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周**(实名认证)
IP属地:上海
下载本文档
1、1.什么是森林?森林有哪些特点? 2.森林有哪些植物成分? 3.林分的概念及特征? 4.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分布? 5.森林分布的规律有哪些? 一、森林的概念一、森林的概念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森林的植物组成 三、森林的特征森林的特征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 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改造) 环境,形成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一)林木:(一)林木:立木、乔木;根据数量特征、经济价 值、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 1.优势树种:优势树种:建群树种;株数或材积最大;起决 定作用; 2.主要树种:主要树种:目的树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3.次要树种:次要树种:非
2、目的树种;经济价值低; 4.伴生树种:伴生树种:辅佐树种;耐阴;促进作用; 5.先锋树种先锋树种:首先占据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立地上、 迹地或原生裸地。 (二)下木:(二)下木:灌木和小乔木;H1/2H; (三)幼苗幼树:(三)幼苗幼树:1年生(慢2-3年 生)幼苗;H乔木层/2幼树; (四)活地被物:(四)活地被物:草本、苔藓、地衣、 真菌、半灌木、小灌木等;草本层及 苔藓层; (五)层外植物:(五)层外植物:层间植物; (一)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一)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8000种木本) (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
3、影响力 巨大;巨大;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三)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四)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四)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 较高;较高; (五)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五)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经济学对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划分,是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和 非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 然资源,它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 例如鱼、树等,只要不过量捕捞,大鱼可以生出小鱼, 一代一代繁殖下去;只要合理砍伐,森林可以砍了再 生,生了再砍,循环往复。 非再生资源又称可耗竭资源非再生资源又称可
4、耗竭资源,不具备自 我繁殖能力,是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 量的自然资源,初始禀赋是固定的,用一 点少一点。它可分为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 和不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前者主要指金 属等资源,后者主要指石油、煤、天然气 等能源资源,煤、铁等矿藏是典型的非再 生资源。在现实世界,许多资源是可再生 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混合,其特性介于两者 之间。 一、林分的概念一、林分的概念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森林按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需要, 划分林分。 内部特征相同,与周围有明显区 别的一片森林地段一片森林地段称为林分。林分。 (一)树种组成(一)树种组成 (二)林相
5、(二)林相 (三)林龄及其结构(三)林龄及其结构 (四)起源(四)起源 (五)密度、郁闭度、疏密度(五)密度、郁闭度、疏密度 (六)地位级和立地指数(六)地位级和立地指数 (七)林型(七)林型 (一)树种组成(一)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所占比例,以十分法表示; 纯林、混交林; 树种组成系数;蓄积量(胸高断面积) 2%X5%“”; X2%“”。 (二)林相:(二)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 的树冠层次称为林相或林层; 单层林 复层林 连层林 主层林 次层林 (三)林龄及其结构(三)林龄及其结构 林分的平均年龄;一般情况下以优势树种的 平均年龄代表林分的年龄; 龄级(生长速度、寿命,20,10,
6、5,2-3, 1-2); 同龄林 异龄林; 龄组(幼、中、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 (四)起源(四)起源 指林分的形成方式和动力; 根据形成方式分为实生林、萌生林。 根据林分形成的动力分为天然林、人工林。 (五)密度、郁闭度、疏密度(五)密度、郁闭度、疏密度 所占空间的利用程度; 1.株数密度 株/面积 2.疏密度 胸高断面积/标准胸高断面积 (标准 表),用0-1表示; 3.郁闭度 反映林冠的闭合程度;投影面积/林 地面积;用0-1表示; (六)地位级和立地指数(六)地位级和立地指数 衡量林分生产力和 立地条件(综合生态环境)的高低; 1.地位级:地位级表;用林分平均高和林龄2 个指标来确定
7、。 2. 立地指数:立地指数表;用林分优势木平均 高和林龄2个指标来确定。 (七)林型(七)林型 是同一林学条件和立地条件下林分的总体; 也是林业上根据林分的自然综合性状而划分 的森林分类单位。 双名法命名,突出特征因素(形容词)加上 优势种。 一、概念一、概念 二、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二、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一)生产量(一)生产量:由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光合作 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第一性生 产量,又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简称为总生产 量。 在任何一段时间内,净第一性生产量的积累 量,叫做生物量。用干物质表示,单位为 Kg/hm2,g/m2。 (二)生产力:(二)生产力:是表示
8、生产的速度,指单位面 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或固定 能量的速率。常用g/m2a表示。 (三)森林群落的生产力(三)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森林约占地球表面的9.8%,占陆地面积的 35.5%,每年提供的净生产量8.4109t,占 全球年总净生产量1.731010t的49%左右。 地球上森林群落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存在 很大差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位 置、树种的遗传特性及人为经营活动尤为密 切。 (一)皆伐实测法(一)皆伐实测法 (二)平均标准木法(二)平均标准木法 (三)回归估测法(三)回归估测法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三
9、、群落演替的类型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 有规律的变化。有规律的变化。 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原生原生 演替。演替。 起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起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 旱生演替:旱生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 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一般从岩石风化开 始,最后形成森林。 水生演替:水生演替:从积水(淡水湖泊、池塘中)发 生的原生演替。 (一)内因:(一)内因:主要是指群落内部的建群种对其原生 境条件下的作用和改变后而不适合其自己的繁衍 发展,从而导致
10、群落的演替。 (二)外因:(二)外因:是指由于群落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演 替,如大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人类活动等。 (一)沙丘群落的演替(一)沙丘群落的演替 原生演替类型,大原生演替类型,大 致经历致经历1000年左右;年左右; (二)水生群落的演替(二)水生群落的演替 原生演替类型;原生演替类型; (三)森林群落的演替(三)森林群落的演替 既可能是原生演替既可能是原生演替 类型,又可能是次生演替类型;类型,又可能是次生演替类型;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其地理分区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其地理分区 气候、土壤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等因
11、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 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随着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随着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 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之为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之为 植被分布的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 在纬度上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在纬度上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 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的分布的现象。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的分布的现象。 (1)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世界植被
12、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 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 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荒漠。 (2)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 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 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 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 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 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
13、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 2森林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森林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在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 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导致森林类型呈现有规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导致森林类型呈现有规 律的分布的现象。律的分布的现象。 (1)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 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 东向西依次更替为: (东)森林带草原带半荒漠带荒漠带 森林(西) 落基山脉 (2)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从东南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
14、较为明显,从东南 至西北其变化规律如下:至西北其变化规律如下: (二)(二)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大山体的森林类型呈现有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大山体的森林类型呈现有规律 的带状分布的现象。的带状分布的现象。 山体的植被垂直带,是反映山体所处的一定纬度和山体的植被垂直带,是反映山体所处的一定纬度和 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 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 带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带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
15、定着 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 1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例如,黄山位于中亚热带地区,其山体植被垂直 带的变化,与山体所处纬度开始自南向北植被的 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相对应。黄山植被垂直带谱 如下: (1)5001100米 常绿阔叶林 (2)9001250米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12001500米 落叶阔叶林 (4)14001750米 山地矮林和山地灌丛 (5)16001840米 山地草甸 2 2体现经度地带性的山体垂直带的组成情体现经度地带性的山体垂直带的组成情 况,还与该经度地带所处的纬度有一定的况,还与该经
16、度地带所处的纬度有一定的 相关性。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上首相关性。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上首 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 同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同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 升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升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 如高山是处于热带的荒漠地区,则山麓平地的地带性的植 被类型为干荒漠,随着山地的上升,依次的理想分布为干草 原(或稀树草原)疏林灌丛常绿阔叶林夏绿林亚高 山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地高山冻原冰雪带。 如天山北坡山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大致如下: (1)5001000米 荒漠带 (2)1000
17、1700米 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带 (3)17002700米 山地针叶林带 (4)27003000米 亚高山草甸带 (5)30003800米 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和终年冰雪带。 (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具有相似性和对应性具有相似性和对应性 森林类型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纬度上的 水平分布顺序具有对应性。 2纬度地带性带谱与垂直地带性带谱上具有明显 的差异性。差异性。 引起纬度带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引起垂直带形成的环 境条件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及配合上明显不同的。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
18、形、土壤等因素的 影响,地球上的植被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主影响,地球上的植被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主 要的地带性森林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要的地带性森林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 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等。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等。 (一)针叶林(一)针叶林 1针叶林是指北方针叶林,也叫泰加林,意为沼 泽林,原来专指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温带针叶林。现 在是指几乎全部分布于北纬4570的宽广陆地, 包括欧亚寒温带针叶林、东亚寒温带针叶林和北美 寒温带针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 泰山。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小,坡度 缓,山顶浑圆,一般海拔1100米左右,南部高峰 1712米,北部
19、高峰1520米。极端低温在60, 年均降雨量350-500毫米。土壤为山地棕色泰加土, 山地暗棕壤,土壤厚度不均,有永冻层。冬季严寒, 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 (一)针叶林(一)针叶林 2特征:特征: 由松科类植物组成;由松科类植物组成; 层次分明,结构简单,层外植被不发达;层次分明,结构简单,层外植被不发达; 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 (二二)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1指分布于温带、暖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群落类型。分布于北纬 3050的温带地区,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 新西兰也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 部、华北各省。由于冬季落叶,夏季
20、绿叶,又叫 夏绿林。多以混交林形式存在,亦称温带混交林。 (二二)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2特征:特征:外貌随季节变化而更替明显,林下 早春开花短命植物是落叶阔叶林特殊的季相, 夏季枝叶繁茂,秋冬落叶;结构简单,分层 清楚,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树种组成比针叶林相对复杂;树种叶子质 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叶片有大有小,有 明显的季相变化,树干和树皮有较厚的皮层保 护,冬芽有鳞片和树脂保护。 (三)硬叶常绿阔叶林(三)硬叶常绿阔叶林 1分布于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多 雨的亚热带气候区。世界各大洲都 有分布,但以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 (三)硬叶常绿阔叶林(三)硬叶常绿阔叶林 2特征:
21、主要由硬叶常绿阔叶树种所构成,其 叶片具典型的旱生结构,坚硬革质,小型叶为主, 被茸毛,无光泽,气孔深陷,排列与光线成锐角, 或叶片退化(甚至成刺状);大多数硬叶植物花色 美丽,以黄色为主;许多硬叶常绿树种能分泌挥发 油,有强烈香味;森林群落上层稀疏,树木较矮 小,群落下层较为繁茂、密闭;无附生植物,藤 本植物很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具鳞、球、根茎 的地下芽植物特别丰富。 (四四)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又称常绿阔叶林、照叶林或樟叶林。主要分布于地球南 北纬度2545之间的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东亚的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 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
22、群岛,澳洲的澳大利亚、新 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我国是常绿阔叶林的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 ,南自南岭,北抵秦岭,西至青藏高原东缘,东到东南沿 海岛屿,可分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 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个植被型, 若干个植被亚型。 (四四)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特征:组成森林的树种大多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 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 绿树种组成,还有一些常绿裸子植物伴生其中;在外貌 上林冠比较平整,常年以浓绿色为主;群落结构较为复 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 物
23、为主。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 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 子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 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 (五)季雨林(五)季雨林 1又叫雨绿林,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及南美洲和 美洲。但东亚地区最为广泛,以印度、缅甸中 部以及其它群岛的东部岛屿最为典型。 (五)季雨林(五)季雨林 2特征: 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季相 变化明显,大多数乔木树种旱季落叶,雨季发叶, 故有雨绿林之称; 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 及雨林发达。 (六)热带雨林(六)热带雨林 1分布于南北纬度
24、510以内的热带,个别可伸展到 1525地区,集中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热带及澳洲 的潮湿热带地区。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 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 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 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 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 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六)
25、热带雨林(六)热带雨林 2特征:种类成分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乔木树 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 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 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林冠 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 年常绿;生物量高。 (七)红树林(七)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 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 亚热带滨海地区。 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 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 于广东、福建沿海、广
26、西和台湾。 (七)红树林(七)红树林 2特征: 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 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 种。 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 性群落。 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 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八)热带旱生林(八)热带旱生林 分布于热带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区,小而 多刺的乔木或灌木植物在群落中占优势。典型的 植物有瓶子树、猴面包树、金合欢、大戟科和仙 人掌科的一些肉质植物。大多数植物在旱季无叶, 而在雨季十分繁茂。 (九)热带稀树草原(九)热带稀树草原 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 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27、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 的植物群落。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乔木矮生且多分 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典型旱 生结构。草本层以高约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 亦具典型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 不存在。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 澳洲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 雷州半岛和台湾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代 表 植 物 (十)冻原(十)冻原 冻原又称苔原,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 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沿海地区,也包 括北冰洋中的岛屿。我国只有高山冻原,分布在长 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带。冻原的优势植物是多 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藓和地衣,植被的高度
28、 一般只有几厘米。 代表动物 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二、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二、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一)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 气增温的大气成分。 2温室效应:由于温室气体的浓度在大气 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 度升高的现象。 1水汽:是大气中含量最高、温室效应最 强的气体。 2二氧化碳 3甲烷:每个分子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 是二氧化碳分子的20余倍。 4氧化亚氮 1.碳循环的基本途径 碳循环的途径分小循环和大循环 2.地球上的主要碳库 地球上的主要碳库有四个,即大气、海洋、 陆地
29、生态系统和岩石圈碳库。 3全球碳循环 1全球森林碳库及碳通量 2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基本特征 森林土壤库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3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管理对策 (1)经营和保护好现有森林,从根本上大力落实 好天然林保护政策,制止毁林; (2)优化森林及其林分结构,防治森林火灾和病 虫害,提高森林的健康等级; (3)增加天然林、人工林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面 积,通过综合的科学措施,提高森林植被的生产 力; (4)增加森林植被的碳密度,扩大森林植被的碳 贮存; (5)加强森林土壤的碳管理,增加土壤碳贮 存,从总体上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存; (6)通过大力发展薪炭林等措施,以减少或 替代矿物燃料
30、,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水 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它替代能源,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 (7)选育良种,营造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 的树种,开展间伐和轮伐期经营对策的科学 研究,积极寻求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森 林经营管理策略。 (一)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一)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众多气候变暖模拟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 暖,热带地区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2,比中高纬 度地区要小,但降雨量的增加可能较中高纬度地区 大。温度增高、降水增加,热带雨林的更新将会加 快,同时热带森林分布将侵入到目前的亚热带甚至 温带地区,雨林面积将有所增加。但有些学者认为 ,降雨过多,将会增加土壤积水,因此会限制热带 地区许多森林的生长和分布。 (二)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二)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带森林将向极地 方向转移而逐渐替代北方树种,同时也将向 湿润的沿海地区扩展。由于温带内陆地区将 受到频繁的夏季干旱的影响,从而导致一部 分温带森林向草原和荒漠方向的转变。 (三)对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对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般学者都普遍认为,在未来的气候变化 中,高纬度地区的增温幅度将远比低纬度地 区的增温幅度大。因此,气候变化对寒温带 森林的影响将比对热带和温带森林的影响显 著。气候变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