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是我们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一大标准,然而绿叶海蜗牛却打破了这一界限,成为一个可以光合作用的动物!
绿叶海蜗牛是一种独特的水生动物,主要分布在美国沿海和加拿大地区,作为动物的绿叶海蜗牛就像一片绿叶,并且和植物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长期不照射阳光,绿叶海蜗牛就会死亡。
让绿叶海蜗牛出现植物特征的原因,是绿叶海蜗牛经常食用的藻类,在吃掉藻类的同时,绿叶海蜗牛不像其他动物一样直接消化,而是会“掠夺”藻类植物的叶绿体。
绿叶海蜗牛作为可以光合作用的动物,模糊了植物和动物的界限,但是目前生物学普遍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共生关系,绿叶海蜗牛和藻类共同在绿叶海蜗牛身体里生存。
植物的叶绿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绝大多数的动物即使得到了叶绿体,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在漫长的进化中,植物的叶绿体从独立结构逐渐变成了依赖细胞核的结构,叶绿体自身带有一定的基因组,但是叶绿体所需的蛋白质,90%都在植物的细胞核中。除此之外,叶绿体消耗蛋白质的速度非常快,细胞必须源源不断获得蛋白质,才能维持光合作用。
普通动物的细胞,既不能大量产生叶绿体需要的蛋白质,也不能高效率维持叶绿体的运转,但是绿叶海蜗牛却解决了这一难题!
生物学家在对绿叶海蜗牛进行基因测序时,发现绿叶海蜗牛不单单窃取了藻类植物的叶绿体和细胞,甚至窃取了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基因。
在绿叶海蜗牛的细胞中,生物学家发现了很多用于光合作用的基因,这种现象被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GT),这种现象在细菌之间很容易发生,但是在生物之间非常罕见,更重要的是,绿叶海蜗牛的光合基因并不是临时的,而是永久的,会遗传给后代,整体生物群体都具备光合作用的能力。
如果生物学家了解绿叶海蜗牛掠夺基因的方法,或许可以让人类获得光合作用的能力。
虽然让人类获得光合作用能力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但是科学家希望利用绿叶海蜗牛的研究,制造出光合作用汽车或者其他设备,让人类逐渐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