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常见的植物外部特征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当地植物资源,使其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按照从生活实践到科学认识的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调査当地植物的种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认识常见的经济作物。活动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以玉米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植物可作为多种商品的原料,意在让学生体会植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应用与拓展“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很多植物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本课重点是了解当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资源,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一些植物。课上利用整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植物资源。随后利用认识常见的经济作物,让学生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解决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
2、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二)科学探究
1、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调査、访谈、査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的植物资源。
3、能用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四)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信息搜集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观察记录法等。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上小组合作整理资料,并利用希沃授课助手投屏功能,展示学生整理的资料卡片,让学生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植物资源。利用视频播放玉米的多种用途,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的观察和记录。
五、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资料卡片、课件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资料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课件出示多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2、学生观察后交流。
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
(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
讲解: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査找,我们可以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保存。准备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纸,最好有横格线;先写上植物的名称,然后填写植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用途等信息,每一张卡片填写一种植物,多张卡片编号排列。
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植物的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2):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利用手机希沃授课助手投射到大屏幕)
(3)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调查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并进行分类。
①讲解:有些植物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如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提取蛋白质;花生是优质的油料作物、对人体心血管有益,能降低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价值;棉花能制成各种织物,棉织物坚耐、穿着舒适,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等。人们把这类农作物称为经济作物。
②学生根据经济作物的特点,先判断当地的植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再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
(1)引导: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
(2)观看视频资料,将观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玉米能够食用、制药、制成饲料、酿酒,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玉米茎和叶编制成椅垫、笔筒、拖鞋等手工艺品。)
(4)总结:出示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甘蔗、大豆)。
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药用植物图片
引导:很多植物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比如人参、枸杞、薄荷等。我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安国是国内外文明的“药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我们身边的药用作物非常丰富,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
七、板书设计: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油料作物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
药用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
八、课后反思: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小组里的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讨论的气氛也不是很浓。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多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会更有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投屏时,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学生只能看,并不能动手参与进来,如果学生有终端,让学生投屏参与互动,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等形式中的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一种植物的生产、加工、以及成为我们食物的过程;能用排序、分类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整理的信息记在记录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2.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乐于倾听其他组的研究情况,并进行评议;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并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内容设计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别是在“食”上。本课设计的活动主要是植物与我们饮食的关系,最后讨论一下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单元中的种植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时,生长周期短的植物,如蚕豆、豌豆等,已经可以收获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生产基地调查、市场调查、收集图书、网上查找,本课从收获春天的植物的果实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食物来源途径知道多少。
(2)调查一种植物怎样到我们餐桌上的。学生先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合成小组,共同调查这种植物是怎样生产、加工,最后成为我们的食物的。在调查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生产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过程。调查过程中,小组同学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和汇报。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们的食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人类服务,如美化环境。让学生讨论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学准备
活动(1):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植物种类:粮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们被生产、运输、销售、加工过程的资料。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各样的果实
看到这些果实,你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可以吃吗?
生: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它怎样吃?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答。
一、选择一种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计划
温度:18——29℃
小组成员:柯奇、王丽、刘云辉、金煊
研究计划: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1.访问别人
2.查书
3.上网查资料
4.分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3.教师提供各种提供信息的资料计算机书集等
5.各小组交流。
二、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植物和我们有哪些联系?
2.汇报: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药用——制成药
板书:种子—植物—开花—结果实——产品
作业:查阅有关种植技术的发展。
小结:小组交流时气氛热烈,小组交流的方式非常适合这样的课,因为孩子们这方面知识很丰富,如果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但想必会让许多孩子丧失许多表达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有充足的举手发言的机会与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植物,了解植物在食物、衣物、建筑等方面的实用价值,掌握简单的植物分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学生珍惜植物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植物在生活中的多种实用价值。
2. 难点:理解植物资源的有限性,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植物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展示色彩鲜艳的'植物图片集,包含各种水果、蔬菜、花卉等,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认识哪些植物?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食物方面:展示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图片和实物,讲解它们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展示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介绍水果富含的营养成分;展示白菜、萝卜、西红柿等蔬菜,说明蔬菜在饮食中的重要性。
- 衣物方面:介绍棉花是制作棉布衣物的主要原料,展示棉布衣物样品;讲解麻类植物在纺织业的应用;提及部分植物染料可用于衣物染色。
- 建筑方面:展示木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图片,如木屋、家具等;介绍竹子在传统建筑和家具中的使用。
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除了课堂讲解的内容,植物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其他用途。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4. 实践活动(10分钟):发放常见植物的叶片、花朵等实物,让学生分组观察,尝试根据植物的形态、用途等进行简单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知道植物与动物、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学生懂得爱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难点:认识人类活动对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视频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森林生态系统的视频,展示郁郁葱葱的植物、各种栖息的动物,提问学生:“如果没有这些植物,这个生态系统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空气净化:讲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介绍一些具有较强空气净化能力的植物,如吊兰、绿萝等。
- 水土保持:展示水土流失和植被良好地区的对比图片,说明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 生物栖息地:介绍植物为众多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维持生物多样性。
3. 案例分析(10分钟):展示一些因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如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组织学生分析原因和后果,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
4. 小组辩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辩论主题为“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护植物生态环境重要”。让学生通过辩论,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总结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保护植物的意义。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为保护植物生态环境能做什么”的短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一些有趣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殊习性和在生活中的独特应用,拓宽植物知识视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趣味故事、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热爱,让学生感受植物的奇妙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有趣植物的特性和用途。
2.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植物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故事教学法、观察法、游戏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含羞草的趣味故事:“有一个神奇的小草,当你轻轻触碰它,它就会害羞地合上叶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趣味植物,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含羞草:展示含羞草实物或视频,讲解它“害羞”的原理,介绍含羞草在观赏和科普教育方面的价值。
- 猪笼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猪笼草的形态,讲解它如何捕捉昆虫,以及在生物防治害虫方面的潜在应用。
- 跳舞草:播放跳舞草随音乐“舞动”的视频,解释其原理,介绍它在园艺观赏中的独特地位。
3. 实物观察(10分钟):提前准备一些常见的趣味植物实物,如多肉植物、食虫草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感受,互相交流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4. 游戏环节(10分钟):开展“植物猜猜猜”游戏,教师描述趣味植物的特征,学生进行猜测,猜对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植物在诗词、绘画、民俗等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诗词、绘画作品,分析民俗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植物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难点: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体会植物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展示一幅描绘梅花的`中国画,提问学生:“在这幅画中,画家为什么选择画梅花呢?梅花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由此导入植物与传统文化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诗词中的植物:列举一些描写植物的经典诗词,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分析诗词中植物所寄托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 绘画中的植物:展示不同风格的植物绘画作品,如工笔画、写意画中的牡丹、竹子等,讲解画家如何通过植物表达意境和思想。
- 民俗中的植物:介绍春节贴“福”字时常用的桃花、春节摆放的年桔,端午节的艾草、菖蒲等,说明这些植物在民俗活动中的寓意和作用。
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植物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4. 作品创作(10分钟):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运用诗词、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对这种植物文化内涵的理解。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总结植物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传承植物文化。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一种植物的传统文化资料,制作成手抄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基本的植物种植方法,了解植物生长过程,能将种植的植物应用到生活中,如制作食物、装饰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植物,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种植的乐趣,增强责任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植物种植的步骤和方法。
2. 难点:持续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实践法、观察法、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学生自己种植的植物成果图片,提问学生:“想不想自己亲手种出这样漂亮的植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种植。”激发学生的种植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 种植工具和材料介绍:展示花盆、铲子、种子、土壤、肥料等种植工具和材料,讲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 种植步骤讲解:详细讲解选种、松土、播种、浇水、施肥等种植步骤,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3. 种植实践(20分钟):给每个学生发放花盆、土壤和种子(如向日葵、绿豆等易种植的植物种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种植,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 观察与记录(课后持续进行):让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等过程,用文字、图画或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
5. 成果展示与分享(下节课进行,10分钟):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种植的.植物成果,分享种植过程中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讨论种植的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如用种植的蔬菜制作菜肴,用花卉装饰教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