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地球之初是没有生命的,要么是海洋,要么是一块块光秃禿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
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首先,光秃的岩石没有土壤,极为干燥,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都是极大的。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地衣演替阶段中,最先出现的是壳状地衣,慢慢就有了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自身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石表面,把岩石变为最早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死亡的地衣残体也在腐烂中变成了土壤,这样就在光秃的石面上聚集了一定的土壤、含蓄了一定的水分,使岩面的生境开始发生改变。
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
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由于地衣植物聚集了少量土壤和水分,一些能耐干旱的苔藓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地衣苔藓演替中
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随着岩面地衣苔藓植物和土壤水分的增加,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的种子、孢子在风的推送下陆续在岩面上安家,这样一些蕨类和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或伴生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
地衣苔藓草本小灌木演替中
4、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的出现,使风中的植物种子降落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鸟类的光顾几率,一些鸟类在排泄粪便的过程中把没有消化的灌木、乔木种子给带了过来,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再以后就出现了小乔木、大乔木树种,慢慢就形成了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
形成森林
这就是裸露岩石上的植物群落原生演替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说出了森林是怎么来的,我说的时间很短,但对植物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受环境条件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裸岩都能演化成森林。所以我们必须好好保护森林,不要让他再变成光秃秃的岩石,借用习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给雅鲁藏布江水系说的一段话,引用到雾灵山,雾灵山是京津周边难得的一块绿地、绿肺,它的生态还很脆弱。要以保护为主,保护住这一块“净土”,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