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微生物制剂以及动保产品在水产养殖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流行、但又越来越乱用!似乎这些东西都很高大上,被科学、被神话、被滥用。在一线养殖生产中,有人不论时机,不分情况,甚者象被洗脑似的一年到头都在往塘头下这样菌、放那种藻的,有时是需要的,但有时是无用的,甚至是相反的作用结果。好好的一塘水可能还搞成了一塘坏水,这就是有人一年到头都在花钱调水培水改水,但最后却一直没有"好水"出现,甚至水质还越来越恶化的原因所在。
合适的温度是最起码的要求
有些厂家推出低温型菌藻制品,甚至寒冷的冬天也说有效果。可是,冬天温度低甚至低得吓人,一般水质都很清瘦,水中肥度几乎为0,在这种情况下的菌藻活力早已残喘可怜。再则,最重要的是:冬天的鱼塘没有必要去花钱调水培水,等同于"瞎子戴眼镜多于的圈圈"。你让那些一年到头都不调水且水质还很好的人情何以堪!
要有充足的溶解氧才会有好的效果
微生物菌藻与肥水瘦水
微生物菌剂藻种的繁衍,也需要营养供自己"生命体"延续,它们也必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才能激活扩繁,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在使用微生物菌剂藻种时,有个前提就是在水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营养情况下使用,要有适当肥度的水使用后效果才最好,清瘦水体则不建议使用。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也许不恰当):当水体中浮游动物(比如水蚤)过多繁殖时,一塘很肥的水都会清瘦下来。这就是浮游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就得依靠营养供给,肥水中有丰富的微生物(大多是浮游植物水藻)当然就成了其营养饵料,当水体中"饵料"消耗殆尽后水质变清就是必然,到最后因无粮充饥的浮游动物也会死掉。因此,如果清水(瘦水)泼洒微生物菌剂藻种后,则水体可能会更清瘦,水中更加没有营养,有些菌剂藻种会受到严重抑制。所以,菌剂藻种产品最好用于比较肥的水,肥水可用,清水不用,也就是说,清汤寡水不宜。
不同的环境因子也有所不同的影响
不同的菌藻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要想把它们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最起码的要求是:pH值 6-9,水温15℃以上,水体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至少要达到这些条件,也许才是行家高手所应有的理念。事实上,菌藻都是活体,哪怕是休眠体都要活化,其作用的发挥与施用菌藻的数量、时间、气候、水质条件等均有直接影响。
投用的菌藻只有在水体中增殖到形成优势种群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形成庞大的、强势的生物群落,也许还不够被水中的鱼虾当成天然饵料消耗掉,这种情况下就是"用了白用",有人用了后没见有效,也许就是这种情况。
不同菌株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阴雨天使用光合细菌效果不明显,光合细菌需要光照为宜;亚硝酸盐和pH值偏高的水体,使用芽孢杆菌的效果不明显;pH值低于7或者高于8.5的水体,以及溶解氧含量低的水体,不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光对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和光合细菌相反,以不要或微弱光照为宜。
既动态又平衡的水生态系统才是最完美的
许多人对菌剂藻种的使用,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或受广告夸大宣传的影响,简单地认为只要向池中泼洒藻菌即可,不管是什么种类?有何使用要求?等等一概不管,在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其实,微生物菌剂藻种的作用,在整个水产养殖过程中并非"全能"。如果忽略投料、防病、增氧的作用和疏于平时管理,一切养殖的成功都指望、都寄希望于微生物制剂和动保产品的投入上,平时马虎了事,偷工省事,这些所为到后来不可能会有好的结局。
总而言之,水体中菌藻要形成一个既动态又平衡才是完美的,动态指不是死水一塘,平衡指共生共存,各种水质因子和生物体又竞争也共享。一句话总结:使用微生物产品时,缺氧时不用,瘦水时尽量不用,要恰如其份的使用,不乱用,如此而为,养鱼水体才是一个平衡完美的水生态系统。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