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
1927年,港大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1961年,香港大学举行50周年校庆,此时学生总数超过2000名,是1941年的四倍。
1967年,社会科学学院成立。
1969年,法学部成立。
1984年,教育系与建筑系分别组建学院,同年法学部升格为独立的法学院。
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大幅增加大了学位和课程种类,港大学生人数因而迅速增加。
1992年,继续教育部演变为专业进修学院。
科研数据
在2012年至2013年,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向香港大学拨付总计10.88亿港币的研究经费;同期,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向香港大学拨付研究用补助金11.96亿港币,香港政府拨付经费1.23亿港币。除此之外,香港大学还与本地及海外各类组织机构订有研究合约,截至2013年合约金额总计8.3亿港币。
在受捐方面,截至2013年,香港大学获香港慈善团体、香港工商界、本地及海外各类资助累计39.2亿港币。
影响因子
馆藏资源
主馆电子资源
数目
博物馆所
学术期刊
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中不难看出,医学、商科、信息科学都是香港大学传统且极具竞争力的学科领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学科亦处于世界一流行列。
港大以小班教学为主,人数不多,课堂内容详实,且十分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得益于班级的大小,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会向学生提问,他们非常鼓励学生问问题。同时,团队协作成为日常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香港大学的课程中,需要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比例很大,这对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十分有效。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36位,亚洲第5位,香港第1位。
本部大楼
大学堂
位于薄扶林道山顶,揉合了都铎及歌德式建筑特色,引人注目。大学堂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因此取名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个法国传道团买下了这幢建筑物,并大举修葺及增建,后于1953年迁出。香港大学在1954年收购了这幢建筑物,并自1956年辟作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
大学堂之外有设计优雅的梯级,而于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及螺旋式楼梯,都是该建筑物的特色。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流氓侠医》、《玻璃之城》等。
邓志昂楼
孔庆荧楼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大楼于1919年落成启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原为港大学生会大楼,现为文学院音乐系使用。
嘉道理楼
舍堂
校训为“明德格物”,对应拉丁文为Sapientia Et Virtus。
道,由人自创,用我心觅我的真。以见识建设前程,用智慧拥抱自由和责任。明辨事理,像圣火灭了再生,世界演进靠传人。上世纪传下世纪、鉴古创今。明我以德、明我以坚贞的勇敢,承继了知识作护荫,维护我思考的足印;无论,长夜再深,持续发光发热。广大学识彰显我校训,风大浪急不改我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