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专题——植被演替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2指出两种模式在阶段Ⅰ的植物物种数量差异及共同的优势种。

(2)指出模式一在阶段Ⅳ灭绝的植物物种,并归纳两种模式下植被演替过程的主要差异。

(3)不考虑人为影响,推测两种模式下该废弃耕地最终发育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并从气候角度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1)模式一植物物种数量较模式二较少;模式一中一年生草本数量较多。优势种:一年生草本。

(2)灭绝的植物物种:草本和灌丛。模式一中植被演替植物种类单一演化,优势物种集中明显,新物种出现同时旧物种灭绝;模式二中植被演替种类数量较多,同时演化更替,不同时间出现优势物种。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充分,雨热同期,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4个样地CO₂排放量变化的共同特点,并据此推测影响土壤CO₂排放的主要因素。

(2)分析样地4土壤CO₂排放量大的原因。

(3)与样地1和样地2相比,分析样地3和样地4土壤CO₂排放量峰值相对滞后的原因。

(4)指出该林区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

参考答案:

(1)4个样地CO₂排放量的时间变化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土壤CO₂排放量与温度呈正相关。

(2)样地4是红松阔叶林地,林冠茂密,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多,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CO₂;样地4是红松阔叶林地,根系发达,根系呼吸排放大量CO₂。

(3)样地3和样地4分植被都是森林,林冠茂密,影响了到达地表的热量,使地表增温较慢,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样地1和样地2。

(4)植被群落演替经历了红松阔叶林——白桦林(幼林)——灌木林——草本的顺序,植被明显退化。

典型例题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青沟位于西辽河流域科尔沁沙漠腹地,拥有科尔沁沙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残遗原始森林。历史上,大青沟流经该地,在气候变化和河流作用影响下,河岸形成沙地。河岸沙地形成后,河道逐渐萎缩,靠风媒扩散的沙地植被群落快速定居。河流彻底改道移走后,该地植被继续演替,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增大,动物传播逐渐取代风力传播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森林群落成熟后,原来大青沟较低的河床进一步发育成溪流。

材料二下图为科尔沁沙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1)与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的气候变化。

(2)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

(3)说明该地森林群落形成后,植被对溪流发育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气候变暖,气温较高;空气变湿润,降水量较多。

(2)植被覆盖度提高,风速减弱,风力对种子的搬运减少;生态系统更完善,动物多样性增加,动物对种子的传播增强。

(3)植被调节局地小气候,蒸发减弱;植被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减少沙地水分下渗损失;在地势较低的故道汇水,发育成河流。

典型例题四: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巴塔哥尼亚“风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说明该区域45°S附近巴塔哥尼亚高原植被演替的三个阶段。

(3)分析乌斯怀亚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地处南半球西风带,风力强劲;西部山口的狭管效应,风力增强;台地平坦开阔,风阻小;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风沙大。

(2)阶段Ⅰ:高原地势平坦,降水丰富,森林广布;阶段Ⅱ:后板块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山地隆起,巴塔哥尼亚降水减少,植被逐渐演变为草原;阶段Ⅲ:板块继续抬升,山地强烈阻挡西风,并在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巴塔哥尼亚降水极其稀少,植被逐渐向荒漠演替。

(3)位于西风带,常年多大风,房屋低矮,抗风性强;纬度高,气温低,房屋低矮利于保温;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降水(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雪);森林茂密,可就地取材;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低矮木屋利于防震。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依次指出禾草丛、稀树乔木林、灌生草丛、稀树灌丛林对应的右图中数字。

(2)说明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隆起对金沙江甲处河谷处的植被发生演替的影响。

(3)说出金沙江甲处河谷东西两岸高寒灌丛草甸带上限海拔高低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④、①、③、②

(2)青藏高原隆起,阻挡西南气流深入,降水减少;河流下切,形成深谷,地形焚风效应加强,河谷气候向干暖演变;植被逐渐向耐干热的类型演变。

(3)西高东低。该地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较大,西岸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温度较高,自然带海拔分布较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热量条件较西坡差,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图示区域2200米以上森林难以生长的自然条件。

(2)据图描述火山喷发后造成长白山东坡和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椎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界的变化方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参考答案:

(1)海拔2200米以上区域海拔高,气温低;靠近冬季风源地,山顶附近风力强劲;地势高,坡度大,土层薄等。

(2)差异:北坡植被带分布复杂,数量较多,从下到上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东坡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从下到上为针叶林、苔原。

原因:北坡火山灰数量少,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演替开始时间早,植被带分布复杂;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分布,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植被带单一。

(3)变化方向:岳桦林向上移动。

依据:根据亚高山植被演替模式,北坡在亚高山地区火山灰数量少,地质稳定,应以苔原或森林为主;苔原最终演变成森林,所以岳桦林应向上移动。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与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

(2)简述大青沟河岸沙地能发育植被的自然条件。

(3)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

(4)说明植被促进溪流发育的机制。

参考答案:

(1)气候较温暖,气温较高;空气较湿润,降水量较多。

(2)受河水渗流影响,地下水埋藏较浅;距海较近,大气降水较多;河流沉积带来土壤。

(3)植被覆盖度提高,风速减弱,风力对种子的搬运减少;生态系统更完善,动物多样性增加,动物对种子的传播增强。

(4)植被调节局地小气候,蒸发减弱;植被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减少沙地水分下渗损失;在地势较低的故道汇水,发育成河流。

典型例题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平均海拔3400m。其四周被高耸的群山包围,形成典型的断陷盆地。流域内河流主要是黄河水系,包括其支流黑河、白河等大小河流约430条,区内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左图)。

材料二: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形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1)在左图中用虚线画出黄河流域和麻尔柯河流域的分水岭    。从水循环原理的角度,说明若尔盖湿地形成的原因    。

(2)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素分析原因。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

高山冰川广布,多冰雪融水(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降水多);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原地形,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较为平坦,水流缓慢(或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四周高山,河水不易外泄;断陷盆地,河水不易外泄)

(2)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少,东北多。

原因: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植被根系发育;土壤发育较差,植被较少。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地势略高,湿度不至于过大。

(3)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演替阶段

乔木

灌木

草本

物种数/种

盖度/%

植被土壤碳密度总和/(gm﹣2)

坡耕地

85

1395.7

撂荒10年草地

胡枝子

白羊草等

16

91.5

6837.2

白刺花

白刺花

白刺花和虎榛子等

披针叶苔草等

39

93.3

7471.1

白桦

白桦

胡枝子

龙牙草等

38

98.1

13296.3

油松

油松

胡枝子

披针叶苔草等

24

100

18741.2

辽东栎+油松混交林

辽东栎+油松混交林

胡枝子

水枸子等

25

100

20107.1

辽东栎

辽东栎

胡枝子和白刺花

披针叶苔草

25

100

19827.5

(1)描述研究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2)描述研究区植被盖度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3)简述生态脆弱区植被的演替对于固存二氧化碳的作用。

(4)简述随着植被的恢复,研究区土壤砂粒含量减少、黏粒和粉粒含量增加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变化特点:物种数量总体先增加后减少,直至趋于稳定,先锋物种逐步改善了植被生长环境;从白刺花到白桦阶段,多种植物共存;演替后期,优势种成为群落主要的植被类型,最终保持稳定。

(2)变化特点:整个演替过程,植被盖度呈增大趋势,植被盖度维持在100%。

原因:坡耕地和撂荒草地阶段,植被种类少,因此植被盖度相对较小;乔、灌、草群落垂直结构的出现,盖度增加;从油松阶段开始,群落总盖度达到100%。

(3)在生态脆弱区植被的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植被碳密度和总碳储量增加,增加了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总碳储量。

(4)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减轻;枯枝落叶增多,黏粒聚积明显、黏粒含量增加;植被根系促使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

典型例题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夏求。

(1)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素分析原因。

(2)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右图中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少,东北多。

原因: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植被根系发育;土壤发育较差,植被较少。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地势略高,湿度不至于过大。

(2)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

典型例题十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及示意图,指出火山爆发在不同的区域主要的破坏方式。

(2)火山爆发过的山体为研究植被演替特别是原生演替的早期阶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说明其原因。

(3)根据不同区域的破坏程度,推测火山爆发后植被恢复的种源来源。

参考答案:

(1)爆炸区:火山爆炸,熔岩流、火成碎屑流冲击和密集的火山碎屑覆盖使得生态系统几乎完全毁坏。

邻近区:火山泥流冲击,熔岩流、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使得部分生态系统毁坏。末端区和全球: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影响生态系统。

(2)剧烈的火山干扰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原生裸地,这些原生裸地的植被恢复基本上遵循植被原生演替的规律。

(3)末端区或全球的(未受干扰或干扰程度小的)基带种源、邻近区的残遗种源。

典型例题十二: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描述长白山东坡和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分布的差异。

(2)火山喷发后造成长白山北坡和东坡植被演替差异,推测其原因。

(3)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推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界的变化方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参考答案:

(1)差异:北坡植被带分布复杂,数量较多,从下到上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东坡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从下到上为针叶林、苔原。

(2)原因:北坡火山灰数量少,较早的被侵蚀殆尽,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替早;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处于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

(3)变化方向:岳桦林向上移动。

依据:根据亚高山植被演替模式,北坡在亚高山地区火山灰数量少,地质稳定,应以苔原或森林为主;苔原最终演变成森林,所以岳桦林应向上移动。

典型例题十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冰川漂砾所属的岩石类型,并描述该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2)指出2万年以来阿拉斯加山麓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并分析其原因。

(3)说明中南阿拉斯加沿海降水较多的原因。

(4)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测阿拉斯加植被类型与分布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2)先后顺序:苔原、灌木、云杉。原因:早期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冰川消退区率先出现对水热要求低的苔原;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水分增加,灌木逐渐取代苔原;近现代气温继续升高,土壤水分更加充足,云杉成为优势植被,林下光照减少,灌木逐渐被取代。

(3)盛行西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加降水。

(4)喜温湿的植被类型增加;植被群落结构更复杂;植被向高纬度地区迁移;植被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典型例题十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长白山东坡、北坡植被分布图,下图为长白山亚高山区(海拔约2000米~2200米)的植被演替模式示意图。

(1)分析长白山东坡火山喷发物覆盖较厚的可能原因。

(2)分析火山喷发后东坡植被演替较慢的原因。

(3)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和长白山演替模式分析北坡岳桦林上界的变化方向。

参考答案:

(1)火山向偏东方向喷发,大量火山喷发物堆积于东坡;在偏西风的作用下,火山灰大量飘落于东坡;东坡坡度较小,利于沉积和堆积;侵蚀作用较弱。

(2)东坡火山灰厚,火山灰受侵蚀,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过程复杂,演替较慢。

(3)全球变暖,温度升高,森林分布上界上升;北坡岳桦林上部为苔原,根据演替模式,苔原最终演变成森林,所以岳桦林上界应向上移动。

典型例题十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夏求。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

(2)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素分析原因。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右图中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径流汇入多,来水量大;河道弯曲起伏小,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冻土发育,难以下渗。

(2)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少,东北多。

原因: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植被根系发育;土壤发育较差,植被较少。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地势略高,湿度不至于过大。

(3)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

典型例题十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判断该河湾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

(2)描述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的成因。

(4)简述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1)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植被生境类型。

(2)变化特征: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

原因: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发育;距河越远,地势越高,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土层厚度增加。

(3)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内,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但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由于土层增厚,土壤含水,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河岸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有机质积累,土壤结构改善;河岸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

典型例题十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鼎湖山森林演替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森林类型。

(2)描述鼎湖山森林演替从早期到晚期阶段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森林演替早期阶段:马尾松人工林;演替中期阶段: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后期阶段:季风常绿阔叶林。

(2)特征:鼎湖山森林演替从早期到晚期阶段,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步提升;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增加显著。

原因:鼎湖山森林演替从早期到晚期阶段,地表植被组成与结构趋于复杂,土壤理化性质逐步改善,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步提升;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不断完善(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增加等),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强,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增加显著。

典型例题十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坡向的角度,分析斯泰尔维奥滑雪场雪道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斯泰尔维奥滑雪场附近形成洼地的原因。

(3)滑雪道的存在加剧了其下方洼地的扩大,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说明洼地植被演替速度比其他地区慢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地处西风迎风坡,且西风经过湖面带来水汽,降雪量大;地处阿尔卑斯山阴坡,温度低,积雪期长;滑雪时运动员或游客面朝北方,避免太阳光影响视线。

(2)清除原生植被,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植被覆盖率降低,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使最高气温上升;其他人类活动增多,释放的热量导致冻土融化。

(3)滑雪道存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雪道存雪大量融化,补给下方的洼地,积水增多,地表水下渗将热量传递给洼地深处的冻土,加剧冻土融化。

(4)洼地地表起伏不平,植被难以着生、定植;冻融频繁,地表不稳定,植物根系难以发育;洼地易积水,淹没演替初期的低矮植被,导致演替难以持续进行。

典型例题十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简析灌草丛成为首个演替阶段需要具备的特性。

(2)描述在植被演替的过程中平潭岛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特点并解释理由。

参考答案:

(1)灌草丛需要具备的特性是耐高温;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喜光;生长周期短。(答出4点即可)

(2)平潭岛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植被演替过程中叶片覆盖度增大,降低林中土壤受光照强度;随植被演替枯枝落叶层增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层增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水分增加。

典型例题二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图示区域地表形态的主要特点。

(2)分析图示区域植被由森林演替为稀树草原的原因。

(3)学会使用火对早期人类的进化意义重大。列举图示区域的早期人类在学会保存火种之前可以利用的天然火来源。

(4)图示区域发现的早期人类遗迹多分布在湖泊附近,对此作出合理阐释。

参考答案:

(1)以高原为主,(沿海分布有狭窄平原)地势高差大; 宽阔的大裂谷纵贯南北,分布有火山。

(2)地壳运动导致大裂谷两侧地形抬升,热量条件变差; 来自海洋的水汽受高大地形阻挡,气候变干; 水热条件的变化更适合草类生长,而部分树种难以适应而退化。

(3)火山喷发物引燃植物; 闪电引燃植物等; 干季植物自燃等。

(4)湖泊作为水源地,其附近早期人类活动多; 地势低,沉积作用强,早期人类活动遗迹易被掩埋保存; 湖泊附近的早期人类遗迹被火烧的可能性小。

典型例题二十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明平潭岛地表径流的特点。

(2)简析灌草丛成为首个演替阶段需要具备的特性。

(3)描述在植被演替的过程中平潭岛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特点并解释理由。

(4)推断平潭岛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河流发育较少;岛屿面积狭小,地势低平,河流短小,一般独流入海。

(2)灌草丛需要具备的特性是耐高温;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喜光;生长周期短。(答出4点即可)

(3)平潭岛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植被演替过程中叶片覆盖度增大,降低林中土壤受光照强度;随植被演替枯枝落叶层增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层增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水分增加。(答出两点即可)

(4)平潭岛与大陆及其它岛屿之间被海域隔绝,相互间联系困难;土地面积狭小,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淡水资源缺乏,生物品种数量有限;大风暴雨次数多,风蚀水蚀严重;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答出三点即可)

典型例题二十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福建水蚀严重区水土保持措施中地区植被演替的原理和过程。

(2)指出材料中所提方案水土保持效果优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种植马尾松的同时种植类芦和斑茅作为先锋植物,先种植覆盖水蚀区域;形成的阴凉湿润环境为芒萁提供了生存环境,并逐渐被繁衍力更强的芒萁替代类芦、斑茅和芒萁的生物残体死亡腐烂为马尾松生产提供较为肥沃的土壤。最终形成“马尾松+芒萁”的结构。

(2)提高了区域优势植物的存活率;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果更好。

THE END
0.关于哈尔滨市的主要植被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热带雨林B.有(2)森林群落一般由乔木--灌木--草本等植被类型组成,指出胡杨林群落在退化过程中最先消失的植被类型,并说明原因。 发布:2024/12/31 18:30:1组卷:6引用:2难度:0.5 解析 2.如图是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一条研学旅行线路,该线路从北京出发,穿越亚洲和欧洲,最后到达德国柏林。此次研学旅行,沿途可以看到的jvzquC41yy}/l‚jqq0ipo8xjkvo02:52eg:f/::ed/:d3>2c7e=.4k:e47;65m=e
1.北京山峰词典(北京山友必读)(转)最轻松可登顶的是黄草梁。将车停在该山北麓海拔一千二的榆树湾,散步般地、最慢约两小时即可登上当地地拔才五百的黄草梁,并且小路宽时可达八米--原来为“天津关”南北的驿路。至于能开车至山顶的百花、百草、雾灵等山,不给一点步行跋涉的机会。 据北京植物地理专家说,北京地区植被最丰富的山林在黑坨山、凤凰坨、卯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4=987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