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研证明:东亚成为人类和哺乳动物起源地的原因在这里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明文广记已经说明,人类进化过程中主要物种最早的化石都是在东亚地区发现的,具体说就是中国境内。

人类进化重要的时间轴:

46亿年前,地球形成

15.6亿年前,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出现于华北燕山地区

5.18亿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昆明鱼、海口鱼等化石出现云南澄江抚仙湖

4.3亿年前,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出现于重庆秀山和贵州石阡

4.17亿年前,最早的肉鳍鱼化石出现于云南曲靖

3.9亿年前,最早的四足型动物肯氏鱼化石出现于云南曲靖

2亿年前,具有现代哺乳动物特征的哺乳动物化石吴氏巨颅兽出现于云南禄丰盆地

1.6亿年前,最早的有胎盘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侏罗兽自现于辽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

1.25亿年,有胎盘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攀援始祖兽出现在辽宁凌源

5500万年前,最早的真灵长类亚洲德氏猴化石出现于湖南省衡东地区

4500万年前,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出现于河南渑池、江苏溧阳、山西垣曲寨等地

1400万年前,最早的腊玛古猿化石出现于云南开远等地

243万年前,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出现于云南元谋县、山西芮城西侯度等地

12万年前,最早的现代智人化石出现于湖南道县、贵州毕节等地

详见明文广记文章《人类进化全记录——从细胞到人类都是在此地进化出来的》。

不仅如此,很多其他陆地生物、哺乳动物最早的化石也是在东亚发现的。

哺乳动物分为有孔类(如鸭嘴兽)、有袋类(如袋鼠)、有胎盘类(也叫真兽类)。中国是哺乳动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所有种类均属于真兽下纲。真兽下纲即有胎盘类,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胎盘,幼兽出生时便发育比较完好。真兽类是新生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几乎遍及全世界的陆地、海洋和天空,并且除了大洋洲、南极洲以及一些岛屿外,都是陆地上占优势的动物。

在中国三峡地区新发现一种生活在约5.5亿年前的爬虫化石。这是迄今确切已知最早的可以主动运动、身体分节且两侧对称的动物,类似现在的沙蚕、蜈蚣等爬虫。研究人员根据发现地,将这种新发现的动物命名为“夷陵虫”。相关研究成果已于5日刊发在科学期刊《自然》上。

燕辽生物群是一个距今1.9-1.5亿年的古生物群,是处在热河生物群之前的一个生物群。在建昌县玲珑塔镇的大西山地区,发现了许多属于燕辽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赫氏近鸟龙”化石便是最著名的成果之一,它的发现支持了恐龙演化曾经历过“四翼阶段”的假说,为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便收录了其当年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随后在这里发现的另一个化石,更是再次震惊了世界,那便是被称为“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的中华侏罗兽化石,当年的成果更是登在了《自然》杂志的封面。中华侏罗兽是一种生活在树上,以虫子为食的哺乳动物。

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哺乳动物,可能都是从侏罗兽演化而来的,其中也包括我们人类,因此,它也被很多人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中华侏罗兽化石被收藏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成了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

中华侏罗兽化石及复原图

“热河生物群”是约1.4亿-2亿年前生活在东亚辽西冀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生物群,这里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地质遗迹。朝阳也被赞美为“世界上第一朵花开放的地方”和“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被誉为“神奇的土地”。

该生物群曾以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为代表。近十几年来,热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相继发现,这里发现了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尾羽龙和中国鸟龙),原始鸟类(如华夏鸟、孔子鸟和原羽鸟),早期真兽类哺乳动物(张和兽、热河兽)以及迄今最早的花—辽宁古果等。

热河动物群至少包括了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蛛形类、昆虫、鱼类、两栖类、龟鳖类、离龙类、有鳞类、翼龙、恐龙、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主要门类。热河植物群植物化石迄今已经发现至少50余属100余种,包括苔藓、蕨类、银杏、苏铁、松柏类和开花的早期被子植物。热河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是世界级中生代化石宝库。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陆地生物、哺乳动物最早的化石会出现在东亚呢?这么多巧合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必然的规律性。

根据地质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在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开始出现,在65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开始繁盛,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哺乳动物以陆生为主,哺乳动物的产生和进化以陆地为前提,所以哪里先产生利于哺乳动物生存的陆地,哪里就优先具备了哺乳动物进化和繁衍的条件。

地质年代表

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陆地和高地的形成过程。中国地质上有五大造山运动:即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加里东运动指发生在早古生代(5.7亿年)的造山运动。在这次造山运动中,主要褶皱隆起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山脉。

华力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3.55-2.5亿年)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伴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

印支运动指中生代三叠纪至侏罗纪(2.5-1.35亿年)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川西、 滇西北一带隆起为山地 , 如氓山、邓峡山、大雪山、云岭等。

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1.35-0.65亿年)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层。

喜马拉雅运动是发生在新生代的最年轻的造山运动。分为两幕:第一幕是在渐新世至中新世(3400-533万年),使喜马拉雅山主体、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长白山、武夷山脉等大幅度隆起。

第二幕发生于上新世至更新世(533-1.1万年),这时,喜马拉雅山南面的西瓦里克丘陵隆起,西藏高原大幅度上升,台湾山地露出海面。喜马拉雅运动对那些古老的山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大兴安岭一阴山一线以北的地区比较微弱。

在亚洲大陆的记录中, 影响最为深刻的两次构造事件: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

燕山运动是东亚陆缘汇聚的结果。中晚侏罗世至少在东半球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并以软流圈物质和岩石圈向东亚汇聚为其主要特点,多板块的汇聚造成了岩石圈增厚,控制了东亚晚中生代的成山、成盆、成矿、成藏的一系列过程。燕山造山运动之前是造陆运动,之前的造陆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了当今东亚大陆的雏形。中国大陆燕山期大地构造纲要简图主要构造带: MOOB,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 HLYO,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括一些喜马拉雅地体); TSO, 天山造山带; QLDO, 秦岭-大别造山带;THO, 太行造山带; YSB, 阴山-燕山褶皱冲断带; JNOB, 江南造山带; EKLO, 东昆仑造山带; JSSZ, 金沙江缝合带; BNSZ,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SPGTS, 松潘-甘孜构造带; SHOB, 锡霍浩特-阿林增生造山带; NHAC, 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带; CNTB, 长乐-南澳构造带; LYRB, 下扬子构造带;TLF, 郯庐断裂带; ATF, 阿尔金断裂; CAO, 中亚造山带; OTZ, 乌川构造带; GM, 京畿地体东亚汇聚可能是未来美亚超大陆形成的起始点。古地磁研究证实,在中侏罗纪以来中国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几乎没有改变,称为稳定的陆块, 而周围的大陆相向汇聚于中国大陆。这种东亚汇聚模式,与未来“美亚超大陆”(Amesia)重构,以及太平洋关闭,东亚大陆成为亚美超大陆的中心的模型是一致的。据此推测,东亚汇聚可作为未来新超大陆诞生的里程碑。在侏罗纪(2-1.4亿年)时期,海平面开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扩张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壳,使海平面上升至现今的海拔200米左右,使世界大多数地方变为海洋(海进)。在侏罗纪—白垩纪早期(1亿年以前),世界大多数地方还是海洋,而亚洲东部地区因为燕山运动已抬升为陆地。那时,辽西一带淡水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湿润。各种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的裸子植物高大茂盛,高等开花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湖泊中,鲟鱼穿梭;湖畔沼泽中,螈、蟾、龟、鳄等两栖类、爬行类四处游走;翼龙、恐龙及原始鸟类迅速进化;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等原始哺乳动物大量繁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结构。正因为东亚地区在白垩纪以来,因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较早地抬升为陆地,较少受到白垩纪海进的影响,所以具备了陆生动物、哺乳动物进化和繁衍的有利条件,所以陆生动物、哺乳动物甚至人类优先在东亚地区发生进化,最早的陆生动物、哺乳动物、人类化石发现在东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参考文献:《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地质力学学报》,2019年.05期,张岳桥、董树文《“燕山运动”与东亚大陆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构造——纪念“燕山运动”90周年》,《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年.06期,董树文、张岳桥、李海龙、施炜、薛怀民、李建华、黄始琪、王永超

燕山运动是东亚陆缘汇聚的结果。中晚侏罗世至少在东半球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并以软流圈物质和岩石圈向东亚汇聚为其主要特点,多板块的汇聚造成了岩石圈增厚,控制了东亚晚中生代的成山、成盆、成矿、成藏的一系列过程。

燕山造山运动之前是造陆运动,之前的造陆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了当今东亚大陆的雏形。

中国大陆燕山期大地构造纲要简图

主要构造带: MOOB,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 HLYO,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括一些喜马拉雅地体); TSO, 天山造山带; QLDO, 秦岭-大别造山带;THO, 太行造山带; YSB, 阴山-燕山褶皱冲断带; JNOB, 江南造山带; EKLO, 东昆仑造山带; JSSZ, 金沙江缝合带; BNSZ,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SPGTS, 松潘-甘孜构造带; SHOB, 锡霍浩特-阿林增生造山带; NHAC, 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带; CNTB, 长乐-南澳构造带; LYRB, 下扬子构造带;TLF, 郯庐断裂带; ATF, 阿尔金断裂; CAO, 中亚造山带; OTZ, 乌川构造带; GM, 京畿地体

东亚汇聚可能是未来美亚超大陆形成的起始点。古地磁研究证实,在中侏罗纪以来中国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几乎没有改变,称为稳定的陆块, 而周围的大陆相向汇聚于中国大陆。这种东亚汇聚模式,与未来“美亚超大陆”(Amesia)重构,以及太平洋关闭,东亚大陆成为亚美超大陆的中心的模型是一致的。据此推测,东亚汇聚可作为未来新超大陆诞生的里程碑。

在侏罗纪(2-1.4亿年)时期,海平面开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扩张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壳,使海平面上升至现今的海拔200米左右,使世界大多数地方变为海洋(海进)。

在侏罗纪—白垩纪早期(1亿年以前),世界大多数地方还是海洋,而亚洲东部地区因为燕山运动已抬升为陆地。

那时,辽西一带淡水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湿润。各种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的裸子植物高大茂盛,高等开花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湖泊中,鲟鱼穿梭;湖畔沼泽中,螈、蟾、龟、鳄等两栖类、爬行类四处游走;翼龙、恐龙及原始鸟类迅速进化;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等原始哺乳动物大量繁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结构。

正因为东亚地区在白垩纪以来,因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较早地抬升为陆地,较少受到白垩纪海进的影响,所以具备了陆生动物、哺乳动物进化和繁衍的有利条件,所以陆生动物、哺乳动物甚至人类优先在东亚地区发生进化,最早的陆生动物、哺乳动物、人类化石发现在东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参考文献:

《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地质力学学报》,2019年.05期,张岳桥、董树文

《“燕山运动”与东亚大陆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构造——纪念“燕山运动”90周年》,《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年.06期,董树文、张岳桥、李海龙、施炜、薛怀民、李建华、黄始琪、王永超

THE END
0.普通动物学第四小组爬行纲由于地壳剧变导致的气候、环境的巨大变更,使植物类型也发生了改变,被子植物出现并替代了裸子植物而居于优势。这些都给食量大而又狭食性的古爬行纲带来严重的后果,加以恒温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兴起,使古爬行纲在生存斗争中居于劣势,导致相对突然地大量死亡和绝灭,从而结束了盛极一时的爬行纲的黄金时代jvzquC41yy}/onnrkct/ew45nr=l{tg
1.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5故选B。【5题详解】三叶虫化石是古生代的典型化石,前寒武纪地层中无三叶虫化石,A错误;化石主要存在于沉积岩地层中,岩浆岩(如花岗岩)、变质岩(如大理岩)因形成时的高温高压环境,通常不含化石,并非 “各类岩石” 都有化石,B错误;被子植物大量出现于新生代,古生代地层中不会有被子植物化石,C错误;恐龙是中生代的典型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849=80jznn
2.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5故选D。【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 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因为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是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B正确; 哺乳动物盛行在新生代,C错误;蕨类植物繁盛在古生代,A错误;早期鱼类繁衍在jvzquC41yy}/|}m0eun1|thv1;59<6:974ivvq
3.植物家谱亲缘关系距今时间藻类(35亿年前)→苔藓(4.7亿年前)→蕨类(3亿年前)→裸子植物(2亿年前)→被子植物(1.35亿年前)。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于种鳞之上,松杉树的种鳞又称松球。 被子植物,又名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 植物家谱 36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微生物; 35亿年前光合作用的藻类产生;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297839Bd327729;>2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