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医内科
中药材分类是中医药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主要通过来源、性状、功效和用途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划分。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帮助识别药材特性,还能指导临床应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针对性。理解分类逻辑有助于公众正确认识中药,避免误用风险。
从来源看,药材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植物类如人参和黄芪,取自根茎或叶片;动物类如鹿茸和蜂蜜,源于动物机体;矿物类如石膏和硫磺,采自天然矿石。不同来源决定药材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例如植物药多含生物碱,动物药富含活性蛋白,矿物药则以无机成分为主。
按性状可分为干燥品与鲜品。干燥品经过晒干或烘干处理,如当归和川芎,便于储存且药性稳定;鲜品如生姜和蒜苗,保留天然汁液,药效迅速但保质期短。性状差异直接影响用法,干燥品需煎煮释放成分,鲜品多用于外敷或急症处理。
功效分类聚焦药理作用,包括清热类、补益类、活血类和祛湿类。清热类如金银花能缓解热症,补益类如枸杞可增强体质,活血类如红花促进循环,祛湿类如羌活舒缓关节不适。这种分类让医者能按病症选药,例如热毒症首选清热药材,虚损体质适用补益药材。
用途分为内服与外用。内服药如黄连通过消化吸收调理内在疾病,外用药如薄荷油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区分用途能规避不良反应,例如刺激性强的药材适合外用,温和药材可内服。需注意,所有中药均需专业医师指导,避免自行配伍或超量使用,以防健康损害。
THE END