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徐**(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北
下载本文档
1、 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显域植被)被) 是指能充分反映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在类型。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布,与气候带(型型)的界的界线大致相符。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是指受地下水、地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育的植被类型。 非地带性植被具有非地带性植被具有广布性特点,即某一广
2、布性特点,即某一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可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出现于两个甚至两以出现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气候带。个以上的气候带。 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v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绿阔叶林v荒漠、草原荒漠、草原v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林、针叶林v苔原(冻原)苔原(冻原)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布的理想大陆植被分布模式(引自王伯荪,模式(引自王伯荪,1987)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所在纬度的位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变化的,水分置而变化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洋的则随着距离海洋的远
3、近,以及大气环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的变化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化。水热结合而变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分布。分布。 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生有规律的更替。 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替。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图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图(引自王伯荪,引自王伯荪,1987)1热带常绿雨林;热带常绿雨林; 2热带半常
4、绿及落叶林;热带半常绿及落叶林; 2a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林、萨王纳、具刺灌丛和部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林、萨王纳、具刺灌丛和部分的禾草群落;分的禾草群落; 3热带、亚热带荒漠、半荒漠;热带、亚热带荒漠、半荒漠; 4冬雨硬叶林冬雨硬叶林(包括具冬雨的干燥区包括具冬雨的干燥区); 5亚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 6温带夏绿林;温带夏绿林; 7温带草原温带草原(steppe,Prairie,pampas); 7a温带半荒漠、荒漠;温带半荒漠、荒漠; 8北半球的北方针叶林;北半球的北方针叶林; 9北半球的北极苔原北半球的北极苔原; 10各带的山地植被各带的山地植被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北半球自北到
5、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温带落叶阔叶林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次出现: 苔原苔原针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草原荒荒漠漠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苔原- -北方针叶北方针叶林林- -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常绿阔叶林叶林- -季雨林、雨林。季雨林、雨林。 由北向南其带由北向南其带谱为:谱为: 苔原苔原- -北方针北方针叶林叶林- -温带草温带草原原- -温带荒漠温带荒漠- -亚热带荒漠。
6、亚热带荒漠。 苔原苔原- -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 -针落针落叶混交林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及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热带荒漠- -稀树草原稀树草原- -季季雨林雨林- -雨林。雨林。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苔原- -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 -针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落叶阔叶林林- -常绿阔叶落叶混交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林。 南美太平洋沿岸南美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为(智利为(智利 ) 亚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矮灌木与矮灌木与旱生灌木区旱生灌木区- -常
7、绿硬叶常绿硬叶林林-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冻原冻原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为: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为:(东)森林(东)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半荒漠荒漠荒漠森林(西)森林(西)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 在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因在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因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发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发育着各类森林。育着各类森林。 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平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南亚受印洋季风的影响,南亚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从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从东北向西南出现各类森林
8、。东北向西南出现各类森林。 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远,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远,湿气不易达到,开始出现湿气不易达到,开始出现草原与荒漠。草原与荒漠。 垂直带谱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成了一替顺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称为定的体系,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 树线树线 雪线雪线 随水平植被带变化。随水平植被带变化。 大体分为湿润的森林为主和干旱的草原、荒漠为大体分为湿润的森林为主和干旱的草原、荒漠为主植被。主植被。 与水平地带性更替有相似之处。与水平地带性更替有相似之处。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植被带高度随纬度上升而下降。植被带高度
9、随纬度上升而下降。 高大山脉两侧差异大。高大山脉两侧差异大。 高大山脉阴阳两坡差异大。高大山脉阴阳两坡差异大。 超地带性植被。超地带性植被。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向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同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
10、与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 影响纬度带与影响垂直带的环境因素,在影响纬度带与影响垂直带的环境因素,在性质上、数量上以及配合状况上不同性质上、数量上以及配合状况上不同 宽度不同宽度不同 纬度带相对不间断、垂直带具间断性纬度带相对不间断、垂直带具间断性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似性,仅仅从群落分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似性,仅仅从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而言,即成带植被的优势生类的高级单位而言,即成带植被的优势生活型相似,但种类成分与生态结构都不同。活型相似,但种类成分与生态结构都不同。 带幅窄,递变急剧 带间联系密切 水热对比特殊 节律变化同步 微域差异显著 从东南向
11、西北斜从东南向西北斜行行: : 森林森林- -草原草原- -荒漠荒漠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示意图(仿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示意图(仿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 东部湿润森林区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温带落叶阔叶林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南亚热带季风常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雨林。 西部内陆腹地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
12、一系列东西走向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高寒荒漠带寒荒漠带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带带高寒山地灌丛草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原带。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 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自东向西和自东南向西北较为明显,自东向西和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依次分布: 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草原(草甸草原原(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典型
13、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 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典型荒漠) 湿润区湿润区 中国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由于受到海洋性季风中国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由于受到海洋性季风的影响,一般具有中生性质,在带谱中各类森林植被的影响,一般具有中生性质,在带谱中各类森林植被占有优势,高山植被也以低温占有优势,高山植被也以低温- -中生的灌丛和草甸植中生的灌丛和草甸植被为代表。被为代表。 干旱区干旱区 中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具有不同于湿润海洋性地区的植中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具有不同于湿润海洋性地区的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性质,被垂直带谱结构和性质,森林植被在干旱地区的山地森林植被在干旱地区的山地
14、植被带谱中,通常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全然消失,而植被带谱中,通常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全然消失,而以旱生的草原或荒漠植被占据主要地位以旱生的草原或荒漠植被占据主要地位,即使在高山,即使在高山植被中也带有明显的干旱气候烙印。植被中也带有明显的干旱气候烙印。一般来说,气候一般来说,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基带由,基带由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而由草甸草原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而由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温带荒漠与暖温带荒漠。而森林带通常为温带荒漠与暖温带荒漠。而森林带通常为寒温性针叶林,荒漠区山地的森林带实际上
15、呈现森林寒温性针叶林,荒漠区山地的森林带实际上呈现森林草原景观。草原景观。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1.季雨林、雨林;季雨林、雨林; 2.季雨林;季雨林; 3.肉质多刺灌丛;肉质多刺灌丛; 4.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 5.常绿阔常绿阔叶林;叶林; 6.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7.硬叶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 8.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 9.落叶阔叶落叶阔叶林林;10.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11.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12.
16、矮曲林;矮曲林; 13.亚高山常绿革亚高山常绿革叶灌丛;叶灌丛; 14.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 15.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针叶灌丛;16.亚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17.高山高山嵩草草甸;嵩草草甸;18.高山冻原;高山冻原; 19.亚冰雪稀疏植被;亚冰雪稀疏植被; 20.高山冰雪带高山冰雪带中国干旱区各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国干旱区各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1. 盐柴类半灌木荒漠;盐柴类半灌木荒漠; 2. 蒿类荒漠;蒿类荒漠; 3. 禾草草原;禾草草原; 4. 山地草甸;山地草甸; 5. 高寒草甸;高寒草甸; 6.落叶阔
17、叶林;落叶阔叶林; 7. 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 8. 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9. 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10. 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针叶灌丛; 11. 亚高山常亚高山常绿革叶灌丛;绿革叶灌丛; 12. 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 13. 高山垫状植被;高山垫状植被; 14. 高山嵩草草甸;高山嵩草草甸; 15. 高寒荒漠;高寒荒漠; 16. 亚亚冰雪稀疏植被冰雪稀疏植被v针叶林针叶林v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v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v热带雨林热带雨林v季雨林季雨林v草原草原v荒漠荒漠v高寒植物群落高寒植物群落 植被区划的定义:植被区划的定义: 在一定地区依据类型及
18、其地理分布特征划在一定地区依据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划分出彼此有区别,但内部有相对一致性的分出彼此有区别,但内部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组合的分区。植被分区在空间上是完植被组合的分区。植被分区在空间上是完整的、连续的和不重复出现的植被类型或整的、连续的和不重复出现的植被类型或其组合的地理单位。其组合的地理单位。 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据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据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植被分布的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 植被区划的单位植被区划的单位 植被区域植被区域- -植被地带植被地带- -植被区植被区- -植被小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