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这一名称源自其强大的药效与神奇的传说,是一种具有丰富自然与文化内涵的植物。它拥有众多别名,如铁脚威灵仙、铁丝灵仙、铁杆威灵仙、铁灵仙、华中威灵仙、灵仙、老虎须、铁扫帚、黑须公、百条根、黑骨头、黑脚威灵仙等,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敬畏,也蕴含了对其药效的认可。
威灵仙属于毛茛科铁线莲属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但耐寒性相对较差。它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苛,然而,疏松、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山地棕壤或沙质壤土更有利于其生长。威灵仙怕积水和夏季的极度干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它的生长可能会受到限制。
它在我国广泛分布,四川、陕西南部及以南各省区,以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均可见其身影。它通常生长在山坡、山谷灌丛、沟边、路旁草丛中,藤蔓会攀附在周围的树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威灵仙的植物形态独特,茎和小枝光滑或疏生短柔毛,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有小叶3-7片,多为5片,偶尔基部一对至第二对2-3裂至2-3小叶。小叶片纸质,形状多样,包括卵形、卵状披针形、卵圆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叶边全缘,两面近无毛。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萼片4或5个,开展,白色,长圆形或卵形,外面边缘有密绒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无毛。花期一般在6月至9月,果实成熟期为8月至11月,果序头状,瘦果扁,卵形,有柔毛,宿存花柱伸长成羽毛状。
在采制方面,威灵仙一般在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后晒干。其根茎呈柱状,长1.5至10厘米,直径0.3至1.5厘米,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至15厘米,直径0.1至0.3厘米,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
威灵仙性温,味辛、咸,归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在化学成分上,威灵仙富含皂苷、黄酮、木质素、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原白头翁素、棕榈酸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它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压、利胆等多种药理作用。
威灵仙不仅药用价值高,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其嫩叶可以作为食材,特别适合在春夏季节采摘,洗净焯烫后,可以加入调料制作成凉拌、炒菜等多种美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养肌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此外,威灵仙的根也是重要的食用部分,可以用来煲汤,具有补益气血、壮筋骨的作用。
关于威灵仙,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奇闻轶事。相传在深山里有一座威灵寺,寺里有个老和尚擅长治疗风湿痹病和骨渣子卡喉。他治病时总是先焚香念咒,再将香灰倒在一碗水里让病人喝,病人喝下后病就好了。然而,这其实是老和尚在香灰水里加入了一种专治风湿痛、骨渣子卡喉的草药药汤。后来,煎药的小和尚故意换上不能治病的野草,导致一个猎人的儿子被兽骨卡住喉咙后喝下药汤毫无效果。小和尚追上猎人,让小孩喝下了真正的药汤,兽骨便化了。人们发现威灵寺前门的香灰水不治病,后门的药汤才治病。老和尚得知真相后气急败坏,失足跌死。此后,小和尚大面积种植这种草药,并免费为求医者提供。由于这种草药出自威灵寺,治病效果如仙草般灵验,因此得名“威灵仙”。
综上所述,威灵仙不仅具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广泛的地域分布,还拥有独特的植物形态、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多样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其背后的传说故事更是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这种神奇的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