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咱们涮火锅离不开的海带,吃了几十年,居然压根儿不是植物!没错,就是那个绿不拉几、软乎乎、一泡就发、嚼起来滑溜溜的海带。你说它不是植物,那它算动物?
你说它像植物,它偏偏在基因上跟蘑菇更近;你说它是菌类吧,人家又住在海里,靠光合作用活命。它到底是个啥?
海带的真名叫“褐藻”,属于褐藻门、褐藻纲、海带目、海带科。听起来挺学术,但说白了,它是一类生活在冷水海域的大型海藻。虽然咱们习惯叫它“海里的植物”,但从生物分类上看,它压根儿不属于植物界。
植物界成员有个共同特点:细胞里有细胞壁,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繁殖方式也相对统一。可海带虽然也能光合作用,但它细胞里的色素组成跟陆地植物差远了。
它主要靠一种叫“岩藻黄素”的色素捕获阳光,所以看起来是褐色的,而不是绿色。这也是为啥它叫“褐藻”:颜色出卖了它。而且它的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基因序列,都跟植物差着十万八千里。
真正和它亲缘关系近的,反而是某些单细胞的硅藻和黄藻。这么说吧,如果你把地球上的生命比作一个大家族,海带和小白菜的关系,可能还不如你和一只蘑菇来得亲近。
那既然不是植物,海带算哪门子生物?答案是:它属于“原生生物界”,更准确地说,是“色藻界”的一员。这个分类很多人没听过,因为它不像动物、植物、真菌那么家喻户晓。原生生物界是个“大杂烩”,专门收留那些不好归类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生物。
它们有的能动,有的能光合作用,有的两者兼备。海带就是典型的多细胞色藻,靠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但它的演化路径和植物完全不同。大约在10亿年前,海带的祖先和其他光合生物分了家。
植物是从绿藻演化来的,而褐藻是从一条独立的演化线走出来的。这就像是两支从同一个老祖宗分出去的家族,各自发展了几亿年,长得有点像,但血统早就岔开了。你不能因为俩人都姓张,就非说他们是亲兄弟吧?
你瞅它那一片片宽宽的“叶子”,以为是叶子?错!那是它的“带片”,相当于植物的叶片功能,但结构完全不同。底下那坨像根的东西,也不是真正的根,叫“固着器”,就是用来扒住海底石头不被冲走的,不负责吸水吸肥。
中间那根硬实的,叫“柄”,相当于支撑杆。整棵海带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三件套:固着器、柄、带片。它没有维管束,没法像树一样往上运水,全靠海水直接渗透。繁殖方式也特别原始。
海带成熟后会释放出孢子,这些孢子在海里漂着,遇到合适环境就发育成微小的配子体,再结合成新个体。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人盯着根本看不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带养殖国,年产干海带超过60万吨,主要集中在山东、福建沿海。咱们吃的大部分海带都是人工养殖的,从育苗到收割要一年多时间,靠绳子吊在海里慢慢长。
这种养殖模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山东烟台搞起来了,技术还拿过国家科技奖。
那海带不是植物,对咱们吃货有啥影响?其实没啥影响,照样补碘、通便、低热量,还是健康食品。但它不是植物这件事,提醒我们别光看外表下结论。大自然的分类逻辑,从来不按人类的习惯来。
我们习惯把能光合作用的绿色生物都当植物,可科学讲究的是基因和演化关系。就像鲸鱼看着像鱼,其实是哺乳动物;蝙蝠能飞,却不属于鸟类,海带也是这么个道理。
它只是恰好选择了和植物一样的生存策略:利用阳光自给自足,但这不代表它就得归入植物家族。生物界的“跨界选手”多了去了,关键看它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