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认证主体:肖**(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南

下载本文档

1、选择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加工)、转化和作用。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中不能用在人类身上的是(单细胞记录技术)能用在人类身上的是:脑损伤病人研究;正电子发身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3.认知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哪种理论观点?(信息加工心理学)4.人的大脑是(加工器和记忆器的结合体。5.在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6.减法反应时实验最初由(荷兰生物学家)(丹德斯)提出的。7.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新三论”的影响)8.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广泛影响未涉及(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9.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石包括(社会

2、心理学)10.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11.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12.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1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提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14.一般认为,认知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5.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16.内部心理过程,其中突出的有符兹堡学派之研究思维、格式塔心理学之研究知觉,后来还有英

3、国著名心理学家Bartlett(1932)之研究记忆。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综合而忽视分析,符兹堡学派侧重心理内容,都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对内容心理机制的研究。17.认知心理学的功绩主要不在于它主张研究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它提出了研究这种机制的新的方向,即信息加工观点。18.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了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在认知心理学中,减法反应时实验既可用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加工阶段或操作,也可用于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名词解释及简答1.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

4、”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和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出声思考:出声思考研究研究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年使用,后经Newell和Simon发展,形成一种以问题行为图为分析特色的研究方法。使用思维过程外部化,以了解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出声思考实验设计就是使用特定的方法使被试的信息加工过程由内潜性变为外显性。这种方法一般可用于分析慢速、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

5、法研究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特点。基本思路:人脑与计算机一样都是信息处理机构,如果我们对人脑的某个心理过程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那么,可以根据该理论编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然后比较计算机处理结果与人脑加工结果的异同来验证理论,或者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人类解决问题的特点,编制一定的计算机程序来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帮助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典型的例子诸如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3.信息加工: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介是这种类比只是机能性质的,也就是在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不管作为其物质构成的生物细胞和电子元件的区别。换句话说,这种类比只涉及

6、软件,而不涉及硬件。作为信息加工系统,人与计算机在功能和过程上,确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有信息输入输出、信息贮存和提取,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4. 符号是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Symbol Structure)。符号结构又可称作语句(Expression)。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但是,符号有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而且还可以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

7、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Newell和Simon进而认为,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Physical Symbol System)或符号系统。之所以冠以“物理”一词,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5. 模型:人们在认知心理学中看到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模型就是如此,如众所周知的包含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6.心理过程的研究变化包含以下内容: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7.苏联心理学家JIomoB

8、(1983)曾将心理学的研究分为4个水平或层次,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大厦是由这些层次组成的。第一个水平: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人看作是社会系统的成分、社会成员;研究人社会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如个性发展问题、社会情绪的动力过程、心理气氛等。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主叉。第二个水平: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水平:研究从感觉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在第二个水平上,只是作为个性的因素出现;而在这个水平上,则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心理学过去主要研究这一水平。第四个水平: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这是与神经

9、生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领域。8.知觉: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下产生的。大体上可概括于下:(1)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似乎是自动的;(2)人常意识不到知觉的各种过程;(3)某些空间特性的知觉似乎是先天制约的,不依赖过去的经验或学习;(4)某些几何错觉甚至不依赖于人掌握的有关概念。9.感觉: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10.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

10、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自上而下加工常体现于上下文效应中。11.整体和部分的知觉问题: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由此知觉其各部分?自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在知觉研究中,一直尖锐地存在着。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多于部分之各,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照这种观点来看,整体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的。12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13.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刺激

11、与模板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14.原型说:原型说的突出特点是,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不是某一个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它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15特征说: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16.特征分析模型是目前最爱到注意的一个模型,它在机器的模式识别中也得到应用。与其他的模式识别模型相比较,它确实具有更加灵活的特点。但它只是自下而上加工模型,缺少自上而下加工。17.

12、字词优势效应:这个效应是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18.三种效应: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构型优势效应19.三种效应的特点:一方面,它们比较集中地提出了有关知觉和模式识别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知觉组织,如知觉组织、过去知识经验的作用、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以及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等;另一方面,至今未见成功地实现这种效应的计算机模拟的报道,这使人想到这种效应可能表明人所具有的不同于机器模式识别的特点。20.注意的实质和特征,Moray(1969)曾指出了6个方面:(1)选择性,选择一部分信息;(2)集中性,排除无关的刺激;(3)搜寻,从一些对象中寻找其一部分(4)激活,应付

13、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5)定势,对特定的刺激予以按受并作出反应;(6)警觉,即保持较久的注意。21.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它对后来的注意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信息加工观点在心理学中的贯彻,起过积极作用。Bor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最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按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

14、余的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22.衰减模型:根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Treisman(1960,1964)对上述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23.反应选择模型: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

15、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又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原来的重要性标准,作出另外的反应。显然,这种重要性的安排还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这个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它被称作反应选择模式。24.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选择模型。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25.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准,因此进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受性(d)和判定标准(B)上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的。26.信息加工观点承认人和计算机的加工能力有限,而这主要是指中枢加工能力或中枢能量有限只是作为

16、它们的出发点,并没有用来具体说明注意的机制,没有成为解释原则。一些心理学家看到这一点并力图更多地应用中枢能量来说明注意。具体地说,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27.两种加工过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他们区分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双可称注意性加工。相反,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

18、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可以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为代表。他们认为记忆有3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将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记忆是指所要保持的信息,记忆贮存是指保持信息的那些结构成分,即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1.复述: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效果依赖于加工深度,因此它对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所强调的复述作用提出尖锐的批评。前面谈过,复述或简单的复述是一种机械地、默默地复诵识记项目,它被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看作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和转入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但是,加工水平说认为这种复述并不能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或使信息转入

19、长时记忆。32.加工序列:加工水平说以加工深度概念为核心,强调不同深度或水平的加工对记忆的决定性作用,而与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相对立。加工水平说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待记忆,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推动了记忆的研究。但它也受到不少批评。这些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点:(1)加工水平说的基本思想是说有意义的事件可被较好地记住。(2)加工水平说是含糊的,无法进行考验。它没有提出加工深度的客观的、独立的指标,不能进行严格的验证。(3)加工水平说含有循环论证,因为它认为受到深度加工的东西就可以记得好,反过来又把记得好归结为受到了深度的加工。33. 存贮说或两种记忆说对比:多存贮说和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是由几个独立的结构组

20、成的一个系统,如果将加工水平说与多存贮说或两种记忆说加以对比,加工水平说主张只有一个记忆,这种记忆有不同水平的加工和相应的不同效果。然而这些不同的加工水平似乎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前后关系。这样来看,加工水平说所主张的一种记忆也不是单一的,其内部是分化的。这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记忆结构问题。当前在认知心理学中,在记忆结构问题上主要有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多存贮说。34.有限容量:7±2:Ebbinghaus本人发现,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无意义音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心理学家应用字母、音节、字词等各种不同材料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所

23、: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39.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短时记忆的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都属于感觉代码。但这种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的代码是不同的。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编码。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虽然有各自感觉道的特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在对一个听觉呈现字母进行声音编码时,即可保留其读音音素,而舍弃读出该字母的声音强弱和快慢等特点。南昌对一个视觉呈现字母进行视觉编码

24、时,也可排除其明暗和方位等特点。这种较为抽象的感觉代码与知觉过程的特点有紧密的联系。通常,进入短时记忆的项目都已经过识别。这可能是造成短时记忆的感觉编码与感觉信息相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具有不同感觉道的特性,并且记忆效果也有不同。40.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Saul Sternberg(1966,1969)。41.系列加工模型(从头至尾的扫描和自我停止的扫描)与平行加工模型虽然在加工方式上有区别,但两者都以比较或搜索为核心。42.知觉代码:输入的每个字词可按其知觉维量来编码,称为知觉代码;字词还有意义,即有概念代码。知觉代码和概念代码共同构成一个概念结。

26、忆系统加工的信息归根到底要在长时记忆中贮存。长时记忆存贮着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我们的一切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使我们能够识别各种模式,进行学习,运用语言,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等。1972年加拿大心理学家Tulving在其和Donaldson共同主编的记忆的组织一书中,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种: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用他的话来说,情景记忆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的半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换句话说,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我们

27、亲身经历的种种事情的记忆。总之,情景记忆保持的信息总与个人生活中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具有自传体的性质。语义记忆与此不同,它是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如对语词的意义和语法规则、化学公式、物理定律、乘法规则以及各种科学概念的记忆。语义记忆所贮存的事物不依赖于个人所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语义记忆包含事物的意义,贮存着我们运用语言所需要的信息。这些关于意义的信息即称作语义信息。46.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不仅贮存的信息不同,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可有区别。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间空间为框架,而语义记忆则以一般知识为参照,可有形式结构,如语法结构。此外还有

28、人认为,情景记忆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易受干扰,所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而语义记忆却较少变化,不太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情景记忆贮存特定时间的个人事件,其推理能力小,而语义记忆贮存一般知识,其推理能力大。47.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除Tulving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以外,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这个观点称作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48.层次网络模型:层次网络模型是Quillian(1968),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的。它是认知心理学

29、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这个模型原本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而提出的,称作“可教的言语理解者”,后来也用来说明人的语义记忆,并因其具有层次网络结构而被称作层次网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是说明另一些概念的。49.对模型的批评:(1)熟悉效应:Collins和Quillian的工作受到广泛的注意,并引出大量的研究。一些不同的结果和批评也随之出现。Rips等(1973)发现,判断一个包含直接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一个包含更高的上级的概念的句子。(2)典型性效应:层次网络模型还难于解释另一些现象,如典型性效应。所谓

30、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3)否定判断:层次网络模型对否定判断的解释也是有困难的。依照层次网络模型,作出一个否定判断,通常需要进行较长的搜索。50.层次网络模型的缺点: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网络。这使它具有简洁的特色,但也带来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概念之间除垂直方向的上下级关系外,还有许多横向联系,其数量远远超过垂直的联系。在层次网络模型中,主要的连线为“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种类关系。这不可避免地使层次网络模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

31、特征实行分级贮存,以此来节约贮存空间,但它却要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对计算机模拟来说,节约贮存空间可能是重要的;但对人来讲,人的长时记忆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而提取信息的速度也许更为重要。此外,层次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并且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素,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也可起决定作用。51.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1975)提出的。它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52.激活扩散的加工过程: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是很有特色的。它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

32、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这种激活是特定源的激活,虽有扩散,但可追踪出产生激活的原点。此外还假定,激活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概念愈是长时间地受到加工,释放激活的时间也愈长,但激活在网络中扩散将逐渐减弱,它与连线的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连线的易进入性愈高或强度愈高,则激活减弱愈少;反之则减弱愈多。53集理论模型(语义物征):集理论模型是Meyer(1970)提出的。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set)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如

33、“鸟”概念的样例集包括“知更鸟”“金比雀”“鸽子”“夜莺”“鹦鹉”等。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如“鸟”概念的特征为“是动物”“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等。这些特征称作语义物征。54.谓语交叉模型:为了进一步说明集理论模型如何提取信息来对全称语句(如“所有玫瑰都是汽车”)和特称语句(如“有些妇女是作家”)进行加工,Meyer提出了谓语交叉模型。这个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谓语交叉模型包含两个加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判定主语与谓语是否交叉。第二个阶段为判定主语是否为谓语的子集或下级概念。55.两类语义特征:特征比较模型则将一个概念的诸

35、AM就是“人的联想记忆”模型,是Anderson和Bower(1973)提出来的。它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本身。命题是抽象的表征,在形式上类似句子。依照这个模型,一个命题由一小集联想构成的,每个联想则将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或联系起来。58.联想类型:联想有不同的类型。Anderson和Bower区分4种主要的联想。这4种联想及其联结的方式(1)上下文-事实联想,事实是指发生了什么事情,上下文是指何时何地发生了这件事情;(2)地点-时间联想,地点说明上下文的“何地”,时间说明“何时”,它们结合而成上下文;(3)主语-谓语联想,主语说明事实的主体,

38、.命题表征:由结点和连线所形成的网络也就是命题表征。63.表象:表象亦称意象,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64.定位实验:实验分为3组(1)知觉-记忆组,实验材料为一个5×5栅格,用黑色将其中的一些方格涂成某个英文字母,如I,L,F,E,或字母组合IF。(2)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程序与知觉-记忆组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大差别。在这组实验里,上述的字母和字母组合不是利用某些方格涂黑而构成的。(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与带栅格的表象组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65.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1)定位实验(2)锐敏度实验(3)

39、McCollough效应实验(4)选择性干扰实验。66.心理旋转:Shepard及其同事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心理旋转的研究是当前的表象理论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但是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依照命题表征说的解释(Anderson,1978)命题之间的联系会发生系统的变化,命题可一步步地转换为每个中间状态,直到刺激样本的正位,这种解释似乎也是可行的。然而它无法说明为什么旋转是渐进的,为什么字符样本偏离180°时需时最多。正如Kosslyn和Pomerantz(1977)指出的,从命题表征说来看,旋转1

41、但说明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关系,而且还要涉及表象与知觉的关系。表象是记忆表征,其信息来自知觉。虽说内部表征的联系类似于外部客体的联系,但实际上,也意味着客体在表象中的联系类似客体在知觉中的联系。68.表征生出表象的4个过程:(1)图示过程:它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2)发现过程: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3)放置过程: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4)表象过程:它协调上述3个过程的活动。69.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的作用。在一个词对里,刺激词和反应词可分别有高的或低的表象值。这样,刺激词

42、和反应词的配对就的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4种,实验结果表明,当刺激词和反应词均有高表象值时(即高-高),正确加快的结果最好;当刺激词和反应词均有低表象值时(即低-低),正确加快的数目最少;而当词对中只有一个词有高表象值时,刺激词有高表象值的加快效果优于反应词有高表象值的。这些结果提示,表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习和记忆的。70.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他们都强调语言-命题加工的必要性。这类解释可称作语言-命题说。但是也存在完成这个作业的另一种可能性,即将句子转换为表象,然后将它与图画作比较。这可称作表象说。语言-命题说认为,句子的语言结构对加工有重要影响,对否定句的加工所

43、需的时间要多于对肯定句的加工,而且一般来说,比较阶段需时较多。71.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表征。72.概念形成的目的:照假设考验说看来,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和考验假设并不是任意的或没有规则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作出有关决定的序列可被看作包含一定目的的策略。这种目的包括(1)从每一个决定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信息;(2)使任务的压力保持在可处理的限度以内(3)调节在规定的时间或活动的范围内,未能掌握概念的风险以及作出一个决定所带来的其他风险。73.策略格3)elhart3rman名字也许来其征的,在这种有层次的使命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44、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应用:(1)同时性扫描:被试可以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多个部分假设。(2)继时性扫描:这个策略也应用于部分假设。它与同时性扫描的区别在于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如果被试现在运用的假设被证实为正确的,就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再对它进行考验。由于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而且是连续地进行,因而称它为继时性扫描。(3)保守性聚焦:这个策略运用于总体假设的考验。所谓保守性聚焦就是以这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作为焦点,被试在相继选取卡片时都对准这个焦点。(

45、4)博弈性聚焦:这个策略也应用于总体假设的考验。它和保守性聚焦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一次改变焦点卡片的一个以上的属性,如2个中3个属性。74. 为什么说保守性聚焦是一个更有系统性和更有效的策略?保守性聚焦优于前面提过的两种扫描策略。第一,保守性聚焦大大减轻记忆负担,被试不需要记住他选择的所有卡片及其性质,他只需记住当前的假设就行了,因为当前的假设本身仍然包含全部可能的有关属性。此外,在应用保守性聚焦策略时,也没有许多部分假设需要记住。第二,在就用保守性聚焦策略去选择卡片时,由于只改变焦点的一个属性,所以主试给予反馈之后,被试可以从中获得非常确定的信息。第三,保守性聚焦可以减少概念形成作业的复杂

46、性和抽象性。在应用这个策略时,被试的每一次选择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且每次都可得到确定的信息,从而使整个作业过程变得简捷而又具体。相对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个更有系统性和更有效的策略。75.假设库大小:利用空白试验法进行的一系列的实验表明,成年被试在空白试验中的反应模式有92.4%是符合某个假设的反应模式的。这表明被试确实在空白试验中应用了假设,换句话说,空白试验确可客观地揭示被试的假设。被试在实验中考验假设的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成功-继续,失败-更换”,当被试在一组空白试验中,应用的假设被紧接着的反馈试验所证实,这个假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95%)会被用于下一组空白试验;如果这个假设被紧接着的反

47、馈试验所否定,在98%的场合下,被试改用其他的假设。在这些实验中,一个被否定的假设再次得到应用的概率是很低的。从前面说过的替代取样来看,这种实验总共有8个可能正确的假设,一个被否定的假设在下一组空白试验中得到重新使用的概率为1/8或0.125。76.策略类型:Levine(1966,1975),Gholson,Levine和Philliph(1972)通过对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确定3个假设考验的策略(1)假设检验,这个策略极似Bruner的继时性扫描,即被试一次只考虑一个假设,将一个假设与主试的反馈加以对照来进行检验(2)维量检验,被试一次检验一个维量,即一次考验两个假设(一个维量

48、的两个值)(3)总体聚焦,即前面已提过的最优加工,被试可以同时检验所有的假设,将被否定的假设与潜在的正确假设区分开来。这3个策略的复杂性和有效性依次增高,总体聚焦是最有效的策略。77.三种做法或策略:(1)位置固执,他们总是选择左边的(或右边的)刺激,不管那是什么刺激(2)位置交替,即这次选这边的刺激,下次选那边的,然后再选这边的,再下一次又选那边的,如此等等(3)刺激偏好,例如他们总是选择大的刺激,置主试的反馈于不顾。78.概念或概念的表征的两个因素: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2)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

49、特征的规则。79.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区分:Bourne等(1979)认为,概念规则和定义性特征在抽象程度上不同,概念规则的抽象程度高于定义性特征。这一点在人工概念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人工概念里,作为定义性特征的有关属性是可以知觉到的,而概念规则是知觉不到的。现实概念的情况定义性特征的有关属性是可以知觉到的。现实概念的情况定义性特征的有关属性是可以知觉到的,而概念规则是知觉不到的。现实概念的情况基本上也如此。所以,概念规则的掌握是更高水平的抽象过程。特征表说区分概念结构的这两个因素,对概念形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过去,在研究概念形成时,大多将概念作为一个单一的整体来看待的,实际上是着眼于共同的

50、有关属性的掌握,常常忽略概念规则的研究,以致往往只用有关属性的掌握来说明整个概念形成过程。现在,特征表说认为,概念形成过程应当包括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过程,即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80.问题的3个基本成分(1)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81.问题类型:Greeno(1978)区分出3种重要的问题类型(1)归纳结构问题,给予几个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隐含在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属于这类问题的有类推问

51、题,像A对B犹如C对?还有系列延续问题,如12834656?等等。(2)转换问题,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达到目标状态的操作。属于这一类的有著名的Hanoi塔问题:(P181图9-1)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1,2,3,在1柱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3个圆盘A、B、C(数目可视研究需要而增加),构成塔状。(3)排列问题:给予所需的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像著名的密码算题就属此类。82.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冥想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就

52、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2)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序列。有的活动虽然也具有明确目的性,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码,但是这种活动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因此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3)认知操作。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如打领结、分扑克牌,虽然了含有目的和一系列操作,但这些活动基本上没有重要的认知操作的参与,因而也不属于问题解决之列。总之,照Anderson看来,问题解决是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序列。一项活动必须全部符合这3条标准才可称为问题解决。83.问题解决的阶段:从前面可以看到,问题解决过程包含许多相继的步骤,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过程可分成4个阶段:(1)问题表征(

53、2)选择算子(3)应用算子(4)评价当前状态。84.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第一,目前的计算机模拟几乎都是以心理实验的口语记录为依据的。然而,口语记录即使是出声思考的即时性记录也只涉及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那些操作和步骤,但人在问题解决中所进行的操作是否局限于这些步骤是有疑问的。第二,实际上即使依据一个明确的心理学理论来编写计算机程序,也会发生程序不能运行,必须加以修改的情况。待增删或理学理论来编写计算机程序,也会发生程序不能运行,必须加以修改的情况。待增删或改动一些步骤后,程序才得以运行,但有时却不清楚为什么经过修改后程序可以运行,其工作过程是怎样的。这给评价模拟带来困难。第三,计算机的操作是以严格的串行方式进行的,人的口语记录也反映出此点,但伯实际思维活动也许并不如此。这是涉及整个心理学的一大争议问题。同时,人具有大量的背景知识,使问题解决有很高的灵活性,而这是计算机所没有的。此外,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总是有某种动机的,而且伴有一定的情感情绪,人的情感情绪、动机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可对认知过程起着引导、选择或控制作用。而现在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是撇开这些因素的。这样似乎就难说计算机与人完成任务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艺术设计十五讲第十讲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011、逻辑思维(名词解释): 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是以抽象概念和推论为形式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的分析、推论对设计的创意能否获得成功时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艺术设计可以得到理性的指导,从而使创意具有独特的视角,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引起受众的共鸣。 jvzquC41yy}/lrfpuj{/exr1r1>ec>>;7c71c9
1.心理学统考312之普通心理学——思维②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5)根据思维是否有创造性进行分类 ①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②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887763:8
2.人体解剖与组织学实验课本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论课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习标本互相印证,以加深和巩固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并通过实习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作风及基本技术操作,逐步达到独立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切片观察的能力,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水平。 实验守则及要求 一、 实验前: jvzquC41dkumqp~0py{/gmz0ep5jpot136>71@5720nuo
3.人格心理学(07131)人格心理学(07131)的内容摘要:西师大自考本科人格心理学(07131)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范型:指一定时期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结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he3<98;6750qyon
4.自学考试《心理学史》备考训练题及答案2017三、名词解释题 1 、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在识记之后,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 2 、生活风格 是生活方式的从属概念,反映人们生活活动中浅层次特征及生活方式一般特征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ƒnmcq5tjryk15?:3?;0jvsm
5.语言学情态名词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系统再思考】杨曙、常晨光(2011)已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继续深入探讨两个问题:(1)经常性情态在情态系统中的归属;(2)情态的隐性主观和客观取向。我们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做简要回顾,然后依次探讨以上两个问题。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363785:16997B<43a717<6989:20|mvon
6.管理学原理范文三、名词解释 1、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 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394ivvq
7.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第十章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_第十章的内容摘要:第五章语义和词用一:名词解释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是词汇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2.多义词是具有多项意义的词,这些意义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3.反义词是意义相对相反的词。4.施事自主性动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8be=keg5;:2;68he=12jgd8:g::;<3hg?12nfh6g4ivvq
8.病理学实验指导WBC4~10×109/L,嗜中性粒细胞0.5~0.7。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七、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静脉性充血心力衰竭细胞肺褐色硬化槟榔肝漏出性出血血栓形成血栓透明血栓血栓机化再通静脉石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梗死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2、问答题: (1)慢性肝淤血时,肝切面为什么会出现槟榔样花纹? (2)动脉瘤内形成的血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965B8;77=/j}rn
9.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由于名词较多,可用网页的搜索功能Ctrl+F查找想了解的名词 )1.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jvzquC41yy}/r~m50pku0ls1dnq0kwkq13;34869834ivv
10.名词解释(二)大众文化、文化研究4.斗争场所说;代表人物是伯明翰学派的霍尔。霍尔继承的是葛兰西关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观点。霍尔对进步的通俗文化和反动的大众文化不作区分,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但能否取得领导权值得疑问。 斯图亚特•霍尔(1932-2014) 中国对“大众文化”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75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