀嚼,食后口舌生津,神清气爽,中毒的不良反应随即消失。神农认识到茶叶能解毒,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老百姓。这个传说虽然夸张了茶的功能,但可看出茶叶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已经以药物形式进人人类的生活当中。
在长期食用及饮用茶叶的过程中,人们又发现茶叶的其他药用功能,总结出许多以茶治病保健的经验。这些原始朴素的用茶经验随着岁月验证,去芜存菁,世代相传,同时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利用也愈加深入。从汉、梁、魏时期,医家把茶叶作为解毒,治厌食、胃痛及瘦身之物;到唐宋时期,又大大扩大了茶叶治病的适应证,用治瘘疮、痰热、宿食、消渴、霍乱烦闷、产后便秘、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伤暑、瘟疫、头痛等病证,亦了解到茶能强腰补肾、聪耳明目。至明清时期,茶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皮肤、骨伤等科病证。同时,饮用的人群日益增多,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扮演着重要的防病治病的角色。历代众多茶学家、医学家和药学家不断发掘茶的治病功能,累积了以茶治病保健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自然疗法﹣-茶疗。
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愈来愈多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茶的各种医学功效。目前,我们已知道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咖啡因、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对人体发挥了多种治疗和保健作用。众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茶不单能提神、助消化,亦有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减肥、降血压、消炎、抗病毒、抗过敏等功能,并尝试加以开发应用。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善用前人用茶为药的经验,去芜存菁,累积及分析茶叶在临床上的治病应用,经过长期的疗效观察及经验,加上科学药理研究,逐渐演变出一门集中研究单纯茶叶的治病功效理论及应用结合的治疗法则﹣﹣中国茶疗法。
第三节 中国茶疗法的适应证
茶叶能治疗的疾病的范围很广泛,但考虑到茶疗的特点及其研究的价值,我们把中国茶疗法的适应证定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某些需要长期服用中西药的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以控制血糖,是一种能够控制病情,使其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左右,但难以完全治愈的疾病。茶叶对于2型糖尿病的影响,已有很多实验室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支持。2012年,欧洲进行了一项大型的研究,有8个欧洲国家的26个研究中心共同参与,对12 403名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数千名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访问研究。调查显示,每天喝4杯红茶可使2型糖尿病危险降低20%。茶叶有良好的降糖功效,而且饮用方便,如果可以代替中西药物,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除了控制血糖外,茶疗亦可与中西药配合,减少中西药物的剂量,或帮助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
其二,某些运用现代医学方法疗效不佳的疾病。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不少疾病都能透过中西医的方法,得以治愈或控制。但亦有部分疾病仍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不少患者在接受中西医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但常常因季节变化、环境污染、精神紧张等诱因而反复发作,影响到日常生活,并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对于这类疾病,暂时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只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而运用茶疗法则可利用某种茶叶具有的入肺经祛风解毒的功能,迅速缓解症状。同时,以茶为药,饮用方便,味甘气清,既可在短时间内纾缓症状,也可长期饮之,以预防鼻敏感的复发。对患者来说非常便利。
其三,某些精神及心理障碍性疾病。例如抑郁症这种疾病,虽然正规的中西药亦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患者来说,其治疗过程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往往治疗过程本身已经构成患者的求医障碍。"身心并治,形神共养"是茶疗的一大特色。茶疗讲求"环境""心境"和"意境",在治疗身心疾病上,是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
其四,某些反复发作的身体不适而查不出明确病因者。例如,不少人有反复头痛的不适症状,但进行了很多检查,都不清楚发病的原因。对于这些身体不适的问题,现代都市人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往往无暇煎药或针灸,导致不少人症状反反复复地发作。一般人对茶疗用茶有一个错误的观感,认为茶疗是一种温和的疗法,必须长时间服用才能见效。其实,茶疗所用的茶品,由于质量要求很高,疗效可以相当迅速,对于一些头痛等不适症状,往往即刻见效。症状缓解后,患者便无须因反复的身体不适影响到日常生活,更避免了长期服用止痛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茶叶有治病的功效,这点已从众多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得以证实。但茶叶不能包治百病,我们不应夸大茶叶的功能,应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分析其治病的机理。茶疗作为一种新的疗法,其价值在于它能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解决一些现代医学尚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能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法,使其能有所选择。
第四节 中国茶疗法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省境内发现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树,其中一株树龄为2 700年。野生古茶树在地球上的历史远不只两三千年,植物学家从研究山茶科植物化石发现,茶树最迟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时期已经在地球上生长,距今已有千百万年历史。2006年,在云南省永德县便发现距今有两三千万年历史的茶树始祖,被称为"罕见的活化石"-﹣中华木兰。关于野生古茶树最早为人类所用的用途,较普遍的说法是药用。从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学中推论,人类最初把鲜茶叶当作解毒植物而食用,后来茶叶的加工方式改进,服用茶叶的方法亦有所改变,使茶日渐广受人们欢迎。茶除了作为药物之用外,亦成为日常饮料。
一、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未开始种植的时候,充饥的食物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野生植物,而野生古茶树的鲜叶便是其中一种。在觅食过程中,不免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出现呕吐、腹泻、抽搐、昏迷等中毒反应,甚至毒重身亡。由于当时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只能通过漫长岁月累积的经验,逐渐发现食用某些植物以后,原有的中毒反应得以缓解甚至消除。野生古茶树叶子的解毒功能便是从无数次的反复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其实是人类最早接触、认识和利用茶的阶段,不过这个阶段只是对茶朦胧的认知,仅属于茶疗最原始的方式,还远未达到"以茶治病保健"的层面。
人类对茶和茶疗的认知过程,与对中医药的认知过程是一致的,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以后,才开始发现它们的医疗价值,并逐渐用于治病保健。因此,茶疗与中国医药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茶叶至迟在汉代开始,已被列为药品。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把茶叶称为"苑诧",与桔梗、款冬、贝母等并列为药品。托名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桐君录》记载:"酉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饮令人不眠。"华佗《食论》又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国时代,张揖的《广雅》有言:"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到了魏晋,人们对茶的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神农本草经》记载:"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按,书中注引用了《尔雅》:"茶,苦菜,又惯,苦茶。"以说明苦菜指的是茶。梁代陶弘景《杂录》记载:"茗茶轻身换骨,古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太平御览》载:《晋书·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者有桂花气,兼服茶酥而已。"另,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亦有记载:"饮真茶令人少眠。"
这个时期的医家把茶叶作为解毒、提神、减肥、益寿、治厌食及胃痛的药物。这些医药学专著的文字记载,为茶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从西汉至魏晋期间,茶还仅限于王室贵族的专属饮品,普通百姓并非轻易能够饮用,从而限制了茶疗的普及。因此,这段时期茶疗的发展只处于初始阶段。
三、唐宋时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当时社会茶饮风气盛行,茶饮文化渐从王室贵族流传至民间。
唐代陆羽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引述了唐以前各朝有关茶功能的资料,并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记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疮,利小便,祛痰热渴,令人少睡……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提出茶与其他药物(茱萸、葱、姜)配合治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茶疗的一项创新之举,大大地扩宽了茶疗的应用范围。此外,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亦具体论述:"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唐代累积了更多临床经验,茶的功能亦有所发挥,不但用于内服,亦可用于外敷。例如《枕中方》记载:"疗积年痿,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敷之。"这是古时用茶叶治疗外科病的记述。唐代兵部尚书李绛《兵部手集方》记载:"久年心痛五年十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均,服之良。"
到了宋代,茶饮更为普及,而茶疗亦继承唐代的用药经验,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传家秘室方》记载:"治头风,满头作痛,芎七钱,明天麻、雨前茶各一钱,酒一碗,煎六分,渣再用酒一碗,煎四五分,晚服过夜即愈。"《圣济总录》记载:"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安。"《仁斋直指方论》亦有治痢方:"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又能消暑解酒食毒。"又《普济方》认为:"建茶合醋煎服,即止大便下血。"还有妇儿科的病例记载,如《孺子方》载:"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之。"《妇人方》亦载:"产后便秘,以葱涎调蚋茶末为丸,服之自通。"茶与其他药材配合,配川芎、天麻治头风,配干姜治霍乱,配姜以治痢,配醋以治大便下血;在妇、儿专科上,亦配葱以治小儿惊厥及产后便秘。
此外,茶疗发展至宋代已成为官方疗法之一。《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官方医学典籍中,都有"药茶"的专篇,如王怀隐编的《太平圣惠方》便有"药茶诸方"八首。
茶饮由南方传到中原,由中原传到边疆,亦由社会上层发展到中下层。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由于经济、文化发达,加上僧道以茶修道,文人雅士嗜好茶饮,茶书、茶诗影响深远。宋代继承了唐代茶业的发展,茶风更盛,茶的产地、产量亦有所增加。茶疗在茶饮的兴盛氛围下,亦有相当发展。茶疗的治病范围扩展至瘘疮、痰热、宿食、消渴、霍乱烦闷、产后便秘、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伤暑、瘟疫、头痛等。茶叶既可内服,亦用于外敷治病。
四、明清时期
明代茶疗的功效范围、制茶法的应用更为创新及充实。明代的本草著作代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专门载有茗之条,记述茗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清头目,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劳、葱白煎饮,止头痛。浓煎,吐风热痰涎"。另外,还有散见于其他各卷对茶叶功效的记载,如清热降火之功,用于湿热火郁、咽喉微疾;宣吐之功,用于气滞食积、诸风涎痰;醒神醒脑之功,用于脾湿多眠、风热昏愤;用茶治口臭、发汗发表、防治瘟疫等。
李时珍不仅对茶叶的功能应用做了一个总结,还提出改变茶叶的炮制及运用方法,使茶叶的性味有所变化,以治疗不同疾病,如"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脚丫湿烂以"茶叶嚼烂傅之,有效"、茶叶"浓煎,吐风热痰涎",并指出浓茶"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故浓茶能使人吐。此外,李时珍亦指出要按不同的体质服茶,茶性苦寒属阴中之阴,"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要避免茶之害,除了注意体质是否适合外,亦要热饮。酒后忌饮,不与榧、威灵仙、土茯苓同服。由此可见,明代医家对茶叶已有十分全面的认识。
除了《本草纲目》外,明代的本草典籍收录茗条的比历代都多,如《神农本草经疏》《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征要》《雷公炮制药性解》《救荒本草》《食鉴本草》《滇南本草》等,可见明代医家对茶叶药用功能的肯定。
明代茶人还十分重视茶的品质与疗效的关系。屠隆《茶笺》记载:茶叶"谷雨日晴明采者,能治痰嗽、疗百疾","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则称六安……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龙膺《蒙史》亦载:"六安茶,用大温水洗净去末,用罐浸卤亢好沸水,用可消夙醒。泸州茶,可疗风疾。"
茶饮发展到清代,已深人大众的生活中,而茶的药用功能已广泛地得到认识。王昶《滇行日录》记载普洱茶"可疗疾",而陆次云《湖糯杂记》称龙井"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清代医学着重实际临床,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加上清代制茶技术完备,确立了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的体系。茶叶制法不同,性味归经亦有所差别,茶叶的功能及应用便迥然不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不同品种的茶分条记载,雨前茶"性寒而不烈,以其味甘益土",功能"清咽喉,明目,补元气,益心神,通七窍",亦可益利脾胃;普洱茶"性温味香….味苦性刻.……苦涩",能"解油腻牛羊毒",亦能"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安化茶"味苦中带甘""性温,味苦微甘",故除了能"下膈气、消滞"外,亦能"去寒";武夷茶"色黑而味酸""性温不伤胃",故"凡茶僻停饮者宜之"。此外,种茶的产地不同,水土各异,收成气候等等都会影响茶的性味,从而影响茶的药用功能。罗(即顾渚紫笋)与一般茶品不同,不爱雨前收采,最佳为"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而喜阳光,"洞山南向,独受阳气,专称仙品",故顾渚紫笋性不寒,适合"涤痰清肺,除烦消膨胀"。台湾的水沙连茶生于"深山中,众木蔽亏,雾露檬密,晨曦晚照",故"性极寒","疗热症最效,能发痘"。
明清医家认识到茶有多种治病功能,能清热解毒、安神醒睡、提神助思、清利头目、去火明目、解毒止痢、解渴消暑、下气消食、解腻消脂、解酒、疗疮瘘疹、止血、治大小便不通、去痰、护齿、延年益寿及疗饥等。在明清医学书籍中,茶被广泛应用于各科病证,无论内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齿科、外科、伤科,都能看到茶的应用痕迹。茶的使用方式亦多变,内服方面,如以茶叶入药同煎、以茶末配诸药成丸、以茶汤调服诸药;外用方面,如以茶汤外洗、将茶制成散剂或成膏状外敷、将茶与诸药同煎成膏外敷。茶还可外敷伤口、疮疡,或以脐敷外灸方法以治病。这些知识及经验都对现代茶疗有所指导及启发。
五、近现代
近现代的茶疗在应用范围上较以往更为广泛。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茶疗发展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茶饮事业受到国家重视,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了近千家国营茶场、茶叶贸易公司和进出口公司,大大提高了茶叶种植技术、茶叶产量及品质,并促进了海内外茶叶的商贸发展。此外,各地农业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茶学专业,茶叶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茶学专业人才。而各种茶学的学术专著、期刊以及科普读物大量发行,如《中国茶叶》《中国茶文化》《茶典》《茶叶科学》《茶医学研究》《中国药茶大全》等书刊,令社会大众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茶疗医学价值的认识。现代茶学事业的各项进步,均是推动现代茶疗发展的催化剂。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医学机构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对茶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我们已知道茶叶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咖啡因、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对人体发挥了治疗及保健的作用。众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茶叶不单能提神、助消化,亦有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减肥、降血压、消炎、抗病毒、抗过敏等功能。而茶叶抗癌抗突变及防治心血管病变的功能,亦令各国的科学家十分雀跃。与传统茶疗比较,现代茶疗融合了先进的科技,在使用的方法、剂型的创新、茶疗的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茶疗已逐渐应用于癌症、中风、心脏病及糖尿病等多种疑难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现代的中国茶疗开始受到关注,出版了一些有关茶叶治病功能的书籍,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陈椽编著的《茶药学》、陈祖梁和朱自振编写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以及朱自振编写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记载了大量有关资料,对茶疗的贡献很大。而在众多专著中,林乾良、陈小忆编著的《中国茶疗》叙述了茶的药用史、茶效、成分、用法,更分科论述茶疗对各系统疾病的疗效(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以及妇产科疾病、眼科疾病、龋齿、癌症、糖尿病),以及有关清热解毒及抗老养生的茶疗。更重要的是,林乾良引用了92种历代典籍,归纳了茶的二十四功效,是现代学术界对古代茶疗的一次重要的总结。此外,卫明、梁浩荣撰写的《中国茶疗学》强调茶疗要配合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把茶疗从单纯的经验总结,带到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层面;而且首次把绿茶、黄茶、白茶、黑茶、红茶及青茶六大茶类的不同性味及治病功能分类列出,对日后中国茶疗学的发展颇有启发。
第五节 中国茶疗法的优点及特色
传统中医药学发展到现代,无论在理论及临床上都已经相当完善,为何还要另辟一门茶疗法?这是因为茶疗法相对于传统的中药汤剂和其他疗法,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实用价值。
一、起效迅速 疗效理想
一般人对茶疗有一个错误的观感,认为茶疗是一种温和的疗法,故必须长时间服用才能见效。其实,茶疗所用的茶品,治疗效果相当快捷,对于很多病证,如鼻敏感、头痛、胃痛等,往往可以立即见效,使症状得以缓解。日常饮用对证的茶品,亦能预防症状的复发。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茶疗一般亦能在用茶后1周左右开始见效。
茶疗能做到疗效显著,原因有三:其一,茶疗用茶的品质优良,茶品有足够的内含物以发挥治疗疾病的功能;其二,茶疗医师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准确,并按患者的病证不同、体质差异,根据茶品的特殊药性,选择适当的茶品;其三,茶疗法多经临床长时间的疗效观察,具备相当的经验累积。只有具备以上因素,茶叶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的优点。例如,如果只是随便找一款茶来治疗鼻敏感,即使该茶叶也是优良的品种,对鼻敏感亦未必有任何纾缓作用。要找好茶,亦要找对茶,茶疗的疗效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资料丰富 应用广泛
茶叶在传统中医药史中,早已发挥着治病的功能。很多古代的医书和茶书都记载着茶叶的疗效,包括清热解毒、安神醒睡、提神助思、清利头目、去火明目、解毒止痢、解渴消暑、下气消食、解腻消脂、解酒、疗疮瘘疹、止血、治大小便不通、去痰、护齿、延年益寿及疗饥等。茶疗医案亦涉及内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齿科、外科、骨伤科等科疾病。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系栗山进一(Shinichi Kuriyama)于1994年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追访40530名40~79岁人士达11年之久,结果显示,一天喝5杯以上绿茶的人,死率比一天喝不到1杯绿茶的人低16%,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减少26%;喝绿茶的好处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减少31%。由此可见,单用一味茶叶已能取得理想的治病防病效果。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现代科研亦证实,茶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有益的活性物质,不单能提神、助消化,亦有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压、消炎、抗病毒、抗过敏、防治心血管病变、美容减肥等功能,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见,无论中西医学都发现茶叶的治疗范围广泛,疗效亦十分理想。
三、身心并治 形神共养
茶疗不仅能够治疗身体疾病,对情志疾病也有良好的调理作用。现代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除了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疾病外,不悦的情绪还容易诱发其他脏腑病证,或阻碍这些病证的痊愈。茶疗能明显舒缓情志疾病所带来的精神困扰,一则很多茶品的内含物都有安神解郁的功能,二则茶疗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茶疗的过程又是一个令人身心放松、怡情养性的精神调理过程。所以"身心并治,形神共养"既是茶疗的特色,亦是茶疗的内涵。
如能花少量时间,在一个优雅的环境,静听优美的乐曲,把茶叶放入精致的茶具中,用沸水徐徐冲泡,看着缕缕茶烟、闻着阵阵茶香,闭目静心品啜茶汤的甘韵·……在整个过程中,人的精神专注,身心放松,原本焦虑浮躁的心情在备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沉静下来,除了把烦扰心神的事情抛诸脑后,使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外,亦能使肉体上的疼痛不适症状得以缓解。每天让自己停下来,饮用有益身体的茶汤,除了对情志疾病及其他脏腑病证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外,亦能修养心神,使人得以"恬恢虚无,真气从之",便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茶疗具有"身心并治,形神共养"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十分适合现代都市人治病防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四、味甘气清 容易服用
茶叶冲泡或煎煮后,气味清香怡人、甘醇可口,不像传统中药汤剂有浓郁的草药味和苦涩味,大大消除了患者对饮用传统中药"苦茶"的抗拒心理,所以单是气味一项已经是其他药物疗法不能比拟的。对于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尤其是患儿,如能以气味甘香的茶汤代替服用传统汤药,可解决服药上的困难和免除服药上的不悦感。由于茶汤容易被男女老幼所接受,又便于长期饮用,使茶疗十分适用于治疗长期病患,以及一些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亦是防病保健的最佳选择。
五、制法简便 施治灵活
茶疗的制作方法简便,将单味茶叶放入器皿中,用沸水冲泡,短时间即可饮用;或将茶叶放入器皿,稍稍加以煎煮数分钟,即可倒出饮用。相比传统中药汤剂和药膳食疗需要较长的时间煎煮和备料熬制,茶疗简便的制作方法省却了煎药的麻烦,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因此,茶疗适合于没有时间煎煮中药的繁忙都市人,以及不想长期煎药的慢性病患者。此外,茶疗还可按照病情的需要和四季气候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茶品,或利用存放时间的长短,改变茶品的寒热程度,或通过控制冲泡茶汤的时间,改变药效的强弱,灵活运用。
六、安全卫生 环保节约
茶叶是传统的绿色健康饮品。茶叶取自于大自然中的茶树,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不需加入防腐剂、乳化剂、杀菌剂、色素等辅料,是纯天然的材料,没有化学添加的成分,故天然安全。现代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中草药在种植的过程中面对施用化肥农药、泥土及灌溉用水受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而炮制过程中,亦开始出现违反传统加工程序、偷工减料的困扰。因此,药用植物从种植、炮制、运输及保存都必须严谨处理,以确保成品的食用安全及卫生可靠。中国茶疗法对茶树的种植环境、种植的方法、炮制的工序、运输处理、保存的环境及方法都有很严谨的要求。茶疗所选用的茶树必须种植于远离人口稠密的地方,且该地水土没有受到污染,种植的过程中不施洒化肥农药,加上茶叶的制作多为自然方法,免除了不必要的污染。茶疗选用茶叶的要求严谨,除了避免药物污染而损害身体外,所用茶叶的剂量一般只在5~7g。要在如此剂量完成治疗的工作,茶叶本身的质量必须良好。如果品质不佳,或茶叶受污染影响,或不合卫生标准,不但疗效大大降低,甚至造成不良后果。茶叶长期作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已被大样本证明对人体不易造成伤害。相对于部分中药有伤肝、伤肾的问题,以及部分西药服用后的副作用,茶疗是一种十分安全的疗法。任何人都可安心用茶,以茶代药。
再者,如今中草药治病越来越受关注,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货源常常供不应求。而茶疗相对用量较少,多用一味茶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病证,最多亦只以两三种茶品复方治疗。冲泡茶汤时,可多次加水饮至味淡为止,既有利于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也节省了物料,具有积极的环保意义。
七、保存容易 价格相宜
茶饮既能治病,亦是日常生活的饮料,可长期饮用。茶叶每天用药剂量只有数克,存放所需空间很小。如能按照基本保存的方法,将茶叶放入适当器皿中,摆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则茶叶不容易发霉变质。不同的茶种能存放的年期不同,一般来说,绿茶只能存放1年,黄茶、白茶、青茶、红茶能存放多年,而普洱茶、黑茶甚至可存放数十年之久。茶叶存放的年期与其品质是否优良、存放方法正确与否有很大关系。品质优良的茶叶,经过适当的存放,仍然能保持其治病的功能。
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品质优良的茶品一定价值不菲。由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或由于人为的炒作,某些罕有的茶品或存放年份长久的茶品,在市场上售价不低。茶疗用茶看重的是茶叶的治病功效,而具备疗效的茶叶并不一定是罕有的茶品,亦不一定要存放数十年之久。茶疗医师选择茶品时,必会考虑到茶品的可持续使用的问题,如果使用产量稀少或存放数十年的茶品,能处理的个案只是少数,这些茶品就不宜用于茶疗了。品质优良的茶叶不一定价格高昂,相对于传统中药的配方,一剂茶疗方往往比传统中药配方更为便宜,故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茶疗确是一个既便宜又方便的选择。
第六节 茶树与茶叶
一、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要了解茶叶,必先从茶树入手。按植物学的分类,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目前,栽培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据《中国植物志》的资料,山茶科约36个属,山茶属约20组,有多达280个种,分布在东亚北回归线两侧,中国拥有238种,以云南、广西、广东及四川最多,其余生长于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及菲律宾等地。
植物学家分析,至少5 000万年前茶树已在地球上生长。茶树属被子植物,在1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第三纪,才开始生长及演化;山科近物期开始繁衍,渐渐形成孕育茶树物种的适合环境。由于云南的地理环境特殊,使其没有遭到冰山的袭击,山茶植物能得以繁衍、滋生及演化。茶树作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一员,便在中国开始繁衍。中国有关茶树的记载,最早见诸文字的是秦汉时期的《尔雅·释木》,称茶为"贾,苦茶"。从最早的有关茶树的文字记载得知,中国培植及利用茶树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但茶树的起源在中国还要早很多。
茶树广泛生长于中国多个地区,其广生特质使茶树的品种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气候、水土及邻生的环境。不同品种的茶树,其茶叶的内含物亦有不同,这些内含物的差异造就了茶叶的不同疗效,也是茶叶赖以治病的物质基础。
二、茶树及茶叶的形态
唐代陆羽的《茶经》对茶树的根、茎、叶、花、果实作了形象化的描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远古原生形态的茶树,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及培育方式的改变,使其形态亦有所变化。但不同品种的茶树仍具有共同的特性,如各种茶树都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根、茎、叶属营养器官,负责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营养及水分;花、果实和种子属繁殖器官,由花芽发育,至开花受精成胚,最后形成果实和种子,繁衍后代。除了根部外,其余各器官均生长在地上。同时,由于各种茶树的品种不同,其树型又可分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三种,不同树型茶树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的生长形态又同中有异。
(一)乔木型茶树
乔木型茶树的树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分,树木高大,在三种茶树中最高,常达3m以上,而云南等地所生长的野生茶树可高达10m以上。乔木型茶树的主根发达而深,分枝角度一般较小,树冠多为直立形;叶片大,多数品种叶长14cm以上,属大叶种;外表皮较薄,一般2~4μm,栅栏组织一般只有1层,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多,光合作用较强,海绵组织较多而松,叶背气孔大而细,叶色多带黄绿,叶质多柔软,革质层较薄,叶脉较多。
乔木型茶树属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多为古茶树,如云南大叶茶、海南大叶茶。乔木型大叶种茶树生长在北纬24°左右,包括云南中南部、东南部和广西南部,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及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四季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富。
(二)小乔木型茶树
小乔木型茶树有较明显的主干,一般在离地20~30cm 处分枝,树高中等。根系较发达,分枝角度较大的,树冠呈披张形;分枝角度较小的,树冠呈半直立形。多数品种叶长10~14cm,属中叶种及大叶种。中叶种外表皮较厚,栅栏组织一般有2~3层,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少,光合作用较弱,海绵组织较大叶种少而密,叶背气孔亦较多而密,革质层较厚,叶脉较少。
小乔木型茶树多为较早期进化类型,大部分为栽培树种,少部分属野生的茶树。小乔木型大中叶种茶树生长在北纬26°~30°,包括广西和广东中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武夷山等地,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春夏温暖湿润,部分地区有秋旱及冬寒的问题,影响茶树生长。
(三)灌木型茶树
至于灌木型茶树,没有明显的主干,分支多自近地面根茎处,树冠较矮小,分枝稠密。树高一般在1.5~3m,主根较浅,侧根发达,分枝度一般较大,树冠多呈披张形,叶片较小,多数品种叶长10cm以下,属小叶种。小叶种外表皮最厚,栅栏组织一般有2~3层,组织细胞内叶绿体最少,光合作用最弱,海绵组织最少而密,叶背气孔亦最多而密,叶色多带浓绿,叶质多脆硬,革质层最厚,叶脉最少。
灌木型属进化类型,多为栽培树种,如毛蟹等;具有耐寒性及繁殖力强的特点,多见于寒冷地区,或为园生品种。灌木型茶树亦是茶树的变种形态,生长在北纬30°~35°,包括江苏、安徽、湖北中北部以及河南、陕西、甘肃南部等地,属中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和针叶混交林区,天气较寒冷干旱。
由于品种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及种植方法不同,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茶树的形态亦非千篇一律。例如,乔木型茶树的叶片一般以大叶种、中叶种为主,但亦有很少部分的乔木型茶树的叶片属小叶种,如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倚邦,其乔木型小叶种茶树的茶叶,香气高扬,是清代贡茶之一。
三、茶疗所用茶树的选择
茶树由原始野生到栽培种植,由于种植方法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以及经过自然杂交、人工杂交及育种,品种十分多。由于茶叶为日常饮料,市场庞大,故新育成的品种亦不少。对茶疗来说,好的茶树必须是其茶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如何选择有治疗作用的茶叶,主要应考虑茶树的品种、繁法、树龄、种植的环境及方式,以及茶树的健康状况。
中国各产茶区都有悠久的种植茶树的历史,都拥有不少老茶树,其中又以云南的老茶树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且茶树品种亦最为丰富,故云南成为茶疗用茶的主要产区。云南茶树主要分布在南部及西部茶区,大部分品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同一个茶山所出产的茶叶,由于茶树的生长环境相同,制茶师的制法工序相若,所以茶叶性味相似,茶汤色、香、味的特征一致。例如布朗山系的茶叶普遍入口苦味较重。由于此类茶树多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没有品种隔离,所以同一个茶山,可以有多个不同茶树的品种,甚至在同一个地点,100m2以内亦可找到两三个茶树品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单靠茶山的所在地点来推断茶叶的性味及功能。同样,同一个茶树的品种,因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其性味及功能亦有差异。
(二)茶树的形态
中国茶疗法所选用的茶叶可从乔木型、小乔木型及灌木型茶树而来,其中,以乔木型茶树为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乔木型茶树的树根比灌木型要深,能深入地下各层,吸收各层土地的养分,使茶叶的各种成分更加丰富。乔木型茶树也是最接近原始型茶树的树种,根深阔广,其生长周期亦近于原始型茶树,寿命很长,能活上数百岁,乃至千岁。树龄越高,茶叶所蕴含的营养物质越丰富。至于小乔木型及灌木型茶树,部分品种优良、茶树健康、种植方式良好的,亦为中国茶疗法所选用。
(三)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
茶树的繁殖方法有两种,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茶疗法所用的茶树多是透过有性繁殖的方法繁衍。因为有性繁殖完成了所有遗传的过程,受父体及母体双方的遗传基因,如此则茶树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具有良好的治病功效。
有性繁殖是由两性细胞结合育生种子,也叫种子繁殖。茶树的种子称为茶籽。茶籽的生成是由茶树开花结果育成而来。每年茶树新梢上的腋芽分化成花芽,花芽在6-7月又开始分化,育成花瓣、花蕾、雄蕊及雌蕊等生殖器官。茶树约在10-11月开花,通过昆虫传粉,雌蕊受精,分化为原胚与乳胚,同时发育成果实及种子。翌年10月,果实成熟,果皮裂开,种子散落或播到土中,然后萌芽生长。茶树由开花到结果,长达17~18个月,因此,同一株茶树上,上年的果实发育与当年花芽分化可同时出现,这是茶树有性繁殖的特性。中国的茶树开花期一般在9-12月,但不同品种的茶树,花蕾开放与开花期有很大的差异。
无性繁殖则不经两性细胞结合,利用茶树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在人工创造的一定条件下,使之形成一株新的茶苗。茶树是一种再生能力很强的树种,故可利用各个器官,无论根、茎、叶,甚至细胞,都可以由这些分生组织直接进行分裂而产生新细胞,育成新茶苗。无性繁殖法压条、分株等。现在茶树的无性繁殖多以短穗扦插方法为多,将带腋芽和1~2片成熟叶片、长3cm左右的短穗扦插在适宜的土壤中,培育成新的植株,育成率较高。压条为扦插技术未成熟前常用的技术,直接把茶树的枝芽压在土中,固定一段时间,枝芽长出根,待成熟后剪断,移植至茶园。分株是从母体茶树分成若干带根小丛,进行分栽。
现代大部分的密集式茶园栽培茶树及新的改良品种,都采用无性繁殖方式。主要原因是有性繁殖是异花受粉,其后代容易产生变异,使茶园植株产生不一致的性状,不便于茶园管理和茶叶采摘。无性繁殖能保持母树的特征和特性,苗木的性状比较一致,便于茶园管理,亦有利于维持和扩大优质品种的生产。
透过有性繁殖方式育生的茶树,其器官发育完整,其中以根部发育尤为重要。只有有性繁殖的茶树拥有主根和侧根的结构,称为定根。以插枝、压条等无性繁殖方法种植的茶树并没有主根,只有不定根,分布在浅表的土层。由于茶树有很多物质都在树冠与根系密切配合下合成和转化,促进茶树生长,故透过有性繁殖的茶树,因定根的生长年期较长,分布范围较大,能深入地下各层,吸收及储存的养分较多,茶树较健康,茶叶品质较好,药用价值较高。而无性繁殖的茶树,其浅表的不定根吸收养分不足,影响茶树的生长,并且其生长年期短,茶叶的药用功能亦较弱。再者,由于有性繁殖育生的茶树较为健康,对大自然的细菌、虫害较具抵抗力,加上较少人工管理,没有受化肥、农药等伤害。而密集式茶园以无性繁殖育生的茶树,其茶树本身对细菌、虫害抵抗力较低,又进行施化肥、下农药、重修剪等茶园管理,使茶树的健康每况愈下。
因此,中国茶疗法用以治病的茶叶,无论是采自乔木、小乔木或灌木型茶树,都首选有性繁殖的品种。
(四)树龄
茶树能生长数十年至数百年,甚至过千年不等。乔木型茶树的寿命较长,如现在中国云南拥有生长数百年,甚至过千年的野生及野放型乔木大茶树。灌木型茶树的寿命较短,一般只有数十年。小乔木型茶树的寿命一般在两者之间。
茶树的整个生育过程是根据外部形态的特征,而划分为六个时期,包括种子期、幼苗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衰老期。有性繁殖的茶树是由种子发育而成,而种子必须经过开花结果的过程。从种子成熟开始,大约在2~3个月内,种子会萌发成为幼苗,幼苗出土后,渐渐长出第一片真叶,顶端出现驻芽,地上部分生长相对停止,为第一次生长休止。隔2~3周后,茶树再开始生长,并进入幼年期。幼年期至第一次孕育花果时期止,一般长3~4年。此时期顶芽不断生长,形成主干,分枝生长较为次要,无论是乔木型,或是灌木型茶树,茶主干明显,分枝细弱,树冠多呈直立式。同样,此时期树根的发展以主根为主,且主根明显,并向土层深处伸展,而侧根发育在前期很弱,至后期渐渐向深处和四周伸展。
茶树不断生长,开始结果,步入青年期,直至树冠基本定型为止,一般长3~4年。在青年期,茶树的主干顶端生长减弱,侧枝生长相对加强,使分枝增多,树冠渐密。园种的茶树因茶农会通过修剪分枝,刺激分枝生长,故园种的茶树树冠分枝级数较多,分枝向四周扩展较大。此外,地下部分主根随树龄增长而不断分生,使侧根发育茂盛,形成深根根系。茶树的树冠发育到一定程度而定型后,茶树进入壮年期,生长旺盛,开花结果,亦是茶叶收采的主要时期。往后,茶树不断生长分枝,后期出现自下而上的老化干枯,进入衰老期。此时主干开始衰老,根糵萌发,不断出现侧枝更新,茶树便在不断衰老、不断更新下生长,直至死亡。
茶树的成年为第一次开花结果到出现自然更新为止。成年期的茶树生长旺盛,品质较好。一些自然生长的古茶树,根部较深,成年期较长,可达数百年之久。而无性繁殖的茶树,只有不定根,一般成年期较短,大部分在25~30年(生长环境好的茶树成年期会长一些)。茶树的树龄对茶叶的疗效有很大的影响。高茶龄的茶树具有广而深的根,能吸收大量的养分,由于多年养分的积累及转化,使茶叶的成分更为丰富,药用价值也就更高,故即使是优良品种的茶树,生长环境又十分理想,仍需要生长到一定的年份,茶叶的疗效才显著。一般而言,灌木型茶树的树龄较短,一般数十年,故能用于茶疗的茶树品种较乔木型和小乔木型为少。
(五)生长环境
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的品质影响也相当重要。陆羽《茶经》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痕疾。"早在唐代,已累积不少种茶的经验,知道茶树喜温且湿的环境,宜生于阳崖阴林,不宜阳光直射;又认识到茶树宜生长于肥沃而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不宜生长于黏性重的黄土;野生茶树的质量较好,园生茶树相对次之。
茶树是一种广生性植物,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能在生态条件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生育。不同生态型的茶树品种所能适应的环境差异亦较大。生长环境包括气候及土壤。在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在北纬24°左右,包括云南西南部和广西南部等地。这些地区温度为20~30℃,日平均温度10℃以下开始萌芽,低于10℃便进入休眠状态;在极端低温﹣10℃以下,及极端高温35℃以上生长停止;≥10℃年活动积温应高于5000℃;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生长季节月降水量100mm以上;新梢生长最适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及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四季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足。一些树龄较高的茶树都集中在此地区生长,而茶树亦多为自然生长,成为茶疗的用药宝库。
次适宜地区为北纬26°~30°,包括广西和广东中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武夷山等地,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春夏温暖湿润,部分地区有秋旱及冬寒的问题,影响茶树生长,而且土壤以红壤和黄红壤为主,属微酸性土质,适合小乔木型茶树,间或有灌木型茶树生长,其耐旱性较强,适应性较强。再北上北纬30°~35°,包括江苏、安徽、湖北中
北部以及河南、陕西、甘肃南部等地,属中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和针叶混交林区,天气较寒冷干旱,土壤以黄红壤、黄棕壤、黄褐和紫色土为主,属中性或微碱性。此区多为灌木型茶树,形态多样,叶片可有大中小,耐寒性和耐旱性强。野生茶树由于不耐寒、不耐旱,故这地区鲜有野生茶树的踪迹。
气候影响树根的生长。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足,日照长,土层较温暖,树根能深入地下,吸引更多养分,故适合乔木型大茶树生长。北方天气寒冷,冬季结霜期较长,土层温度较低,故北引的南方茶树演变为根浅、植株矮化的耐寒品种,致使茶疗功效亦有所不同。种植茶树的土质如属沙土、壤土,质地疏松,底土无黏磐层,茶树的根生长得深而广。土壤的通气度好,排水充足,土温在25~30℃,呈酸性,微生物及菌根多,土层丰厚,都有助于茶树根的生长。茶树的生长越茂盛,茶叶的品质及疗效就越高。土壤通气度差,排水不足,土温低,呈中性或碱性,缺乏有机物,微生物不足,土层浅薄,都不利于茶树根的生长,因此茶树亦较瘦弱。
优良茶树的生长环境又多与其他同科不同属,或同属不同组的植物一同生长,如金花茶、红山茶、油茶、大头茶、舟柄茶、木荷、厚皮香等。这些植物可作木材、榨油、观赏之用,但其芽叶不能作茶饮。优良茶树需与其他植物混杂生长,各植物之间的生长代谢物质能互相交换,使生长环境得以平衡,如此茶树才能健康生长。反之,密集式的茶园中并列的全是茶树,没有其他植物共同生长,如此单一化的环境,使得生长环境失去制衡,不利于茶树成长。
(六)种植方法
适当的种植方法对茶树的健康极为重要。茶疗不用密集式茶园的栽培茶,除上述种种因素外,亦因为不少茶园的管理不当,种植方法如修剪、施肥、下农药等,使茶树的品质下降,导致茶叶失去治病的能力。
过度采收及修剪不当严重影响茶树的健康。茶树从根部吸收泥土中的养分及水分,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生产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及储存在各个器官中。大部分植物用作食用的都是果实这些生殖器官,而茶树所利用的部分为属于营养器官的茶叶,如茶叶收采过量、过早收采或修剪不当,则导致茶树无法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便会失去足够的养分继续生长,从而使茶树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优良茶树一般不做太多修剪,采收亦适度,以保留足够的营养器官。茶树健康生长,茶叶品质才会优良,治病的功能才明显。相反,茶园管理如果只顾茶叶的产量,通过不当的收采,或过度修剪以刺激树冠生长,加大产量,会使茶树营养不足,那么,茶叶品质便大大下降。
优良的茶树由于生长健康,往往不需人工施肥。密集式的茶园由于提高产量的需要,都为茶树额外进行施肥。肥料可分为有机肥料及无机肥料。施肥可直接用于土壤,或撒在叶片上。不少茶农为了增加产量,过量施用肥料,或施用不合适的肥料,使土壤过度酸化及盐化,破坏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茶树的生长,使茶叶的品质下降。其次,茶树的吸收利用率低,只占肥料的三四成,其余部分固定在土壤中,还有部分经挥发、分解、渗漏淋溶,移出土壤。固定在土壤中的肥料污染茶园土壤,除了使土壤酸化及盐化外,部分化肥还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长期使用化肥,还会使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下降,蓄水保肥的能力下降,致使肥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此时再加大施肥的数量,只能是恶性循环,更不利于茶树生长。
施肥不当可使土壤酸化,而土壤中原来含有的矿物质,亦容易游离出铅等重金属,被茶树吸收。加上部分茶园离民居太近,或一些风景区的茶园,由于太多汽车来往,汽车尾气中的铅随空气飘移,散落在茶叶上或土壤中,亦可被茶树吸收。在各种重金属中,铅是茶叶中常发现的重金属。虽然铅在茶树内的活性低,且茶树由根部吸收,向茎、叶部分输送的比例低,在茶汤的释出量亦较少,但茶叶作为一种长期饮用的饮品,日积月累,对身体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故茶疗所用的优良茶树除不施用化肥外,其生长的地点也必须是远离公路的偏远地方。
优良的茶树还需注意不可使用生长激素。部分茶农为了增加产量,尤其是为了使茶树早日发芽,使用"催芽剂"等生长激素,刺激茶树萌发新芽。生长激素残留在叶芽上,渗入茶树及土壤中,影响茶树的代谢及生长,使茶树易出现早衰现象。过早催生的芽叶,新梢生长力弱,而且缺乏由土壤而来的养分,不能像正常新梢一样健康生长,容易形成夹叶,叶面面积细小,营养成分不足,茶叶应有的内含物亦减少。此外,为了增加茶叶的重量,还有人使用一些生长激素使叶面面积增大,叶片变薄,茶叶内含物减少,造成品质下降。如此一来,茶叶的治病功能不单大打折扣,对身体也有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不得不谈谈农药。农药用以抑制茶园的杂草生长,以及防止、治疗茶树所受病菌及害虫的伤害。无论是杀草剂、杀菌剂或杀虫剂,还是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对土壤及空气的污染、茶树的生长、茶园的生态平衡、饮用者的健康都带来负面的影响。农药部分沉积在芽叶表面,部分渗入茶树内各组织,而且喷洒的过程中,超过七成的农药流失到土壤中,部分由根部再吸收到茶树中。此外,部分农药污染水源,或随空气飘移,间接地又回到茶树中。农药影响茶树的生长,影响茶叶内含物的生成及转化,降低茶叶的治病功效。即使没有农残超标,对于应给人带来健康的药品而言,还是可免则免。
四、产地不同对茶叶药用性质的影响
茶树的产地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水土各异,对茶的性味以及药用功能都有所影响。《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罗"(即顾渚紫笋)喜阳光,"洞山南向,独受阳气,专称仙品",故顾渚紫笋性不寒,适合"涤痰清肺,除烦消膨胀"。至于台湾的水沙连茶,生于"深山中,众木蔽亏,雾露檬密,晨曦晚照",故"性极寒","疗热症最效,能发痘"。中国现代出产的茶叶,分布于四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西南茶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及西藏东南部,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这两区由于平均气温较高,冬不寒冷,故寒性较低。江南茶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和河南、甘肃、山东等省。这些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最低可达﹣10℃,故茶叶寒性一般较强。
历代典籍都记载茶叶味甘苦,其实大多数茶叶除甘苦外,本身或具有酸、咸味,少部分更具有辛味。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对茶叶各味的偏重有很大的影响。以云南产茶区为例,南糯山出产的茶叶甘味较重,南糯山以东的动腊的某些茶叶带有酸味,南糯山以南的布朗山出产的茶叶苦味较重,南糯山以西的巴达山的某些茶叶略带辛味,南糯山以北的临沧出产的某些茶叶略带咸味。这些茶区的五味分布与传统五行的理论不谋而合。传统中医以五行配五味、方位、季节、五脏等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云南产茶区的五味分布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中央土生甘、东方木生酸、南方火生苦、西方金生辛、北方水生咸的五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