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 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1.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2.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的水与一偏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 差称为水势。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3. 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4. 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5.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 的证据。6. 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

2、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7. 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 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8. 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的存在而使体系9. 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 水势降低的数值。10.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11.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12.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13.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3、14.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g kg-l表示。15. 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 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 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16. 抗蒸腾剂:能降低蒸腾作用的物质,它们具有保持植物体中水分平衡,维持植株正常代 谢的作用。抗蒸腾剂的种类很多,如有的可促进气孔关闭。17.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 为吸胀。18. 永久萎蔫系数:将叶片刚刚显示萎蔫的植物,转移至阴湿处仍不能恢复原状,此时土壤 中水分重量与土壤干重的百分比叫做永久萎蔫系数。19. 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

4、易受害的时期。一般而言,植物的 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20.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 分上升原因的学说。21.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22. 小孔扩散律:指气体通过多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或直径成正比的规律。气孔蒸腾速率符合小孔扩散律。23. 水孔蛋白:存在在生物膜上的具有通透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水通道蛋白亦称水通道蛋 白。1、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的

5、元素,称为大量元素。植 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是:钾、钙、镁、硫、磷、氮、碳、氢、氧等九种元素。2、 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约占植物体干重的、600.001 0.00001%的元素,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铁、锰、硼、锌、铜、钼和氯等七种元素,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极微, 稍多既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3、 生理酸性盐:对于(NH4 2S04-类盐,植物吸收NH4 +较S04 多而快,这种选择 吸收导致溶液变酸,故称这种盐类为生理酸性盐。4、生理碱性盐:对于 NaN03-类盐,植物吸收 N03 -较Na +快而多,选择吸收的结果使 溶液变碱,因而称为生理碱性盐。5、 生理中性盐:对于 NH4N0

6、一类的盐,植物吸收其阴离子N03 与阳离子 NH4 +的量 很相近,不改变周围介质的 pH值,因而,称之为生理中性盐。6、单盐毒害: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 种现象叫单盐毒害。7、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 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8、离子载体:是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复杂分子,它具有改变膜透性,促进离子过膜运输的 作用。如缬氨霉素、四大环物等。9、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的过 程。10、离子的主动吸收:又称主动运输,是指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作功而

7、逆着电化学势梯 度吸收离子的过程。11、离子怕被动吸收:是指由于扩散作用或其它物理过程而进行的吸收,是不消耗代谢能量 的吸收过程,故又称为非代谢吸收。12、固氮酶:固氮微生物中具有还原分子氮为氨态氮功能的酶。该酶由铁蛋白和钼铁蛋白组 成,两种蛋白质同时存在才能起固氮酶的作用。13、根外营养:植物除了根部吸收矿质元素外,地上部分主要是叶面部分吸收矿质营养的过 程叫根外营养。14、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可消除单盐毒害现象,这种离子间相互消除 毒害的现象为离子拮抗。最易受伤害的时期叫养分临界期。仍呈离子状态,例如钾,有些则形成不稳定化 又转移到其它需要的器官中去。这些元素就称15、养

8、分临界期:作物对养分的缺乏最敏感、16、再利用元素:某些元素进入地上部分后, 合物,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如氮、磷) 为再利用元素或称为对与循环的元素。17、诱导酶:又叫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 酶。如水稻幼苗本来无硝酸还原酶,但如将其在硝酸盐溶液中培养,体内即可生成此酶。18、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与植物(或动物)共生,通过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 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19、质外体:植物体内原生质以外的部分,是离子可自由扩散的区域,主要包括细胞壁、细 胞间隙、导管等部分,因此又叫外部空间或自由空间。20、共质体:指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

9、部分,各细胞间的原生质通过胞间连丝互相串连着,故 称共质体,又称内部空间。物质在共质体内的运输会受到原生质结构的阻碍,因此又称有阴 空间。四、CO2和H20,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 02的1.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 过程。2. 光合速率:指光照条件下,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02的量(或释放 02的量)。3. 原初反应:指植物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是光合作用最早的步骤,反应速度极快,通常与温度无关。4. 光合电子传递链:在光合作用中,由传氢体和传电子体组成的传递氢和电子的系统或途径。5. PQ穿梭:在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过程中,由质体醌在接合电子的同时,接合基质中的质子,

10、 并将质子转运到类囊体腔的过程。6. 同化力:在光反应中生成的ATP和NAD PH可以在暗反应中同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物质,故称ATP和NAD PH同化力。7.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8. 荧光现象:指叶绿素溶液照光后会发射出暗红色荧光的现象。9. 磷光现象:照光的叶绿素溶液,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 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10. 光饱和现象:在一定范围的内,植物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超过一定范 围后光合速率的增加逐渐变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这 种现象被

11、称为光饱和现象。11. 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 加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12. 光补偿点:指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 等量时的光照强度。13.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 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14. CO2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C02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时的CO2浓度称为 CO2饱和点。15. CO2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16. 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

12、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17. 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18. 聚光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 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19.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20.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21. 光系统:由叶绿体色素和色素蛋白质组成的可以完成光化学转换的光合反应系统,称为光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有PSI和PSII两个光系统。22. 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

13、红降现象。23. 双增益效应:如果用长波红光(大于685nm )照射和短波红光(650nm)同时照射植物,则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大增,比单独用这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这种增益效应称为双增益效应24. C3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径主要是C3途经的植物,其光合作用的初产物是甘油-3-磷酸25. C4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径主要是C4途经的植物,其光合作用的初产物是 C4二酸,如草酰乙酸。26. 量子产额:指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所合成的光合产物的量或释放的氧气的量,又称为量子 效率。810 个27. 量子需要量:指释放一分子氧或还原一分子二氧化碳所需要的光量子数。一般为、/ 曰.一px光量子。28. 光

14、合作用午睡现象:在正午光照较强的情况下,有些植物的光合速率会急剧降低,甚至光合速率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合作用午睡现象。五、1. 呼吸作用: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 量的过程。CO2的重2. 呼吸速率:又称呼吸强度。以单位鲜重千重或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放出的 量(或体积)或所吸收02的重量(或体积)来表示。CO2的摩尔数与吸收氧的摩3. 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 尔数之比。4. 呼吸底物:用于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的物质 .5. 呼吸跃变:指花朵、果实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其呼吸强度突然增高,尔后又逐渐下降的现 象。CO2并形6.

15、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 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7. 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8. 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被磷酸化为 ATP的作用。9. 巴斯德效应:指氧对发酵作用的抑制现象。10. 能荷调节:能荷是指细胞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摩尔数与细胞中总的腺苷磷酸的 比值,细胞中能荷高低对呼吸速率具有的调节作用称为能荷调节。11. 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 能够进行其它的呼吸途径。12. 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

16、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 给氧,并形成 H20或H2O2的氧化酶类。13. 无氧呼吸熄灭点:又称无氧呼吸消失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称为 无氧呼吸消失点。14.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随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 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15. 戊糖磷酸途径:简称 PPP或HMP。是指在细胞质内进行的一种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的酶 促反应过程。16. 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内所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17.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生成C02的过程。又称为柠像酸环或Krebs环,

17、简称TCA循环。18. P/O比:指呼吸链中每消耗1个氧原子与用去Pi或产生ATP的分子数。1、2、3、4、类萜:由异戊二烯(五碳化合物)组成的,链状的或环状的次生植物物质。 酚类:是芳香族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或功能衍生物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杂环化合物,一般具有碱性。如阿托品、吗啡、烟碱等。次级产物:除了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基本有机物之外,植物体中还有许多其他 有机物,如萜类、酚类、生物碱等,它们是由糖类等有机物代谢衍生出来的物质就叫次级产 物。5、固醇:是三萜的衍生物,它是质膜的主要组成,又是与昆虫脱皮有关的植物蜕皮激素的 成分。是两个芳香环被三碳桥连起来的15碳化合物

18、,其结构来自两个不同的合成途径。八、1、共质体:2、质外体:6、类黄酮: 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及导管等。3、胞间连丝:是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接。4、压力流动学说:又叫集流学说,是德国人明希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从源到库的筛管通道 中存在着一个单向的呈密集流动的液流,其流动动力是源库之间的压力势差。5、韧皮部装载:指光合作用产物从叶肉细胞输入到筛分子一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6、韧皮部卸出: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接受细胞的过程。7、代谢源:指制造并输送有机物质到其他器官的组

19、织、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叶片。8、代谢库:指植物接受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正在发育 的种子、果实等。七、1.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偶联个胞外刺激信号(包括各种种内、外源刺激信号 )与其相应的生理反 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2. G蛋白:全称为 GTP结合调节蛋白。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GTP )的结合以及具有GTP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往往要进行信号转换,通常认为是通过G蛋白偶联起来,故 G蛋白又被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3. 细胞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表面组分中的天然物质,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

20、化学 信号物质一配体,并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 反应。4. 第二信使:又称次级信使,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 植物中的第二信使主要是 CAMP、钙离子、DAG口 IP3 。5. 钙调素:是最重要的多功能Ca2+信号受体,为单链的小分子酸性蛋白,具有4个Ca2+结合位点。当外界信号刺激引起胞内Ca2+浓度上升到一定阈值, Ca2+与 CaM构象改变而活化CaM,后者与靶酶结合,使其活化而引起生理反应。目前已知有十多种酶受Ca2+-CaM的调控。6. 第一信使:能引起胞内信号的胞间信号和环境刺激,亦称为初级信使。7. 双信号系统

21、:是指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号分子(IP 3 和 DAG ),分别激活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 /Ca2+ 和DAG/PK途径,因此把这一信号系统称之为“双信号系统”。八、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本身合成的,数量很少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它们能从生成处运输到 其他部位,在极低的浓度下即能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 响。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在很低浓度下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促进插枝生根,调控开花时间,塑造理想株形等作用。3、植物生长物质:是在较低浓度的情况下能对植物产生明显生理作用的化学物

22、质,主要包 括内源的植物激素与人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4、三重反应:乙烯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促进其加粗生长,地上部分失 去负向地性生长(偏上生长)。5、激素受体:指能与激素特异地结合,并引起特殊的生理效应的物质。6、自由生长素:指易于提取出来的生长素。7、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一、名词解释1、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 成,就称为光形态建成。2、暗形态建成:暗中生长的植物表现出各种黄化特征,茎细而长,顶端呈钩状弯曲,叶 片小而呈黄白色。3、3光敏色素: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吸收红光一远红光可逆转

23、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九、1、种子寿命:种子寿命是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能力的时间。2、组织培养: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 术。3、分化:指形成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细胞的过程。4、脱分化:原已分化的细胞,推动原有的形态和机能,又回复到原有的无组织的细胞团或 愈伤组织,这个过程称为脱分化过程。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的现象。5、顶端优势: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果实的现象,称为单性结实。 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指日照长度大于一定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指日照长度小于一定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十、1. 单性结实:2. 春化作用:3. 长

24、日植物:4. 短日植物:5.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 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1. 单性结实:不经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的果实。2. 呼吸骤变:指花朵、果实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其呼吸强度突然增高,尔后又逐渐下降的现 象。3. 休眠:有些种子(包括鳞茎、芽等延存器官)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4. 衰老: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5. 脱落:指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如树皮各茎顶的脱落,叶、枝、花和 果实的脱落。十二、1. 逆境(environmentai st

25、ress):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逆境的种类可分为生物逆境、理化逆境等类型。2. 避逆性:植物通过各种方式,设置某种屏障,从而避开或减小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的影响,植物无需在能量或代谢上对逆境产生相应的反应,叫做避逆性。3. 耐逆性:植物组织虽经受逆境对它的影响,但它可以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者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4. 抗性锻炼: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逐步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叫做抗性锻炼。5. 冷害(chilling injury):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冷害主要由低温引起生物膜的膜相变与膜透性改变,造成新陈代谢紊乱引起的。6. 冻害(fr

26、eezing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冻害主要由细胞间或细胞内发生结冰、生物膜和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引起的。7. 抗寒性:指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在生长习性和生理生化方面所具有的对冬季 低温的一种特殊适应能力。8. 抗寒锻炼: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就逐渐加强。这种提高抗寒能力的过程,叫做抗寒锻炼。9. 巯基(-SH)假说(sulfhydryl group hypo thesis):莱维特(Levitt ) 1962年提出植物细胞结冰引起蛋白质损伤的假说。他认为组织结冰脱水时,蛋白质分子逐渐相互接近,邻近蛋白

27、质分子27. 胁变 (strain) :植物体受到胁迫后产生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可表现在形态上和生理生化 变化两个方面。据胁变的程度大小可分为弹性胁变和塑性胁变,前者指解除胁迫后又能复原, 而后者则不能。通一过、 一断、裂, 由引起流动细的胞水的伤分害。和死3亡.。渗透作用 :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y抗旱每植物物冰点水的化II而的害最小力叫抗最性的.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 11. 抗旱性:指作物具有忍受干旱而受害最小,减产最少的一种特性。 的水势降干值(ph符号ological用负值表示。亦称溶质土温过低、土壤溶液浓压过高或积累有毒物质等

28、胞壁压力的存在 而增加的水系吸。Ml为正物本内水分亏缺的现象。质壁分离时,p为0,剧烈蒸腾时,p会呈负值。7.衬 13.抗涝性:植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能力。 质势热性):指植物对高温质亲水性超过细管对t自由水束缚而引起的水势力低值力性负值表示的组号 8成.之吸.涨本作用 :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本 9 . 代谢性吸水: 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力使水分经过质 15.抗盐性:植物对土壤盐分过高的适应能力叫抗盐性本 1膜6进盐入害细胞土的壤过中程可本溶性盐10类.过蒸多腾对作植用物的水不分利以影气响体叫状盐态害通本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本 1压7. 抗植病物性根部植的物生对理病活原动微使

29、生液物流侵从染根的部抵上抗升能的力压叫力做本植物的抗1病2.性本蒸腾拉力 :18.逆境蛋白(stress proteins) :由逆境因素如咼温、低温、干旱、病原菌、化学物质、缺氧、 紫度使外导线管等中所水诱导分上植升物体的力形成量本的新的1蛋3白.质蒸(腾酶速)率本:又称蒸腾强度力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力单位面积通过蒸腾 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力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力形成.些氧化能力极强的氧化性物质力如 害致作本物1本6.内聚力学说 :又称蒸腾流 -内聚力 -张力学说本即以水分的内聚力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原因的学 20.避盐:有些植物以某种途径或方式来避免盐分过多的伤害本 2说1 本.耐盐:有些植物通过生理或代谢的适应来耐受已进入细胞的盐分本22.大气干旱(atmosphere drought):空气过度干燥,相对湿度过低,使植物的蒸腾作用过强, 二根、系吸1 .水矿补质偿营不养了失:水是力指使植物物对体矿发质生元水素分的亏吸缺收的、现运象输本与同化的过程本2 .灰分元素 :亦称矿质元素力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U剩余一些不能挥壤中没质或为灰分元素有效水,影响向植物吸水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及第一章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质转化:植物对外界物质的同化及利用。 能量转化: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储存,释放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传递: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整体水平上,从信息感受部位将信息传递到发生反应部位的 过程。 信号转导:在单个细胞jvzquC41yy}/5?5fqey/pny1fqi0:o6:78>92=3jvor
1.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 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 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二、 1.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2.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的水与一偏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b6>=7947/j}rn
2.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植物吸收其阴、阳离子的量很相近,而不改变周围介质pH的盐类, 称生理中性盐。如NH4NO3 47.单盐毒害 将植物培养在单盐溶液中时,即使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浓度很稀,但金属离子很快吸收达到毒害水平,对植物造成毒害。这种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造成的毒害现象称单盐毒害 48.离子拮抗作用 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7ce@ff:h7c4n9758718?6gf;ge7:k23fi4:::9fe4ivvq
3.(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jvzquC41yy}/5?5fqey/pny1fqi05l639:873;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