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张俐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习目标

1.理解柳宗元传兼具寓言性质的传记“设事明理,婉而多讽”的特点。

2.了解柳宗元孤独而伟大的一生,探寻他“有益于世”的创作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

学习任务一:辨文体,感知创作特色

学习任务二:探三言,破解问话智慧

学习任务三:析三答,领悟婉而多讽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三言三答的智慧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提起柳宗元,大家一定会想起他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中的柳宗元孤寂、抑郁又满怀忧愤。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满腹才华,又睿智理性的柳宗元。

学习任务一:辨文体,感知创作特色

我们来看第一个学习任务

有人说《种树郭橐驼传》是人物传记,也有人说《种树郭橐驼传》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寓言。你赞同哪个观点呢?

要辨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寓言和传记的概念入手。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现象,重点在明理;传记是通过对典型的人物介绍,突出人物的特征和精神风貌,重点在塑人。

接着,我们来看《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两篇文章的结构。

《庖丁解牛》讲述一个叫丁的厨师,他拥有高超解牛技术的故事,最后以文惠君的大悟结尾。

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由庖丁解牛得出养生术,就是要顺应天性,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

《种树郭橐驼传》的结构也是这样,先讲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术,最后也得出一个道理。

“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由养树得出养人术,养人就是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名为人。这两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相似,皆为简明有理,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都体现了寓言故事设事明理的特点。

为了明理,所设之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种树郭橐驼传》前面,又有对郭橐驼的介绍。

这又是人物传记的写法,这种人物传记的写法,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所以,

《种树郭橐驼传》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是寓言。

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这也贴合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主张:

文以明道。

柳宗元强调,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统一起来,重文亦重道。

《种树郭橐驼传》兼具传记和寓言的特点,传记是寓言,这也正是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创新。所以有学者评价:

“'有益于世’四字,为子厚律己化人、万变不离之主旨。”在先秦的寓言里,说理是第一位的,讽刺的特色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

到了唐代,中国历代寓言,由哲理寓言变为讽刺寓言。

柳宗元寓言里反映的生活,可以说是唐末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病态的社会,从而,使寓言成为讽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习任务二:探三言,破解问话智慧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柳宗元是如何体现“有益于世”的。接着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有个问者的形象,只说了三句话。让我们找出这三句话,思考:第一处的问话内容为什么要省略?

同学们,你们可以根据后面郭橐驼的回答,将第一句问话补充出来吗?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

哎,我们看后文,郭橐驼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更快。

这里的孳,是繁殖的意思。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别的种树人,也就是他植者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郭橐驼的回答有三层意思:一是我怎么做的;二是他植者是怎么做的;三是他植者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补充出问句:

汝养树之道何优于他植者?

问者的第一问,为什么省略而不直接写出来呢?

大家看,省略第一问是为了凸显后面的问题,二、三问才是问者的核心问题。这是柳宗元的智慧啊。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问者三言可以互换顺序吗?

答案很明显,不能,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看这三个问题,

严丝合缝,从现象到本质,一环扣一环,逻辑缜密,不可换序。

第二言有问有答,直抵“有益于世”的核心,那就是由种树到官理。

第三言一语中的,针砭时弊,由养树得养人术,以为官戒。第三言可谓水落石出,这也是柳宗元写此文的真正目的。问者三言是柳宗元精心设计的,如同一只利箭直中靶心,干脆利落又掷地有声。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真的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柳宗元那时正当英年,处于永贞革新的前夕,作为政坛新秀,柳宗元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借问者的身份,指出社会弊端。问者最后一言,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救治的方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希望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以维持承平之世。

与其说是问者的智慧,不如说是柳宗元的智慧。

学习任务三:析三答,领悟婉而多讽

有问就有答,郭橐驼的回答中又蕴含什么智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官理,而要依托郭橐驼的故事呢?

这里,就涉及柳宗元文章婉而多讽的特点了。

婉而多讽,婉就是用寓言说理,以传为形,以寓为质,让讽刺不那么锋芒毕露。

那么,郭橐驼的三答中,分别寄寓了什么“讽”?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郭橐驼第一次答语是,

乡人看见他“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嘲讽他、称呼他为橐驼。郭橐驼,对于别人针对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起的外号,不但不生气,反而欣然接受,摒弃原来的名字,还说:“甚善。名我固当。”

郭橐驼,顺“实”而“名”,不同寻常。

有同学可能会说,这不是体现了郭橐驼乐观豁达吗?

我们想想,《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保姆名字的来源,还有《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郭橐驼他出身的卑微和社会的冷漠,人物的辛酸已扑面而来。所以,

一讽乡人嘲人陋习,以貌取人之浅薄。再看这里。

“丰乐”从地名看,应是物产丰饶、人民乐居之地,但在长安西。后面“长安富豪人”这个词一出,贫富差距就暗示出来。

这里名曰丰乐,未必丰乐,极具讽刺的地名,为后文张本,让人产生联想,回味无穷,所以,

二讽丰乐非实,长安贫富悬殊。

郭橐驼二次答语中,

安排了与他植者的对比,在对比中蕴含什么讽刺呢?

请大家认真思考,完成这个表格。

郭橐驼一让树根得到舒展,“其本欲舒”;二要培土均匀,“其培欲平”;三要保持原土,“其土欲故”;四要捣土结实,“其筑欲密”。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种下了,就不要管它了,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树木就能顺其自然地生长,此所谓“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天性全得”。

反观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这样种树,不是关爱,反而是谋害。最终“性日以离”

他植者是怎样的人呢?

郭橐驼说:“则与吾业者”,是我的同行。但他们的做法与态度,与某些昏官庸吏何其相似。他们在庙堂之上高谈阔论,大谈如何解决民生,如何增加税收,却全然不知民间疾苦。所以

三讽他植者勤虑害树,庙堂不识民间苦。

郭橐驼的第三次答语中这样说: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那么,在郭橐驼的眼中,他植者和长人者有什么相似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完成表格内容。

他植者违反树木生长的规律,勤虑害树,得出

“顺木之天以养树”的结论

长人者违背百姓休养生息的规律,繁政扰民,得出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结论。

从他植者到长人者,柳宗元的讽刺没有停止。请大家朗读这几句话,圈出动词。

这7条政令,条条紧逼。繁琐的政令使老百姓应接不暇,身心疲倦。哪里还有时间从事生产、经营生活呢?一句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饭、晚饭,去慰劳那些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这里“劳吏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制度有害民生的强烈批判,讽刺情绪到达高点。

四讽长人者繁令扰民,剑指最高统治者。至此,我们发现

柳宗元讽刺得高妙。他借助郭橐驼的故事,智慧地将问者、郭橐驼和自己三人合一。

他用问者三言严谨的逻辑设问,完美体现设事明理、文以明道的创作理念,用郭橐驼三答婉而多讽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朝廷黑暗、官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讽刺层层深入,最后剑指最高统治者。

我们可以说柳宗元是大智者,讽刺不留痕,让中国寓言由哲理寓言走向讽刺寓言。他的寓言里反映的生活,是唐末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柳宗元是悲悯者。

他借郭橐驼之口为百姓发声,由种树之道论及为官之道。他一心想要恢复大唐盛世,提出要治民,更要养民。后面有《捕蛇者说》,他针砭时弊,也体现出“不平则鸣”的士大夫情结。柳宗元是大智者,是悲悯者,也是孤独者。

为什么是孤独者?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简单了解一下,孤独钓翁柳宗元的一生。

柳宗元年少成名,仕途顺畅。《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后来他参加永贞革新,为的都是裁撤宦官和藩镇,重塑李唐王朝的光荣和权威。

永州十年,刻骨的孤独,无路可走的柳宗元,只好投身在永州的山水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诗人。

再贬柳州,造福百姓,本可以期盼还朝为官,却客死异乡,可悲可叹!

最后,柳宗元将自己的孩子和书稿,托付给好友刘禹锡,后有《河东先生集》问世。终其一生,柳宗元都在为光复大唐而努力。柳宗元的朋友吕温,曾给他写过一首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三、四两句一语双关,是写柳树,更是写好友。春去秋来,柳管依旧,这是柳树的坚韧和风姿,也是柳宗元的人格魅力。

柳宗元的一生,以永贞革新为分水岭。遗孤有所养,诗文有所传。这或许是柳宗元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期待。生前孤苦寂寞的柳宗元,千年后依然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共读《种树郭橐驼传》,就是对柳宗元最好的怀念。

THE END
0.《写话》教案(通用15篇)《写话》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话》教案(通用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话》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4756537mvon
1.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全文)(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第三课《桃花心木》 (写作特点:借物喻人 1、熟读第 4、 13、14自然段。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 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jvzquC41yy}/;B}wgunv0lto1y5q9mhk6{o5s€~0jvsm
2.植树节活动作文(通用20篇)记得最近电视里经常报导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我知道气候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所导致的,而多种树就能缓解这种情况。一个计划在我的脑海里油然而生:我先在自己家里种树,再把这种行为推广到社区,进而号召全市的人民种树。我把我的“伟大计划”说给了几个伙伴听,他们都支持我的想法。第二天我们就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ik|mwlkk0:?<3;3
3.二年级上册场景歌课堂笔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写了多少种树,分别是什么? 一共写了11种树,分别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2.木棉和桦树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木棉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方。 3.为什么把银杏水杉称作活化石。 因为银杏和水杉 jvzquC41yy}/ewkktuz/pny1ctzjeuj138=::@789;932@9;0jznn
4.《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8篇(全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术”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法。 3.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教学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及本文寓意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l{y{ovB<0jvsm
5.《师说》教学设计(精选19篇)之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以白话为主要交际工具的现代社会,文言文的“实践”缺乏应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得“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到文言面前大打折扣,再加上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小家jvzquC41o0jj{rkcpyko0lto1lobqjs1icuft‚zygppjcxfp19<2:A>0jvsm
6.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归纳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w5d9@66554ivvq
7.《风》幼儿园教案(精选23篇)(2)实际游戏示范:请幼儿站到圆圈上,一臂距离散开,以顺时针的方向,找两名幼儿做示范,熟悉游戏的新规则。 4、反复进行游戏5~6遍,在幼儿熟练的基础上,可增加幼儿跑的数量。 三、结束 秋天可真美,叶宝宝想不想跟着风妈妈去秋游?教师带领幼儿学小蝴蝶的样子轻轻的飞,慢慢的跑回教室。 jvzquC41yy}/f~fpogoxgw3eqo5gcw|gp1pjcxfp13<9;9>70jznn
8.数据结构初入数据结构中的B类树(BTree,B+Tree)B+树是一种树型数据结构,通常用于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中。B+树的特点是能够保持数据稳定有序,其插入与修改拥有较稳定的对数时间复杂度。B+树元素自底向上插入,这与二叉树恰好相反。 B+树 - @百度百科 B+树的定义 B+树是B树的变种,其定义基本与B树相同,除了 jvzquC41dnuh0lxfp0tfv8XpckrNcws1ctzjeuj1fgzbkux1;6>54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