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培育混交林

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也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种间关系表现有利;否则,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②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闭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施工也较简便,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法,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③带状混交: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④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原则上不少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积,一般为25~50平方米。地块不宜过大,过大就成了片林,混交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不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在山地造林时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成块地栽种不同树种。这样既可达到混交的目的,又能因地制宜造林。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林木长大后,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或低价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一树种,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为了正确处理好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尽可能多受益少受害,需要人为地加以调节,采取平茬、修枝、抚育间伐以及环剥、去顶、断根等技术措施,削弱次要树种的长势,满足主要树种生长发育的要求。

THE END
0.基层工作经验总结模板(10篇)2.1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混交树种选择的要点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以落叶松为主要树种,树种选择和设计中应该发挥落叶松强阳性、速生性的树种优势,应确保落叶松占比在50%以上,混交林中以云杉、黄菠萝、红松、胡桃楸、椴树和水曲柳为混交树种,在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设计中混交树种的比例不能低于20%。 jvzquC41yy}/jjthcdobq7hqo1nbq€jp1361293jvor
1.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要能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之间的结合,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实践价值、应用价值。 2.4难度递进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98/j}rn
2.营造林技能竞赛37. ()37.在一个确定的混交林中,随林龄增加,树种比例在林内增加的是。 A.伴生树种B.灌木C.主要树种D.阳性树种 38. ()38.造林前土地利用状况、造林地上的天然更新状况、地表状况以及伐区清理状况等环境因子对造林技术措施的实施。 A.无影响B.具有一定影响C.起促进作用D.一般情况下无影响 39. ()39.采伐迹jvzquC41yy}/ys}0ep5y|875:8862=70cu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