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大丽花种植基地是集花卉、苗木种植、销售于一体的种植基地。
甘肃临洮大丽花种植基地位于中国大丽花之乡甘肃临洮,从事大丽花的培育销售已有35年,目前在售136个品种,花期150天,花径18-32cm,经过多年来精心发展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大丽花培育、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丽花生产示范基地,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我们有大型种子处理设备、采收设备、检测设备、加工设备、恒温冷库、沙堆储藏、专业的技术团队,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确保每一颗种球的质量;争做一种一芽的服务理念。 依靠中国特大型花卉苗木为种子采收的重要来源,我们才有了现在大规模发展,受到广大新老客户的一致信赖和好评!一次合作终身的朋友! 主要品种有大丽花、紫斑牡丹、芍药等规格全,数量大,质量优;我们将把最优质的苗木和种子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给您,真正做到物美价廉!热诚欢迎您的光临!
新闻中心
副标题
大丽花源于墨西哥,墨西哥人把它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因此将它尊为国花,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栽植,是世界上花卉品种最多的物种之一。
甘肃省临洮县在大丽花的育种、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处于中国领先地位,栽培面积广、从业人员多、品种自成体系、产品销往国内外,是中国大丽花生产与销售中心。
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高原地带。19世纪后期引入中国,并陆续传到东北、华北等地广泛栽培。
说法一:大丽花还有"天竺牡丹"、"大理菊"、"西番莲"等别称,"天竺"即印度,"大理"是云南古城,"西番"指西南藏区,"牡丹"、"菊"、"莲"是对其多变花形的描述。因此大丽花传入中国的最有可能的途径是"印度-西藏-云南-全国各地"。实际上,这种猜测可以在《台湾通史(下册)》《卷二十八虞衡志》中得到证实,原文为:"西番莲:一名天竺牡丹,种出印度,传入未久。花如菊,有十数种。播子插枝,皆可发生。"
说法二:在民间人们还将大丽花称为"东洋菊","东洋"即日本,又因其为菊科植物,开花似菊,方得此名。起初多见于上海,后来在华北、东北等地栽培较盛,再后来便传播到全国各地。就此推测,大丽花传入中国的另一途径是"日本-上海-华北、东北-全国各地"。
在以上2种说法中,大丽花传入中国的途径看似有所差异,但并不矛盾。从大丽花别名判断,以上2种说法同时存在,即西藏、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大丽花最初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上海、华北及东北地区的大丽花最初可能是从日本传入的。
自从大丽花传入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栽培,尤以云南、上海、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为盛。尤其在甘肃省的临洮县,自然条件(如海拔、气候、土壤等)与原产地相似,很适合大丽花生长,再加上几代园艺工作者的努力,临洮大丽花在育种、栽培、分类等方面自成体系,并逐渐成为国内大丽花生产与繁育的重要基地。
临洮大丽花的栽培主要经历四个历史阶段:
引入阶段(1930年-1950年)
大丽花在20世纪30、40年代引入临洮县之初,只见于在少数百姓庭院里零星栽植,50年代得以普及,但仍然只限于寻常百姓家里,集体苗圃或公园里还很少见到。此时为大丽花的引入阶段,大丽花作为产业还未见雏形。品种少,花型小,颜色单调,大致有黄、白、紫、粉、红等,且杆高叶小、品质低下。
起步阶段(1960年-1970年)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以张万全为代表的花卉爱好者开始大量栽植大丽花,并开始了大丽花的育种工作,同时大丽花开始在花圃等公共绿地内集中成片栽植。此时为临洮大丽花产业的起步阶段。
成熟阶段(1980年-2005年)
20世纪80、90年代,是临洮大丽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张万全为代表的大丽花育种人的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张万全又培育出了大丽花名品--"银锁莲峰",此品种获得了1988年甘肃省首届花木博览会金奖、1989年全国第二届园艺博览会金奖、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等殊荣。之后,临洮籍的大丽花育种专家又先后培育出了众多大丽花名品。至20世纪90年代末,临洮人培育出的大丽花优良品种已经接近500个,占当时中国种植品种的70%以上。至此,临洮大丽花品系(品种群)基本形成。
同时,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临洮花卉产业化的步伐,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临洮县居民及附近农民从事花卉产业铺平了道路。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是临洮大丽花产业的原始积累期;90年代是临洮大丽花产业的快速发展期;2000年前后是临洮大丽花产业的高峰期;2004年临洮大丽花产业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不管是种植户数量、种植总面积还是年销售额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衰落阶段(2005年-2015年)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临洮大丽花产业步入低谷,其种植规模、从业人员、产量及经济效益等都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无独有偶,在国内其他一些大丽花生产基地也出现了同样的窘境。
临洮县在最辉煌的2004年,全县大丽花种植户有500多户之多,栽植面积在113公顷;到2015年时,将大丽花作为主要产业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农户已经寥寥无几。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丽花的辉煌期,市面上能叫上名称的大丽花优良品种有700多个,临洮县保存的品种占到了70%左右,有500个之多;至2015年,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大丽花品种不足百个,临洮县保存的大丽花品种仅有70个左右。而且来自不同地方的品种存在"同种异名"或"异种同名"的混杂现象。
衰落原因
任何花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波峰和波谷,但像大丽花产业这样在短短几年里便以惊人的速度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却很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耕土地减少,花农无地可种
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扩建、耕地减少,临洮县当地居民无地可种,大丽花栽植面积随之大幅度减少。
缺少行业规范,存在恶性竞争从
地方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和正确引导,养殖户缺乏合作经营、做大做强的意识;大丽花产业入行门槛低,导致当地农户一拥而上,形成了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竞争格局,产品参差不齐,质量下降在所难免。
从业人数锐减,导致产业断层
随着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同时大丽花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因而从事大丽花种植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品种丢失、面积锐减、产业链断裂等在所难免。
设施条件落后,产品形态单一
花卉产业已经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设施原始型、信息闭塞型迈入以技术、设备、信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而临洮大丽花产业发展几十年,其经营模式、种植方式、储藏条件、运输办法等均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其产品单一、质量下降、附加值低、成本高昂等致命缺陷。
缺乏理论指导,品种更新缓慢
大丽花育种相对于其他草本花卉更难,大丽花园艺品种大多只有舌状花,而无管状花,且所有舌状花均是由雄蕊瓣化而来,不具备授粉结实的能力,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杂交育种,难度很大。多则需要10年以上,少则需要3-5年方能选出性状优良的品种。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专业的育种团队和足够的资金投入也是大丽花品种更新缓慢的重要原因。
保护意识不强,新型品种短命
大丽花的育种及新品种的出现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繁殖与生产环节门槛却很低。临洮大丽花产业以个体经营为主,一旦有人培育出新的品种,很快就会扩散开来,导致很多观赏价值极高的大丽花新品种,在未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之前就已沦为大宗产品。从业者(大多是农民)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临洮县在大丽花品种资源的保藏方面,尤其在新品种的保护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的农户更是寥寥无几,致使一些历经千辛万苦培育成的新品种,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临洮大丽花以其优良的性状、丰富的花色和独特的韵味颇受人们喜爱。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临洮大丽花"获得30个奖项(大奖1项,金奖5项,银奖17项,铜奖7项)。香港《文汇报》也曾载"临洮大丽花在世博会上出尽了风头"的文章,给"临洮大丽花"以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花"。
(一)栽培管理
1.种球筛选:品种纯正、准确、无病虫害、块根充实、饱满。
2.消毒:化学消毒。
3.轮作:一年一轮作,不得重茬。
4.整枝:保留主花茎和主花蕾,除去侧枝和侧花蕾。
5.藏:储藏温度3至5℃,通风良好。
6.肥水管理:水分管理原则为见干见湿,干透浇透。肥料管理原则为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用有机肥,控制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