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藻的植物体类型有单细胞、不规则群体、简单丝状、分枝丝状、不分枝丝状、垫状或圆柱状。绝大多数红藻是多细胞体,但没有像褐藻那样大型的物种。多细胞的植物体少数是简单的丝状体,多数是由许多丝状体组成的垫状或圆柱状的植物体,复杂的丝状体有单轴型和多轴型之分,且在较高等的类型中,常有类似组织的分化。红藻的生长方式多数为顶端生长,其是由一明显的圆顶形的顶端细胞分裂的结果,少数为居间生长,很少见的是散生长。由于各种红藻生活的水层不一,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因此颜色从鲜红色到深红色不等,同时也有少数种类呈绿色、蓝绿色或浅褐色。 大多数红藻有时具特殊结构的红藻纹孔塞(pit plug),细胞间靠纹孔塞连接,在显微镜下可见横壁上细条纹或“逗点”,过去称胞间连丝,电镜观察表明纹孔塞有多种结构类型。
红藻的细胞壁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坚韧的纤维质,紧贴于细胞质,由纤维素组成;外层为果胶质,由藻胶组成。有些物种的细胞壁上还发生钙化作用,如珊瑚藻。细胞壁内含原生质及1个轴生星状的或多数周生盘状的色素体,具1个无鞘蛋白核或不具蛋白核。少数物种细胞质黏度很高,因此原生质体紧贴于细胞内壁不易发生质壁分离,但多数物种对培养液浓度的变化是很敏感的。
红藻细胞的细胞核数目不定,多数种类只具1个细胞核,有些种类在幼体时期为单核,成熟时期则变为多核,且核数目与体积的大小无关。核中往往有1个(有时几个)明显的核仁,此外还有发达的核网,并有染色质颗粒,染色质的含量很少。
红藻色素体包被由两层膜组成,类囊体单条分布在色素体内,1条或有时2条类囊体沿色素体周边排列。色素体DNA不为环状,而是多数小的,直径1~2μm的“疱“分散在整个色素体内。红藻色素体的形状、数目的多少,往往作为物种进化的标准之一。原始的红藻细胞内只有1个轴生星形色素体,中央含有1个无鞘蛋白核。在高等物种的光合作用细胞中,有大的单一侧生色素体,而老细胞的侧生色素体往往成片状或分裂,有的甚至断裂成带状。 色素体所含的光合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d、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另外还含有辅助色素藻红素与藻蓝素,前者含量多,后者含量少。无叶绿素b和叶绿素c,半球形的藻胆体附着在类囊体表面上。
许多红藻的光合作用产物是红藻淀粉和红藻糖,而有些红藻体中有硝酸盐和碘化物存在,有些物种体内的维生素含量也很高。红藻淀粉通常为小颗粒,直径为3~4μm,分布于细胞质中,也有的附着于色素体上,但不被色素体包埋。大的淀粉颗粒呈盘型、锥形或具纹层的不规则多角形。
红藻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生殖细胞都不具鞭毛,这是红藻门物种的重要特征。无性生殖除少数种类由营养细胞直接分裂外,多数由单孢子囊中形成的单孢子,或由四分孢子囊屮形成的四分孢子来进行。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雄性生殖器官为不动精子囊,其中只产生1个雄配子,即不动精子;雌性生殖器官叫果胞,为单细胞瓶状,上部突出为受精丝;不动精子成熟后,从不动精子囊释放出来,随水漂流,如果碰到果胞的受精丝就贴着上面,然后其内容物进人果胞进行受精作用。当果胞受精后,有些种类由合子直接分裂产生果孢子;有些种类就从果胞基部四周长出产生果孢子囊的丝体特称产胞丝,在产胞丝顶端或侧面长出果孢子囊,在果孢子囊里各产生1个果孢子。果胞及其辅助结构——产孢丝、 果孢子囊等合称“囊果”。 红藻的生活史可归纳为两个类型,即无孢子体型和有孢子体型。如果果孢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由它萌发后只能成为配子体,这类生活史属于无孢子体型;如果孢子是没有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有它萌发后除了独立自养的配子体和寄生在配子体上的果孢子体外,还有一个独立自养的孢子体阶段,这类生活史属于有孢子体型。
海错博览: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友情出品,复原先辈杰作、致力于大众海岸带科普。
硅臬:有错别字的“硅臬”并非敬奉的圭臬,但希望成为帮助广大硅藻初学者的实用指南。
藻朗搜索:清丽鲜明的知识平台,面向藻类学与植物学的多学科专业搜索引擎。
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承担建设,并接受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业务指导。欢迎数据库用户通过以下联系方式直接咨询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