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课件pptx

认证主体:菏泽喜乐网络课件有限公司

IP属地:未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726MA7HJ4DL48

下载本文档

侵染过程病原物侵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第一节接触期

一、接触期的概念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1、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在植物上,还可随昆虫等介体或田间操作工具等到植物上。2、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围积聚许多病原物和其它微生物,也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3、有些腐生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抗菌物质,可抑制或杀死病原物;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变异菌株占据了病原物的侵染位点,使病原物不能侵入。二、接触前的活动

三、接触后的活动

1、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2、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3、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萌发。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1、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2、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3、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第二节侵入期penetration

一、侵入期的概念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侵染结构二、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三种: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1、直接(穿透)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除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外,有些真菌也可直接侵入,如白粉菌属、刺盘孢属、黑星菌属等。真菌侵入过程如图8—1所示。侵染丝通过机械的和化学的(酶的软化)两方面作用穿透角质层,通过酶的活动穿过细胞壁(图8—3、8—4)2、自然孔口侵入:自然孔口包括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其它病原物如真菌、细菌,有的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三、侵入所需要的时间

和接种体的数量1、病原物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是很短的。病毒和病原细菌一旦接触随即侵入。病原真菌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侵入,所以需要时间稍长些,但也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长一些侵入的百分率要更高些。2、病原物的侵入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病。侵入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infectiondosage)。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引起侵染;许多细菌要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引起发病;病毒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四、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2、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3、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有影响。

第三节潜育期

一、潜育期的概念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incubationperiod)。

二、寄生物营养方式

1、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ic):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的,有时称作死体营养寄生物。2、活体营养方型(biotrophic):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营养寄生物。三、潜育时间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10天左右。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状况有关,不同寄主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以及营养条件不同,潜育期都不同。四、潜育期与环境潜育期的长短亦受环境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太重要。

病害循环概述

1.病害循环(diseasecycle):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cycle)。2.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3.植物病害循环不同于植物病害的生活史。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

第一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一、初次侵染

1、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2、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3、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次侵染而没有再次侵染。4、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二、再次侵染1、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2、病害在生长季节中的蔓延,必须通过不断的再次侵染。许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能发生若干次再次侵染。3、潜育期短的再次侵染可重复发生,造成病害流行。4、发生再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上除了注意初次侵染外,还要解决再次侵染的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第二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实际上就是在寄主植物收获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3、病原物有各种越冬和越夏的方式。有的病原菌可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有的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专性寄生的真菌不能营腐生活,因此这类病原物大都在寄主体内越冬越夏,或以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或越夏。4、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大致有以下几种: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

一、田间病株

无论在多年生、两年生、或者一年生的作物中,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其不同的方式,在田间正在生长的田间病株的体内或体外越冬或越夏。黄瓜霜霉病菌在北方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夏季在田间露地和冬季在保护地传播和危害。大白菜软腐病可以在田间生长的芜菁属寄主上越夏,冬季在窖藏的种菜上越冬。田间病株还包括其他作物、野生寄主和转主寄主等。二、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作为病原物越夏或越冬的场所,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病原物可以它的休眠体和种子混杂在一起,或者以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上,病原物可以菌丝的形式侵入而潜伏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内部。种苗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带菌,常常是下年初次侵染最有效的来源。三、土壤1、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越夏的主要场所。2、病原物的休眠体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原物还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3、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soil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inhabitants)两类。(1)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2)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腐霉属(Pythium)、丝核属(Rhizoctonia)、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Fusarium)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4、病原物并不一定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原因是土壤有自然灭菌的作用。

四、病株残体

1、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2、病原物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时期较长,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植物组织的保护,对环境因子的抵抗能力较强,尤其是受到土壤中腐生菌的拮抗作用较小。当植物的残体分解和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逐渐死亡和消失,残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一般决定于残体分解的快慢。3、无论是休眠孢子的萌发或病株残体上孢子的产生,都与环境条件有关,尤其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

五、粪肥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菌的休眠体也能单独散落在粪肥中。粪肥如未充分腐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有的病原菌经过动物消化道后,排出的粪便中仍具侵染能力,如黑粉病菌。第三节病原物的传播1、病原物的传播主要是依赖外界因素,其中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传播的作用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或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2、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一、气流传播

1、孢子是真菌繁殖的主要形式,真菌产生孢子的数量很大,而且孢子小而轻,很容易随气流传播。某些细菌可以随风传播,土壤中的细菌和线虫也可被风吹走。2、气流传播距离一般比较远,在1万—2万米以上的高空和离海岸600英里的大洋中都可以发现真菌的孢子;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是传播的有效距离,因为部分孢子在传播的途中死去,而且活的孢子还必须遇到感病的寄主和适应环境条件才能引起侵染。3、借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因为除去注意消灭当地越冬的病原体以外,更要防止外地传入的病原物的侵染,有时就有必要组织大面积联防,能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采用抗病品种最为有效。

二、雨水传播

1、植物的病原细菌和真菌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胶质)多半都是由雨水传播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是由雨水传播的。2、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3、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当地菌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4、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三、生物介体昆虫、螨和某些线虫是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生物传播介体,其中昆虫或螨的传播与病毒病害的关系最大。鸟类除了传播桑寄生和槲寄生的种子以外,还能传播梨树火疫病等细菌。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1、土壤和肥料传播病原物,实际上是土壤和肥料被动地被携带到异地而传播病原物。土壤能传播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带土的块茎、苗木等可远距离传播病原物;农具,鞋靴等可作近距离传播。2、肥料混入病原物,如未充分腐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以长期存活,可以由粪肥传播病害。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概念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如冻害不仅可以使细胞组织死亡,还往往导致植物的生长势衰弱,使许多病原物更易于侵入。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班病害不仅引起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也使植株更容易受冻害和霜害。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以减轻两类病害的恶性互作。第一节化学因素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调、水分失调、空气污染以及化学物质的药害等等。

一、植物的营养失调

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这些因素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各种病态,过去一般称为缺素症(deficiencies)或多素症。缺素症与多素症缺素症(deficiencies):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某种元素的比例失调。P186表7-1。1)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缺乏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叶)。2)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缺乏B(畸形果)、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失绿斑)、Mo(叶畸形)、Cu(幼叶萎蔫)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如饲料粪、肥害、药害、盐碱地。

环境污染

1、主要指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酸雨(SO2+H2O)等。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氢氟酸(HF)、过氧硝酸盐(PAN)、氮化物(NO2,NO)、氯化物(Cl2HCl)、乙烯(CH2CH2)等。p188表7-2。3、植物的药害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伤害。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如石硫合剂。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第二节物理因素1.温度不适: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变温(温差过大)。2.水分湿度不适:水淹(沤根)、干旱(萎蔫)、水分骤变(裂果)、干热风(卷叶)。3.光照不适: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于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例如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普遍率×严重度玉米小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严重度分级各级代表值分级标准1级0全株叶片无病斑2级0.5植株下部叶片有零星病斑(占总叶面积10%以下)3级1植株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4级2植株下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中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5级3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现象;中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6级4植株下部叶片基本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现象,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7级5全株基本枯死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1、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disease)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disease)1、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如黑穗病、枯萎病、黄萎病类。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其四周约1000㎡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3、单年流行病与积年流行病比较比较项目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生活史多循环单循环再侵染多次无病原物繁殖率高低发病部位局部叶斑病系统根病传播方式气传、雨传、远种传、土传、近环境敏感性强弱传播体寿命短长病原物越冬率低高典型病害黄瓜霜霉病玉米黑穗病防治对策降低流行速度(r)消灭初始菌源(X0)4、防治策略比较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按照研究的时间规模不同,流行的时间动态可分为季节流行动态和逐年流行动态。1、植物病害季节流行动态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旬发病情况,取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书流行曲线(diseaseprogresscurve)。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病害季节流行曲线S型曲线:黄瓜霜霉病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点,而寄主群体不再增长。单峰曲线:白菜白斑病植物生长前中期发病且达到高峰,后期因寄主抗性增强或气候条件变为不利,导致病情不再发展,但寄主全体群体仍继续生长,故病情高峰从高峰处下降。多峰曲线:玉米大斑病、稻瘟病一个季节中病害由于环境变化或寄主阶段抗病性变化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峰。季节流行曲线常见形式A.S型曲线

B.单峰曲线

C.双峰曲线

D.多峰曲线病害流行过程的阶段划分020406080100

始发期始发期衰退期0.51.0病情指数日期指数增长模型

ExponentialgrowthModel模型形式(Malthus方程)微分形式:dx/dt=re.X

2.生物的生存条件无限.既寄主组织无限。

3.环境条件稳定.既无病害增长自我抑制作用。模型函数图象:J型曲线,适用于病害定性分析和描述发病初期。逻辑斯蒂模型LogisticModel模型形式(自我抑制性生长方程)

微分形式:dN/dt=rN(K-NK)

积分形式:N=K/1+c.e-rt

直线形式:ln(x/1-x)=lnx0/(1-x0)

+r(t2-t1)

常规形式:xx0

.ert1-x1-x0

x0为初始病情xt为t时间病情r为表观侵染速率e=2.71828模型图象:对称S型曲线,适用于描述病害流行四、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亦即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量在空间中的发展规律。病害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是相互依存、平行推进的,没有病害的增殖,就不可能实现病害的传播;没有有效的传播也难以实现病害数量的继续增长,也就没有病害的流行。1、病害的传播特点主要因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气传病害的自然传播距离相对较大,其变化主要受气流和风的影响。土传病害自然传播距离较小,主要受田间耕作、灌溉等农事活动以及线虫等生物介体活动的影响。虫传病害的传播距离和效能主要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种群数量、活动能力以及病原物与介体昆只之间的相互关系。2、病害传播是病原物有效传播的结果气流传播包括孢子由产孢器官向大气中释放,随气流飞散和着落在植物体表等三个过程。孢子的气流传播规律几乎与空中非生物微粒的气流传播一样,受其形状、大小、比重、表面特性和气流运动等物理学因素的影响。但孢子经过传播以后能否萌发和侵染,引起植物发病还受到一系列生物学因素的制约,包括孢子的数量、密度、抗逆性和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和感病性,以及对孢子萌发、侵入和扩展有显著作用的环境因子等。只有导致侵染和发病的孢子,才最终实现了病害的传播。3、病害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流行学中常用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的概念。一次传播距离:病原菌孢子从释放到侵入植物体这段时间内所引起的病害传播,以日为时间单位,表述为一日之内实现的病害传播距离。一代传播距离:病害一个潜伏期内多次传播所实现的传播距离。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的,称为近程传播;传播距离为几百米至几公里的,称为中程传播;传播距离达到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以远的为远程传播。4、远程传播大量孢子被上升气流、旋风等抬升离开地面达到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孢子云,继而又被高空气流水平运送列上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之外,最后靠锋面降雨、湍流或重力作用降落地面,实现了远程传播。远程传播的病害有小麦锈病、燕麦冠锈病和叶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烟草霜霉病等少数病害。北美洲小麦秆锈病菌在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越冬,而在北方诸州和加拿大越夏,每年春夏季由南向北。秋季由北向南发生两次边距离传播。利用飞机在高空捕捉秆锈菌夏孢子,证明直至4千米的高空都有孢子分布。我国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在不同流行区域间也发生菌源交流和远距离传播现象。

五、病害流行的因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在诸多流行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能够大旦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的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素。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休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素。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条件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素而影响病害流行。6、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prediction,prognosis)。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forecasting)。有时对两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测报。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行因素称为预报(测)因子。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范围。一、预测的种类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1、流行程序预测2、发生期预测3、损失预测1、流行程度预测最常见的预测种类。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性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因病害而异。2、病害发生期预测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peri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德国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预测办法是在流行始期到达之前,预测无侵染发生,发出安全预报,这称为负预测(negativeprognosis)。3、损失预测损失预测也称损失估计(diseaseloss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产量,有时还将品种、栽培、气象条件等因素用作预测因子。在病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injurylevel)和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等概念。经济损害水平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经济阈值是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4、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长期预测亦称病害趋势预测,指一个季度以上,有的是—年或多年,多根据病害流行的周期性和长期天气预报等资料作出。预测结果指出病害发生的大致趋势,需要以后用中、短期预测加以订正。中期预测的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的发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的或预测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预测结果主要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短期预报的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天气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

二、预测的依据

病害流行预测的预测因子应根据病害的流行规律,由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中选取。一般说来,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要的预测依据。1.根据菌量预测单循环病害的侵染概率较为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可以根据越冬菌量预测发病数量。对于小麦腥黑穗病、谷子黑粉病等种传病害,可以检查种子表面带有的厚垣孢子数量,用以预测次年田间发病率。在美国还利用5月份棉田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预测9月份棉花黄萎病病株率。菌量也用于麦类赤霉病预测,检查稻桩或田间玉米残秆上子囊壳数量和子囊孢成熟度,或者用孢子捕捉器捕捉空中孢子。多循环病害有时也利用菌量作预测因子。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大量繁殖后,其噬菌体数量激增,可以测定水田中噬菌体数量,用以代表病原细菌雨量。稻田病害严重程度与水中噬菌体数量高度正相关,可以利用噬菌体数量预测白叶枯病发病程度。2.根据气象条件预测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而初侵染菌源不是限制因素,对当年发病的影响较小,通常根据气象因素预测。有些单循环病害的流行程度也取决于初侵染期间的气象条件,可以利用气象因素预测。英国和荷兰利用“标蒙法”预测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时期,该法指出若相对照度连续48小时高于75%,气温不低16℃,则14—21天后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葡萄霜霉病菌,以气温为11—20℃,并有6小时以上叶面结露时间为预测侵染的条件。苹果和梨的锈病是单循环病害,每年只有一次侵染,菌源为果园附近桧柏上的冬孢子角。在北京地区,取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若出现大于15mm的将雨,且其后连续2天相对湿度大于40%,则6月份将大量发病。3.根据菌量和气象条件进行预测综合菌量和气象因素的流行学效应,作为预测的依据,已用于许多病害。有时还把寄主植物在流行前期的发病数量作为菌量因素,用以预测后期的流行程度。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通常依据秋苗发病程度、病菌越冬率和春季降水情况预测。我国南方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主要根据越冬菌量和小麦扬花灌浆期气温、雨量和雨日数预测,在某些地区菌量的作用不重要,只根据气象条件预测。4.根据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

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预测有些病害的预测除应考虑菌量和气象因素外,还要考虑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的生育期和生育状况。例如,预测稻瘟病的流行,需注意氮肥施用期、施用量及其与有利气象条件的配合情况。在短期预测中,水稻叶片肥厚披垂,叶色墨绿,则预示着稻瘟病可能流行。水稻纹枯病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和气象条件,可以作出流行程度因密度和施肥量而异的预测式。油莱开花期是菌核病的易感阶段,预测菌核病流行多以花期降雨量、油菜生长势、油菜始花期迟早以及菌源数量(花朵带病率)作为预测因子。三、预测方式病害的预测可以利用经验预测模型或者系统模拟模型。当前所广泛利用的是经验式预测。这需要搜集有关病情和流行因素的多年多点的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或统计计算建立经验预测模型用于预测。1、综合分析预测法综合分析预测法是一种经验推理方法,多用于中、长期预测。预测人员调查和收集有关品种、菌量、气象因素和栽培管理诸方面的资料,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经过全面权衡和综合分析后,依据主要预测因子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估计病害发生期和流行程度。北方冬麦区小麦条锈病冬前预测(长期预测)可概括为:若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秋苗发病多,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好,或虽冬季气温不高,但积雪时间长,雪层厚,而气象预报次年3—4月份多雨,即可能大流行或中度流行。早春预测(中期预测)的经验推理为:如病菌越冬率高,早春菌源量大,气温回升早,春季关键时期的雨水多,将发生大流行或中度流行。如早春菌源量中等,春季关键时期雨水多,将发生中度流行甚至大流行。如早春菌源量很小,除非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一般不会造成流行。

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程度预测表

2、数理统计预测法数理统计预测法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利用多年多点历史资料建立数字模型预测病害的方法。当前主要用回归分析、判别分析以及其它多变量统计方法选取预测因子,建立预测式。此外,一些简易概率统计方法,如多因子综合相关法、列联表法、相关点距图法、分档统计法等也被用于加工分析历史资料和观测数据,用于预测。第一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意义认识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认识病害,掌握病害发生规律的目的为了防治病害。植保工作者的职责是对有病植物作准确的诊断鉴定,然后提出合适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力求减少因病所造成的损失。植物医学不同于人体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植物,它的经历和受害程度,全凭植病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去调查与判断。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误诊),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二、诊断的程序

对病植物进行诊断的程序,应该是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首先是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等等。其次是仔细分析,包括询问和查对资料在内,要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结合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自然界里变化万千,典型症状并不真是典型,例外的事是常有的。因此,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2)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3)采样检查(镜俭与剖检等);(4)专项检测;(5)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三、柯赫氏法则(Koch’sRule)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postulates),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技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如是侵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是真菌病害或是病毒病害等。有些病害特征明显,证据确凿,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有好多场合是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的,如花叶病易识别,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认。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类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签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法则来验证.每个医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都应该牢记并熟练地运用。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素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病害时,可以补施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四、植物病害诊断要点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一个有经验或观察仔细善工分析的植病工作者是不难区分的。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对于一个新手或经验不多的植保人员来说更为必要。(一)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仔细寻找。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3、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但要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病斑或坏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细菌污染,并充满表面。较为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病历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必要的,一些特殊性诊断技术也可以选用。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

4.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切片镜检有无喷茵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细菌挑选出来再用于过敏反应的测定和接种也是很常用的方法。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也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

5.菌原体病害菌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菌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对青霉素不敏感。6.病毒病害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撕取表皮镜检时有时可见有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作进一步的鉴定试验。

7.复合侵染的诊断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如花叶和斑点、肿瘤和坏死.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作鉴定。两种病毒或两种真菌复合侵染是常见的,可以采用不同介体或不同鉴别寄主过筛的方法将其分开。柯赫氏法则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是始终要遵守的一条准则。(二)非侵染性病害从病植物上看个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大体上可考虑是非浸染性病害。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防治病害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avoidance)、杜绝(exclusion)、铲除(eradication)、保护(protection)、抵抗(resistance)和治疗(therapy)。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构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从主要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不外乎通过减少初始菌量(x0)、降低流行速度(r)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来阻滞病害流行(表13—1)。植保工作方针早在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田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防治定义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植物病害管理”(P1antDiseaseManagement,PDM)的内涵一致。开展病害综合防治或综合治理首先应规定治理的范围,在研究病害流行规律和危害损失基础上提出主治和兼治的病害对象,确定治理策略和经济阈值,发展病害监测技术、预测办法和防治决策模型.研究并应用关键防治技术。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还要有适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第三节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又称为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是其强制性和预防性。

种苗检疫的特殊重要性

植物病原物和其它有害生物除自然传播途径外,还可随人类的生产和贸易活动而传播,这称为人为传播(man—associateddispersal)。人为传播主要载体是被有害生物侵染或污染的种子、苗木、农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等。种苗本来就是病原物的自然传播载体,有完善的传播机制,人为传播又延长了传播距离,扩大了传播范围.带病种子苗木传入新区后可直接进入田间,有利于病原物传染下一代植物,迅速扩大蔓延。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

在植物病原物和其它有害生物中,只有那些有可能通过人为传播途径侵入未发生地区的种类才具有检疫意义。在国内尚未发生或仅局部地区发生,传入机率较高,适生性较强,对农业生产和环境有严重威胁,一旦传入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有害生物,在检疫法规中规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pestofquarantinesignificance),是检疫的主要目标。我国国内植物检疫提出一套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实行针对性检疫。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植物检疫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构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检疫法规(quarantineregulations)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动植物检疫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实施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是在检疫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禁止和限制植物、植物产品或其它传播载体的输入(或输出),以达到防止传入(或传出)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和环境的目的。植物检疫主要措施1.禁止进境:针对危险性极大的有害生物严格禁止可传带该有害生物的活植物、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进境。2.限制进境:要求出具检疫证书,说明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不带有规定的有害生物。此外,还常限制逆境时间、地点,进境植物种类及数量等。

3.调运检疫:对于在国家间和国内不同地区间调运的应行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等,在指定的地点和场所。由检疫人员进行检疫检验和处理。凡检疫合格的签发检疫证书,准予调运,不合格的必须进行除害处理或退货。

4.产地检疫: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在其原产地,农产品在其产地或加工地实施检疫和处理。这是国际和国内检疫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项措施。5.国外引种检疫:引进种子、苗木或其它繁殖材料,事先需经审批同意,引进后除施行常规检疫外,尚必须在特定的隔离苗圃中试种。

6.旅客携带物、邮寄检疫:国际旅客进境时携带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需按规定进行检疫。7.紧急防治对新侵入和定殖的病原物与其它有害生物,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防治手段,尽快扑灭。我国国内植物检疫规定已发生检疫对象的局部地区,可由行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创为疫区.采取封锁、扑灭措施。还可将未发生校疫对象的地区依法划定为保护区,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防止检疫对象传入。第四节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managementofthephysicalenvirdnment)或栽培防治(culturalcontrol),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农业防治措施大都是农田管理的基本措施,可与常规栽培管理结合进行,不需要特殊设施。但是,农业防治方法往往有地域局限性.单独使用有时收效较慢,效果较低。一、使用无病繁殖材料

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苗木、种薯以及其它繁殖材料,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传播和压低初侵染接种体数量。种子生产基地需设在无病或轻病地区、并采取严格的防病和检验措施。热力治疗和茎尖培养己用于生产无病毒种薯和果树无病毒苗木。马铃薯茎尖生长点部位不带有病毒,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茎尖0.2~0.4mm进行组织培养,得到无病毒试管苗,再扦插扩繁,收获无病毒微型薯用于生产。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多方面的防病作用,它既可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繁衍,又可能减少病原物存活,中断病害循环。各地作物种类和自然条件不同,种植形式和耕作方式也非常复杂,诸如轮作、间作、套种、土地休闲和少耕免耕等具体措施对病害的影响也不一致。

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兼顾丰产和防病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三、保持田园卫生田园卫生措施包括清除收获后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生长期拔除病株与铲除发病中心,施用净肥以及清洗消毒农机具、工具、架材、农膜、仓库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显著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能有效地减少越冬或越夏菌源数量。这一措施对于多年生作物尤为重要。多种植物病毒及其传毒昆虫介体在野生寄主上越冬或越夏,铲除田间杂草可减少毒源.有些锈菌的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也应当清除。深耕深翻可将土壤表层的病原物休眠体和带菌植物残屑掩埋到土层深处,是重要的田园卫生措施。拔除田问病株,摘除病叶和消灭发病中心,能阻止或延缓病害流行。四、加强栽培管理

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调节环境因素、改善立地条件、调整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等都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合理调节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组成等要素,创造不适于病原菌侵染和发病的生态条件,对于温室、塑料棚、日光温室、苗床等保护地病害防治和贮藏期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播种期、播种深度和种植密度不适宜都可能诱发病害。水肥管理与病害消长关系密切,必须提倡合理施肥和灌水。灌水不当,田间湿度过高,往往是多种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第五节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了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对许多难以运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一、植物抗病性鉴定抗病性鉴定的主要任务是在病害自然流行或人工接种发病的条件下,鉴别植物材料的抗病性类型和评定抗病程度。抗病性鉴定主要用于植物抗源筛选、杂交育种的后代选择和作物品种、品系的比较评定。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按鉴定的场所区分有田间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按植物材料的生育阶段或状态区分有成株期鉴定法、苗期鉴定法和离体鉴定法;按评价抗病性的指标区分有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二、植物抗病育种植物抗病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与一般植物育种相同,但侧重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基因转导。在育种目标中除高产、优质和适应性等一般要求外,还必须有关于抗病性的具体要求,诸如抵抗的主要病害对象和兼抗对象、所选用的抗病性类型以及抗病程度等。植物育种有多种途径.包括引种、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等.这些都已用于选育抗病品种。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合理使用抗病品种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其抗病性的遗传潜能,防止品种退化,推迟抗病性丧失现象的发生,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当前所应用的抗病品种多数仅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推广应用后,就可能使病原菌群体中能够侵染该抗病品种的毒性菌株得以保存和发展起来,成为稀有小种。抗病品种推广的面积越大,这些稀有小种积累的速度也越快,逐渐在病原菌群体中占据数量优势,成为优势小种,此时抗病品种就逐渐丧失抗病性,成为感病品种。这种抗病性“丧失”现象,是抗病品种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小麦的抗锈品种、抗白粉病品种,水稻的抗瘟品种、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品种等抗病性迅速丧失现象尤为严重。

为了克服或延缓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品种使用年限,除了在育种时尽量应用多种类型的抗病性和使用抗病基因不同的优良抗源,改变抗病性遗传基础贫乏而单一的局面以外,最重要的是搞好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在病害的不同流行区采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在同一个流行区内也要搭配使用多个抗病品种。此外,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选育和应用具有多个不同主效基因的聚合品种或多系品种等也是可行的措施。第六节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迄今所利用的主要是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亦称拮抗微生物或生防菌。生物防治措施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降低病原物致病性和抑制病害的发生。生物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土传病害,也用于防治叶部病害和收获后病害。由于生物防治效果不够稳定,适用范围较狭窄,生防菌地理适应性较低,生防制剂的生产、运输、贮存又要求较严格的条件,其防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现在还主要用作辅助防治措施。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有益微生物还能诱导或增强植物杭病性,通过改变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抑制病害发生。

第八节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法是使用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件。农药的高残留还可造成环境污染。当前化学防治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在面临病害大发生的紧急时刻,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一、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

用于病害防治的农药主要有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杀菌剂对真菌或细菌有抑菌、杀菌或钝化其有毒代谢产物等作用。有些农用抗菌素,例如四环素还能防治类菌原体病害。1、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按照杀菌剂防治病害的作用方式,可区分为保护性、治疗性和铲除件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入前施用,可保护植物,阻止病原菌侵入。治疗性杀菌剂能进入植物组织内部,抑制或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植物病情减轻或恢复健康。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可通过直接触杀、熏蒸或渗透植物表皮而发挥作用。铲除剂能引起严重的植物药害,常于休眠期使用。内吸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能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运输传导,有的可上行(由根部向茎叶)和下行(由茎叶向根部)输导。杀菌剂品种不同,能有效防治的病害范围也不相同。有的品种有很强的专化性,只对特定类群的病原真菌有效.称为专化性杀菌剂;有些则杀菌范围很广,对分类地位不同的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效,称为广谱杀菌剂。2、杀菌剂的化学类型1885年米拉德(Millardelt)发明了第一个无机保护性杀菌剂——波尔多液。此后人们主要使用含重金属(铜、汞等)和硫的无机杀菌剂。本世纪30年代出现了有机合成杀菌剂,60年代起又开始使用高效内吸杀菌剂。现有杀菌剂品种化学成分很复杂,主要有有机硫、有机磷、有机砷、取代苯类、有机杂环类以及抗菌素类杀菌剂。杀线虫剂杀线虫剂对线虫有触杀或熏蒸作用。触杀是指药剂经体壁进入线虫体内产生毒害作用熏蒸是指药剂以气体状态经呼吸系统进入线虫体内而发挥药效。有些杀线虫剂还兼具杀菌杀虫(昆虫)作用。农药有关概念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称为药效,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在施用农药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副产品和环境今残留毒物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称为残留毒性或残毒。为达到病害化学防治的目的,要求研制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未经加工的叫做原药,原药中含有的具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称为有效成分。加工后的农药叫制剂,制剂的形态称为剂型。通常制剂的名称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农药名称和制别名称等三部分。例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即指明农药名称为代森锰锌,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含量70%。病害防治常用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刘等。其它较少用的有粉剂、悬浮剂(胶悬剂)、水剂、烟雾剂等。二、施药方法在使用农药时,需根据药剂、作物与病害特点选择施药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害,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杀菌剂与杀线虫剂的主要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1.喷雾法利用喷雾器械将药液雾化后均匀喷在植物和有害生物表面,按用液量不同又分为常量喷雾(雾点直径100~200μm),低容量喷雾(雾滴直径50~100μm)和超低容量喷雾(雾滴直径15~75μm)。农田多用常量和低容量喷雾,两者所用农药剂型均为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水剂和悬浮剂(胶悬剂)等,兑水配成规定浓度的药液喷雾。常量喷雾所用药液浓度较低,用液量较多;低容量喷雾所用药液浓度较高,用量较少(为常量喷雾的1/10~1/20),工效高,但雾滴易受风力吹送飘移。2.喷粉法利用喷粉器械喷撤粉剂的方法称为喷粉法。该法工作效率高,不受水源限制,适用于大面积防治。缺点是耗药量大,易受风的影响,散布不易均匀,粉剂在茎叶上粘着性差。3.种子处理常用的有拌种法、浸种法、闷种法和应用种衣剂。种子处理可以防治种传病害,并保护种苗免受土壤中病原物侵染,用内吸剂处理种子还可防治地上部病害和害虫。拌种剂(粉剂)和可湿性粉剂用于拌法拌种.乳剂和水剂等液体药剂可用湿拌法,即加水稀释后,喷布在干种子上,拌和均匀。浸种法是用药液浸泡种子。闷种法是用少量药液喷拌种子后堆闷一段时间再播种。利用种衣剂为种子包衣,杀菌剂可缓慢释放,有效期延长。4.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将药剂施于土壤中,主要防治植物根病。土表处理是用喷雾、喷粉、撤毒土等方法将药剂全面施于土壤表面,再翻耙到土壤中。深层施药是施药后再深翻或用器械直接将药剂施于较深土层。撤施法是将杀菌剂的颗粒剂或毒土直接撤布在植株根部周围。毒土是将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剂或粉剂与具有一定湿度的细土按一定比例混匀制成的。撤施法施药后应灌水,以便药剂渗滤到土壤中。泼浇法是将杀菌剂加水稀释后泼浇于植株基部。5、熏蒸法用熏蒸剂的有毒气体在密闭或半密闭设施中,杀灭害虫或病原物的方法。有的熏蒸剂还可用于土壤熏蒸,即用土壤注射器或土壤消毒机将液态熏蒸剂注入土壤内,在土壤中成气体扩散。土壤熏蒸后需按规定等待一段较长时间,待药剂充分散发后才能播种,否则易产生药害。6.烟雾法指利用烟剂或雾剂防治病害的方法。烟剂系农药的固体微粒(直径0.001~0.1μm)分散在空气中起作用,雾剂系农药的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起作用。施药时用物理加热法或化学加热法引燃烟雾剂。烟雾法施药扩散能力强,只在密闭的温室、塑料大棚和隐蔽的森林中应用。此外,杀菌剂还用于涂抹、蘸果、蘸根、树体注射、仓库及器具消毒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9篇(全文)赣南传统木本油料植物有油茶、油桐、山苍子、乌桕等,且有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好的基础,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经营粗放,产量比较低,若在良种良法使用上下一定工夫,效果将是显著的。如油茶,全市现有面积约9.47万hm2,若通过改造产量提高75kg/hm2,将增加食用油产量7 100t,通过以茶油替代低质食用油,使低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4m9|3hpz0jvsm
1.普通植物病理学精品课程网附生植物:一些高等植物有自己的根、茎、叶,有足够的叶绿素制造养料,但它们常依附在一些木本植物上,从这些木本植物表面吸取一些无机盐或可溶性物质,它们对宿主无明显的损害或影响,也未建立寄生关系,这类植物称为附生植物。 附属丝(appendage):在闭囊壳的外壁上产生的一种厚壁的菌丝,由壳壁上的一些表层细胞发育而成。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612:1587517<:;B99a5<74=539:4tj}rn
2.中国·萧山新街花木指数2024年上半年指数运行报告1.水生类和地被类产品价格指数小幅上行 由于1、2月份气温较低,不利于水生类植物生长,需求较少,价格趋于稳定,水生类产品价格指数保持在113.29点稳定运行;3月以来气温逐渐回升,水生类植物移栽存活率增加,价格也随之上行,3月第二周(03.11-03.17)指数开始出现上涨现象,4月初上涨至119.19点,为上半年峰值,4月第二周(jvzq<84zfzjhfriz0eun1jwvkerf0qyonAzzrnBeqosfp}+kf?<:59=
3.以气象服务视角解码春天——点点春光看预报暖心舒心伴同行双方率先开展花粉的日常观测,随后结合监测数据开展花粉浓度特征研究、花粉浓度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相关分析研究,并根据不同种类植物花粉致敏性的强弱,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进行花粉浓度等级划分,建立了花粉浓度预测模型,开展花粉浓度等级预报业务。目前,天津市气象局研发了哮喘预报模型,开展哮喘气象风险等级预报,今年还将jvzq<84yyy4{iz}d0eun0ls1|z5tf87247651}7247652
4.2024年优秀员工年底工作总结(通用32篇)酒店的设备、办理和作业都体现了_级的水准,自己曾经也有从事收银作业的阅历,但到了新的作业岗位上却呈现了一些不习惯。在事务主管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忙下,我仔细地学习,勤勉地作业,有不明白不会的当地就活跃谦虚的向作业阅历丰厚、事务水平高的老同志讨教,在通过自己的不断尽力下,很快就担任本职,完结使命较好。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mpppwq|uoisng41766@6988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